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于1999年3 月1 日正式启动,参赛人数达250 名,经
过预赛、复赛,于10月30日进行决赛。视美乐、FanSo 、乐都和博创在此次大赛中
脱颖而出,注册成立了公司。清华园中第一批学生创业公司就在这样的创业氛围中
诞生了,它们作为第一批学生创业公司进驻清华创业园。
1999年底,清华大学承办了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由全国
200 余所大学共同发起,于2000年1 月18日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FanSo 是此次大
赛最为耀眼的明星,于2000年1 月17日获得第一期风险投资660 万元,由此标志着
中国第一家由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停学创办的互联网正式投入运营。FanSo 总裁鲁
军和网站总监刘颖获得清华大学的休学创业申请,成为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第一人。
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于2000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同样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他们在大赛的精彩表现,让国人欣慰地感到江山代有人
才出。
我们相信,各个高校、各个地区以及全国性的创业计划竞赛会一直继续举办下
去,以知识创造财富的“盖茨现象”也将不断涌现出来。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是一
次启蒙教育,它将推动中国教育体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改革。通过竞赛,
创新创业的意识深深根植在参赛者的心中,它对数百万高校学生的影响是广泛深远
而前所未有的,于是当代大学生无不欢呼雀跃:“属于我们的时代到来了!”
前言(二):改写世界网络巨富历史的中国大学生
根据1998年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出版的《福布斯ASAP》技术增刊公布的
年度统计名单,美国高技术行业100 位最富有的创业家中,从事与Internet有关业
务的大约占三分之一,6 年中Internet估计产生了1500多亿美元的财富。该刊公布
的从事与Internet相关业务的年轻人,从1997年的7 人增加到1998年的28人。排在
名单前三分之一的人员主要是软件行业的经营主管人员。
该杂志1999年9 月23日推出的美国富翁排行榜的400 名最富有者中的35位是新
增加的亿万富翁,而其中的19位就是从事与Internet相关的业务发财致富的。英国
《卫报》最近访问了50位著名的电脑界巨子,发现他们在短短的4 年内,惊人地积
聚了13亿英镑的财富,部分人还是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业周刊》1999
年7 月12日公布全球最大的1000家公司排行榜时也说,凡是那些财产与数字世界
(特别是Internet)联系在一起的公司,都几乎在顷刻之间成了市场的明星。而作
为这些“明星公司”的创办者和首席执行官,都在个人财富的排行榜上有他们的位
置。
电脑网络是创造富翁的摇篮,它给人获取超级财富的机会。比起洛克菲勒、卡
内基、福特这些花上一辈子才完成原始积累的故事,网上巨富们都算得上是新时代
的神话,比如说……
美国网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马克… 安得森,一位改变Internet历史的青年,刚
大学毕业时还没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编写互联网浏览
软件,开发出了Mosaic浏览器。1994年4 月与硅谷风险投资家吉姆… 克拉克联手创
立Mosaic通讯公司(网景公司的前身),克拉克投资400 万美元,把安得森和他的
伙伴们都拉到了硅谷,集中全力开发网络浏览器。不到两个月,安得森和他的伙伴
们就成功地开发了Mosaic的新版本,并把它命名为“Navigator ”(领航员),随
后新浏览器的销售在互联网上突飞猛进,一下就占据了80% 的份额。
1995年8 月9 日,成立还不到16个月、从未赢利过的网景公司在纽约上市,这
家创始资金只有400 万美元的小公司一夜之间成为20亿美元的巨人。年仅25岁的安
得森也仿佛神话般地从一文不名到拥有5800万美元的“互联网富翁”。1997年7 月,
美国《旗帜》周刊把安得森称为“无限制资本家”,预言“技术马克思主义”已经
到来。而身为网景公司董事长的克拉克在公司上市的第二天身价就达5。65亿美元,
这位出身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教授,正是敏锐地感觉到Internet的强大潜力和发
现了安得森这样的一位优秀年轻人身上的价值,才有这一天的。
提到雅虎,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杨致远。1993年底,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机工
程博士学位,在上网浏览器问世的时候,他整天都泡在网上,博士论文也不做了。
他和学友戴维·菲洛决定创办一家网络公司,但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能从父
母或朋友那里找钱,所以想到得找有眼光的风险投资家。他们很顺利,第一个就找
到了硅谷成功的企业家、国际购物网络的创始人亚当斯,一拍即合,成立了Yahoo !
1994年4 月12日,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天之内雅虎的市值达到8。5 亿美元,
是一年前准备收购者估计的200 倍。上市为雅虎筹集了20亿美元的资金,年仅28岁
的杨致远也因此成了亿万富翁。今天雅虎的市价已接近75亿美元,用美国《商业周
刊》的话说:“Yahoo !就像在沙滩上搭起的楼阁,然而一夜之间四周就建立起了
摩天大厦。”
在美国,创业者们总是在他们的创新之中创造奇迹,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
创建了微软公司(Microsoft ),威廉姆·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创建了惠普公司
(HP),史蒂夫·沃兹尼亚和史蒂夫·乔布斯创建了苹果公司(Apple ),罗伯特
·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创建了英特尔公司(Intel )……创造神话的还有,32岁的
迈克尔·罗伯逊以1000美元买下Mp3 ,今天他拥有9。03亿美元;加里·威尼克
在创建全球有线通信公司之后,仅仅18个月就加入了亿万富翁俱乐部……
在英国,一位16岁男孩哈德菲尔,整天关在房间里玩电脑,自创一个足球网络,
以8000万英镑将网权售给报业协会。今天,他和父亲另创一电脑业务,控股60% ,
拥有资本达2500万英镑。
在以色列,有3 个年仅25岁的电脑天才,两年前创建了一家名为米拉比尔斯
(Mirabilis )的网上“聊天”公司(Internet软件公司),后来出售给实力强大
的美国联机公司,获得2。87亿美元的收入。美国联机公司看中的是米拉比尔斯的主
要产品——网上寻呼机(ICQ )。这是一种瞬时通信软件,它可以使因特网用户知
道自己的朋友或与自己有商业关系的公司是否在网上,从而使娱乐或业务性的实时
通信更为便利。还有,由4 名以色列青年于1994年创建的专门从事因特网安全业务
的公司,目前在华尔街的身价已超过10亿美元。
当世界上一些年轻创业者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时,我们中国的这一代青年人
在干什么呢?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缺少智慧,也并不缺乏这样的“野心”,可到目
前为止,有多少中国青年在25岁之前赚到100 万?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
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普遍缺少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2000年11月8 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中国大陆前50名富豪名单,名单中
只计算每个人的资产。其中前国家副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荣毅
仁(84岁)以19亿美元身价居首,最年轻的是网易创始人丁磊,年仅29岁,个人资
产1。34亿美元,排在第20位。还有搜狐的张朝阳(37岁)以6700万美元排在第37位,
新浪的王志东(33岁)以5700万美元排在第42位。而在软件行业,科利华软件集团
创始人宋朝弟(39岁)以2。7 亿美元排在第10位,北京用友软件集团的王文京(36
岁)以6000万美元排在第41位,四川托普集团的宋如华(38岁)以5000万美元的排
在第45位。
在中国大陆前50名富豪名单中,除了丁磊还勉强称得上“年轻”外,其它的都
已经有一定岁数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时代的脚步跨入21世纪门槛的时
候,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有一批非常年轻的创业者已经涌现出来,于是国人的目
光投向了大学校园,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正在改写世界电脑网络巨富历史的创业者!
“视美乐”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核心技术产品叫做“多
媒体投影机”,是由清华大学材料系学生邱虹云发明的。1999年5 月,邱虹云、王
科和徐中三位清华学生靠打工挣的钱和朋友、家人的资助,筹集50万元注册了公司。
王科说:“当时还不知道可以用转账支票,那个大热天,我书包里装了一大包钱,
由徐中护送着去工商局办手续,当时真是提心吊胆,汗如雨流。”两个月后,上海
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与“视美乐”签定分两期注入5250万元风险投资的协议,
这是中国第一例本土化的风险投资。其中第一期资金250 万已到位,第二期资金5000
万未到。1999年12月,“视美乐”的专利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中试成功。
2000年4 月,澳柯玛集团投资3000万元与“视美乐”合资注册成立北京澳柯玛视美
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澳视),开发、生产、销售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及相
关视听产品。2000年6 月,年产10万台多媒体投影机生产基地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
区落成,该投影机涉及光学、电子、机械等多方面的尖端专业技术,可播放计算机、
电视等多种数字及模拟信号,是与Internet相连的领导世界新潮的产品,目前产品
已顺利投放市场。
“科大讯飞”地处安徽省合肥市不太引人注意,但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
1999年11月11日,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刘庆峰(出任公司总经理)和另外5 位
中科大学生因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获得总计668。85万元
的技术股权。1999年12月,成立不到4 个月、注册资金只有300 万元的安徽硅谷天
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安徽省信托投资公司、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电
脑有限公司投入3060万元,使公司的注册资金达6000万(人民币),并正式改名为
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有个国际大公司准备向“科大讯飞”投
1200万美金,只占公司15% 的股份,等于公司的资产被认定为6 个亿。“科大讯飞”
的产品在语言跟语言应用的这个市场占着垄断的地位,而且预计到2001年销售额会
达到1。7 个亿左右,到2002年会达到10个亿……刘庆峰说:“将来国家真的想强盛,
一定要有一批人有野心,真的做出一两个企业帝国来跟他们(指微软、IBM 等国际
大公司)比!”
“易得方舟”(FanSo )于1999年9 月注册成立,是国内第一家由在校大
学生停学创业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创始人有清华学生鲁军、刘颖和童之磊等,于
2000年1 月再次成功融资660 万元。
“互联网实验室”的创始人方兴东过足诗人瘾又做IT界主治大夫,如今成了当
代创富神话的一个主角。2000年6 月,方兴东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中国重要
的高科技企业家”,国内的业内人士甚至给他打个价,说方兴东的名字至少值486
万元。互联网实验室的首席理论家姜奇平这样评价方兴东:“盖茨、杨致远和安德
森,至少要等到离开学校才获得他们的第一个100 万。这一点上,方兴东(清华在
读博士)显得更成功。”国内另一位运用“注意力经济”的高手张朝阳说过:能否
得到社会的注意,关键看谁手头有多少吸引人的话题。
“迈思威”成立之初只有30万元注册资金,这是陈旭光和几位清华同学辛苦编
程序挣来的。半年后,韩国SK集团投资700 万元人民币,使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身为董事长年仅25岁的陈旭光敢这样叫板:“张朝阳肯定没有我活得happy ,你公
司挣钱了人家才认你!”
还有“慧点科技”,几个清华学生创办的软件公司,才一年多就值一个亿;还
有V2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采访得知,这些公司都要争取上市。在中国,虽然还没有如美国完善的风
险投资机制,也没有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但是这批创业公司已经运营起来,而且中
国证券监管部门已经许诺,要放宽高科技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条件,也许在不久的
将来就会变成现实。一旦上市,这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以持有的股份就有可能跻身
亿万富翁的行列。
前言(三):媒体如何炒作“大学生创业”概念
没有人不对媒体畏惧三分的,最近复出的风云人物史玉柱说最怕的依然是媒体。
2001年2 月9 日的《北京青年报》刊出的该报记者对史玉柱的专访中,史玉柱回答
记者的问题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没想到这次媒体对我们的兴趣还是这么浓,原以为几张报,大家报道一下就
算了,没想到一下子全国,这两天几百篇文章都出来了。每个省的报纸,日报、晚
报都有。一看这个来势太猛我有点儿害怕了。枪打出头鸟,只要你出头,就会有枪
对着你。我觉得那个扣扳机的人就是媒体。当年是媒体把我搞死了,搞休克了。1997
年初,我们的净资产还有两个多亿,媒体突然一说巨人破产了,其实我到现在也没
破产,然后再造几个谣,第二,史玉柱的护照已经扣押了;第三,巨人大厦已经停
工了。”
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报道可谓是铺头盖地,我自己在一个月之内收集到的
全国性报纸的报道就有一百多篇,而我未能收集到的地方报纸的报道就更多了。在
我所采访的比较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它们都有一本厚厚的装订起来的关于公
司或创业者报道的剪报。我去合肥市采访“科大讯飞”的总经理刘庆峰时,办公室
的秘书小姐打开电脑给我看,上面关于公司和刘庆峰的报道已经有88条。连名气不
是很大的南京“世纪通”公司,总经理任良告诉我也有50多家媒体报道过,虽然尽
是些“豆腐块”。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播放了FanSo 的创业历程,
我没看到。有位南京大学的创业者看完“东方时空”后打电话问我:“FanSo 是不
是散伙了?倒闭了?”天啊!我大吃一惊,心想:前两个月我去采访FanSo 的鲁军、
刘颖和童之磊时,还看到FanSo 好好的,怎么就倒闭了?于是,我赶紧打电话给童
之磊,可是又不敢直截了当地问:“FanSo 是不是倒闭了?”怕这样太冒昧,况且
春节刚过就这样问人家非常不礼貌,所以我就不敢问。
第二天,我去公司找刘颖和鲁军拍照片(供此书中使用),FanSo 已经从清华
创业园的学研大厦搬到只有一公里远的创业广场,员工们依然在上班,一切看起来
都好好的,一点也看不出倒闭的迹象。我拐弯抹角地小心翼翼地问刘颖:“公司目
前处境是不是比较艰难呀?”刘颖瞪着双眼说:“公司一直都很艰难呀。”我微微
一笑,什么也不说了。
过了几天我去学研大厦找童之磊,他目前负责“中文有线”这一块。我俩谈了
一下午,我终于把外面的“风声”告诉他,他解释说:“东方时空播放的是FanSo
怎么样从辉煌走到离开清华创业园这一过程。”我好奇地问:“那FanSo 搬到创业
广场去拍了没有?”童之磊说:“拍了,但那一段没播。”当时搬家的时候,很乱,
乱糟糟的,观众看了可能会想FanSo 是从清华创业园黯然而去的,而不是光荣出园。
从“辉煌”到“破落”,这对观众的确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起到轰动的新闻
效应,但新闻工作者是否想到:这样做(有点断章取义)会不会给观众一种误导?
对创业公司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的李玲玲的创业报道,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特地去武汉采访她时,她对一些媒体不真实的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苦不堪言。
创业之初,各大媒体把李玲玲捧得有天那么高,把她誉为“中国女大学生风险
创业第一人”。李玲玲在后来创办的“天骄网络公司”的网站个人主页上这样说:
“我不是一个电影明星,我不愿看到那些莫须有的花边新闻。不知道一些不负责任
的传媒者是否意识到,他们的传闻已经伤害了一个原本无辜学生最起码的尊严。”
现在人们一说起李玲玲,第一反应就是:天行健公司停摆了,李玲玲创业失败了!
我想,能够与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