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心里觉得有些隐隐不妥,对洪承畴问到:
“你说皇太极既然也知道这样如此冒险,而且很容易给断了后路,你说他还会往前冲?!”
洪承畴见我提到这个问题,也正是他思虑了很久的疑点。
“皇上,京师乃皇家之根本,微臣虽有怀疑,但觉得先行回军较为稳妥。”
看来洪承畴也是知道这里面有问题,走了半响我猛然发觉,皇太极不就是攻我必救之处吗?!不过满州军是不可能孤军深入的,他满洲就这么点家底,而且皇太极也在,只要全军覆没满洲也算完了,就算夺得京城,皇帝没有抓到,外围几十万人马还不把他们吞了。对于明朝不过是丢了个京城,对于满洲就是没顶之灾。皇太极是个雄略之人,自不会做如此不留后路之事。黄龙旗也就不过是面旗帜而已。
一定有阴谋,我想如果我是皇太极,自然会先攻下遵化,不管如何,这是条后路。就算进军失利也可以以骑兵快速退回去。等等,我昨天还命令满桂出兵剿灭城外面的满洲人,要是皇太极不过是虚晃一Q,只放过万人前往京师做个攻打的假相,那满桂岂不是有死无生,接着再攻了遵化,到时皇太极便可派骑兵在后面追杀三营。
我拉住马缰,停了下来。回头问到:
“今天可有探马回报,那过了密云县的满洲人到底有多少?!”
只见一个偏将出来应道:
“今早接到回报,大约有三万人过了密云县,朝京师方向去。斥候已陆续在探!”
三万,只是三万而已!我大喝:
“返回遵化!”
洪承畴见我黑着脸下令也不敢问,只叫传令官把后军作前军,重回遵化城,此时没有离开遵化多远,西城门的兵丁见到三营飞虎旗,连忙打开城门。刚进得城内,只听见北面喊杀阵阵。我忙命洪承畴率军去驰援,只希望一切不要太晚。
满洲鞑子可是有十一万人来攻,那剩余的七万左右的人马岂不都还在遵化,我让满桂去杀敌简直就是去送死。虽然我知道历史的大概方向,但实际上历史已经开始悄悄发生了改变。历史上何曾有过绕道密云的?!又哪有皇帝亲征?!
我登上城楼,一眼望去,只见城北天际边数万人在奋勇厮杀。
今天一早,满桂便按耐不住,这几日来都还没有出过战,正想找这一万满洲兵的晦气。看得敌军靠近,便战鼓雷鸣,大开遵化城门,满桂领了两万关宁铁骑,手持长刀,冲了出去。
北门外满洲兵正准备攻城,突见明军杀出,翻身便走。满桂挥军赶上。走得几里,突然满洲军中三声炮响,左右四旗包抄上来将满桂所领的两万人围在垓心。辽东兵训练有素,武艺精熟,虽然被围,却是丝毫不惧,奋勇抵住满洲人的进攻。
但是满洲人足有六万余,团团把关宁铁骑围住,前赴后继的一波又一波的向中心涌去。我看满桂出现危机,无论怎样都要出兵救援。现在战场上的兵士应该是皇太极在遵化的所有兵力,为了快速消灭满桂,调动所有去围攻是伤亡最小,速度最快的。估计了下,双方兵力之比,我军仍占优势,应该有得一拼。不求全歼敌军,只要把满桂接应回城就可以了。
“洪承畴,你带着三营去把满桂接应回来!”
“皇上,……”
“快去!”
关宁铁骑是我花了差不多两年,用百万两银子堆起来的,怎能就这样完蛋!如果没有骑兵,我军则失去机动部队,无法主动出击。那么遵化之战,最后只能等待满洲人撤退!
洪承畴见敌军强悍,虽然自己人多,但是也没有把握冲过去能胜。距离战场不到一里后,他命三营成方阵相互为犄角之势,保持阵型向满桂靠拢,这样防止满洲骑兵冲过来,将队伍冲散。自己这边是重甲步兵,只能稳扎稳打!
很快围攻的满洲人发现前来救援的明军,只见满洲人的攻势陡然缓慢了一下,显然他们的指挥将领看到突来的明军都吃了一惊。稍过了一会,只见满军阵内旗帜招展,很快就分出一军前,竟有三万人马杀奔腾腾前来阻敌!
三营将士看到满洲骑兵冲了过来,将阵内的战车推在了前方。这战车是洪承畴想出来对付骑兵冲锋的,每架战车高七尺,长五尺,宽九尺,下面安装木轮,脚架。战车的正面有包有铁皮的挡板,挡板上面插有数十支一尺的钢针前面的士兵把战车连成一排,并把脚架打入地下,作为阻碍骑兵冲锋的防线。
几万骑兵开始奔跑起来后,整个大地都震动起来,轰鸣声数十里外都可以听见。前来顶住三营的济尔哈朗,阿巴泰也非庸人,看到明军的战车防线,皮鞭一挥,号角声一起,三万人马陡然从中间分开,向三营两翼包抄。三营两翼防守较弱,战线过长,战车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如今不可能再做变化,火Q手们拿起遂发Q,瞄准了前来的骑兵。
随着距离的接近,火Q兵果断的开火,冲在前面的骑兵像断了线的风筝撞下马来,然后给后面的战马踩成肉泥。冲锋的骑兵仍不畏死的蜂拥而至,明军甚至可以看得见冲在前面的骑兵一脸络腮胡须。三营的火Q兵放完最后一排Q后,都把火Q分置放在地上,然后拔出腰刀。身后神行营,神枢营的兵士全手持长矛护在神机营人的一旁。
满洲骑兵很快突进了三营的阵地,也有不少的撞到了战车上连人带马成了刺猬。冲进去的前锋骑兵正以为可以大开杀戒的时候,却发现了个恐怖的事实。自己的战马突然马失前蹄,一声哀鸣后,笔直直的倒了下去,地上却多了两条血淋淋的马腿。摔在地上的骑兵惊怒得还没来得及起身,便给长矛钉死在地上。
满洲人一向以骑兵为主,跟蒙古人作战,马匹作为私产,一般都不会想着对方砍马腿。原先辽东遭遇的明军一般一打就溃退,哪有胆量来砍马腿。洪承畴就是考虑这一点,借鉴岳飞打满洲祖先的经验,让神机营的士兵专砍马腿,神行营的兵士手持长矛,专门对付人,这样骑兵就无法顾到下面的砍马人。当年,战无不胜的大金兀术的拐子马军便是给岳飞这样硬生生砍掉的。
看到明军如此狡诈的手段,满洲人肺都气炸了,催动马匹撞进明军阵中,三营兵士在砍倒骑兵的同时也给撞得死伤一两个。如此双方陷入胶着。地面上的两支大军已扭成一个纵横十几里的巨大旋涡,这时,谁想撤出战斗已是不可能了。打到后面,三营这边的满军开始处于弱势,地上各种狼藉的尸体已经都已成了骑兵冲锋的障碍,三营在人数上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往往骑兵砍杀了个明军后,便给旁边的另一个明军戳死。
而以前满洲人针对明军盔甲两胁的薄弱而进行的斜劈已经没有特效了,原先明军的盔甲两胁是没有护着的,是以满洲人专砍两胁和面部,使得明军死伤惨重。后来徐光启改进了盔甲的样式,使得兵士不必多做防护。但满洲人常年作战而变得悍勇非常,居于弱势仍死战不退。
我在城楼上看得心惊,眼前的局势变得诡异起来。离三营一里处的满桂仍然无法冲出包围,关宁铁骑原先遭受数倍人的围攻,兵士血战多时,若非拚着一股血性,早就给满洲骑兵击溃了。满洲人看到前去缠住三营的济尔哈朗两人被压制住,便想快速击散满桂,好去四下包抄救援。而满桂却是想等着三营灭了三万骑兵,再来支援自己,是以苦苦支撑敌人的进攻。关宁骑兵舍身忘死的厮杀着,身上的鲜血已经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脑海中只想着砍,招架,再砍…一柄柄已经砍得卷了刃都是缺口的马刀,仍不停的挥舞着!
皇太极知道此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披着盔甲骑马亲临阵前,挥着战刀指挥进攻。剩余的一万多人看到皇太极亲出作战,士气大受鼓舞,挥着马刀便是直冲。满桂这边已经不足万人,苦战多时全是疲惫之师,满桂自己身上也带着十多处刀伤,很快明军的阵线不断被压缩。
我紧紧的握着栏杆,看来关宁铁骑还是救不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皇太极杀死在远处。此刻我不得不考虑三营的境地,若是皇太极的剩余骑兵再加入的话,恐三营也危险。辽东军给消灭,满州军则会士气大振,而明军就会倍受打击。一旦溃散,满洲骑兵便会分割消灭。现在只有让三营提前退兵,否则就是全军覆没。我直紧紧的盯着被皇太极围着的关宁铁骑,准备鸣金收兵,我恨恨的想要用火炮直接轰炸作为了结。
正当我绝望,要发令时,却看到皇太极的后军突然有了骚动,天际边居然有骑兵呼啸而来,突入了满洲军的后方。我惊喜的望着那些救命的援军,居然不是明军的兵服,甚至没有旗帜!
被围的满桂正准备力战身亡,却发现有队万人许的骑兵冲进了满洲人的后军阵中。虽然不成阵型,但是这些骑兵出奇的弓马娴熟,丝毫不逊于满人。当下也奋起指挥剩下的将士配合杀敌,这一万的援军是生力军,在两边夹攻下,皇太极给打了个措手不及,已经人马疲惫的满洲骑兵抵挡不住,败退下来。正和三营交战的万余满洲骑兵看到大汗仓惶败走,哪还有胆量继续留着,济尔哈朗两人连忙带着残余的兵士绕过满桂他们远遁而去。
皇太极带着残兵败将急退了三十里才停下来。他看到死伤惨重的骑兵,一些熟悉的将领全都不在,猛然眼前一黑,吐了口血出来,吓得周围的亲兵把他抱下马来救治。
皇太极想不明白,他们定下的计策可以说得是天衣无缝,怎么就这样给个小皇帝破去了呢?!在首攻遵化不利后,他知道遵化城内的明军决不简单,在骚扰其他镇时,从抓得的明军兵士那知道,遵化城内居然是京师的三营和满桂的骑兵。
于是依照范文程献上的计策,京师空虚,可派四万旗兵在离遵化五十里处绕道打下密云县,然后分遣一万两千人的镶黄旗由豪格带领向朱明京师假攻,装作全军去打京师。遵化的小皇帝必然会回援京师,就算小皇帝不敢,手下的大臣,兵士都有家属在京师,势必会建议回援,确保京师的安全。岳托率领的两万余人则会在皇帝回京的路上阻击他们。而留在遵化的必是满桂的骑兵,是以皇太极命万人前来诱敌,其余近五万人的骑兵在旁待命,满桂一出战,便立时把他围住消灭掉,然后乘势攻占遵化保住后路。只要岳托把小皇帝挡住一两日,自己便可赶上,到时两下围住,那皇帝无城可守还不是手到擒来。
原本计划极度的成功,特别是密云县居然没有费一箭一兵就过去了,满桂也出来决战,但怎么也想不到,砍杀半天后,三营居然又回来了。而且就在满洲骑兵即将惨胜的时候,又给一队不知名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是以花了这么多功夫,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却化为乌有,,扬古利、冷格里、劳萨、图鲁什、叶臣、阿山、萨穆什喀、阿济格尼堪、伊尔登、吴拜等一些勇将全部战死,皇太极一时怒火攻心,吐出血来。
而战后的遵化城外四野里黄沙浸血,死尸山积。断Q折戈、死马破旗,绵延十余里之遥。我已不忍再看下去了,这回只是惨胜,两败俱伤的结局,幸好有支骑兵来帮忙,否则骑兵全军覆没,遵化能否守得住也是未知。
回来的将士都疲惫不堪,但仍守在四周戒备。在旁侍立的洪承畴也是一脸的倦色,只有两眼还有些神采。那支救援的骑兵没有进城,只是在不远处收集战利品。最后回来的满桂虽然浑身是伤,却一边走一边兴高采烈的和旁边一个汉子在唧唧鲁鲁的聊着,两人时不时的发出大笑。
第三卷 可否一战 第五十五章 回程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5 本章字数:3640
我打量了下那汉子,却是穿着蒙古人的服饰。满桂对他更是热情非常,带着他前来施礼。
“满爱卿,这位是…”
满桂笑呵呵的说道:“皇上,这位是辽东蒙古诸部的首领,斡赤伦!”
我才记起满桂也是蒙古人,难怪两人这么亲热。辽东的蒙古诸部?!怎么会跑到这里来?
“满爱卿,你问下他,他们诸部不是都在辽东吗?朕记得去年大灾时,朕还拨了粮食给他们。怎么他们会来护驾?!”
满桂和蒙古诸部的首领斡赤伦低声说了一阵后,躬身答道:“皇上,自从去年大灾,斡赤伦兄弟便带着几个部落迁到了长城以西放牧,几天以前,到他们部落的小贩告诉他们,满洲人跟皇上在遵化打战,于是他们就带着族人前来助战。我们蒙古人最重情谊,皇上帮过他们,这回他们自然要来为皇上效力!”
“满爱卿,你也是从他们这些部落里出来的吧?现在他们部落里有多少人?”
“回皇上,微臣原先的部族给满人灭掉了,他们一共由八个小部落组成,有十万人左右,一直都依附我朝。”
我想起三营伤亡了近一半,关宁铁骑只有八千活着回来。而皇太极伤亡小过明军,大约三万多,他们虽然给击退,但是还没有散失攻击力。这蒙古的一万人,我要把他们留下来先。
“嗯,他们能来,朕很高兴,如今战事未了,他们就在城外扎营。等满洲人退了,朕自会赏赐他们。满爱卿,你负责安置你的蒙古兄弟吧!”
“遵皇上旨意!”
满桂现在充当翻译的职责,很快斡赤伦明白后,单膝跪下谢恩,嘴里说的一句都不懂。我挥挥手,几个武将都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毕竟明军伤亡这么大,不重新编制,如何再战!
他们退下后,我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不由思虑遵化开战来的始末。看来自己还是过于冲动,这次赢得委实侥幸。若非有军来援,恐怕这回三营都要伤亡殆尽,决没有胜的这般容易。自己还是太年轻了,身边又没个老道的军师。不然自己也不会这么容易就中计。我搜索了下自己手下的谋臣武将,孙承宗好像还可以,但是太过正道了,学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我要的是诡道,是能使用计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袁崇焕虽然可以,但是他本身就是一方将帅。洪承畴原也可以,只是我把他揠苗助长后,没经过跟农民军多年作战,底子差了点,还处于上升的阶段,至于其他的如曹文昭,卢象升,史可法都还年轻。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只能慢慢来。
接着几天,探马回报,满洲人只是扎营休息,并没有什么动作,反而四处骚扰的骑兵也呈收缩之势。京师方面传来消息,卢象升率军在顺义拦截住进攻京师的镶黄旗,在京师东面有万人以上的满洲骑兵动作,攻取了数个小镇。保定总兵张其平,沧州总兵朱大典,天津守备刘泽清,山东澄州总兵余大成率五万明军向满人合围。
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去军营察看下,安抚下伤兵。如今遵化城内还有四万的兵力,加上斡赤伦的一万骑兵,基本上还可以跟皇太极一拚。不过出城还是危险了点,我还是考虑如何先剿灭掉京师附近的满洲兵。
但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是,再连续下了几场大雪后,皇太极无声无息的撤退了,就连着偷袭的满洲骑兵也开始退却。合围彼此双方都很谨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
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十一月初,偷袭的满洲骑兵从密云县原路撤退,却在山间给刘策打了个埋伏,伤亡五千!这刘策肯定是看到遵化一战后,怕我找他麻烦,是以看到敌军后退,便想着捞一把。不过也是给他碰上,满洲人应该不会想到胆小如鼠的刘策居然会一反常态,敢出来打伏击,二来满洲人在遵化败退,计划失败,他们在腹地极容易给明军合围,撤退时难免有些心浮气躁,是以给刘策拣了个便宜。
我听得皇太极退兵,一路再派人去打探,一直到满洲人出关我才放下心来。老实说,以我自己的观点来说我是不满意的。因为就打了两场战役,这样就结束了,跟我以前在后世看的电视剧完全不一样,人家动不动就血战N场。人家是大获全胜,而我只是在别人的援助下,才是惨胜!这还是我苦心训练出来的新三营,如果其他的明军去,还真不知会怎样!
皇太极一退,我人还没有回去,四方贺喜的折子却上来了,我都没有兴趣看。满洲人既走,这斡赤伦也带着族人回驻地了。走之前,封其为诸部王爷,号顺宁王。允诺每年给予他们一定的茶叶,盐巴,铁器;双方互市。而诸部落向我大明称臣,代朝廷镇守长城北面。同时发旨解除京师戒严,远方士兵不必回援京师,令卢象升守顺义,刘策革职为民,命张翼明代为大同总兵,杨文荐为遵化总兵,巡抚王元雅重整长城关口防线。
而我自己看来只能做个统筹之人,作不了将帅了。以后是没机会带着兵出去打战了,后宫不肯,官员们不肯,将士也不肯,就连读者更不肯。算了,回京!
皇上亲征遵化,凯旋而归的消息使整个京城都轰动了。从北京城到遵化的官道上,铺了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