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人学-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反,如果人类依然故我,在丑恶的贪婪、愚蠢与个人主义的支配下,我行我素,互相仇恨、撕杀,那就必然破坏其他生物与大自然环境,必将把支撑万物的〃生命网络〃切得七零八散。

究竟选择哪条道路,这完全要由我们人自己决定。而且我们人本身生来就有这种能力。重要的是为把宇宙和自己引向创造生的道路,人该如何开发蕴含于自己生命之中的这种驾驭力与主动性,并把它表现出来。可以说,佛法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一个生命主体,如果驾驭力不足,即便有慈爱与信赖之心,也很难带动别人或促使生命运动;反之,即使驾驭力极强,如果内心充满疑虑、不信任、仇恨,人类和自己个人都只能走向灭亡。

当人类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弄清〃宝贵的宇宙与自己〃的关系时,人找到了自己创造〃生〃之路的方式与宇宙节奏取得真正和谐下,经营生计的广阔领域时,佛法主张的〃依正不二论〃,必将作为搭救人类的实践哲理,在人们行动中发挥作用。

在科学领域中的个别与整体

——海森堡①对经典的要素主义的批判

①海森堡(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1932年获诺贝尔奖金。

据说现代天文学认为星辰也有〃生〃和〃死〃,一切都在适应〃生死流转之理〃。而且星辰死后带来的物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会产生新的星。就是说,星死后便为下一代星辰提供材料。

可是奇怪的是,据天文学家研究,宇宙诞生之时这些物质并不存在。就是说在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东西之时,产生了物质,产生了星辰与银河。由于量子力学的进步,揭示出:即使宇宙本身全部消失,看上去好像零的状态之时,宇宙依然在进化,一旦条件具备,物质仍会生成的。

众所周知,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①已从理论上证实:看起来处于〃真空〃状态的宇宙,实际却是不断产生物质的场所。

①狄拉克(1902…),英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质子说创立者之一。1929年提出〃相对论性不变〃原理。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已经二十世纪的科学证实了的伟大成果。佛法中有个〃空〃的伟大概念,这并不是指〃空虚〃、〃无〃之意。佛法还认为〃一切皆空〃,认为万物是在这〃空〃的状态下产生,并灭亡下去。说得深奥一点,所谓〃空〃,恐怕就是〃超过有无的存在〃。这种〃空〃,说得直截了当一些,就是潜藏着产生一切〃物〃的可能性的地方。即由于遇到某种机缘,受到相应的条件或某种作用的影响,于是发生相应活动,因而诞生出新的物。就是说这里有着巨大的潜力,无限的创造性,可以称为〃生命空间〃。这种〃空〃的概念,不只在西欧的思想、哲学中,而且在其宗教之中都没有过。这是佛教独有的东西。

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明确了许多真理,要证实这些真理,只靠西欧的思想范畴,有许多问题已无法解决,因此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上述佛教的〃空〃念。像海森堡、玻尔①、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都对佛教理论非常关注。他们之中不少人甚至立志研究佛法。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旧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

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探求物质根源的旅行。

特别是物理学、更是此种探求的典型。物理学对物质分析、还原,分成分子、原子、质子等基本要素。这要素正因为是基本的,所以具有普遍性。一旦掌握了要素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它们的组合与计算,就可解释一切物质的性质与现象。

这种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物理学这种以物质为对象的学问中,尤其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是发展到质子阶段,单靠要素论的方法,有许多现象已无法说明了。

比如,爱因斯坦在相对性理论中,发现了质量与能量为同等的关系的规律。这个发现,随着质子物理学的发展,已从实践中得到证明。由于这个规律的出现,否定了存在着具有永恒的质量的、基本要素的粒子这个概念。另外,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又说明,在具有粒子与波动的双重性格的质子身上,要想同时测出它的位置与运动量是不可能的。古典世界观认为按照不变要素的规律,可以计算出一切现象。而海森堡的原理则由于否定了古典世界观的根基——粒子,从而否定了古典世界观。那里存在着用单纯的要素主义已无法说明的世界。

我觉得现代物理学研究,越是接近质子的实态,就越发显示出佛教〃空〃的概念的重要。

想到物理学正在朝着支配质子生成消灭的法则这一目标进行探索,便不能不深深惊叹佛教理想的卓越性及其直观的聪颖智慧。

海森堡在其题为《局部和整体》的回忆录中说道:〃迄今为止,我们一直信奉德模克利特的旧的前提。那篇文章标题也可以改写成《一开始就存在粒子》。人们一直假设:肉眼所见物质是由比它小的单位组合而成,如一直分割下去,便达到德模克利特称作〃原子〃,而在今天则称作〃质子〃的最小单位,诸如〃阳子〃〃电子〃等。然而说不定这个哲学是百分之百的谬误,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无法再进行分割的最小单位。

可是,如果这么说,那最初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由于海森堡对要素主义的质疑,使现代科学,尤其物理学所面临的课题突出出来。

当然,要素主义方面的研究也在前进。比如〃夸克理论〃就是一个。美国的马来·盖尔曼主张存在构成质子的更为基本的成分,即〃夸克〃。它促使现代物理学出现了新的局面,理论上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好像已经宣布发现好几个〃夸克〃。由于采取这种还原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对〃夸克〃自身进行探源研究的新阶段,因而从附属夸克类开始将做进一步研究,并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这点是不能否定的。

佛法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解释说:人类或者万物,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所以有各自不同的姿态、形状,是因为那些必然的〃因缘〃暂时融合在一起所致。这种认识,即便从〃局部和整体〃关系这个观点来看,也非常富于启发性。主张贯彻局部独立的要素主义的认识方法是根据万物的〃一因说〃,即事物是由最初的一个原因、因素构成的,一开始先有基本粒子的思想。佛教则认为万物是由于因和缘而发生的。换言之,佛教认为在同整体的关联之中,〃因〃和〃缘〃暂时相合的形态便是人,也便是万物。

妙乐大师在其《摩诃止观辅行伝弘决》中写道:〃亲生成因,疏助成缘。〃即对于产生结果直接发生关系者为〃因〃(亲生),协助了〃因〃的是〃缘〃(疏助)。暂时融合的现象叫作〃假谛〃。虽然〃空〃的概念的背景是有八万法藏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存在,但作为原理,它是由〃空〃、〃假〃、〃中〃的〃三谛〃来表现的。

所谓〃谛〃,就是〃真实、明确〃和〃永恒不变的真理〃之意。可以说它是以永恒的规律来解释大至宇宙,小至生命实体的。因此,〃空〃、〃假〃、〃中〃的〃三谛〃中的〃空谛〃,是掌管万物之性格、性质。凡具有形态之物均有其不同的性格。例如非常细小的质子也各具不同的性格。

带着这种性格、性质,通过某种因缘的结合而成为〃假谛〃,〃假谛〃并非永远保持原来状态,必将走向灭亡。但是,即便形态消失,其〃空谛〃,即内在的性格、性质是永远存在的。

〃空谛〃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对假谛的〃生〃产生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死〃又冥伏于宇宙之中。死,是无法看到也无法认识的,但〃空谛〃中有个永恒不变的核。这个核即〃中谛〃。在〃空谛〃和〃假谛〃之中,都具有这个根源性的〃中谛〃。

在〃中道一实之妙体〃(《一生成佛抄》)中,曾极为明确,具体地讲明了形成这个核的起因以及促使它出现的根本性物质。

另外,关于〃三谛〃之关系,应当是:〃假谛〃的〃生〃中有〃三谛〃;〃空谛〃的〃死〃中也有〃三谛〃,常存的〃中谛〃之中也有〃三谛〃。

上述各种〃三谛〃井井有序的协调状态称为〃圆融三谛〃。这是法华经中最最重要的观点。

以上诸说属于对三谛论的初步讨论。总之佛教无论对宏观宇宙或微观宇宙,均能无一遗漏地加以包容,并且阐明了使人类、社会更好地创造、发展的所有规律,即阐明了达到和谐、有秩序以及能够创造和复苏的规律。

如上所述,佛法的透彻哲理对现代科学为首的各种事物均给予了无穷的启示。在人类所进行探索的各种领域之中,都必将看到佛法闪动着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译后记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192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富士短期大学。现任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莲正宗法华讲总首席讲师等职,为振兴和发展创价学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多年来,他以宗教活动为基础,倾全力于宗教文化、国际和平等活动,是日本公明党、东方哲学研究所、民主音乐协会、富士美术馆、创价大学等的创始人。为争取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交流和发展,曾不辞辛苦地多次与各国领导人、著名学者、友好人士进行诚挚而认真的对谈。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1988年又受〃联合国荣誉表彰〃。此外,曾获〃桂冠诗人〃的称号;莫斯科大学、索非亚大学名誉博士;北京大学、圣马科斯大学、复旦大学名誉教授;纽约、莫斯科等城市名誉市民的称号。

他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珍惜寸阴,勤于笔耕,著述甚丰。在相继发表的作品中,主要有《人的革命》(现出10卷)、《展望二十一世纪对话录》(与A.汤因比的对话录)、《黑夜盼望黎明》(与露内·依古的对话录)、《敲响二十一世纪的警钟》、《第三座虹之桥》(与A.A.罗蒙诺夫校长的对话录)、《谈〃和平〃、〃人生〃和〃哲学〃》(与H.A.基辛格的对话录)、《池田大作文集》、《论生命》、《我的释尊观》和《佛教思想源流》等。

《我的人学》,是作者近年来的一部力作。他从祈求和平,以佛法为基调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历史人物(拿破仑、武田信玄、南丁格尔、鲁迅等)和著名文学作品(《浮士德》、《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新·平家物语》等)的精密剖析,探索了现代人应有的生活态度和如何坚强地对待人生等问题;并对宗教、生命、道德、教育、人才、孝道、社会乃至世界等均有论述。内容丰富,立意新颖;加之文字清新流畅,表现准确洗练,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它对了解日本社会、现代人的思想;研究作者的宗教观、生命观、社会观、人才观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我的人学》(《私の人间学》)上下册(1988年读卖新闻社版)译出。上册由铭九翻译;下册

第四章至

第五章,以及

第六章

第三节的〃生命进化与智能的源泉〃以下三篇为庞春兰译;

第六章

第一节至

第三节的〃大海般的境界〃和中文版序言为潘金生译;下注均为译者所加。最后由潘金生负责统一译文的体例。

《我的人学》在翻译、出版期间,曾得创价学会三津木俊幸副会长、北京大学出版社麻子英社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支持和协助,于此一并致谢。

译者

1989年10月识于北京大学

上一章目 录

第二章 发挥每个人作用的“人的组织”(二)

 要深深理解〃人〃与〃生命〃

 ——深通人心机微的文化人桑原武夫

本年四月十日(一九八八年),法国文学研究家桑原武夫逝世了。享年八十三岁。桑原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仍活跃在人生〃第一线〃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异的成果。作为日本人,他是稀有的卓识之士。可以说是与法国的人道主义者阿兰相仿佛的大知识分子。

我曾经和法国的〃行动知识人〃安德烈·马尔罗举行过几次对谈,后来将对谈的内容,题为《人的革命和人的条件》的对谈集加以出版(潮出版社版)。那时,桑原先生给我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序文,他的厚意使我永远难忘。

大概是四十年前,我在青年时期就对桑原先生如下的一段话,深为感动。

〃现代的人道主义,是否名副其实,取决于是否心中有民众。〃(〃朴素的人道主义〃,收于《桑原武夫全集5》,朝日新闻社版)

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确应该立足于民众现实之上,具备贯彻理想主义的精神和态度。它应该是这样一种远见卓识:能够先期敏锐地觉察出强烈要求,以民众为主角的真正民主社会的时代大势。这也可以说是和佛法所追求的、以实现众生幸福为第一义的精神,一脉相通的吧。

在桑原先生的巨大成就中,可以举出他在人文科学中开创了共同研究的道路。文学、哲学这类人文系统的学问,由于它的性质,几乎全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但是桑原先生在同一研究课题下,动员了济济多士的研究者,使之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力量,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的确是划时代的创举。

桑原先生之所以能开辟这样的道路,其背后存在着先生这样的一种信念:〃如今,独创的行动,离开协作和组织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青年的冒险精神〃,同前书)

桑原先生之所以能吸引许多研究者,完成以共同研究为中心的任务,其秘诀究竟何在呢?这可能有种种原因,如他深厚的教养以及旺盛的好奇心等等。但是,我这里愿意特别指出的一点,那就是桑原先生是个具有人情味的深深〃理解人的人〃。

先生自己也说:〃在德语中不是有个menschenkenner(懂得人的人)的词语吗。……为了能成功地使大家携手并肩前进,主要的因素,是靠'懂得人的人'。〃(《人的史观》,潮出版社版)

这是前辈的对人生的意味深长的金玉之言。

对于共同生活,共同行动的伙伴来说,最重要的存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最希望的领导者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那决不是单纯的技术者或单纯的有教养的人。也不是有名声的人、有财力的人。人们希望并欢迎那种深知人情机微、明白人的心理、能充分理解自己的领导者。能得这样的领导者,就会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的集体。桑原先生深明此理。所以才强调共同研究中的〃懂得人的人〃的重要性。

关于这点,不只关系到领导者,而且在整个人生中也是个重要的课题。

桑原先生还说:

〃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理解人。……这不是指关于抽象的人的一般学理上的知识,而是指由自己去观察、理解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并根据和他们打交道的体验,得出的见识。〃(同前书)

这种对人、对人生的透辟的洞察——我认为桑原先生的伟大之处正在这里。桑原先生虽然年逾八十,仍然精神矍铄地从事各种活动。他的〃懂得人的人〃的底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放出光采,更加生气勃勃地被发挥出来。

集体组织这种东西总不免把人划一化。而且科学的知识也容易把人抽象化和一般化。这样,在观察人物时,大多只是以自己的好恶感情或先入为主来观察人。但是,这些做法,都不外是精神脆弱的表现,不能全面把握人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如实地了解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的人的生命本身。那种时而苦恼、时而啼笑的活生生的人,才是真正现实中的人。

关于这一点,一个领导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具备高迈的人格,必须具备敏锐的、强韧的洞察力才行啊。

佛法的伟大性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来发现真理,一贯彻底地凝视现实中每个人每一件事物,从中发现真实。组织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在于是否热爱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并从这里开始,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出发点。

辨认〃诚实〃的人的眼力

——柴田胜家和毛受家照

看穿人的真实。再也没有比这点更加重要、更加成为一切事物的关键了。但是同时,也没有比它更难掌握、更难指望十全十美的了。

被人们认为是天台宗中兴之祖的妙乐大师说过:〃障未除者为怨,不喜闻者为嫉。〃我想特别提出〃不喜闻〃这件事。

正像世上所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那样,不愿意听到不合自己心意的话,不愿听到刺耳之言,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的常情。

反之,奉承和甜言蜜语,就极易听得进去。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自身的成长,也不会有相互的进步。只让那些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围绕在自己周围,肯定会自掘坟墓。造成领导者〃不喜闻〃的骄傲与怠慢,是失败的重大原因。《新编太閤记》①(吉川英治著,讲谈社版)里边,描写了一个名叫毛受胜助家照(在历史上名叫庄助或胜介)这样一个人物。他原是柴田胜家背②的侍从头,虽然年纪很轻,却极有见识。有一次,他看到柴田胜家的举动过于粗暴,他为了唤起胜家的注意,把胜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