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白兄:    
    恩来告我,你需要虎骨胶治病,现将尚存的两盒送上,以供应用。这种药品是去年他访问柬埔寨时华侨所送的。另送你燕窝一个,请哂收。即祝健康!    
    嫂夫人前问好!邓颖超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二日此信从头再看,不觉浮想联翩,深深陷入往事回忆之海。    
    张治中将军同邓大姐的交往时间很长了,最早可以回溯到大革命时代的1925年。当时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治中任入伍生总队长和军官团团长。周、张一见如故,常相往还,因而张治中又认识了邓大姐。据张将军写回忆录时告诉我,邓大姐当时虽然年轻(邓比张小了十四岁),但政治上很成熟,举止落落大方,说话条理清晰,和周恩来是珠联璧合的一对。    
    周恩来是1924年由法国回广州工作的,邓大姐是1925年8月8日由天津到达广州和周结婚的。有人说:“他们结婚没有举行婚礼,后来也没有举行过什么仪式”,可是张治中告诉我,确实举行过婚礼,他亲身参加了。地点是广州市太平餐室(按:太平餐室位于广州市中心旧汉民路财厅前东侧,在当时广州只能算二三流餐室),虽然并不排场,但参加的人不少,他记得邓演达、恽代英、熊雄、高语罕都到了,气氛热烈,宾主尽欢,还闹了酒。1960年,周、张因公同机由京飞穗,在闲谈中,张忽然想起往事,笑着对周说:“你们结婚三十五年了,应该请我们到太平餐室吃饭纪念。”周听后会心地微笑。后来,周果然请张到老地点聚会了一次。    
    周恩来和张治中分属国共两党,各有其不同的立场和利害,但私交甚厚,两家人时有往还。周称张是文白、文白兄,称张的夫人洪希厚叫大嫂。张称周是恩来先生,称邓是邓大姐。往还中难忘的一次是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签订之后,张治中第二次飞渡天山之前,邓大姐和周恩来双双来到张家——重庆桂园。    
    事情是这样的:1944年秋,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人民因不堪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举行暴动。1945年9月,复大举进攻省会迪化(乌鲁木齐),蒋介石因形势危急,立命张治中前往调查,商得苏联方面调停。张在10月再次飞新。张治中受邓大姐和周恩来之托,于1946年6月,也就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前夕,把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关押在监狱的中共人员一百多人护送回延安,保护了一大批中共干部。以后,邓大姐和周恩来还为此一再向张治中夫妇表示谢意。    
    解放以后,周、张两家同在北京,来往接触更频繁。邓大姐和周总理对张治中一家十分关怀照顾,对张的生活、家庭以及子女的学习、工作都一一关心到。张患腿神经性痛风疾,老来时时发作,甚以为苦。周每次出国,常给张带来一些珍贵的药品补物。就只1961年有账可查,由邓大姐手送经我签收的,10月12日,虎骨胶两盒,燕窝一个;10月17日香蕉一大篓;12月20日,燕窝一斤。从邓大姐的亲笔信看,措辞多真挚!    
    特别使人不能忘怀的,是张治中去世后出版的《张治中回忆录》,邓大姐于百忙中特别为它写了一篇序。在短短的一千多字中,概括了张治中的一生,高度地、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张治中的一生:“文白先生是同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我与文白先生自1925年在广州相识以来,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如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大姐以及张治中将军都已谢世,仅以此文为念。    
    


第七部分十三、写在张治中将军年谱前面的话

    张治中将军是一位在民国史中起过一定作用、政治主张一贯鲜明、思想倾向错综复杂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必要为他写一个年谱。    
    张将军的大半生,生活和周旋于国共两党关系之间,国共和谈是他重要的经历,20世纪40年代曾与“和平老人”邵力子并称为“和平将军”,“张治中三到延安”曾是流传于民间的美谈,这个年谱就是贯串着这一根线而写的。一方面和中共有长期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蒋介石有血肉难分的纽带;既一贯主张亲苏联共,又同时为国民党右派政治路线出力;既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实践,又无法摆脱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桎梏——这就是他的根本矛盾。这个年谱力求表达这个矛盾。    
    这个年谱的内容,包括他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以及为人处事的作风态度,力求暴露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对他的长处、好事既不渲染,对他的弱点、错误亦不隐瞒。至于对他该如何评价,每人心中都有一架政治天平,那就由人们去自行掂量吧。    
    


第七部分十四、张治中将军年谱话(1)

    张治中,原名本尧,后改治中,曾字警魄,后用文白,盖警取文,魄取白而成。民国时期的军事将领、军事教育家、政治活动家。解放后身份是起义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民主党派领导人。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协总会理事等职。    
    1890年(庚寅、光绪十六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西乡洪家疃村穷苦的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祖父名邦栋,半自耕农。父名栋征,农民兼手工业者。母洪氏。二弟本舜,字震中,三弟本禹,字文衷,四弟本汤,字文心。妹一,早夭。    
    1896年至1905年(丙申至乙巳,光绪二十二至三十一年)六岁至十五岁    
    入乡间私塾念了十年线装书,曾应童子试,未中。    
    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十六岁    
    往安庆考陆军小学,其母为此四处筹措旅费,反复叮咛,“咬口生姜喝口醋”。张一生记取,嵌于右任书成横匾,贻留子孙。    
    1907年至1910年(丁未至庚戌、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十七至二十岁    
    陆军小学未考取,于是开始了流浪生活,曾奔跑于巢县、安庆、扬州等地,先后当过杂货店学徒、缉私营候补兵、预备警察、正式警察等,艰苦备尝。在此期间,喜读进步书刊(如梁启超《饮水室文集》),名人历史传记,对赵武灵王、张骞、刘邦、项羽、凯末尔、玛志尼、加里波的、俾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拿破仑等皆甚景仰。目睹国事日非,耻辱频仍,遂由忧国而爱国,由爱国而产生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1909年与表妹洪希厚结婚,感情甚笃,一生相伴。生两子五女,长子一真,次子一纯,长女素我,次女素央,三女素初,四女素因,早夭,五女素久。    
    1911年(辛亥、宣统三年)二十一岁    
    辛亥革命,由扬州去上海参加学生军,志切北伐。    
    1912年至1915年(中华民国一至四年,壬子至乙卯)二十二岁至二十五岁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上海学生军改为陆军部入伍生团,旋又改为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两年后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三期步兵科,学习三年。这一时期,受新思潮影响,目睹北洋军阀飞扬跋扈,贪污腐化,帝国主义喧宾夺主,盛气凌人,心情沉重,言词愤怒,莫可名状,从而坚定反帝反军阀的决心。同时对学校的军事教育、管理制度甚为不满。    
    1914年父母相继去世,张性纯孝,无限悲伤。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二十六岁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分发安徽安武军倪嗣中部见习。不久,倪率师北上参加军阀混战,张为避免做牺牲品,即借故离队往上海。    
    1917年至1923年(民国六至十二年,丁巳至癸亥)二十七岁至三十三岁    
    1917年孙中山先生率海军南下护法,组织军政府,担任大元帅职务,计划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张即由上海到广州投奔孙中山先生。到广州后的七八年间,为了革命事业,曾奔走于粤川之间,历任驻粤云南护国军后改赣军连长、营长,四川护国军参谋,靖国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靖国桂军军校大队长,独立旅参谋长等职。中间曾一度进上海大学选课听讲。这一时期,常读《新青年》、《新潮》、《响导》等刊物。在上海时,曾先后往见陈独秀、瞿秋白。    
    1923年祖父在乡去世,张由穗回籍奔丧。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三十四岁    
    1月20日,孙中山先生总结过去革命失败的经验,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决定创办黄埔军校。张治中当时任桂军军官学校校长。    
    6月16日,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先后担任领导工作。张治中接受和拥护三大政策,任军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参与军事教育训练方案等的研讨制订工作。18日,中国国民党部分监察委员提出反共提案。    
    12月,桂军军官学校结束,张调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团长、学生代总队长、军官团团长等职。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三十五岁    
    2月1日,广东政府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张调任东征军总指挥部上校参谋。同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黄埔军校、桂军军官学校、粤军武备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均参加大会,其中黄埔会员六百余人,桂军军校二百九十余人。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国民党失去重心。    
    4月11日,王懋功调任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    
    6月23日,黄埔学生和广州工人学生为支援上海“五三”惨案举行游行示威,行至沙基,遭英帝射杀,酿成“六二三”惨案。    
    7月1日,广东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7月7日,广州国民政府宣布誓师北伐。    
    8月26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刺杀,群情震动愤激,胡汉民受嫌去职。    
    10月1日,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总指挥,王懋功任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二师负责广州卫戍任务,张治中调兼二师参谋长和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留守广州。    
    11月8日,国民党右派邹鲁、谢持、张继、居正、林森等在北平西山举行会议,另立中央,大肆反共、反三大政策。    
    12月30日,主要由国民党右派搞的孙文主义学会成立。    
    从此和由左派支持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斗争更趋剧烈,张治中当时态度是中间偏左,偏向后者。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三十六岁    
    1月19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代表中,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占优势,中委、候补中委60人中,共产党员占14人。2月5日,王懋功的第二师是粤军精锐部队,王当时又兼广州卫戍司令,是重要的实力派,汪拉拢王做后盾,为蒋介石所发觉,蒋即采取卑劣手段,将王缴械押送上船驱逐出境,王部多受牵连,但张治中仍任参谋长。    
    3月20日,蒋介石为了打击共产党,排除异己,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第一军和黄埔军校共产党员自周恩来、李文龙以下均遭软禁,苏联顾问住宅被包围。事后蒋召见邓演达、张治中。张不以蒋做法为然,当面侃侃而谈,言词激昂。蒋不置一词。退出时邓对张说:“你太胆大,太冒失!”    
    5月22日,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改选,张治中由于态度偏向青年军人联合会,得到中共支持,他又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当时校内军事领导和教官以保定学生占多数),因而也得到孙文主义学会的支持,当选为执行委员。    
    在黄埔期间,张治中与邓演达、周恩来、恽代英、熊雄、高语罕等往来甚多,与苏联顾问加伦将军、李糜、尼拉等亦多接触,思想上颇受影响,曾一度要求参加中共,未成。    
    5月15至22日,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准备清共,还当上了国民党中央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大权独揽。    
    6月6日,蒋介石被任命为北伐军总司令,张治中任副官处长,主管人事、编制、事务。张曾向蒋建议,请周恩来任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以恢复由于“中山舰事件”而中断的两党合作。蒋不同意说:此职已定邓演达担任,周可任财经委员会主任。张转告周,遭周拒绝。


第七部分十四、张治中将军年谱话(2)

    7月1日,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在广州东校场举行。蒋介石主持大会,张治中任会场指挥,口齿清晰,指挥有条不紊,引人注目。    
    8月,北伐军进展顺利,继7月17日攻占长沙之后,向汀泗桥、贺胜桥推进,蒋介石由衡阳坐船去长沙,张治中送蒋说:武汉会师不成问题,会师后请特别注意两党问题,一定要保持合作,避免破裂。    
    9月7日,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    
    10月10日攻占武昌,蒋介石先任张治中为学兵团团长,后又派兼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政治部主任为周佛海,主任政治教官为恽代英。    
    某日,蒋介石在汉口举行公宴,李立三在会上有一篇措辞委婉而含意极其锋利的讲话。由于蒋在反共、大权独揽和人事上的不恰当做法,已引起国共两党许多人的反感和反对,两党裂痕渐露,张治中对此甚感焦虑。    
    11月,北伐军攻占九江、南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都武汉,蒋介石反对,阴谋在南昌另成立中央。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三十七岁    
    1月,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蒋介石与武汉的矛盾日趋激烈,邓演达反蒋的言论不断发表。蒋电召张治中去南昌,斥责邓的种种不是,并说:他的言论完全在骂我。张尚不知蒋还想利用张在武汉分校的力量与邓对抗,就急急为邓申辩说:他的言论是一时冲动,如你能约邓来一谈,误会即可冰释。一再建议蒋约邓秉见。蒋略表犹豫后说:你真想我约邓来谈吗?他肯来吗?张连声答是。    
    2月,蒋介石派戴季陶赴日,进行勾结。张治中在1月、2月两月内还集中全力筹备武汉军分校,于2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从踊跃报名的六千多青年中考取约一千人(学兵团不在内)。以后炮兵大队、工兵大队又先后从黄埔、南昌投来,人数日益增多。    
    3月,蒋介石在南昌制造一连串反革命事件,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举行,通过维护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等项决议。    
    同月中旬,蒋介石第二次电召张治中去南昌说:你要是不愿意做俘虏的话,应该听我的话,赶快把学兵团带到江西来。分校一千多学生中已有共党分子混入,你能一同带来最好,否则只带学兵团来,我拨船只给你使用。张看蒋的态度很坚决,知不能劝说,便说:我回去想想办法看。    
    张返汉后,邓演达、恽代英等劝张反蒋,否则辞职。张说:我可以劝蒋,但不能反蒋。我是坚决主张联共,反对两党分裂的,既不愿站在国民党立场来反共,也不愿站在共产党立场来反蒋。当时国共两党关系日趋恶化,无法挽救,内心十分痛苦。    
    同月,陈赓突然到武汉见张治中,说需要旅费去上海。张帮解决后问周恩来现在何处。陈言已去上海。张叮嘱到沪后转告周,务必注意行动安全。张当时已意识到政局将有变化。    
    4月初,蒋介石在上海策划反共大屠杀,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15日广州反动势力响应,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被杀害。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7日,武汉国民政府开会,斥责蒋介石叛变革命,宣布开除其党籍,免去本兼各职,并下令讨伐。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组国民政府,通过清党决议。    
    4月中旬,张治中被迫由武汉去上海见蒋介石,请求考虑出洋。蒋不许,还派他到南京筹办大本营军事训练处(即军训部的前身)。    
    4月下旬,国共两党斗争十分激烈,重大事件不断发生。4月底,李大钊等共产党员二十人在北平被杀,5月,夏斗寅叛变进攻武汉,湖南马日事变,许克祥大肆杀戮,6月,蒋介石、冯玉祥举行徐州会议,实行合作,共同反共,8月,中共在南昌举行轰轰烈烈的起义……在这一段时间,张治中的心情十分沉重和复杂。    
    7月9日为北伐誓师一周年纪念,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举行纪念仪式,蒋介石亲临主持。当时参谋长是朱绍良,总政治部主任是吴稚晖,副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