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3.明-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就是江南人尽皆知的沈万三的孙子,他家曾是江南巨富,人说‘枯树影,万
三名’就是说他家富得有树影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你们三位看是北方人,说给你
们知道,你们千万别外传”,小二左顾右盼,见四下无船只靠近,又接茬说道:
“谁知到了他父亲这辈,得罪了当今圣上,抄了家不说,还发配岭南。这沈二公
子是逢大赦天下时回来的。当年这秦淮河上提起沈二公子沈彬的大名,可是无人
不知,无人不晓。他自幼帮着父亲打理海上生意,那个精明,周围进出的海商,
都敬他三分。又精通海上数国番文,琴棋书画更是无一不晓。平日里一帮富家公
子跟着他吃喝玩乐,挥金如土。等到这沈家败了,沈公子就没人理了,你想,哪
个大了胆子敢雇他做事,就只有在河上靠给人写曲为生,世态炎凉啊。去年得了
一场大病,差点死在河上,亏得当年几个要好的姑娘,出钱给他找了大夫。这些
女子当年得过沈二公子的好处,如今还记得不时买他点曲子,他那凄凉的曲子谁
爱听了扫兴啊,这还不是变相周济他!都道这些欢场女子无情,唉,要我看,比
那些读过圣贤书的男人,有情有义得多了”。

    众人跟着叹息了一回,郭璞又问,“那沈家到底是怎么得罪的皇上?”

    “还不是有钱烧的,先给当今皇上献龙角,献白金,后来又捐钱修城,本以
为会买个好,谁知道皇上怀疑他家有反心,沈二公子的父亲也是糊涂,前年居然
要劳军,皇上当即大怒,要灭族啊。好在是皇后给说了话,才改判罚没家产,全
家充军岭南,可怜啊”。

    “啊”,众人这几天圣眷正隆,忘了伴君如伴虎这句名言,不由相对默然。

    回馆驿的路上,大家一路无语,半晌,郭璞低声说了一句,“按武兄所说,
几百年前英格兰皇帝就不能乱杀无辜了,我朝这方面,差得远呢”。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多少代皇帝心中,所有人都是他的奴仆,杀就杀
了,有什么了不起,过后想起来,也许会懊悔一些,封一个忠臣的名号,可人都
死了,名号管个屁用”。十三郎想起自己的师父,愤愤不平的说道。

    “皇帝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奴仆,并不可怕,可怜的是几乎所有人认为自
己就应该是皇帝的奴仆,被杀被贬还要谢主隆恩,我就不知道这个恩在何处了”
武安国一句话又吓了众人一跳,大家四下看看,低声说“武兄醉了”。但是每个
人心里都明白,这些话正说到自己心里,只是自己没有总结出来罢了。儒家千年
的教诲,说到底就是让一个人甘心的做奴隶。

    今晚这杯酒,居然让所有人都喝得如此清醒。

    注:江南沈万三,历史上并非朱元璋所抄家流放。满清为了给明朝摸黑,篡
改了历史,才编出了这个故事。酒徒为了增加故事可读性,在此以讹传讹。历史
真相据考证是,沈万三死于明朝立国之前,根本和朱元璋碰不上。所谓献龙角等
事,更是无稽之谈。沈家最后因卷进了蓝玉案而得祸,那已经是洪武二十多年的
事了。清代修的明史,可能是二十四史中最不可读的,当时的女真人为了自己的
统治,篡改和抹黑了很多真相,比现在的日本人没好多少。酒徒提及此事,并非
想制造民族矛盾,只是希望,历史不要一再的重复,如是而已。

    另外,本书目前已经正式加入起点vip ,有很多读者表示了不理解,其实每
一件选择,都有其理由,很多理由,不想也不愿多说。作为一个写书,但不以此
为生的人,我希望大家看我的书时能开心,也希望我们大家彼此理解与尊重,毕
竟酒徒写上一节文字需要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本书Vip 部分,无论大家喜欢与
否,请不要再未经授权情况下转贴,谢谢。

    本书现在发展到目前情节,需要很多资料,目前比较迫切的是,日本南北朝
时期的历史与地名,包括主要港口和军阀的老巢。有学日本史的朋友请帮忙查一
下。如果大家觉得怎么发展本书情节更合理,请发信到tigermeng12@vip。sina
本书最终本着的理念只有一个,即平等,在阳光下,每个人都有平等生活的权权
力,没有人是“精英”,可以把别人踏在脚下。武安国他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实
现这些的一个准备,在将来的情节中,会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为了故事里
的明朝的强盛和百姓的权力付出血和生命为代价。如果你也想在这个“理想国”
梦游一番,欢迎大家加入本书,请给自己设计不太离谱的能力和身世,名字要起
得附和古代要求。为了避免冲突,请加入本书的名字尽量不要再加入其他图书,
谢谢。

    正文第十三章(上)献策

    第十三章(上)献策洪武十二年春二月戊戌,平辽侯武安国、靖海侯曹振、
北平知府郭璞联名上书,劝朱元璋在北征雄师中挑选精壮之士,组建装备精甲,
火铳和火炮的无敌军队。在沿海各港建立海关和海卫,收取关税以充实国库,训
练水师以防备倭寇。“选炼精兵,尽复华夏故土,驱逐倭寇,扬中华国威”。奏
章上还提到富国强兵的办法,即农、工、商、虞并举。

    熟读经史的大明文臣们第一次听到这种四民平等,特别是很大程度上带有重
商主义的提议,议论纷纷。从日前皇帝封武安国为平辽侯和对辽东地理的关注程
度上大家就能推断出朱元璋想对辽东用兵。去年徐达大破蒙古和燕王献“如画江
山图”所带来的震荡还没有过去,此时如果反对出兵,一定会犯众怒,没有人会
笨到触这个霉头。倭寇欺人太甚,的确也应该讨伐。但兴建海陆关口收取关税这
个建议实在太新鲜了一点。虽然目前大明国库空虚,多一些银子对谁都没坏处。
但这样做明显的把商业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上,这是他们所接受不了的。至于
四民平等,更与儒家上千年治国经验相违背,绝对不能赞同。

    “万岁,古人云,金银珠玉,饥不能食,渴不能饮,不如谷物丝麻。万岁如
开兴商之风,民间必重利轻义,此乃取祸之道也”。低声议论了一会,御史大夫
陈宁出班跪倒,大声启奏道。“昔管仲治齐,开女闾,通商贾,齐国富甲天下,
雄极一时。然管仲之后,齐国祸乱从生,桓公亦亡于乱臣之手,此皆重商之祸也。
商人凡事必先言利,而民从商则易争,祸乱之始也。故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
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
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
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他精通经史,这番道理本来就是
古今儒者的共识,因此说起来头头是道。

    朱元璋听完,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如果换在以往,这些话他还能听进一二,
立国之后,在恢复唐制的名义下,他听取儒生们的建议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
这些重农政策使历经劫难的国家慢慢的恢复了生机。明初人口仅六千多万,地广
人稀,农业的确是国家迅速恢复活力的良方。但现在他需要的不再是恢复,而是
发展,武安国讲述的如画江山,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做一个比蒙古成吉思汗
还拥有更广阔土地的帝王,已经成了他的宿愿。况且他发现,在国家强大这个目
标下,君臣更容易同心协力。关于如何富国强兵以逐鹿天下,昨天他基本上已经
同意了郭璞等人的看法,今天拿到朝堂上,仅仅是为了加强一下自己的信心。所
以对陈宁的话很不以为然,低声问道“依卿之见,如何才能粮饷充足,恢复辽东
故土,并使倭寇不再为祸”?

    “陛下,我朝立国以来,威甲海内,四夷臣服,蒙古来朝。依臣之见,对外
派良将严守四境,对内广修仁德,自可不战而曲人之兵。当舜之时,有苗不服,
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圣上仁德,万民景仰,天下归心。辽东乃蛮荒之地,取之徒费兵饷,
不若修德政以使之归心。其民心向我,其主必不能守。倭寇掠我海岸,图我财货
也。臣以为若无财货相诱,倭自去。陛下与其建海卫,不若迁沿海之民于内地,
令沿海之地十里不得有民,无朝廷之令,片板不得入海。倭人无财无粮,日久自
散“。

    “无耻”,武安国心里暗暗骂了一声,他不擅长这种惘顾事实的诡辩,正在
心中想如何驳倒陈宁,那边西平侯沐英早已按耐不住,站了出来。跪奏道:“万
岁,陈大夫所言,臣不敢苟同。蒙古所以臣服,兵势乃所迫而。高丽所以敢据辽
东,亦仗兵势也。修仁德以图其归还辽东故土,无异与虎谋皮。不战而曲人之兵,
所凭武备而非仁德。若有苗修仁德,舜肯归之乎。”

    刚刚说完,老将汤和又站了出来,启奏道:“倭海上来,则宜海上御之耳。
迁民以避之,实乃有损我大明天威。若想除倭患,宜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
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倭人欺善怕恶,若一味避之,其必欺我欲甚,
非但沿海,内陆亦为其扰也。万岁若欲平倭,臣虽老,愿为陛下一行”。语毕,
两眼瞪向陈宁,白须微微颤动。

    丞相胡维庸见陈宁在汤和的虎目逼视下已经不能抬头,心念一动,出班跪倒,
建议道:“陛下,依臣之见,西平侯沐英所言甚是,陈大夫所讲亦不无道理”他
擅长体会圣意,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但身为文臣领袖,此刻必须坚持住儒家基本。
“陛下欲收辽东,驱海寇,乃英明之见,万世之福也。然国不可轻易言商,商者,
通有无也。今我大明富有四海,天下无我大明稀缺之物,通商于我何益哉,徒助
敌而”,胡维庸先拍了朱元璋一个舒舒服服的马屁,然后开始反驳武安国等人的
建议。“臣以为建海卫可,海关则不必为之,使我中原财货不外流,藏富与民为
上策。兴海关,则为晓谕天下之国可与我互市,天下之国与我平等,损我上国颜
面,因小失大。且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兴商者,必与民争利,
动摇国之根本,正如是,平辽侯乃武将,不通文墨,故有此议,臣以为陛下可嘉
其为国之心,不可听其言”。他身为丞相,乃文官之首,在中书省执掌行政大权,
一般没有人敢反驳他。这几句话又把矛盾引到了文臣和武将分界上,几个想赞成
武安国建议的文臣也不敢再出来说话,平素和胡维庸交好的中丞涂节、侍郎夏煜
等人更是连连点头,低声附和。

    “不然,陛下,臣以为胡相国之言谬也。”郭璞听胡维庸如此贬低武安国,
在文官队末挺身而出。“殷周之盛,诗书之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圣人治世,
首要富民,《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
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
也。商乃互通有无,使财富流动增长之力。农、工、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
政也。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税市,以厚商而利农。…。固兴商富市,不满
于土之人必有出路,商兴而国之赋税必增,国力也得助力。害群之劣马亦马也,
驯用得当可当他用也,大凡能为劣马者,其气力反而强于中下之马,调用得当自
能化害为利。人力流动则宗法势力必然削减,国家稳定必然加强。自古兴事多起
于野,次起于官,再次起于教,而未有起于商者,盖因商与农相较本无生存之虞,
而与官相较行事以利记而不以权重,与教相较而因其善计而不愚,故科举乃官中
之流水,商乃民中之流水也。。“郭璞的儒学造诣不在宋廉之下,掉起书包来决
不含糊。一番说辞绕来绕去,让胡维庸等人想要反驳,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朱元璋见双方争执不下,把目光转向了太师李善长。李善长在朱元璋帐下多
年,曾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见,正是凭借他这个原则性的建议,朱
元璋取得了天下。他本来为丞相,因不愿介入众臣的意气之争,自洪武四年就告
病退居到太师的职位上,轻易不再发表任何意见。见朱元璋看向自己,出班说道
:“臣以为,平辽侯所言乃霸道,陈大夫所言为王道,皆可取,陛下可度时势而
纳。”

    “废话,老狐狸”朱元璋见李善长把皮球给自己踢了回来,心中暗骂。紧紧
逼问道:“太师以为,此际时势若何”。

    李善长见推脱不过,硬着头皮回答道:“收辽东,平海寇,势在必行,然我
朝去岁才征蒙古,士卒疲惫,不宜仓卒。陛下可先礼后兵………”。他的文驺驺
的话让武安国一头雾水,仔细想了,才明白他的建议是先给高丽和日本下一个最
后通牒,如果对方识相则好,不识相,则兵戎相见。“这不和老美差不多么”武
安国笑着想“看来这个每天上朝好像睡不醒的太师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国家与
国家之间的争斗,本来就没有道义可言,但这老头居然把威逼利诱的事搞得名正
言顺,实在是他妈的高”。

    再接着听下去,武安国对李善长更加佩服,这个老狐狸的建议居然是:建海
卫,兴海关可以,陆地上建海关也是好办法。明朝物品充足,可以用海关准许相
关货物出口与否制约属国乖乖俯首听命。农、工、商、虞四民平等亦无不可,但
明朝本来就没有说过四民不平等,不必为平不平等再起争执。至于武安国等人提
出兴工商和实现四民平等的具体办法,不如先在北平等燕王的治下先试试,看看
效果如何再做定夺。但北征辽东的军费,则要这些‘试验田’独自承担,朝廷不
支付。海卫亦如此,所用海卫费用从海关收入中划拨。一番剖析不但照顾了胡维
庸等人的情面,又变相的部分支持了武安国的计划。同时采用了开办“特区”,
逐步试验的方法,规避了新政策带来的风险。正好符合朱原璋既想尝尝果子的酸
甜,又不愿意冒风险的心理。

    “姜还是老的辣”!朱元璋在龙椅上微微点头,“老家伙,看来不逼你你永
远不会说实话”。李善长的建议可以说让他百分之百满意,看来百官对此也无可
挑剔。他扫视了一眼群臣,大声宣布了庭议的结果。

    圣旨可以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徐达既已班师,北平五军都督府即日起
仿唐制改为北平督护府,辖区除山海卫外划出外,其他不变。永昌侯蓝玉、鹤庆
伯张翼、龙江伯陈恒等一干在近几年战争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全部被派到了燕
王麾下,分别负责各地的防务。武安国也在一月之内获得了第三次嘉奖,“平辽
侯武安武安国深谋远虑,有大功与国,擢为北平督护府左都督,协燕王组建北征
之军,便宜行事”,这样的圣旨,等于把如何组建北征辽东的部队完全交给了朱
棣和武安国二人,朝廷不再过问。

    关于海卫与海关,朱元璋下旨,任命太子朱标总督海陆关口事务,信国公汤
和、靖海侯曹振与方国珍之子定海伯方明谦辅之。沿海设大小海卫五十余所,山
海、威海、松江、泉州等要地之卫改为都指挥使司,节制沿海各卫。各大小港口
和陆地口岸皆设海关,选良家子充当大使及副使,由各级官员从各地推荐,太子
朱标量才录用。

    “众卿下去,拟一个折子,把如何实施拣紧要的奏上来,不必太急,尔等毕
竟年少”。朱元璋对着阶下领旨谢恩的一干年青才俊微笑着说道。心里又想起了
马皇后说的话“万岁,燕王才离开陛下身边数月,已令人刮目相看。其余诸位王
子,臣妾以为也需让他们早知为政之策。太子仁厚,陛下更应早以大任托之,否
则,诸王皆建功立业,陛下将来置太子与何地。不若早以忠直之臣辅之”。朱元
璋深以这番见解为然。让武安国和曹振各自辅佐朕的一个儿子吧,他心中暗想,
你们都是人中俊杰,在一起呆久了,朕可不大放心。

    本章和下章多为朝廷上的争执,所以文言很多。内容也不热闹,所以喜欢看
战争场面的读者可以不看这两章。本书写到第十四章,本来第一部内容已经基本
完成。从第十五章起,主要要转向战争,但写战争不是酒徒所长。

    有人说酒徒好像很恨蒙古人,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放在明朝,任何一个人
不会对蒙古人有太多好感,因为蒙古人的战争使中原至少损失了半数人口。但酒
徒认为,那时的蒙古人所做的,不需要现在的蒙古人为其承担责任。历史就是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