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治人事人之所役,使安得不为诸疾之所侵。君子见其始,即知其终。善为心主,不为形役
,病安从生?
宣和中,一兵偶为车伤,蹩不能行。遇一道人,敷以少药,步履如初。兵大感激,遍游
天下
,访求其人,少致谢悃。一日复遇诸途,哭泣拜谢。道人曰∶吾施恩于人多矣,谁如子者,
授以秘诀,兵遂得道。文子闻之,诣兵问道,兵曰∶清静是道,简易为上。文子顿若有省。
噫!知清静之为道,与简易之为道,何俟他求!
黄退庵动静说∶世间物龟静而寿,蟾蜍亦静而寿;鹿动而寿,猿亦动而寿。盖龟与蟾蜍
能服
气,鹿与猿得良草美果,更逍遥于山林,故皆获永年也。如牛马亦一静一动,不能长年者,
为
系役于人者也。前人多称人能静默必长寿,其理果然。有好动者,亦长寿。要知动静于人,
不可勉强。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常情也。更如静中亦动观书
,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也可。若心情不开旷,静
亦不是,动亦不是。最静之人,食后亦宜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默坐片时,以
凝形神。如此虽不服气,不居山林,亦往往能至大年。
养生家每讲导引,如抱昆仑,鸣天鼓,撼天柱,暖心肾,摩足心,漱津叩齿诸法,更有
般运
演五禽等术。人能久习常行,亦去宿疾,身强耐老。非不愿习焉,奈余心疏野,必欲根据时合
刻而行,反觉为难。旧有自述诗∶卫生有术翻嫌苦,固齿无方悔嗜甜一聊,正谓此也。但于
五更叩齿,晨起用冷水漱口,亦能固齿。夜间设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漱津满口,作三次
咽,如是数行,所谓华池之水,能降浮火。盖叩齿漱津,亦不可废。余皆非予所知,故概不
录。修炼家有黄芽白雪,婴儿 女,金童木母,铅汞龙虎诸名,不过人之五脏气血别号耳。
更以精气神为三宝,为大药,其法回环颠倒,顺受逆行。故《参同契》单说易象,盖易亦逆
数也,非有传授,虽魏伯阳复生,亦不能从事于其间。予不解修炼之术,而于五脏气血,亦
可粗述。心为一身之主,使寂然不着一念,我未见其人,亦难到此境;先贤主敬之说,亦不
过不使放逸,收此心在腔子里。有事即应,如镜照物;过后便无,常活泼泼地,养个欢喜神
。能如是,于心为不负矣。肝主木,应风,应东方,应春令;木喜条达,喜滋养。能无怒无
郁,逍遥自得,则于肝为无负矣。脾主土,应中央,应长夏,喜香燥,喜动静有节。能不过
劳,节饮食,则于脾为无负矣。肺主金,主气,应西方,应秋令,为娇藏,畏冷畏热,畏忧
思。能未寒先衣未热先解,不饮过热之酒,少言语事,怡情悦志,则于肺为无负矣。肾主水
,应北方,应冬令,喜润恶燥,畏穷思极想,畏色欲损精。能恬淡寡欲,少饮火酒,并金石
之药,则于肾为无负矣。人能留心五负,虽不烧丹炼汞,其去长生久视之法不远矣!
尝阅养生之说,惟天隐子所着八篇,包括妙秘,简而易行,长生久视,无出是书。自伯
阳以
来,此为最矣。其曰神倦,人禀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
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折;遂我自
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又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也,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
开目尽见,无假繁巧。故曰易简,神仙之德也。(至道不繁,至德无为。)然则以何道求之?
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
本,此非言学也。又曰∶易有渐卦,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渐而进之,
安而行之,故设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
曰∶澡身虚心。澡身者,非汤沐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摩擦畅外者也。斋戒者,斋
乃
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百物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败腐闭
气难化之物勿食,此所谓调中也。手掌摩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
役,皆宜戒也。此是形骸调理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何谓安处?非华亭
邃宇,重 广塌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屋宜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吾所居室,
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
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则身亦安矣。明暗尚然,况天地之气,有亢阳之攻
肌,淫阴之侵体,岂不伤哉!太多情欲,太多事虑,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何
谓存想?曰∶存谓存我之神,想为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
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终日视他物,故心亦逐外走;终日接他事,
故目亦逐外瞻。营营浮光,未尝内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
神,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坐忘者,目存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
之义乎?有见而不知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
∶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曰∶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问者有悟而退。
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
人也?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斋戒谓之信解,(言无信心即不能解。)安处谓之间解。(言
无间心即不能解。)存想谓之慧解,(言无慧心即不能解。)坐忘谓之定解。(言无定心即不能
解。)信间慧定,四门通神,谓之身解。故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
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斋万物而言,谓之道德。(老
子《道德经》是也。)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涅盘法∶华楞岩皆一性。)入四真如,归于
无为。(《圆觉经》云∶佛身有为,至于无为。)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
静因万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真物我,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仙,
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五归一门。(谓五归于渐、终同仙矣。)按∶天隐子
,即唐时天台司马承祯也。意者,不欲自显其名耶!
稽叔夜云∶服药求汗,或有未获愧情一生,涣然流漓,情发于中,而形于外,则知七情
之伤
,人显而易见。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此段亦说得明
确可听。
《保生要录》曰∶衣服浓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浓;盛热
夜卧
,大伏亦必着单;冬月绵衣,莫令甚浓,寒则频添数层。如此则令人不骤寒骤热也。故寒时
而热则减,则不伤于温;热时而寒则加,则不伤于寒。寒热不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
。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宁使略温为得;胸上至头,不妨稍凉。凉不至冻,
温不至燥。衣为汗湿即易,薰衣火气未歇,不可便着。夫寒热均平,形体适中,则疾疚不生
,寿年自永。补寒月之被,或绵或絮,不可过浓,亦宜逐层添盖;至春渐暖渐减,被须四五
床,方能随时应用;浓被绵絮不可过五斤,薄以一斤为止。初春天骤暖,仍盖浓被,必至伤
温。否则手足舒露,反致受寒,故被须浓薄随时,寒暖消息,乃为善养生也。
又曰∶饮食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荣卫四肢,不可极饥而食,极饱而
彻。
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得冻齿。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
生,淡胜盐。凡食汗出,勿令洗面,令人少颜色。夏月饮酒,切莫当风,最易受病。醉饱之
后,切忌便卧,此非病寻人,人自寻病也。又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
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
春季摄生。遇风日融和,当从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凝眺,用滤滞怀,以畅生气不可
默坐
,以生他郁。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
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夏季摄生。夏至后伏阴在内,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
起霍
乱。宜从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远却贼风,自然清凉,心宜恬淡,冰雪胸怀
,不可以热为热,辄生热恼。其于肥腻当戒,不得坐卧星下,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风
入腠理,渐迫脏腑,其患不测。
秋季摄生。近年天气迟缓,往往早春多寒,早秋多热;晚春尚寒,晚秋尚热。时过中秋
,尚
有裸体洗浴者。故早中二秋,调摄与夏同。谚云∶人过七月半,可称铁罗汉。盖谓三伏炎蒸
,啖生冷,爱风凉,表学受伤。当秋风束缚之时,汗孔闭塞,伏邪欲泄,或疟或痢作焉。摄
生之士,能谨于夏,再谨于夏秋,可无疟痢之患矣。然石成金改;人过八月半,方为铁罗汉
。盖谓七月中至八月中三十日,尚有流金烁石,庚金亢伏之候,正宜留心保养,有深意在焉
。
冬季摄生。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设遇早起,
须饮
温酒一杯,食物少许,既冒大风雾露,亦不致中伤,胃实肌充故也。大寒之时,宜处密室,
多烧香炉,以藉暖气,不得用大火烘炙,损人。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令人
烦躁。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
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
节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虽壮盛之年,宜远房帷,维持阳气,以为来春发生之本。
黄退庵曰∶前贤往哲之言,切于人之养生保命者。已采录若干条,若能探求不懈,亦足
以永
年益算矣。但世人屏弃俗缘,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万人之中,恐无一人也。今以平居
自处之境录一通,与违生明理之君子观之,或有取乎凡人。总宜平明即起,今日应行之事,
于卯后午前,逐件料理定当;午后仍可读书静坐,浇花扫地,稍劳其体。仲春至仲秋,可早
息,余或稍迟;冬夜虽长,不宜至更深。少壮之年,于二至大寒大暑,雷雨月蚀之宵,醉饱
劳动之后,忧未能释,怒未能解之时,房室切宜远也。饮酒所以谋欢,若至呕吐委顿,则失
矣。食物量腹而受,宁少无多;夏月尤宜淡泊,使脏腑清虚,不致生疾。力不能为之事,莫
放心中,应事必使割藤,则心无所系。偶有所失,勿戚戚于心;非理之来,当平心恕过好言
慰之,或量力周济,自然变怒为悦而去矣。千谋万算,须知总由乎天。不如守吾之拙,为人
之美,莫大乎孝与不淫不杀;不食牛肉,更能存心利人利物。不但自己福大寿长,子孙定为
良善保家也。言虽浅陋,然于为人之道,养生之功,亦有小补云尔。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属性:谈天邹衍,心好未能;买药韩康,身堪为偶。才既局于匡济,志非甘以沉沦,乃感文正
之言,良医岂易。然而尺短寸长,不揣孤陋,古今并论,或有可取。与其矜全而不语,曷若
糊覆而见收?
第二种橘旁杂论上卷
古今医书大意
属性:古今医书,汗牛充栋,何可胜言哉?自上古及周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至国朝,
名贤
代出,各自成家,其书不下几千百种。其中砂混南金,鱼目乱珠者,亦复不少;今汰其繁,
而检其要若干种。如三光之丽乎天,五味之益于口,诚不可一日废焉。每种略疏其大旨,俾
人知所采择;而访求善本,有欲熟读者,有欲熟玩者,有欲查阅者,此皆在人神而明之者
也。自上古神农着《本草》,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一日而化七十毒,合人之五
脏六腑、十二经脉,条晰寒热升降之治。计药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是为方书之祖
。黄帝作《素问》,与岐伯、雷公等六臣更相问难,其言通贯三才,包括万象,虽张、李、
刘、朱诸人,终身钻仰,竟无能尽其蕴奥;唐·启元子王冰注释,颇为补益。《灵枢经》十
二卷,是书论针灸之道,俞穴脉络之曲折,医者终莫能外;与《素问》通号《内经》。《难
经》二卷,周秦越人撰,计八十一难。发明《内经》之旨,辞义古奥,猝不能通。元·滑寿
伯
仁所注,较诸家笺释,则为明畅。《金匮要略》,汉·张机仲景撰,晋·王叔和编,世罕传
本。宋·王洙始于秘阁录出,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为医杂症者之祖。国朝徐彬忠可
注为独善。又有《伤寒论》十卷,亦叔和编次,金·成无己注解。后贤以叔和将原文颠倒错
乱,各出己见以成书,如方中行之前条辨,程郊倩之后条辨,喻嘉言之《尚论篇》,诚为各
有发明;然无互有胶柱之处,莫若无己之原注为得。总之讲《伤寒》者,各部俱宜探讨深究
也。《明理论》五十篇,论方五十篇,皆无己所撰,以发明仲景意也。《肘后方》八卷,晋
·
葛洪稚川撰,凡分五十三类,但有方而无论。梁·陶贞白增修,金·杨用道附注。《甲乙经
》八卷,晋·皇甫谧士安撰,盖合《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诸书,撮
其精要,以成是经,言针灸之法最悉。《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叙阴阳表里,辨三部
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 ;若
网在纲,有条不紊。披诵之,足以占外知内,回死别生焉。《褚氏遗书》一卷,南齐·褚澄
彦道撰,凡十篇。发明气血阴阳之奥,其论寡妇僧尼之异治,发前人所未发。至宋嘉泰中始
有刻本。《巢氏病源》五十卷,隋大业中巢元方等奉敕撰,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条。
然但论病源,不载方药,后贤往往采择所论以成书,则历代宝为圭臬矣。《千金方》三十卷
,唐·孙真人思邈撰。后因方中多用虻虫、水蛭,别撰《千金翼方》。以他药代之,以惜物
命。后有混作九十三卷。其为原书与否,已不可详。《外台秘要》四十卷,唐·王焘撰,是
书作于出守邺郡时,故曰《外台》。凡一千一百四门。皆先论后方,古圣专门授受之法,多
在其中。惟以针法无益而有损,削之不载。又如《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皆经
验诸方,并记医案,故以《本事》为名。其书属词简雅,伪医不能甚解,故罕传习,然多入
微之论。《素问原病式》一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所列病机十九
条,演为二百七十七字。立全书纲领,而逐条辩析,其大旨多主于火。又撰《宣明方论》十
五卷,其大旨本《素问》及《金匮要略》,而用药多主寒凉。盖因天时地气而施。泥之者非
,废之者亦非也。《病机气宜》三卷,金·张元素撰,其书分三十门,于脉证多所阐明。李
濂《医史》称∶刘完素病伤寒,不能自医,得元素治之乃愈,则其术侔完素矣。《儒门事亲
》十五卷,金·张从正子和撰。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当知医也
。其法以汗吐下三法作诸症,惟宜治六淫外感,不可为常训。用之得宜,取效亦捷,在因证
而施治之。《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东垣撰。发明内伤之症,有类外感,大旨培补
脾胃为主。又撰《兰室秘藏》六卷,凡二十一门。其归重于脾胃,极言寒凉峻剂之害。盖隐
挽刘张二家之流弊也。又《脾胃论》十二卷,申明培补脾土,升阳益胃,与《辨惑论》相辅
而行。《医垒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以十二经为纲,首伤寒附杂症,大抵祖仲景之
意,参以其师张元素、李杲之法,与朱震亨门径小异。又撰《此事难知》二卷,皆阐明李杲
之绪论,于伤寒延医尤详。杲《伤寒会要》,久已散佚,惟赖此尚存其梗概。《格致余论》
一卷,元·朱震亨丹溪撰。其说以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以补阴为宗。又撰《局方发
挥》一卷,以《和剂局方》多温补燥烈之药,耗损真阴,乃着此书以辟之。后之分别门户以
相攻者,自此为始。又撰《金匮钩元》三卷,以补阴为宗,其以郁论病,亦开后来无穷之悟
。《推求师意》二卷,明·戴元礼撰。元礼为震亨之弟子,既校补震亨《金匮钩元》,又阐
发其未尽之意,以成是书。震亨用黄柏、知母补阴,或过于苦寒,以伐生气;元礼能调剂其
所偏,尤为善学。《薛氏医案》七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