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量释论》等7部“因明”论著,以及《现观庄严论》、声明、工巧明、天文历算、诗词、韵律、歌舞、修辞等大、小“五明”。25岁从释迦师利受比丘戒,取法名“萨班·贡噶坚赞”。相传,当时有印度人绰杰噶瓦等6人,听得萨班大名,很不服气,认为西藏这样偏僻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什么能人。于是,找上门来要求与萨班辩论,萨班和他们在济垅会面,双方辩论了13天,最终绰杰噶瓦等人辩败服输,他们非常钦佩萨班,就削发做了他的弟子。从此,贡噶坚赞声名传得更远了。1216年,他35岁时,就担任了萨迦寺的寺主,成为“萨迦派”的第四代祖师。 他一生著作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律仪论》、《萨班·智者入门》、《正理藏论》等;另外,特别是《萨迦格言》,体现了萨班在文学上的才华与成就。它是以“处世理论”和“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格言集,这本书不仅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而且还被翻译成汉、蒙等多种文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赞赏。 史籍记载,13世纪30年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期间,把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封给他的皇子阔端驻守。阔端约于1239年派大将达尔汗台吉率军征服西藏,曾进军至藏北热振寺一带。达尔汗台吉了解了西藏的情况后,向阔端报告说: “现今藏土惟‘噶当巴’(噶当派)丛林最多,‘达隆巴法王’最有德行,‘帜贡巴京俐大师’最有法力,‘萨迦班智达’学富五明最有学问,请我主设法迎请之。” 于是,阔端采纳了达尔汗台吉的建议,邀请萨班到凉州来会晤。1244年,萨班已经63岁了,他带着两个侄子八思巴(最早实现西藏“政教合一”的人)和恰那多吉(1239—?),从萨迦寺动身前往凉州。历时两年,于1246年抵达凉州,1247年在凉州觐见阔端后,蒙古王室本来就很敬崇佛教,萨班代表藏地各领袖的意愿表示西藏地区愿意归顺蒙古大汗。他们商定了和平解决的条件,相处得很和睦,萨班随即给西藏各地方政教首领写了一封信,详细谈了归顺蒙古的细节,这封信就是后来著名的《萨班致蕃人书》。 萨班于藏历第四绕迥之金猪年(1251年,蒙哥汗元年)十月十四日卒于凉州,终年70岁。 这幅唐卡是萨班的坐姿画像,传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萨迦班智达的历史功绩还体现在:他作为西藏的政教领袖,与元朝王室就有关西藏政教大事进行了接触,双方协议西藏地区正式归顺中央王朝管辖,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宗喀巴,意为“宗喀地方的圣者”;……相传他是“文殊菩萨”的转世。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1357—1419),法名“罗桑札巴”,意为“善慧”,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于藏历第六绕迥之火鸡年(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所在地),故被称为“宗喀巴”。父亲名叫鲁本格,是元末当地的地方官员——达鲁花赤,母名香萨阿切,生有子女6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宗喀巴7岁时,从当地的大喇嘛顿珠仁钦出家,受沙弥戒。后随师住在甲宅寺学习藏文和佛经,一学就是10年。 之后,宗喀巴遵从师命云游求法,从南面的昌都进入西藏。走了一年之后,宗喀巴才来到前藏的直工寺,谒见了该寺的住持却吉结布;宗喀巴跟他学了“大印五法”、“那若六法”等白教的主要密法。又过了两个月,宗喀巴来到叶塘第瓦仅寺,在这里,他重点学习了印度高僧弥勒的主要著作《现观庄严论》。 因当时佛教戒规大多松懈不整,宗喀巴针对佛教的种种积弊,欲重树佛教教风,于是便创立了“格鲁派”(即“格鲁巴”,是藏语dge-lugs-pa的汉文音译,意为“善规者”或“善规派”。有人说宗喀巴开创的“格鲁派”,事实上只是重兴“迦当派”的教风,故称它为“新迦当派”。后来,“格鲁派”依据“噶举派”的传统,实行“活佛转世”制度,遂有“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东北部修建“甘丹寺”;他的弟子扎希贝丹在1416年,于拉萨的西郊修建了“哲蚌寺”;另一名弟子释迦耶歇在拉萨的北郊也建了一座寺名“色拉寺”,这样就形成了格鲁派在前藏的“三大寺”。1447年,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1391—1474)在后藏的日喀则修建了“扎什伦布寺”——该寺为“格鲁派”在后藏的传法中心。 “格鲁派”教义体系的建构者宗喀巴,青年时期曾师事多位高僧,佛学功底渊博而深厚,著述等身,被称为“最后一位佛学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策略论》《密宗道次第广论》 ;其他的著述还有:《中论广释》《辨了不了义论》《集密月称释疏》《五次第灯明》《圆满次第秘义开正见眼》等。宗喀巴依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来开演本派教义;他对显、密“止观”也有其独到的真知灼见,总结“止观”的法则也十分的系统,堪称“晚期佛教禅学的集大成者”(陈兵先生语)。 “格鲁派”继承诸派之学统,所传的密法种类甚多。如玛尔巴和廓洛扎瓦等所传《集密》;玛凯等所传“大轮金刚手”;迦举派之“空乐大手印”、“那洛六法”“尼古六法”等,无不具备;而以“大威德金刚法”、“时轮金刚法”最为主要。1419年,宗喀巴圆寂于噶丹寺。 这幅唐卡主要描绘宗喀巴的教法传承,左方上是文殊、龙树、圣天、月称等“中观”派祖师;右上角是弥勒、无著、世亲等“唯识”派祖师;中央上面本尊佛普贤如来和各部密法的本尊佛,以及宗喀巴敬仰的阿底峡大师,中央是宗喀巴大师;周围是听法众与护法神。 须菩提 ……须菩提终于获得阿罗汉果,成为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须菩提,是梵文Subhuti的音译,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 须菩提出生于舍卫城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一位大长者,名叫鸠留;也是佛在世时的著名长者——给孤独长老的外甥。鸠留财产无数,无比富有,但遗憾的是,他快接近老年还没有儿子。于是,鸠留每天祈祷神、佛,请神赐给他一个儿子,但许久还是没有得到。鸠留并不怠慢,继续虔诚地祈祷诸神。据说有一天鸠留在祈祷时,突然半空中出现一位天神,对他说道:“您当得福子,不久有一天王奉命将投胎长者家中。”鸠留长者大喜,后来,夫人果然怀孕并生下一子。长者便给他起名叫“须菩提”,意思是“善现”、“善吉”,是说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吉祥。 须菩提自幼聪慧出众,只是性情暴躁,整天大骂所见到的人或畜生,一不顺心就骂,闹得父母和亲戚都很讨厌他。后来有人劝他去见佛陀。须菩提听劝告去见佛陀。一见佛的相好庄严,他马上生欢喜心,礼拜起佛陀来。释迦牟尼佛为他讲说了嗔恚的苦报,须菩提才如梦初醒,对以前所犯的过错心生忏悔。后来依佛出家修行,经过多年精进修习,须菩提终于获得阿罗汉果,成为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须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而著称,并得到了“解空第一”的尊号。 佛的另外的九大弟子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密行第一”的罗罗。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须菩提受邀请去龙宫为龙王说法的情形。 须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而著称,并得到了“解空第一”的尊号。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清辩论师
清辩论师,是印度佛教晚期非常有名的大德高僧之一。 清辩论师,是南印度的王族之后,生卒年不详。他出家后研究佛教教理,主要学的是龙树菩萨所创的“中观派”学说。他针对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著作——《中论》进行了诠释,写出了他最为有名的一部论典,即《般若灯论》,开创了“中观自立论证派”;并写了《中观宝灯》《中观心颂》《思择言》《中观摄义》等著作。听说,他还写过一本名为《秘密集会教义》的经典,但有人怀疑那是一部后人托他之名而写的伪作。 据说他的一生致力于“中观派”的弘扬,大力宣讲“中观派”的理论与教义,并到南方各地去布教,破除许多外道的谬论邪说,引导人们进入到佛门中来。清辩论师也是印度佛教晚期非常有名的大德高僧之一。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中观派学说的初祖龙树菩萨(左上方),右上方和右下方是清辩论师的护法神——战神“格萨尔王”,中央部分描绘的是清辩论师现无畏金刚相,表示不惧怕一切外道邪说;前下方是说清辩论师与外道论战的情形,左下方是讲外道的谬论被破后,一些外道信徒改信佛教并剃度出家的情况。 他针对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著作——《中论》进行了诠释,写出了他最为有名的一部论典,即《般若灯论》,开创了“中观自立论证派”。 胜天论师 他是印度晚期佛教最伟大的大师,也是最后一位巨匠,是瑜伽行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胜天论师是公元11—12世纪的人,生于印度的一个名叫“库夏豆利耶”的地方;他是印度晚期佛教最伟大的巨匠大师中的最后一位;是瑜伽行派的杰出大师,曾担任那烂陀寺的寺主。 他以持戒精严、公正严明而深受僧、俗大众的尊敬。他精通显、密教典;所著的密宗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收入藏文“大藏经”的就有24部之多。他的著作甚至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还有印度梵文写的经典,而且比较完整,虽然也有一些缺漏的地方,却传承到了今天,对研究印度当时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幅唐卡是说:上方的是大师的守护神,下方是他的护法神——格萨尔王;中央部分是说,胜天论师以神通力让大蟒蛇现出原形,并阻止了暴君残忍杀害活人的恶行,并对国王说法的情景;左下方那些戴着枷锁的就是等待被杀的人。 他以持戒精严、公正严明而深受僧俗大众的尊敬。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仁钦桑波
仁钦桑波,是西藏后宏期最负盛名的佛经翻译家。 “仁钦桑波”(公元958—1055年)是藏语,意为“宝贤”,于藏历第一绕迥之前69年(即公元958年,后周显德五年)生于阿里古格的恰汪热纳特。 历史记载:他两岁时就能念出“密咒”字母。13岁时就依喇嘛益西桑布剃度出家为僧,少年时期学习就十分地用功。17岁时,阿里古格王将他和其他20多名青年僧人派往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留学,学习佛教教义。根据五世达赖喇嘛所写《西藏王臣记》中的描述,说仁钦桑波在去印度之前有一段动人的过程:他因不懂梵文而烦恼,就在无意间打盹的时候,忽然梦见一位空行母对他说:“犹如春蚕儿,以丝缚自身;由恋故乡土,堕入魔网中;欲求解脱者,速即往北去,克什米尔地,复往东、西印,如流遍游学,返藏译正法,定能善其事。”后来,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印度;在印度待了长达10年的时间,依“纳若达巴”(一译“那洛巴”)等诸大学者为师学习正法;他前后出西藏三次,跟随过75位大师领受教益,听受了大量的广大教授与方法,学通了“讲学”、“辩论”、“写作”、“翻译”以及许多显、密修证教法,成为藏传佛教“后宏期”里极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他返回西藏后,在阿里古格王——意希沃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了便于翻译经典和弘扬佛法,古格王还专门修建了“托当色林寺”,仁钦桑波就一直驻锡在该寺。仁钦桑波曾翻译、校订过显教经典17部、论典33部、密教“怛将罗”(即“经咒”)108部;尤其是他所译的马鸣论师所著的《医学八支集要》,以及克什米尔学者所著的《集要广注·词义月光》等医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广传于西藏,而且因王太后接受了雅隆的医师——奇曼的劝请,由益希华于王宫中校订后刻为汉文版而广为流传,从此藏族的医学有了新的发展。他还翻译了不少关于“文法”、“工艺”方面的著作,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仁钦桑波毕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后来的西藏的学者们将他的译著视为“范本”。藏族历史上,把他之前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旧密咒”,而将他及以后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新密咒”。由于仁钦桑波的巨大功绩,继任的阿里古格王拉德尊称他为“金刚阿黎”(意为“金刚上师”),还将普兰的协尔地区赐封给他作为“却溪”(即庄园,又称“溪卡”,即封赐给寺院作为僧人的经济来源)。从此人们把这一“封赐溪卡”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开始。 仁钦桑波一生致力于学法和译经。1042年,当61岁的阿底峡大师来到古格时,仁钦桑波虽然已经是85岁的高龄了,但仍拜阿底峡为师,学习一些密宗的教法。该师于藏历第一绕迥之木羊年(1055年,宋至和二年)圆寂,终年98岁。 仁钦桑波的译著很多,显教方面有:《圣者尼乾子问无我义经》、《圣者涅小经六十首》;密宗方面有:“正述文殊师利”十四章,“显说根本续”十万首,“胜乐小密续”五十一章,共七千一百首,“不共注释续”(续部王)六十九章,“佛说一切金刚三业最胜秘密大教王经”十章,“后续”一章,“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十章,“持金刚世系中,“大教王经”、“佛说一切如来密集根本续后四续”、“外续”九卷,“一切密咒大教王经”、“金刚手蓝应三世律续”第五章,《丹珠尔》经中的《殊胜颂广释》等等。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他主持译经的情况,右上方是他的本尊“黑文殊”,左下方是他的护法神。 他前后出西藏三次,跟随过75位大师领受教益,听受了大量的广大教授与方法,学通了“讲学”、“辩论”、“写作”、“翻译”以及许多显、密修证教法,成为藏传佛教“后宏期”里极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噶玛·让琼多杰
顺治皇帝赐给让琼多杰“圆通佛法性空噶玛巴”的封号。 “让琼多杰”(1284—1339),是藏语,汉文意译为“自然金刚”;让琼多杰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第三世活佛,于藏历第五绕迥之木猴年(123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生于后藏吉隆帕巴哇迪寺南岗许英(后藏贡塘)的地方。父名曲欠,母名觉姆央珍。7岁从堪布绰普喜饶为师出家,18岁受比丘戒,广学“噶玛噶举”、“宁玛派”、“希解派”等许多教法。后来去西康地区云游教化,在类乌齐一带创建了噶玛派的“拉登寺”;后又在后藏的萨迦、江孜等地传法。公元1326年曾到拉萨。后又去西康噶玛地方修整寺庙,收徒传法。1325年被迎至工布,在那里建造了许多寺庙。后来又到了多康,修建曲河的铁索桥。金羊年(1331年)元朝文宗皇帝派“金册使者”贡布称青等抵前藏,迎请让琼多杰于工布,宣读了召请的诏书。让琼多杰于二月一日从堆隆楚普出发,十一月十八日至大都(今北京),而元帝已于八月十二日逝世;但让琼多杰受到皇太子惹纳室利的盛大欢迎。后皇太子去世了,他的哥哥继承皇位,即“顺帝”。让琼多杰为元顺帝、皇后及大臣们等举行了密法灌顶;元顺帝赐给让琼多杰“圆通佛法性空噶玛巴”的封号。火狗年(1334年),让琼多杰准备返回藏地时,元顺帝赐给他的弟子采巴司都以“国师”封号及印玺,并重赏了楚普噶玛寺,颁给了“饶益全藏”之敕书三道,成为建造《甘珠尔》、《丹珠尔》助缘。回藏后,造金银写本《甘珠尔》160函。火鼠年(1336年),帝又遣“金册使者”三次入藏,召请让琼多杰再次进京。让琼多杰八月启程,于次年(1337年)三月一日抵达大都,欢迎盛况,更胜以前。史载:当时京都发生了大地震,让琼多杰和元顺帝一起前往帷帐之中,得以安然无恙。56岁时,即土兔年(1339年)六月十四日,让琼多杰圆寂于大都(即北京)。 让琼多杰的弟子较多,最著名的有扎巴僧格、克珠·菜敦巴、达那国师贡杰、采巴司都国师、亚德班钦、贡钦·妥布哇等。他的著作有《佛百行传》、《甚深内义本释》等2函及抄本1卷,及有关历、算、集论等著述。 这幅唐卡描绘的就是他修学忿怒本尊的情景,左下方为他的护法神——格萨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