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的人听了象一锅粥样炸开了,各个都似乎痛心疾首的劝谏:
  “大汗,不可,蒙古四旗也就罢了,汉军决不行。汉人本就不服我满洲人,如今让他们建军,岂不是把自己的脖子旁边放把刀。”
  范文臣知道是时候自己出场了,他上前道:
  “各位,大汗的意思是组建蒙汉旗兵,这里面汉人只有两旗,在兵力上是不足与满洲八旗相抗衡的。只要行军打战,满军为正,汉军为辅,就不会生事。各位想必知道,大汗不仅作辽东之主,也要做天下之主。如果只是依靠满洲的兵力是不足以占领朱明的国土。就是汉人,也不是全部反对大汗,就现在满洲国内也有极多为大汗效力的汉人。”
  这话说得殿内的汉人官员点头称是。
  皇太极乘着总结道:“范先生的建议不错,这样又可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也不必担心有人作反。本汗就决定这样了,下面商讨下由谁当任蒙汉六旗的旗主。”
  在场的贝勒中,很多都是靠向皇太极的,代善又是个老好人,多尔衮,多泽年纪还小,因为皇太极态度坚决,所以很快就通过了。依次以昂坤杜棱,毕力克图,奥巴及代达尔汉为蒙古四旗旗主,汉旗的任命稍微有些抵触,协商后以佟养性作为汉军统领,下面设了两个甲喇额真。
  因为在六月间,满洲人都是农活时节,是以皇太极只是将蒙古,汉军八旗召集,当时的蒙古四旗都是以投靠满洲的蒙古部落来组建,原先的明满作战,蒙古人多有损失,四旗建的勉强,每旗只有二十牛录。汉旗反而人员充足,按照定制,每旗二十五牛录。集结后让满洲将领加强训练,为冬季的伐明做好准备。其他的满洲贝勒知道皇太极要出征打战,却不知道其意何处,大都猜想是去宁远,找袁崇焕回报两次之仇。
  袁崇焕在满洲的探子得报,立即报会宁远。袁崇焕接到密信后,知道事关重大,立刻上密奏回京,自己也加紧训练骑兵。我接到奏折后,知道满洲人的情况,看来在遵化一战是少不了了,只希望历史不要重演,这可是真正意义上,大明和满洲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第三卷 可否一战 第五十一章 各施其道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4 本章字数:3763


  满人出时为兵入则为民,是以满洲人出战只在三月前,或十月以后,皇太极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兵力的调动。他把镶白旗的一半兵力调了回来,剩下的以汉军补充,用来防守镇江;然后用姜弘立的一万朝鲜人挟制黄龙。对于宁远一线,皇太极最是伤神,对手是袁崇焕,如果一旦自己八旗冲入长城,袁崇焕不立即回军,而是杀向盛京,那后果就不乐观了。虽然他自己也肯定明朝的小天子一定会召回袁崇焕防卫京师,但为了小心从事,也为了能够牵制袁崇焕,势必要留下万余人。最后,皇太极思虑再三,决定满洲八旗各出五牛录留下,外加蒙古一旗,由费扬古率领用来牵制和防守袁崇焕。
  十月后,除了还不是很成型的汉军二旗,其他的十一万人马陆续在盛京集结。秋风瑟瑟,众军按照八旗次序排列,虽然人马极多,但却没有丝毫动乱,整个营地只有马声萧萧。皇太极满意的点点头,一路巡视了各旗诸营。尔后发上谕立军令曰:“本汗承天命,兴师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扰。俘获之人,父母妻子勿使离散。勿淫人妇女,勿褫人衣服,勿毁庐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违者罪无赦。固山额真等不禁,罪如之。”
  传令官飞马传谕各营,皇太极祭告天地,拜祭旌旗后,点兵出发向西开去。缴令蒙古诸部也率军前来助阵,一路上对外只是说大汗远征察哈尔,各部贝勒原先对大汗出兵的方向也有些疑心,但是后来才知道是绕过宁远一线,直插入长城以南。
  满洲军一开拔,袁崇焕就接到消息。虽然当地百姓都说是去打察哈尔,但袁崇焕也担心皇太极耍计谋,北面长城防卫如何,他是心里清楚。可他只是辽东督师,总不能越权管到北面去,他马上找来各路将领议事。
  当时为了东巡,辽东人事做了一番调整。马世龙,官惟贤守山海关;赵率教守锦州,左辅,朱梅守大小凌河;满桂,孙祖寿在宁远。袁崇焕召集只有祖大寿,祖大弼兄弟,吴襄,吴三桂父子,满桂,孙祖寿一干将领在。袁崇焕也不客套,当下把满洲军的动向说了出来,看下大家的意见。
  满桂最是直肠子,知道满洲人去征察哈尔,心里没有什么多想。
  “督师,你说我们怎么办?是去打他家里还是半路劫他?”
  “满兄弟,别喊打喊杀的,听下督师怎么讲?!”祖大寿最和满桂相熟,是以敢打断满桂的话,满桂呵呵地笑了笑。
  袁崇焕知道满桂的脾气,微微一笑,讲起当前的形势。
  “如果皇太极帅军只是去征察哈尔,我倒有一方略,那就是去把广宁打下来,重新修筑广宁城。此城地处蒙古与满洲交界之处,离沈阳也近。如我们能占得住阵脚,以后就有得皇太极烦了。”
  “督师,你说是去修筑广宁城?”
  “嗯,只要有两个月的时间,完全就能加厚加高。各种建材宁远城内还有,只要行动迅速,必可以在满洲人回师前筑好。”
  祖大寿说道:“既然如此,那为何督师还不下将令?”
  袁崇焕感叹了一声:“此时是修筑广宁城的最佳时机,但是我是怕满洲人不是去察哈尔,而是从北长城突入,直指京师。”
  众将听了,也觉得有这可能,都不由低下头。深知放过这回,等满洲人打败了察哈尔,以后接没有这么好的时机了。
  “督师,何不派人跟踪打探满洲人的动向,我方做好两手准备,一则准备骡马运材料,一则整装待发,只要满洲人向南进发,我军便飞驰入援。”
  袁崇焕一抬头,看到说话的是个年轻的将领,正是在义州伏击战中英勇杀敌的吴三桂。
  “如今只有这样了。一定要打探清楚敌人的兵力,皇太极也是深懂用兵之道,不要给人骗了!我军作两方准备,如果皇太极真的是去察哈尔,我们则立刻去攻城。如果是来犯我大明,则回援京师。”
  袁崇焕一锤定音,侦察之事就交给了吴三桂。他刚要散会,让众人准备,却看见孙祖寿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话要说。
  “孙偏将,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孙祖寿一咬牙,道:
  “督师,这话我不吐不快,也不知道从哪传来流言,说我们辽东将领贪生怕死,背着朝廷与满洲议和。更有人说督师要背叛大明,如今战事将来,要是朝廷不信任我们,督师可就危险了。一旦满洲人入侵长城,我军长远驰援,朝廷怀疑的话,便会多有制肘,我军则危已。督师,请三思而行。”
  袁崇焕听了不由脸上肌肉抽搐了下,然后平静的说:“在座各位都是忠义之辈,为勤王事常年与满洲人血战。外人如何说就由他们去吧,清者自清!我来时,皇上曾和我有约,不会轻易上这些流言的当。退一万步讲,即使朝廷疑心我等,难道我军便不去救吗?!昔年岳武穆明知回临安必死,仍旧慨然而行。我辈虽不及岳武穆,但这报君之心还是有的!”
  众将听了不禁肃容,都言:“我等皆听督师号令!”
  袁崇焕觉得刚才氛围太萧煞了,笑了笑说:
  “大家别往坏处想,这只是最坏的情形。你们下去按原先的安排吧。我写份奏折上奏皇上。”
  “是!”
  我接到王承恩的报告已经是满洲大军出发一天后,看来这次满洲入侵的时间仍旧没有改变。我紧急召见了内阁及兵部大臣,商量下应对之策。此刻兵部尚书王永光心里惴惴不安,辽东出了这么大件事,他却没有半点情报。他心里开始暗怪那些车驾清吏司的人,居然这么重要的军情都不六百里加急上报回来。
  “朕得到情报,至少十万的满洲铁骑在向西进发,估计于十二日后便可到达老河一带。”我指了下墙上的地图,继续说道:
  “此处离长城东北面的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三个关隘不足百里,满洲骑兵每人至少有两匹战马,这样的情况下,一天的功夫敌军便可南下进入我大明地境。”
  众人见皇上说得严重不禁担心起来,这里面只有孙承宗和兵部的人知兵,其他人只能在一旁听着,不好贸然出言。只望兵部他们能想出好的退兵之策,自己等人在旁替着谋划周全,把漏洞补上。
  “皇上,请立刻在紧要关隘布防,以保证京师安全。可调辽东人马回防。”王永光见事情紧急马上考虑京师的安全。
  “臣也以为王尚书的意见较为稳妥。京师乃天下根本,不容有失。”韩鑛也出声附和。
  我也知道京师不容有失,但总不能龟缩在京城,让满洲人打到天子脚下来吧。如果这样,我好容易有的一点名声,一点威望就付之东流了。我看了下一直还没说话的孙承宗道:“辽东军回防是肯定的,但要防对方向。要用辽东军遏制住满洲人。孙爱卿可知我军会与敌军相接于何处?”
  孙承宗看着地图,又想了片刻才缓缓道:
  “皇上,以微臣愚见,我军必与满洲人战于遵化。”
  “哦,何以判定?!”
  “满洲人如破长城关口而入,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三个关隘最为方便,其他以西关口都有重兵驻守。如今虽知满洲人要攻入大明,却无时间在长城一线布防,惟有把战线后撤。这样也可给各地入援京师的队伍时间。遵化是必经要道,是入京师的最后防线,也是南下的关口。臣…”说道这孙承宗看了一眼皇上才接着说道:
  “臣知皇上曾命徐光启大人在遵化铸有重炮,可媲美佛朗机人的红夷大炮。臣以为在遵化决战最为有利,臣请调辽东精锐进京拱卫京师。只要把遵化,蓟县,迁西三屯营守卫住,在南边满洲人便寸步难行。西面长城依山而建,不利迂回,也不利冲锋,满洲骑兵必不会走西向,同时可令大同驻兵守住长城以西。东边只要发旨给袁崇焕,命人守住山海关以南。然后坚壁清野,等待满人粮尽。”
  我点了点头,几乎和我想的一样,也就是说按照后世的历史而言,这是正确的应对之策。历史上袁崇焕也曾上疏,请皇帝在三镇驻兵,后来还是因为‘没钱’,都没有兵马在那,所以给满洲人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好,既然如此,内阁拟旨下去。将马兰营、马兰口、大安营,汉兒庄、潘家口等十余驻地兵丁撤到主防的各城,留下一部分人守营。户部准备好粮食,战后总是要救济百姓的,现在迁移百姓总是来不及了,而且容易让满人看出我们有准备。命遵化,蓟县,迁西三地整顿军马备战。蓟县亦是重地,要防止敌军偷袭,朕命王永光前去镇守,不可让小队人马袭了。迁西就有劳孙爱卿前去节制,朕恐朱国彦镇不住那。辽东回援军马则到遵化驻守。大同驻兵到长城西线布防。此时军情紧急,全用八百里加急发出去。各位有差使的爱卿立即去办。同时下旨给洪承畴,朕两日后要去三营校场阅兵。让他集结好部队,时刻准备出兵作战。”
  旨意刚发出,第二天我又收到了袁崇焕的八百里加急的奏折,这袁崇焕果然是个人才,居然也意识到皇太极的野心。而且还提出重建广宁城。这正是一个战略反攻的好时机,步步为营的向沈阳靠拢。我想了想,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马上飞鸽发旨给袁崇焕,让满桂帅两万骑兵入援遵化,袁崇焕则按计划行事,修筑广宁城。并在旨意中言明,我已发大军在三镇驻守,要求他把山海关南面防卫起来,使满洲人粮草不继而退!同时让他务必在皇太极回军前修好广宁城。





    第三卷 可否一战 第五十二章 亲征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4 本章字数:4097


  洪承畴的京师三营自从湖广平乱以后,就一直在京城训练。因为原先组建三营之时,皇上曾亲口说过,这三营绝非只是拱卫京师,也会派往辽东作战。是以洪承畴这一年来不敢懈怠,都在思虑如何与满洲人作战。
  我阅兵时看到三营人强马壮的,心里放了心,我还怕他们上不了台面。遵化是第一重地,如果给他们突破,则遵化后面的各城都会给满洲军击破,那时也无法合围他们。既然不叫袁崇焕回来,自然还要派兵前去增援,我能拿的出手的队伍只有好歹也打过战的三营。
  看到皇上点头,全副武装的洪承畴松了口气,但接下来皇上的一句话却把他给吓得刚刚放下的心蹭的到了嗓子眼。
  “洪承畴,朕命你立刻率军驻守遵化,朕带禁军作中军出发。”
  皇上是要亲征啊!可大明自从英宗后就再也没有皇帝(除去胡闹的正德)亲征过,而且最后一次亲征还是输得特惨的一次。洪承畴是熟知历史的,怎敢答应!洪承畴马上跪下禀奏:
  “皇上乃万金之躯,怎么能以身涉险呢?遵化只需微臣前去镇守,臣以项上人头作保,定教满人不过遵化一线。请皇上收回成命。臣万死不敢奉诏。”
  我低头望了他一眼,洪承畴神色甚是诚挚。我心里一暖,这是一种被人爱戴的感觉,觉得自己勤政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你起来吧,朕去遵化是已经筹划好的,现在京师附近,最能作战的朕看也就是你们这支队伍。要是你们凭城而守都打不过满洲人,朕也没有面目再做这皇帝。朕还召满桂率关宁铁骑回援。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遵化。朕也要去看下朕的敌手是何等人物!”
  “皇上,皇太极不过是个部落敌酋,皇上何必为此冒险?!”
  “哦,想不到你也有这种的看法,这不是个好态度。轻敌是为将的大忌!你想想,努尔哈赤父子起兵三十余年,原先不过奴尔干都司的一角,如今却占据了整个辽东。虽说前朝军队腐化,朝廷官员办事不力,但能多次以少胜多,岂是虚名!朕看这皇太极也是雄略之主,满洲兵又是坚忍善战。不可小觑啊!”
  洪承畴听了脸上一红,道:
  “臣谨记皇上教诲,但皇上欲亲征,应与内阁大臣商议。如今内阁大臣未在,臣请皇上先行回宫。”
  “呵呵,洪承畴,居然对朕也耍小心眼,你是怕孙承宗骂你吧!说你不阻挡朕亲征,是不是?!这次朕辰纲独断,不用再议了,现在京师留守的内阁都是文臣,行军打战是不能靠他们。方正华。”
  “奴才在。”
  “拿朕的旨意,宣布朕巡狩到遵化,命刘鸿训会同内阁总理朝廷事务,军政大事直接发到遵化由朕批阅。回去对皇后说,让她好好坐镇中宫,等朕的好消息。”
  “奴才遵旨。”
  “好了,不用多说,立即出发!”
  ※       ※       ※
  在辽东宁远城的袁崇焕接到圣旨后,立刻让满桂率领两万关宁铁骑回援。并对山海关一线做了一番调动。
  又请旨命马世龙守住山海关,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邵忠武守丰润,朱梅,左辅守大小凌河,赵率教守锦州,祖大寿屯宁远。
  袁崇焕带着吴襄父子,祖大弼等人率三万人马准备修筑宁远一城。祖大弼跟他哥哥一样,也是个冲锋陷阵的勇将。袁崇焕命他带着一万余人前去收复广宁城,自己和吴襄父子带着两万人,护着五万当地的辽民也向广宁进发。这次为了能快速建城,袁崇焕从辽东屯田的十几万人里面选了五万身强力壮的壮丁。
  祖大弼的前军抵达广宁城外,稍作休息便准备攻城。广宁自从在王化贞手里不战而降后,满人也驻有三千人马作为前哨。此番皇太极西征后,另派了两千蒙古兵来协防。这守城的统领便是安费扬古的侄子鳌拜。
  祖大弼也不派兵攻城,只在城外高处架起大将军火炮,对着八里外的南城墙就是乱轰。按照袁督师的将令,只轰炸一边,为以后重建省事。手下的一万士兵把物资辎重都团团围住布成圆阵,火Q兵守在后面。守卫广宁城的鳌拜年轻气盛,怎会龟缩在城内不出。他看到明军围成一圈,便命蒙古两千人从南门杀出,只是来回驰骋吸引火力,不需力战。自己率三千满洲铁骑从西门杀出,绕过前沿攻敌人后方。
  阵中的祖大弼见有满人攻来,立时叫火Q兵准备。但似乎这些满洲人居然没有像以往那样奋勇直前的杀过来,而是来回跑动躲避Q弹。祖大弼见对方不过两千余人的样子,居然耀武扬威的在阵前往来驰骋,也不管给明军轰炸的城墙。偏偏对方的距离刚好超出火Q的火力范围,如果用火炮也是难以命中。十几轮火炮轰炸后,广宁南城墙终于轰然倒下,露出个缺口。阵前的蒙古人似乎被明军的强大火力吓得一愣。祖大弼看他们速度缓了下来,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的冲锋步兵就杀了出去。原本是用骑兵的,但是骑兵大部都回援了,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