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寿通道-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齿,很会孝敬,令老人非常喜欢,就口头表示让老儿子继承遗产。结果身后不平静,儿
女们闹起了纷争。 

从这件事来看,父母对子女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有着自己的遗传基因,尽管他们的性格不一样,修养有差别,
作为父母的责任是耐心说服,悉心帮助,不应该另眼相待的。可是有的人总是对自己的
孩子抱有成见,或许是因为某个孩子办错了事,或许是某个孩子不懂得礼貌,或许是因
为过分喜爱某个孩子而冷落了其它的孩子等,都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尤其是老
年人由于性格越来越固执,特别喜欢伶牙俐齿,把老人说得晕晕忽忽的子女。如果还能
经常地给老人献殷勤,表示孝敬之心,那就会博得老人的欢心。出于这样的原因,老人
偏心某个子女,不能把一碗水端平,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兄弟姐妹纠纷的渊薮。尤其是涉
及遗产分配的问题,最容易矛盾激化,撕破了同胞的脸皮。 


老年人对待子女的一视同仁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因为矛盾的双
方都有责任,不能单纯地责怪某一方。促使老人不能一视同仁的原因,有一些也是来自
儿女的一方。如有的儿女借口自家贫困,与其它的弟兄攀比,不好好地给老人赡养费;
有的儿女想方设法地从老人那里揩油,觉得是不拿白不拿;有的儿女怀疑老人把自己的
积蓄给了某个儿女,偏肥偏水,就故意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搅得全家大乱。这对于老
人产生偏爱心理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从老人的角度讲,儿女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正如俗话说的“十指连心”。在
遗产分配上应该排除对儿女的恩恩怨怨,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即一视同仁。 

有位退休的纺织女工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她喜欢儿子,就连孙子也爱如掌上明
珠。对于女儿则认为女儿出嫁是泼出去的水,根本没有将女儿列入继承遗产的范围。到
了她卧床不起时,儿媳不愿意伺候,儿子又在外经商,顾不了家,让老人受了不少的罪。
后来被女儿接回家,女儿和女婿照料得非常好,在感情慰藉和陪护上远远地超过了儿子
和儿媳。这种生动的事实教育了这位退休女工,在她临终时请来律师做了遗嘱,将自己
的遗产分给女儿一半,最后摆平了多半生的偏心。这位退休女工是经过了事实的教育,
才转变观念的。其实,根据法律规定,女儿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都属于法定的第一顺
序继承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专家在国内一些地区,如山东的农村进行实
地调查时发现,尽管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经济供养依靠儿子,但还有许多老人认为生活照
料包括衣着方面,女儿要比儿子好。特别是在老人生病需要照顾时,女儿比儿子细心,
感情又比儿媳更接近,女儿和女婿的作用都超过了儿子。这就充分证明重男轻女,不一
视同仁的旧思想已经被生动现实所击破,使得一些高龄老人不得不在事实面前转变自己
的旧观念。 

老人要做到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平时的一些感情偏斜,似乎并不重要,主要的纠葛
反映在遗产的分配上。因此老年人在临终前一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立下遗嘱,平等地对
待子女,即使是遗产分配有所偏斜,也要征得儿女们的认可,以防在自己的身后为儿女
们留下不必要的麻烦。 

 

 


老有所悟篇 

人生不老心不老 

 科学家把人的年龄划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前者是按人的生理机能老化
的程度来计算的年龄;后者则是指人的记忆、理解、反应;对新生活的适应能力。由于
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不同,同属于一个生理年龄段的人,其心理年龄往往有很大
的差别。 

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人的积极,还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具有消极的心理状态的人一
般是觉得“人到老年万事休”,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固步自封。虽说是刚
刚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却常常是倚老卖老,总觉得来日无多,仿佛已经把一只脚迈进坟
墓。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自然显得心灰意懒,老态龙钟。旷日持久,必然疾病丛生,生命
难以为继;更谈不到积极地面对生活了。 

而那些持有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笃信“人生不老心不老”。就
是说只有心态不老,才能保持年轻人的活力。因此,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
的基础。要做到心理健康,应该树立“四心”,即“信心”、“热心”、“童心”和“宽心”。 

所谓“信心”,是指对自己充满信心。叶剑英元帅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喜作黄昏
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老年风景的光彩夺目。诚然,老年人有老
年的优势,要看到这种优长。那种认为自己无用的观点首先是自己否定了自己。宋代诗
人卢梅坡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人到老年自然有些地方不如青
年人,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就处处不行。老年人思想成熟,学识广
博,经验丰富,洞明世事,是年轻人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老年人的优势,老年人的财
富,老年人的宝贵之处。只要看到了这一点,老年人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在
社会上仍然是有用之才,仍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来。 

所谓“热心”,是指要热爱离退休后的生活,善待生活,发掘生活的潜能,保持愉
快而平和的情绪。有些离退休老人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的温馨方面,做出
了积极的努力。他们把下象棋,打扑克,学书法,练绘画,以及种花养鸟等行为,视为
“玩物养志”的手段,既培养了业余兴趣,又享受了惬意的生活。他们积极参与家务或
公益性的劳动,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在退休前,生活打理由老伴“全
包”,退休后他开始学习做饭做菜,如今已经能独立做好一桌酒席了。他们热心助人,
肯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者在享受生活时,如同莎士比亚所说
的那样,“快乐之魂来自过程”,在闲情逸致中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惬意与温馨;或者在以
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为他人作奉献时,不管奉献多少,都能感受到自我的成就感和愉悦
感。 


所谓“童心”,是指要忘掉自己的年龄,要像儿童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儿童是单
纯的,他们不计较生活中的恩恩怨怨,也不知道什么是发牢骚。该吃了吃,该玩了玩。
即使有了不顺心的事,也是“像耗子那样,放下爪就忘”。如果老年人能够像清代诗人
龚自珍说的“六九童心尚未消”那样,单纯而天真地安度晚年,是非常幸福的。马克思
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他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
到愉快吗?”的确,老年人能保持一种儿童那样的单纯的心态,就常常会感到清心宁静,
无忧无虑,有助于身心健康,长寿白头。 

所谓“宽心”是指宽厚心和宽容心。许多高寿者的经验证明,他们大多心胸豁达,
性格开朗,达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宽心”的人,一
般是能与豁达、理解和启迪为伴的。据说有一位老农在田间劳作时,发现邻居家的一个
小青年偷他家的玉米。他只是咳了一声,警告这个小伙子有人知道他的行径,并没有把
他抓住。在老农的宽容面前,这个小伙子总觉得难为情,以后就改邪归正,再也不干这
种偷窃的事了。几年后这个小伙子还被群众选举为民兵连长。从这件事看,老农的宽容
不仅使自己少生了许多闲气,还促进了小青年的自省和转变,从而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
了和谐的统一。有的老年人火气很大,总是像“九斤老太”那样,对新鲜事物看不顺眼,
品头评足,指责贬抑,大发牢骚。诚然,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此应
该像古人说的:“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这种“思其堪受”就是宽容的内涵,
并不意味着纵容迁就,而是在给其警示之后,让其获得宽松的空间,焕发其可塑性及奋
发的潜在力。每个老年人如果都能怀着一颗“宽心”对待世间的人和事,就会感到轻松
自然,无忧无虑,心静如止水,心理年龄也就显得年轻了许多,无疑对身体健康是多有
裨益的。 

勤于动脑寿命长 

据《生活时报》报道,科学家将73名81岁以上的老人分为勤于思考、思维迟钝和
受人监视等3组进行生命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血压、记忆力和寿命
都达到最佳的指标,3年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健在,而思维迟钝组死亡12。5%,受人
监视组死亡37。5%。另据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的统计,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
无职业者的存活率为别为85%、39。6%和28%。这些数据说明,长期坚持进行脑力的锻炼,
勤于用脑,可以激活处于待命状态的脑细胞,使这些脑细胞变得更加粗壮,给大脑带来
更多的营养和氧气,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事实确也如此。许多善于用脑并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者,大多是高寿者。著名
作家冰心、著名画家刘海粟、著名社会活动家许德珩,以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人都是
寿终于百岁或超越百岁的。还有一些高寿的老人,仍然能坚持写作和科学研究,如北京
大学教授季羡林九秩之龄,仍然进行科学研究,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在70多岁开始
写作500万言的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著名作家巴金、孙犁在80高龄时还不断发


表文章。凡此等等都雄辩地说明了“用进废退”的道理;勤于动脑的人,能够使大脑的
功能得到锻炼,促使大脑这个人体最高的指挥司令部发挥有效的指挥功能,及时调节人
体各系统的功能,达到延续生命,健康长寿的目的。 

平时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都把“运动”片面地理解为体力活动。其实,
这种“运动”还包括脑力的运动,即勤于动脑。人的大脑死亡,就使人失去了生命的价
值,同样,人的大脑健康也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大脑出了毛病,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
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也容易发生疾病。看来,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经常进行大脑的运
动是极为必要的。 

那么应如何进行大脑的运动呢?对离退休老人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时必
要的: 

其一,兴趣爱好要广泛。有两位老夫妻退休后就在家看孙子,整天忙忙碌碌,几乎
除了孙子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了。几年后,孙子上了学,他们觉得无事可做,就觉得非常
的寂寞,经常吵架,心绪不佳,变得老态龙钟。他们有两个老同学也是夫妻,退休后没
有给儿女看孙子,老夫妻俩上老年大学,学画画,学书法,还共同著书立说,尤其是他
们特别爱看一些思辨性、益智性的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城市平台”、“正大综
艺”等节目,对新的知识很感兴趣。这样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退休生活很充实,很
有意思,毫不感到寂寞与失落,因此精神焕发,显得年轻了十几岁。 

其二,经常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离退休老人要根据自身
的文化条件,选择必要的传媒手段,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不断地给大脑传入新的信息,
促使自己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辨,这就加强了大脑的活动。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接受的输入
信息多,由能够进行综合分类思考,就更能激活到细胞的活动。有的老人看电视,特别
烦说话节目和知识性节目,偏爱看轻松的肥皂剧。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大脑得到运动,还
容易使大脑陷于一种单调的情节模式之中,不能激发大脑的运动,反倒对大脑的健康不
利。 

其三,广交朋友,经常聚会谈天。离退休后经常写作当然是勤于用的好机会,但不
可能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可是经常与几位好朋友聚会,天南海北地聊聊天,喜怒笑骂,
毫无拘束地发泄一下,还是不难的。这种聊天,能启迪思维,开阔眼界,发泄感情,增
进友谊,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活动,使得人体内释放出对人
有利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脑细胞调整到最佳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加强生命的张力。 

福祸相依辩证看 

在谈到老年人的养生健身时,强调自得其乐、知足常乐等以“乐”为中心的话题,
是不会让人质疑的;但是,笔者以此为话题是强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也
有其弊,而且彼此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淮南子》里所说的,“夫物盛而衰,
乐极则悲。” 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超过了一定的承受线,就会向其反面转化。其实,


这种唯物辩证的观点早在老子时期就被肯定了。他在《老子》第58章就指出:“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说祸与福、乐与悲、胜与败等对立的事物都潜藏在同一
事物之中,是互相依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其对方转化的。 

懂得这种辩证法,对养生健身也是颇有益处的。首先,能够使老人客观地认识自
己。有的老人身体素质好,不服老,“不知老之将至”,总觉得能和壮年人比试高低。殊
不知人的各种器官正如机器的零件一样,经过几十年的磨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老化现
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旁及其他器官,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身体出现问题。有位老人
身体很硬朗,他自己编创了一套健身的方法,在群众中推广,还经常受到邀请在大会上
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别人估计他一定能活到百岁以上,他自己也承认活到百岁没问题。
可是在他78岁时就突然发现了胰腺癌,不久就不治身亡。当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
癌肿有着较长的形成期,人到老年接触致癌因素的时间长,从而增加了患癌的几率。但
并不是每位老人都患癌症的,患癌症更主要的是与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与内分泌失调
和激素不平衡有关。这位老人的悲剧恰恰是由于他身体好,精神矍铄,以为自己没有潜
伏的疾病而忽略了体检,给癌症以可乘之机,在健康的背后,忽视了类似“居安思危”
的问题,被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设若这位老人能够辩证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在
兴致勃勃地健身的同时,意识到事物的转化的法则,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树立起防范
意识,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走路防跌,吃饭防噎”,防止“乐极生悲”,恐怕突破百岁
大关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乐趣,不至于因“乐”而影响身体健康。有位老年人
爱说笑话,他说自己年轻时是“摸爬滚打”,到晚年是“吃喝玩乐”。意思是说年轻时干
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从不怕苦和累,退休后就尽情地玩乐,把过去没有玩乐的时间补回
来。生活需要七彩阳光,退休后生活的丰富多彩些也无可非议,可是这位老人却走向了
另一极端。他玩起麻将来,常是一个通宵,打起扑克来常是一坐就是半天,骑自行车去
郊外钓鱼往返就是百八十里。可以说只要他有兴趣的事,他都不觉得累,真是有点玩起
来不要命的劲头。其实,从辩证的观点看,他的这种乐趣和兴致,实际上是掩藏着危机。
人到老年生活有规律是养生健身的第一招,像他这样由着性儿来,自然会使得身体劳逸
不平衡,体力消耗也很大。暂时看来他这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似乎对身体影响不大,
可是身体的内损迟早要清算的。果不其然,后来致命于高血压症。如果这位老人能够从
乐极生悲和祸福相依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生命的危机感就会时时敲起警钟,防止悲剧发
生。 

再次,能够豁达地对待人生,尤其是会以一种平和的心理来对待生和死、欢与悲、
顺境与逆境等。人不是生存在真空里,难免遇到一些让人不如意的事,人的生老病死是
自然的法则,谁也不能违背,可是按人的普遍心理,是想到高兴的事多,想到玩得尽兴
的时候多,一遇到闹心的事或是身体患了病,就心情沮丧,就悲观失望。这实际上也是
没能辩证地看问题的结果。如果将祸福相依的哲理深入到骨髓里,遇到挫折或疾病时,
就不会悲观,反而会发现不利因素里的有利因素,危机中的生机,增强战胜疾病或挫折
的勇气和力量。 


总之,无论是对待任何事物,还是对待养生健身,只要能够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
就能够使人明智起来,豁达起来,客观地对地自己,不至于被恶劣的情绪缠绕住自己,
永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