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解金匮要略-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气利((B18)),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B19)),顿服。疑非仲景方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B20)),谵语。方见上《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注释〕
    ①客热:假热或虚热
    ②胃反:俗称“反胃”或“翻胃”,以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因其食入反出,故名。
    ③欲吐:想吐。
    ④哕:呃逆。
    ⑤前后:前指小便,后指大便。
    ⑥干呕:呕时有声无物。
    ⑦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自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
    ⑧气绝:脏腑之精气虚衰。
    ⑨脚缩:两脚挛急,不时收引。
    ((B10))下利:指痢疾。
    ((B11))下重:里急后重。
    ((B12))少阴员跌阳: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
    ((B13))郁冒:郁闷昏冒。
    ((B14))戴阳:虚阳上浮而致面发赤色。
    ((B15))日卒时:一昼夜,又称一周时。
    ((B16))三部脉皆平:寸关尺三部暂时呈现平和之象。
    ((B17))心下:泛指胃脘腹部。
    ((B18))气利: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
    ((B19))粥饮和:用火粥之汤饮调和。
    ((B20))哕数:呃逆频作,情势急迫。

    〔译文〕
    经常呕吐而里面有痈脓的病人,不能只治疗呕吐,待脓液排尽,呕吐自然痊愈。病人先有呕吐,而后有口渴的,这是邪去正复、病将痊愈之征;病人先有口渴,而后呕吐的,这是由于水饮停于心下胃脘,属饮病;经常呕吐的病人,本来有口渴,现在反而不渴的,这是因为心下有支饮停滞的缘故,属支饮病。有人问道:病人的脉呈数象,数脉为有热,应当消谷善饥,而反出现呕吐的,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误用发汗法,致使阳气损伤,正气虚弱,故脉数,此数为假热的象征,故不能消化水谷,这是胃阳不足,胃中虚冷的缘故。脉弦的属里虚,胃中阳气所剩无几,所以早晨进的食物,晚上吐出,就变成了胃反病。寒邪在上焦,医生反误用下法,脉反呈弦象,故称谓虚证。寸口的脉象微而数,脉微是气虚,气虚则致营虚,营虚则血虚,血不足则胸中寒冷。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涩,脉浮为胃阳虚弱,脉涩是脾阳受损,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所以导致早晨进食,晚上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吐出,停留在胃脘的食物不能消化,这叫胃反病。病人脉象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想吐的,不可忘用下法治疗。病人呃逆,腹部胀满,应当注意观察他的大小便情况,究竟是大便困难、还是小便不通利。若属小便不利的,利其小便,则呃逆可愈;若属大便不通的,通其大便,则呃逆可愈。病人呕吐而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治疗。
    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口吐清涎,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方见上病人呕吐,肠鸣,又有心下痞满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病人干呕而腹泻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一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二次,夜晚一次服。大凡一切呕吐而饮食不能下的,用小半夏汤治疗。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篇中
    病人出现呕吐,病在胸膈以上,呕吐以后想喝水的,为疾病将愈,应当及时给他喝水。想喝水的,用猪苓散治疗。
    猪苓散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病人呕吐而脉弱,小便又通利,全身微微发热,出现四肢厥冷的,这种病治疗困难。可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病人呕吐而又发热的,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煎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患胃反病呕吐的,用大半夏汤治疗。《千金》说:治疗胃反病,不能进食,食入即呕吐。《外台》说:治疗呕吐,心下痞结坚硬。
    大半夏汤
    〔组成〕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每次温服一升,剩余的分二次服下。吃了东西后马上吐出的,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
    〔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患胃反病,呕吐而又口渴,想喝水的,用茯苓泽泻汤治疗。《外台》治疗消渴病脉微欲绝;若治胃反呕吐食物的病人,加入小麦一升。
    茯苓泽泻汤
    〔组成〕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加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每次温服八合,一日三次。病人呕吐后,口渴想要大量喝水的,用文蛤汤治疗。兼以主治微感风寒、脉紧而头痛的病人。
    文蛤汤
    〔组成〕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有汗出病则愈。病人干呕,呃逆,吐清涎,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半夏干姜散
    〔组成〕半夏干姜各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取方寸匕,酸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一次服用。病人自觉胸中难受,好象气喘却又不喘,想要呕吐但又不吐,象要呃逆又不呃逆,感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的,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生姜半夏汤
    〔组成〕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待药稍凉后,分四次服,白天三次,夜晚一次服,症状消失后即停药。病人干呕,呃逆,如果手足厥冷的,用橘皮汤治疗。
    橘皮汤
    〔组成〕橘皮四两生姜半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下药物病即愈。病人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治疗。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六腑的精气虚衰于外,病人出现四肢冰冷,有气上冲而脚挛缩等症;五脏的精气虚衰于内,则见腹泻不止,严重的出现手足麻木不仁。下利病人,脉象沉弦的,就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是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而数的,腹泻将自行停止,虽然发热,但预后良好。下利病人,若手足逆冷,无脉的,用灸法治疗后,手脚不转温暖;如果脉仍不恢复,仅见微喘的是死证。如果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的,为顺证。下利病人,若全身轻度发热而口渴,脉弱的,将会自行痊愈。下利病人,脉呈数象,若微微发热而汗出的,病将自行痊愈;假设脉呈紧象,这是病未解除。下利病人,脉呈数象,而又口渴的,病将自愈;如果病不愈,必然下利脓血,这是因为有热的缘故。下利病人,脉反呈弦象,并有发热,身上汗出的,病将自愈。患下利病,而又频频放屁的,治疗应当用利小便的方法。下利病人,寸部脉反而呈浮数之象,而尺部脉涩的,大便必带脓血。病人腹泻,大便完谷不化,不可用汗法治其表,若汗出必然导致腹部胀满。下利病人,脉沉而迟,面色微红,轻度发热,腹泻不消化食物的,必然发生眩晕,汗出而病解。如果病不愈,病人一定会出现四肢轻度发凉,所以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寒盛于下,浮阳上越的缘故。病人下利后,摸不到脉搏,手脚冰凉,经过一昼夜以后,若脉象复出,手脚转温暖的,可以治疗;若脉不能复还的,是死证。下利病人,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治疗应先用温药治其里,然后再治其表。温里用四逆汤;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见上二十九条)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五味药,捣碎,用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去药渣,冷热适时服一升,服药过一会儿,大口喝稀粥一升,以助药力。盖被约一个时辰,使全身微汗出的为好,不可大汗淋漓、发汗太过。如果一剂服后汗出病愈,即停药。下利病人,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平和,用手按压胃脘部坚硬的,要赶快用泻下药物治疗,宜用大承气汤。下利病人,脉迟而滑的,是实证,若下利仍不止的,应赶快用泻下药物治疗,宜用大承气汤。下利病人,脉反呈滑象的,为内有宿食积滞所致,用泻下法病可痊愈,宜用大承气汤。下利病已经痊愈,但以后每年到了原来发病的时期又复发的,是因为病邪未根除的缘故,应当用泻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见痉病中
    下利病人,出现胡言乱语,是肠内有燥屎的缘故,用小承气汤治疗。
    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三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大便通利后停止服药。下利病人,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剉碎,一半过筛研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煮米熟,去药渣,待温,用七合加入赤石脂药末方寸匕,一日三次服。如果服一次病愈,剩余的药不要再服。患湿热利而肛门重坠的病人,用白头翁汤治疗。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去药渣,温服一升,病不愈再服。病人患下利以后,更觉心烦,用手按压胃脘部柔软而不坚,这是属于虚烦,用栀子豉汤治疗。
    栀子豉汤
    〔组成〕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加入香豉,煮取一升半,去药渣,分二次服,温服一次,有呕吐就停药。病人水样腹泻,挟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里面有寒,外面有热,若汗出而四肢冰凉的,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通脉四逆汤
    〔组成〕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体质强壮的可用四两)甘草二两(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病人腹泻而感到肺部疼痛的,用紫参汤治疗。
    紫参汤
    〔组成〕紫参半斤甘草三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加入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疑非仲景方)病人泄利,大便随失气而排出,用诃梨勒散治疗。
    诃梨勒散
    〔组成〕诃梨勒十枚(煨)
    〔用法〕以上一味药,研为细末,用米粥之汤饮调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疗大便干结不通,呃逆,神志不清,频说胡话。方见上《外台》:黄芩汤,治疗呕吐有声无物,又有腹泻症。
    黄芩汤
    〔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各二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方剂趣记图解〕

    杏苏散
    清·吴瑭《温病条辨》
    趣
    记行速速侄领干姐将早认下居户

杏苏(散)苏叶枳壳苓茯甘草桔梗姜生枣大仁杏夏制半橘皮胡前

    【组 成】 11味:苏味6克枳壳6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桔梗6克生姜6克大枣3枚杏仁9克制半夏6克橘皮6克前胡6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效】 疏风解表,宣肺化痰。
    【主 治】 风邪伤表,肺气失宣。
    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风邪伤肺,痰湿内阻者。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种类症状治则方剂呕吐虚寒呕吐肝胃虚寒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吴茱萸汤阴盛格阳呕而脉弱,小便复利,微热见厥回阳救逆四逆汤虚寒胃反呕吐益气养阴,和胃止呕大半夏汤实热呕吐胃肠实热食已呕吐,便秘清热通腑,和胃降逆大黄甘草汤少阳郁热呕而发热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小柴胡汤寒热错杂呕而肠鸣,泻泄,心下痞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消结除痞半夏泻心汤热利兼呕干呕而下利,心下痞清热止利,和胃降逆止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饮邪呕吐寒饮呕吐呕吐,食不得下散寒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阳虚饮停干呕,吐逆,口吐涎沫温化寒饮,降逆止呕半夏干姜汤寒饮搏结胸胃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温散寒饮,降逆止呕生姜半夏汤饮停呕吐呕吐后思水健脾利水猪苓散饮滞呕渴并见胃反,吐而渴欲饮水温阳化饮,和胃降逆茯苓泽泻汤哕胃寒气逆干呕,哕,手足厥冷温中祛寒,降逆和胃橘皮汤胃虚有热心烦,呃逆,口干,少气补虚清热,和胃降逆橘皮竹茹汤邪实气机不利哕而腹满水邪所致,利其小便;热邪所致,利其大便下利痢疾湿热热利下重清热解毒,凉血止利白头翁汤虚寒滑脱下利,便血淡暗温阳固脱,涩肠止利桃花汤泄泻虚寒下利兼表证下利腹胀满,身疼痛先温里回阳,后解表散寒四逆汤,桂枝汤虚寒肠滑下利下利,气随之而出固涩止泻诃梨勒散寒厥下利,阴盛格阳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回阳救逆,温中止利通脉四逆汤实积下利按之心下坚攻下里实,通腑止利大承气汤气滞宿食下利脉反滑,利末欲止大承气汤宿食里实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大承气汤胃肠燥结下利谵语小承气汤利后虚热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轻宣透邪,除烦解郁栀子豉汤余邪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攻下里实,通腑止利大承气汤
    〔名医医案〕
    束某,女,26岁。1983年5月26日初诊。停经52天,查为有孕,头痛恶心泛泛,食入即吐,尚伴尿痛,以住有热淋病史,先予泄肝和胃,清热利湿之剂,尿痛、尿频好转,但呕吐不已。渐至米难进,察苔薄黄而偏干,脉弦滑。仲师云: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陈林曰: “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呕水饮不同。”此案系胎气夹热上循,但恐药过病所,有伤胎元,故取其味而变其制。处方: 生军2克,生甘草5克,分两次泡茶频饮。6月1日复诊,自述当天下午用保温杯将药泡后,约半小时喝一大口,三、四次后,口干明显缓解。晚上进少量稀饭未见呕吐。次晨又泡服上药,中午吐止,已能正常进食。后又见胃内嘈杂恶心,仍用上法一次即已。

    林某,男,2岁。1986年5月3日初诊。患儿两月来食欲不振,每餐勉强吃几口米饭,家人投其所好,每以饼干、糖果、麦乳精、奶粉等哄食之。日久,则更不思饮食。身体渐渐消瘦,且不时烦躁哭闹,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而少。舌苔黄腻,指纹红赤。证属胃肠食积,腑气不通,纳运失常,治当清热导滞。予大黄甘草散(大黄、甘草之量为4: 1),每次0。5克,日3次,连服2天,并调以适量蜂蜜。一则借蜂蜜之润滑助药导滞下行,二则借其甘甜以作矫味之用,便于喂服,并嘱其家人限制患儿零食,饮食以清淡为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