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羽
名籍。纪元前二三二~前二○二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出身。秦末混乱时期之武将。幼时因受叔父项梁养育而移往会稽。自幼就有不少豪放的逸话,即使诸事不学,但一定要学兵法这段尤其有名。在秦末的动乱中与项梁共同举兵,以旧体制派的身份拥立楚王之孙——心,而兵临天下。项梁战死后依然统率楚军西进关中,立楚王为义帝,而自称霸王,意图裁量天下。后来则与举起叛旗的汉王刘邦展开楚汉之争,在每次个别战役中均压倒刘邦,惟因政治力及组织力较弱,终反被对方压倒。纪元前二○三年与汉结成和平条约,将天下二分分别支配。之后汉随即背信,为打倒项羽而将之围困垓下。这时的四面楚歌故事,以及与爱姬虞美人别离之歌等皆相当有名。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书》卷三十一《项羽传》张良
字子房。?~纪元前一六八年。活跃于秦时代以至于前汉初期中,为汉帝国建国时之谋臣。本来为韩之世族的后裔,在国家灭亡后带着怨恨投入家财求取刺客,可惜力士以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在博浪沙一地袭击东游之始皇帝一事失败,张良只好改变姓名逃亡。在逃亡中遇到黄石老人授与《太公兵法》。后混入任侠之徒中,在陈胜、吴广举事之乱中与从者百余人共同呼应,最后以韩王成之司身份进入刘邦手下,在鸿门宴中从项羽手中将之救出,因而开始活跃。在韩王成为项羽所杀之后,正式进入刘邦的帷幕之中,以其纵横无尽之谋略为汉帝国的成立建立大功。除了替创业未久的汉帝国订下基础外,独排众议将定都之地从洛阳改至长安一事亦为人所知。
——《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汉书》卷四十《张良传》韩信
?~纪元前一九六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出身。活跃于秦时代以至于前汉初期中,有功于汉帝国之建国。在年轻时曾因贫穷而接受洗衣女之布施、以及忍耐街头无赖的要求自胯下钻过之“胯下之辱”等许多逸话留传。在秦末乱动中,先意图投靠项梁及项羽,然不为所用,而后进入四川出仕汉高祖,授予击破项羽之策。由于其军功而与张良、萧何同被列为建国功臣并受封。由于战略与统兵优越,因而在帝国明确完成后就被逐渐疏远,后来更为害怕其实力之吕后与萧何以谋计诛杀全族。于赴刑场之时大叫之“狡兔死、走狗烹”之句子尤为有名。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候传》、《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庐吴传》
光荣与寂寥 前汉时代
在此,伟大的汉帝国时代开始了。
第十九位的周亚夫,他的父亲是周勃。在下头的说明中也会提到,周勃这个人仕奉刘邦亦曾立下武勋,乃是汉帝国之重臣。他的个性正直,刘邦曾经说过,把事情交给他是绝对不会错的。基本上,刘邦这个人本身是比较随便的,因此周勃这个人比刘邦要来得正经应该是不会错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刘邦有关的有名逸事。项羽被打败——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后世也是常常被拿出来谈,不管项羽胜过刘邦多少次,只是在最后一战中失败,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战之中,当我方的状况相当恶化的时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话,就会想到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后一战中获得胜利就行了!而像现代的职业棒球比赛也是一样,只要在第九回结束之前获得胜利就行了。而拳击赛也是相同,只要最后还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胜利者。
就在刘邦已不知第几次败给项羽的时候,乘车逃走的途中,这时车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婴,当时刘邦的孩子也在车子上,而当快要被敌人追上之时,刘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车外放出。然而夏侯婴却把车子停下,将小孩拾起之后继续逃。刘邦生气地说道:我是为了要让重量减轻,所以才把孩子丢弃,为何你又把他给拾回来呢?这样不是更慢了吗?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马辽太郎所着的《项羽与刘邦》中写道:这并不是非常无道,而是在儒家的伦理中,把双亲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极端地来说,小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刘邦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蛮新鲜的见解。
只不过,这依然是违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婴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车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马迁的《史记》特别将这件事情写出,他并没有对其做判断,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对于这件事交给读者来判断吧!幸好,后来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个好的结果。而从这样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难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是凡人无从了解的。相对地,在项羽这方面,当其感受到激发时,也会将敌人全都杀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来理解的话,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难以肯定接受的。只不过,比较起来,刘邦这个人还是比较给人不好的感觉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离题了,现在要谈的是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最初乃是因为父亲身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纪元前一六二年,他继承父亲之位为候,并以将军的身份负责北方的防卫,也就是与匈奴作战。这时,汉文帝——也就是高祖的子孙——在到访阵中的时候,却受到兵士的阻挡而无法进入。总之,兵士们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没事也不能随便进入阵中的军律就对了!文帝倒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十分感佩,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将军。
其后,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乃是吴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说过,所谓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汉皇室的一族这七王领有非常广大的领土,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再加上非常任性,根本就对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闻。如此一来,景帝就想要缩减他们的领土、削弱他们的势力。这自然造成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七国之王联合叛乱,导致汉帝国进入半混乱的状态。
在此,景帝将进言建议削弱七国的人给杀了,希望能够平息吴楚等七国的不满,然而却没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亚夫为将军前往平定乱事。周亚夫首先就施行不让敌军团结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将从敌军根据地出发的部队,从中间加以分断,使补给断绝。而当其慌忙回返时,便加以各个击破,让一场本来声势十分浩大的叛乱,在三个月间便遭到平定。
之前,吴楚七国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请其一同出兵,共同将汉帝国灭亡,然在匈奴还来不及出动之前,叛乱便已平定,因而并没有成功。
这样的叛乱和在秦朝末年自然发生的全国性大叛乱有所不同,而只是贵族因不愿自己的权势受到削减所起的叛乱,由于这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亚夫虽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勋,但后来在一些事情上与景帝不合,甚至还被怀疑谋反,最后竟绝食而死,结局非常地悲剧化。
再接下来,则终于进入了武帝的时代。
在此先来看看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直到这个霍去病为止,都是曾在《史记》上出现过的人物,而《史记》的世界,也是在这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后告终。由于《史记》这本书日本人已经相当熟悉,因此在此就不再多言。
现在回到第二十位的李广,这个人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是以率领骑兵活跃的人物。他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入军队,勇敢无人可以并称。李广同时也是使弓的名人,留下一则“箭立于石”的故事。当时,中国有许多老虎出没,某一天,李广远远见到老虎,于是拉弓射出,没想到老虎却完全没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块形如老虎的巨石。本来,箭是不可能射在石头上的,然而这时箭却立于石中,因而表示李广这人弓箭威力之强,从此即以勇之名人而出名。
之后,以对匈奴的北方防卫为主,他立下相当的武勋,不但他个人武艺高强,在领军上也有一套,相当受到匈奴的注目,称呼他为飞将军。
李广虽然以匈奴为对象立下不少令人恐慌的大功,惟其后多少也有些失败,还遭到嫉妒。其实,当他来到阵中时,兵士们必定欢声雷动,平常看来虽然轻松,然而一旦进入战斗,却能够带领整合全军,对敌方使出尖锐的攻势大破敌军。当其获胜之后,自是会获得许多的奖赏,然他会将所有的奖赏完全分给兵士,自己则过着贫乏的生活,也因此获得兵士们深厚的信任。
还有一次,当文帝出去狩猎的时候,眼前突然跳出一只大老虎,李广立刻跳出与老虎扭打,最后以短剑将老虎刺死。看到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话,就能够跟随高祖打天下而成为大诸候了!因而对他感到十分惋惜。
在这儿我想到一件事必须要先提,那就是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这篇文章中,曾经写过两个名将的名件,然而现在我却认为应该要再追加两个条件才行。
之前已经有了A和B,因此接下来就是C。这个C呢,我认为是对部下及兵士仁慈,并受到兵士们的爱慕,获得他们深厚的信赖,甚至愿意为这个人而死。
再接下来的D,我认为是不犯秋毫。在读了中国的历史书后,我发现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掠夺以及虐杀等有害民众的行为。我认为中国的军队其实并不限于中国,只要是军队,就可能会出现掠夺物资,以及虐杀非战斗人员的行为,而D的条件就是不做这些行为。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得到民众的信望,因此C和D两个条件也是不可分的。
而李广之难以再继续出仕,乃是在进入武帝的时代后,在这时,他已经有一定的年岁。武帝这个人是非常喜欢外表华丽的事物的,因此光是年纪大一点,就已经不讨武帝喜欢了。在此,武帝任命自己喜欢的第二十一位的卫青、以及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担任对匈奴作战的指挥官。即使李广身为他们的前辈,依然必须列于其下。就李广来说,当然是老大不高兴的事,而就第二十一位的卫青看来,也相当令人不快——因为军队的秩序因此而产生了混乱——也许卫青本人也并不想这样,但总之事情最后就变得很麻烦。在双方的关系愈行愈远后,李广最后因故就自刎而死。自刎这种死法,指的就是刎首,具体来说,就是将剑横于颈部,然后往前一拉,割断咽喉死去的方法。听说当李广死时,其兵士尽皆为之哭泣。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本叫做《李广传》的书既然是为“传”,那就是以李广为主角的小说。能够成为小说的主角,可见李广是相当受到欢迎的,而在这本书中,卫青和霍去病就成了完全的恶人角色。
关于卫青这个人,他的姐姐乃是一个大美人,由于姐姐进入武帝后宫之故,因此卫青得以出仕。然而,这并不只是因为沾姐姐的光而已,他本身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
他在年轻时就进入军队,最初虽然是以士官的身份进入,但随着对匈的讨代,他也不断地立下大功。在此,李广因为运气不好,多次移动部队都没有遇到敌人,因而无法战斗,就在郁郁寡欢地归队的当儿,却传回卫青击灭匈奴的消息。跟随李广的人虽然不欢喜卫青,但这倒也不是卫青有什么不对。
就这样,卫青当上了大将军。所谓的大将军,比单纯的元帅更高,应该可说是帝国军的最高司令官,已是可以与宰相匹敌的地位。而从李广一族看来,更是怎么样都不可能喜欢他。有一次,李广的儿子还去殴打卫青。卫青这个人的个性稳重,觉得还是不要与李广多起事端,所以即使被打了也默不作声。
然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愿意沉默。霍去病于十八岁时就以高级士官的身份进入军中,他趁着一次狩猎的时候,就一箭把李广的儿子射杀,如此一来,自然引起了很大的骚动。武帝认为这是事故,并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然而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在《李广传》中也成了恶人角色。
霍去病这个人跟着卫青的姐姐——也就是霍去病的阿姨——自幼小的时候就在宫廷之中,以大贵族的身份成长,再加上他是个天才型的人物,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每战皆胜,像这样生在贵族之家的天才儿,自然难以理解底下人的心情,因而对兵士们十分冷淡。倒并不是说他故意冷淡,而是说他实在是难以注意和体恤,史书上曾有兵士们因没有补给而空腹,在冷雨中颤抖的时候,而霍去病悠然在帐中过着豪华生活的记载。
然而不可思议地,兵士们倒不十分憎恶他,大概是因为霍去病这个人全身上下毫无邪气的缘故。最后,虽然这个人于二十四岁的少年之际身亡,然而在此之前,他也当上了骠骑将军,也就是元帅的阶级。像这样子年轻时就身亡的天才型人物,自然是相当具有人气,之前在日本还当上了少女漫画的主角,经过非常的美化呢!
和霍去病相比,卫青虽是个较为注意他人的感觉而身段较低的人物,然而却没有霍去病受到欢迎。当然,这种事本来就见仁见智,不过,以司马迁的《史记》上也有记载。
从武帝的眼中看来,霍去病这个年轻人是非常可爱的,因此总是对他提供一些比较容易出头的路走,不过,就算是有人安排,也还是有人会失败的,因此霍去病应该也确实是有些才能。再加上他在极度少年时就死亡,武帝当更当他感到惋惜才是。
谈了这么多,在此也不得不提一提武帝这个人——也就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君主。在一般中国的历史评价中,有所谓“渎武”的说法,指的就是亵渎了武这个字的君主。本来,“武”指的是防卫,以统一天下之后,只要将来犯的敌人击退即可。然而,武帝这个人,之前就说过是个非常喜欢华丽事物、好大喜功的人,因此非常想立下在军事上的功绩,而有着:如果敌人不来犯的话,那我就自己攻过去的想法。为此,他曾出兵朝鲜半岛,结果在当地设下了有名的乐浪郡,扩张了自己的领土。不过,在当时也引起了将军间的纷争,就算是建有大功的将军也遭到处刑。总之,如果只是无谓地想要扩张领土的话,在中国未必是会受到尊敬的。
由于他好大喜功的个性,因此对于立下华丽大功的人他会看重,而那些没有立下什么功绩的人,他就会逐渐疏远。关于这点也反映在国内的政治上,他对于基本的事情不太在意,像是黄河泛滥使得数百万的民众痛苦不堪,他居然能够放着不管二十年以上。也因此,他虽然是将中华帝国的国威辉煌四方的人,但由于渎武的缘故,在其他方面的评判并不佳。而且他还重用酷吏,把所犯的罪不见得该杀的人也杀掉,再加上听信谗言之故,最后竟然连自己的儿子都给杀了。
到了这时候,武帝终于开始反省,自己似乎做了太多杀生之事。随着自己所爱的女性相继去世,他留下了“欢乐至极哀情多”的名诗,而在失去了权力和威望后孤独地度过晚年。
武帝是位英雄般的君主没错,他扩大领土宣扬国威,然而在背后却似乎太过逞强,流了太多无谓的血,在这方面的评价不高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这样的治世,连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身,都因为没有那么严重的事情而以不敬之罪入狱,爱到宫刑的处分。关于这件事可以参考中岛敦的《李陵》一书。李广的孙子李陵,虽然也十分善战,然而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回报。而就在疑为叛敌的事件中,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就遭到了很惨的下场。
由这些事件中,我们可知武帝这个人,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是功过参半的。
顺道一提,直到霍去病为止的《史记》的世界,也随着司马迁的死亡而结束,之后,也就进入了《汉书》的世界。
而至今所介绍的名将,除了李牧之外,应该都是为日本人所知的人物,因此几乎可说是名人列传了!再怎么说,《史记》不但有日语的翻译版,而取材于《史记》的小说,日本也有不少人曾经写过,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但问题则自现在才开始。
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三十年前的事吧,文艺春秋曾经出过“大世界史”这系列的书,其中,第三卷的标题乃是《万里长城》,就是诉说中国古代史的一册。这本书已经可以列入名著之中,而其执笔者乃是植村清二。他除了是一位有名的东洋史学者之外,同时也是作家直木三十五的弟弟。
蛮有趣的一点的,这本《万里长城》虽然已是名著,但这位作者自己也说,不管他是正叙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