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体也)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以日度起脉度是言其动也天
日漏三层愈逼愈紧漏字一层即从天日中提出以作五十营之准者也故百刻正与五十营相映)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
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
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
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
水皆尽而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寥寥二百余字。有许多故事。许多议论涵盖其中。题只五十营。三字篇中幻出许多数目字。是烘托极热闹者。
卷四
营气第十六
属性: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其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
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
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
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
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
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
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
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先提大意。作冒后详叙其事。亦行文常格。笔意洁净可喜。
卷四
脉度第十七
属性: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
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手足各以六阴六阳纪数是各经左右两脉气行有先后矣而跷脉阴阳只叙其一此事
乃本经中一大疑团也)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
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
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以上为第一节论脉度而以治法束之是实发题面之文)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
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
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
则阴气盛矣。(此热盛灼津而血涩者也)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
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以上为第五节是接发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之常变也)黄帝曰。
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之。岐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以上为第
二节是接叙跷脉之起止以补首节未尽之义也)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
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以上为第四节因上编营气内注只言五脏不及六腑而疑之也)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
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以上为第三节即第二节之尾也)
词气圆润静雅。足供揣摩。独怪承接有于理解难通之处。僭拟移置分注篇中。以俟高明指正。
卷四
营卫生会第十八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
其会。(以上总冒提清全篇头绪以下浩然直往穷原竟委不必回顾提笔而自曲折赴节)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
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
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
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以上三意一气贯注直起直住为第一节)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
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
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以上专发少壮不同气义精词湛为第
二节亦直起直收与上节为一正一反一常一变)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
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
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
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
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 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上
焦为宗气所会本节似言卫气者宗气本营卫之所令也故上半节言其常与营俱下半节又怪其不循卫道也)黄帝曰。愿闻中焦
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
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
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三节畅叙荣卫生会分三焦而又各推其变当作一节读之若分三节文气便促而弱矣)
布局则前单后双。运意则前总后分。两截似各不相顾。而实大气盘旋。真力弥满不拘于分提分应之成法。全以议论
驾驭。其闲笔力又足以副之。词旨圆润。理致深密。耐人涵泳。局阵整肃。尤有正笏垂绅之度。此篇畅发荣卫之源流正
变也。前两节合提笔数项而总叙之一正一变。后分三焦。中叙之又各一正一变也。若拘拘于分。应提笔转支节矣。
卷四
四时气第十九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
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 。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 。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
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
之。徒 。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 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中有脱文)必坚。来缓则烦 。
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着
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三字是经脉篇文误衍于此)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
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
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甲乙经有小肠也三字)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
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
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
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
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以目之讹也古目字相近)知其散复者。视
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
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笔力坚卓。惟结末一段语意无属笔致。亦与上文不一律。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属性: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
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
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
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
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以一也字退出五项)
五项直起直结。经文常格。妙在每项中间皆有曲笔。遂觉行间字字皆有生气。
卷五
寒热病第二十一
属性: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腊皮肤干燥也)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
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
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痹骨。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身有所伤。血出
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
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也。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
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
曰天府。阳迎(迎当作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 。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
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HT 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以上从寒热搭
到骨厥即接叙骨痹体惰厥痹之证治各不相顾之中自有草蛇灰线之妙其笔致之顺逆向背亦无情而有情也以下诸篇皆当以此
意读之看似平铺直叙其中自具开合断续之体)臂阳明有入 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
泻之。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 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
之出鼻外。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足
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
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以上叙阳明太阳二经齿痛目痛之证治而末条又带叙二跷偏胜有关
于目之事是板中有活也)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 。取足少
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春取络脉。夏取分腠。
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其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以上叙热厥
寒厥证治也收句整肃与上节同)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
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
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以上叙痈疽之证治笔力爽健非常曰汗出者所谓汗之则疮已是治疮
疽之例也其论阴阳止汗之义尤精以药则桂枝汤生脉散之辨也)
自此以下四篇及杂病篇皆叙事文体。须玩其整散断续。错综变化之妙各项毫不相顾。而自然不形支节。其故由于笔
势顺逆向背。相承相激。行间勃有生气也。
卷五
癫狂第二十二
属性:目 外决于面者为锐 。在内近鼻者为内 。上为外 。下为内 。(经中凡叙癫狂皆关于目故特提唱之第嫌篇中少
连缀少发明耳)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作极盖言身之躁动不安非有所作为而令疲极也)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
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阴。血变而止。治癫疾者。常与之
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
穷骨者 骨也。骨癫疾者。 齿诸 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 。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
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
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狂始
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
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
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
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
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