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人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毕生从事的目标。不难想象,他的这种探索,和他本人向人的完成所进行的挑战是密不可分的。

这样说来,笛卡儿所指出的对具有高傲之心的人的特性,也是人谁都经常容易陷入的人生之路。那些从自己信念后退、出现转向的人,也似乎是出于这种倾向。而那些或者是由于懦怯,或者是出于利禄、名誉、体面的考虑,使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的懦弱的生活态度,是不可能出现胜利的荣冠,不可能得到作为人的真正满足感的。

从这种意义说,所谓〃高迈之心〃,也可以说就是为贯彻信念而生活的〃心〃。一个在高尚的理想下按照自己信念生活的人,当然不会为欲求、执著、憎恨等等低层次的感情所支配。

同时,一个具有信念的人,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非难或遭到种种言行的陷害。但他决不会因这种干扰而举止失措,相反,他会把这些苦难、逆境作为深化自己的动力,他深知这才是做人的〃王道〃的道理。

为信念而活的人生——这在现代,也许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一味小心翼翼地对待周围或世俗的评价,为社会表层的价值观所左右,这种生活态度难道不是太无味了吗?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评价,应该怎样引为自豪呢?即使被置于孤高的状态之中,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究竟能坚强地生活到何等程度呢?〃当个人孤立的时候,强者才是真正的勇者〃——这是席勒说过的话。我相信,只有对自己的信念是真诚的、是忠实的人生,才是幸福的,这里边才具有衡量有价值的人生的最终尺度。

同时,笛卡儿作为《情念论》的结论,他还这样说过:

〃人生一切善恶,皆根据情念而定。〃同时他还强调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说,借助于智慧的力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念。

不只如此,〃智慧〃甚至还具有一种力量,它能将人从情念产生的种种邪恶,拉回到相反的〃喜悦〃方面来。在这里,一贯主张〃所谓哲学就是研究智慧〃的笛卡儿,可以说这是他付出毕生精力所达到一个总结吧。

笛卡儿一贯主张发掘自己内在的〃价值〃,探索如何去发现丰饶的〃智慧〃力量。这样的笛卡儿,他的目光始终凝视着内心的世界。我想,他所追求的智慧之力,才是现代社会的要害所在。

〃不惑之年〃以后坚持生活下去的力量——休伯查的原动力

石川达三①的小说中有一部名为《四十八岁的抵抗》。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说,表露了年龄在四十代的人的危机的一面。虽说〃四十而不惑〃,但到了四十岁以上的人,首先开始显露出肉体的衰老,生命力的下降。同时,子女也已长大,出现升学问题。经济上也是个紧张的年代。同时,在工作岗位上,也会出现一种前途业已定型的感觉,在家庭中妻子的地位也会加强,子女们也会变得强烈地坚持自己的主见,不那么听从做父亲的话。

①石川达三(1905…),近代小说家。

也就是说,四十岁以后的这一代人,是在所有方面逐渐产生停滞,失掉对未来希望的〃年代〃①。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已不同于一味追求理想、信念的青年时代,很容易陷入另一种圆滑的倾向,以便应付这错综复杂的现实。因此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种最危险的年代,就是进入四十代这一时期。

总括地说,二十代是清纯的年代。即使进入三十代,在许多情况下,也还保留着人的纯粹性。可是进入四十代,就面临着人生的一个歧路,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混浊。而且,大多是自己也无法处理自己。

①这里所说的〃年代〃,是指划分人的年龄的几个年龄段,如二十年代,指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三十年代指从三十岁到三十九岁,其他〃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此类推,有时也可简称〃代〃如〃四十代的人〃。

阿尔巴德·休伯查从幼年起就处在优越环境之中。在哲学、神学及演奏大风琴等领域,他发挥了优异的才能。不过,他从二十代开头起,就对人生有了明确的志向。其内容是在二十代中埋头于学问和艺术,到了三十岁,就要专心从事于为人类服务的工作。

在他迎接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取得斯特拉斯堡①大学神学部讲师的职位,作为音乐家他也博得了很高的名声。但他毫不踌躇地朝着自己的志向具体化的方向前进。其内容是学习医学来担任向非洲的黑人施行医疗和布教的任务。休伯查三十六岁时取得了医生的资格,一九一三年,他不顾周围的反对,来到了非洲这个未开发之地。当时他三十八岁,不久即将到达〃不惑之年〃。这以后,他的成就是众口皆碑的,他以演奏风琴及研究巴赫②和歌德而知名于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①法国东北部与德国靠近的工业都市。②巴赫(1685…1750),德国有名的作曲家。

对他历经的评价,现在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到非洲去访问过他的诺曼、卡冈斯在其著作《五百分之一的奇迹》(松田铣译,讲谈社文库版)中写道:〃阿尔伯德·休伯查相信自己不管患什么疾病,最好的药剂就是在自己应做工作的自觉中再调合上幽默的感觉。〃并介绍了休伯查向他身边职员说的话:

〃我是不打算死的——在我还能做工作的时候。而且一着手工作,也就没有死的必要了,所以我是会长寿的。〃

正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他五十多年来一直为黑人治病,获得了九十岁的高寿。一定要把工作做下去!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可能性去创造价值!——这不只是休伯查一人的信念,凡是具有这种气魄的人们,都会怀着各自所具有的信念,完成各自所要完成的工作。

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永久像青年那样充满了清纯的、朝气蓬勃的生命的气息。人的存在,本来就应该是追求高度的自我完成和人的变革,而永远努力不息的。

自己一旦失掉了向上心,惰性、老化就会开始。而且爱发牢骚与爱说小话的人,就不会有激情。会使自己的生命逐渐变得暗淡,整个封闭起来。这样的心胸是不会坦荡的,只不过是将自己复杂化,将其他人也复杂化罢了。

必须抱有这样一种人生课题:怎样才会使自己无限地成长起来。同时,还必须抱有能产生原动力的生活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停滞,产生真正将人生〃有意义地活下去的力量〃。只有那种具有能将生命深处的气息使之沸腾起来的充实的目标和目的观的人,或那种能具有富于丰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类境界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幸福的人。

心灵的容器——埃莱娜·罗斯福的光辉形象

〃判断伟大与崇高,须要与之有相同的心灵。否则,就会将我们自身中的缺点附加到它的上边去,一只笔直的桨,在水中看去,会歪曲变形。〃

上边是我年轻时作为座右铭的蒙泰涅①的《随感录》(《蒙泰涅1》,原田二郎译,筑摩书房版)中的一段话。他又说:

①蒙泰涅(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亦译做蒙田。

〃心灵的容器,是一切罪恶的原因,由于容器有缺陷,从外边放进来的东西,都会在里边腐烂的。〃

佛经中也说〃我等之心如器〃,而对于器的缺陷,则举出〃覆(覆灭、覆盖)〃、〃漏(泄漏)〃、〃污(不净、污秽〃、〃杂(夹杂不纯之物)〃,并认为不论是什么样的真理,如果听的人本身的心灵是污秽的,或是他心灵像是个漏水的容器,那么就不会产生价值。细想起来,〃人的心〃是最奇妙之物。佛经上也说〃心如工画师〃(心像是个巧致的画师)。正像杰出的画家能将一切生物画得逼真那样,心也创造出善恶、美丑等一切之法。

而且它会时刻累积起来,形成独自的人格。其作用之妙,毕竟是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用言语也难表现得尽善尽美。

美国第三十二代总统E.罗斯福的夫人埃莱娜·罗斯福似乎不是个容貌超群的人。她做了总统夫人以后,在豪华的社交场中,一些见识浅短的人,看见她的容貌,开她的玩笑,或者以品评她的容貌作为谈助,但是,和我也谈过话的美国名记者诺曼·卡镇斯曾就她的印象做过如下的描述:

〃认识她的人——连同见过她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感到再也没见过如此美好的人了。我们从埃莱娜·罗斯福身上,的确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的慈悲和怜悯的力量。〃(《人的选择》,松田铣译,角川书店版)

我个人过去也曾经会见过国内国外许许多多的人。其中,有的人蕴含着人格与教养的美,相反,也有人只是表面上的美,缺少内在的光辉,感觉不出他的品格和深度。

经过人格磨练而取得的内在美,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使之消解的。而且随着年轮的增长,更会增加它的光辉。美的心灵必然有美的人生,坚强的心灵则必然有坚强的人生。归根结蒂,人只能沿着与〃心灵的容器〃相称的人生活下去。

作为人,可以说是反复去磨练自己最美好的〃心灵的容器〃、并掌握能够创造出这种最美好的〃心灵的容器〃的方法,才是至关紧要的。

第一节 创造自己、忠实于自己 (二)

论嫉妒

——三木清的《人生论笔记》

我年轻时读过三木清的《人生论笔记》(出版社同前),其中有一段论嫉妒的卓越文字。我曾将它部分地摘录过,现在还鲜明地记得。

〃假如有使我怀疑人性善的东西,那就是在人的心中存着嫉妒。正是这个嫉妒,如培根①所说,具有恶魔般的属性。因为嫉妒总是要在暗地里狡猾地损害着善的事物。〃

①培根(1561…1626),英国倡导〃经验论〃的哲学家。

我的恩师户田城圣先生曾说过:〃与释尊敌对的提婆达多的本心,是男人的嫉妒心理。〃在佛经中,被称为〃恶逆〃的提婆达多,是斛饭王之子,是释尊的堂兄弟。他对释尊成为教团的中心人物,受到人们极大的尊敬,非常感到不快。

本来就是野心家的他,出于高傲和嫉妒心理,极力想自己去做教团的领袖,想要陷害释尊。但是他敌不过释尊。他妒火中烧,拉拢大国〃摩揭陀〃的太子阿阇世。释尊看穿了他的阴险用心,有一天狠狠地责备了他。他怀恨在心,诸事皆和释尊作对,向释尊投掷大石企图进行暗害。通过这种行为可以说这是一个男人傲慢发作到了极点就会变为嫉妒,成为野心的俘虏,终于走上破灭的业果。

三木清在上述书中写道:〃任何情念如果表现为天真烂漫,总是具有某种美。而嫉妒中是不会含有天真烂漫的。爱与嫉妒,在许多点颇有些相似之处,但首先在下述这点上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爱,可能是清纯的,而嫉妒则始终是阴险的,这点,即使是孩子们的嫉妒,也不例外。〃他还说:

〃产生嫉妒,是针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或比自己幸福的人。

(中略)而且嫉妒,一般地说,并不是想把自己提高到被嫉妒者的地位上来,而是相反,总想把别人拉低到自己的同一水平上来。〃

三木清的论断,极其明快地揭露了〃嫉妒〃这一情念的本质。

人的感情会有各式各样的表现。而且,当它确实〃表露为天真烂漫时,总是具有某种美〃的。但是嫉妒不同,它不是向〃企图提高自己〃的方向发展,而是向贬低他人的方向,向〃企图将别人拉低到自己的水平上来〃的方向发展。这点,正是〃嫉妒〃这种感情难以调理的地方。

比如,假设有个人出于固执自己的立场,羡慕后辈的成长,干出阻碍后辈活动的事。这就不能不说是为嫉妒所支配的卑鄙感情。

〃怨恨〃或〃妒忌〃,这种人的〃嫉妒〃心理,如果用佛法将生命分为十种范畴的〃十界论〃来说明的话,应该说,它是属于心术不正的〃修罗界〃的范畴。

根据天台大师①的《摩诃止观》,所谓这种〃修罗心〃是这样一种心理,即:每一瞬间总想要胜过他人,如果做不到这点,就把他人拉下来,轻视他人以便抬高自己。并说,这很像鹰隼飞向高处来俯瞰下方一样。而且外表上装扮成〃仁〃、〃义〃、〃礼〃、〃智〃、〃信〃这类道德家的样子,其实,在内心里正燃烧着阿修罗的火焰。日莲大圣人②在他的著作里曾说过:〃在人世中,争强斗胜,即使看来似乎像是贤人圣人的人们,也都是猜忌、嫉妒的,更何况平常人?〃这可以说是道破了在〃末世〃中〃妒忌〃、〃怨恨〃该多么流行,该多么残害、破坏人的心灵。卑鄙的、混浊的心,不愿意承认别人的正确与美好。这是一种总想吹嘘自己正确、自己比别人强的心理。同时也是一种不喜欢看到别人幸福,相反,喜欢看到别人不幸的心理。

①天台大师(538…597),我国隋代〃天台宗〃的高僧,法名智顗。②日莲大圣人(1222…1292),日本镰仓时期的高僧,〃日莲宗〃的开祖。

社会上也的确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始终坚持欲念和保身,他们不但憎恨〃善〃,污秽自己的灵魂,而且还一味把拉别人到低水平上来作为他生存的意义。

我们既然生活在〃浊世〃,有时谁也不可能不与这种人打交道。但是,最好能养成锐敏的眼力,以便清醒地看穿这种缺乏品性的人,看穿他们低劣的灵魂的本质。

人与人的亲密无间的纽带

——鲁迅和他的朋友

人的宿命是作为〃个〃生存在有限的时空里的。而人与人相遇,于是产生深切的交流。伟大的灵魂与灵魂,有时会通过他们的深厚交往,相互沟通、相互连结,产生超越生死的人与人的亲密无间的纽带。

这正是为青春添加光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对无比美好的人生的赞歌。

失掉人与人紧密纽带的人生,无疑是黑暗的。一个伫立在无边空旷的黑暗之中、孤独的生命,只能说是处在寂寞之中的一个僵死的灵魂。

所谓人际的纽带,既有家族间的结合,或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人们的相互联系,即所谓外力所规定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也有自己主动地要求与人结合起来的关系。在多数场合下,这后一种关系,如果不互相尽力去加深它,就会逐渐淡漠,最后消失。但是,正因为如此,在这样情况下创造起来的友谊的强韧而美好的纽带,有时甚至会超越人种和国境,具有极大的广阔性。从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所谓交友关系是一面镜子,它赤裸裸地映写出人的生活深浅,映写出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鲁迅在谈及朋友时,他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赠给同志瞿秋白之辞(《鲁迅全集9》,伊藤正文译,学习研究社版),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鲁迅这种对待同志的心情是极为感人的。

〃同怀视之〃的友谊,意味着是同志、是最高尚的朋友。

即使有很多朋友,但如果内心里杂有利害关系,那么到了紧要关头,就会显现出丑陋灵魂,也不在少数。相反,再也没有比共同奔向伟大理想、志同道合的同志更可贵的了。这个连结友情与友爱的纽带有时比亲兄弟之情还会加倍牢固。我想,只有这种宝贵的情谊的纽带,才是为青春和人生添加光彩的最宝贵的〃瓖宝〃。支持这种友情的,是尊敬和信任的感情,是永不背叛朋友的〃真诚〃。

瞿秋白与鲁迅,两人都是为了叩开新时代的门扉,在遭受权力迫害之中生活过来的。虽然比谁都更了解对方灵魂的〃支柱〃,相互心许的同志瞿秋白,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已化为刑场之露,惨遭杀害了。但是,他的坚强的意志和与鲁迅深厚美好的情谊,却超越历史,永远放着不灭的光芒。深切的朋友情谊,当它一旦为追求某种崇高理想,和那种共同开拓苦难逆境的勇气连结在一起,就会具有金刚一般的坚强性。

而且,只有当陷入艰苦环境时,才会看出真朋友。在顺境时那好说,只有当朋友痛苦的时候能以赤心对待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人总是在情况恶劣时躲开,在情况顺利时靠近,这是常情。但是,越是处境困难,越不顾利害,保护朋友到底——

这才是真正情谊的纽带。作为人,坚持这样的生活道路,该有多好啊。

假如将为坚持信念而生活的行动轨迹作为人生纹样的经线,那么和心灵相许的人的友情纽带,就可以说是织成种种美丽图形的纬线。一个人的人生之所以会形成那样的丰富多采,会度过那样的色彩绚烂的人生,完全是这两种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从这种意义说,我真诚希望自己也能结成〃美好的心灵的纽带〃的啊。

勇者

——威廉·退尔的壮烈之死

当人陷入危难关头,会如何行动呢?勇敢的人,胆小的人,卑怯的人,慈爱的人,真是千差万别,各人有各人的面孔,演出各自喜怒哀乐的人生剧。

近年来,我曾回忆起一位可歌可泣的勇者的行为。

我想的是一九八二年一月在美国华盛顿发生的一起空难事件。

一架刚刚起飞的旅客机,撞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