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6-伤寒心法要诀-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丸。 
【注】厥阴阴邪,谓邪从阴化之寒证也。微细,厥阴阴邪脉也。厥,谓四肢厥冷也。肤 
冷,谓肌肤冷也。脏厥,谓寒阴脏厥也。躁难安,谓烦躁无有安时也。囊缩,谓外肾为 
寒收引缩入腹也,妇人则乳缩阴收也。舌短,谓舌缩短也。苔滑黑,谓舌苔不干而色黑也。 
四逆,谓四逆汤也,当归四逆,谓当归四逆汤也。先者,谓先服当归四逆汤也,少满痛, 
谓少腹满按之痛也。厥,谓厥冷也。姜萸入,谓当归四逆汤加入吴莱萸、生姜也∶蛔厥,谓 
厥而吐蛔也。静而复时烦,谓烦时止时烦也。得食而呕蛔闻臭,谓呕因蛔闻食臭而始呕也。 
烦因蛔动,谓烦因蛔动而始烦也。乌梅丸蛔厥,谓宜用乌梅丸也。详厥阴篇。 

卷一
厥阴阳邪脉证
属性: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 
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注】阳邪,谓厥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厥,谓手足寒也。厥而复热,热而复厥,是 
为热厥。厥微热微,厥深热深也。消渴,谓饮水多而小便少也。热气上撞心疼,是火挟 
木邪而逆也。烦满,谓少腹烦满也;囊缩,谓外肾为热灼,筋缩入腹也。舌焦卷,谓舌苔 
干焦而卷也。便硬,谓大便硬,尚可任攻,宜大承气汤。四逆,谓四肢厥冷也。不分,谓 
寒热之厥,疑似不分也。宜四逆散,疏达厥阴。其厥不回,再审寒热可也。或咳加生姜、 
五味子。下利亦加,故曰同也。心下悸加桂枝,腹痛加附子,泻利下重加薤白,秘尿不 
利加茯苓。详少阴厥阴篇。 

卷一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属性: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微绝,通脉四逆主之先,利止参加 
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注】少阴里寒外热之证,面赤不恶寒,格阳外热也。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 
绝,阴极里寒也,宜通脉四逆汤主之。服四逆汤下利止,脉仍不出加人参,面色赤者加 
葱,腹痛加芍药,咽痛加桔梗,呕加生姜。详少阴篇。 

卷一
两感
属性:一日太阳少阴病,头痛口干渴而烦。二日阳明太阴病,满不欲食身热谵。三日少阳 
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注】两感者,脏腑表里同病也。一日,头痛、太阳也;口干烦渴、少阴也。二日,身 
热谵语、阳明也;腹满不欲食、太阴也。三日,耳聋、少阳也;囊缩而厥、厥阴也。传 
经之邪其为病也渐,两感之邪其为病也速。盖因阳邪酷烈,正不能御,所以三日后水浆不 
入,六腑之气欲绝,昏不知人,五脏之神已败,而不即死者,赖有胃气未尽耳,故又三 
日其气乃尽而死。张洁古制大羌活汤,以羌、独、芩、连辈,辛甘以散太阳之表,苦寒以 
清少阴之热,施之于表里不急者,固为得法也。若夫一日则头痛口干烦渴,二日则身热 
谵语腹满不欲食,三日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昏不知人,传变如此迅速,恐用大 
羌活汤平缓之剂,反失机宜,当遵仲景治有先后之说,审其表里孰急,随证治之,犹或 
可活。故于此证初病,一日表里俱热者,根据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之法,用大 
承气汤重剂以泻阳邪之烈;表里俱寒者,根据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解阴邪之急。二日表里俱实者, 
根据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腹满时减,减不足言之法,用大承气汤攻之;表里虚者,根据三阳 
合病,腹满身重,面垢谵语之法,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清之。三日表里热者,根据厥深热 
亦深之法,用大承气汤下之;表里寒者。根据脉微欲绝手足厥寒之法,用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温之。缓则不及事矣。其间颇有得生者,后之学人其留意焉。 

卷一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属性: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难辨阴阳 
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不解,若吐、若下、着温针,苟或相当即成解证。如其不 
当,不但病不解,或因而致逆变成坏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经之逆。如汗后亡阳、渴 
躁谵语,下后寒中、结胸痞硬,吐后内烦腹满,温针后黄、衄、惊、狂之类,随证治之 
可也。甚或脉微欲绝,神昏不能言,循衣摸床,叉手冒心等、重困垂危,难辨阴阳,六 
经莫可凭之怔。此时此际,惟用人参煎汤,徐徐冷服,以待其机。倘得鼻上津津有汗,则 
为可生之兆也。 

卷一
表证
属性: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注】表证,谓寒邪在表,无汗发热,恶寒恶风,头项强痛,身体痛也。太阳经主表, 
故曰表证。有是证无汗者,皆属表实。虽有是证,若自汗出者,皆属表虚,未可轻汗,即 
有风邪,只宜桂枝汤解肌可也。表实无汗,重者麻黄汤主之。轻者麻桂各半汤主之。时有 
汗时无汗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表实躁热甚者,三黄石膏汤主之。微者,大青龙汤 
主之。不躁有热者,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以上表证,不必悉具,亦不论日之多寡,但见 
有头痛恶寒一、二证,即为表未罢,虽有里证,当先解表。表解已,乃可攻之,临证者 
不可不详辨也。详太阳篇。 

卷一
里证
属性: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注】里证,谓热邪内结,不大便,恶热潮热,自汗蒸蒸,口燥舌干谵语,腹满硬痛 
也。阳明腑主里,故曰里证。里实者,有脾约,有胃实,有大便难,三者均为可下之证, 
然不无轻重之别。三承气汤、脾约丸,量其可者而与之,庶乎无过也。若便溏为里虚,即 
有是证不可攻也。论中有急下数证,不待便实而下之者,是下其热也,非下其结也。义 
详阳明、少阴篇。 

卷一
阳证
属性: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注】阳证,谓阳热之证也。不论三阴、三阳,凡见是证者,均为阳热有余也,阳主 
动,故身轻也。阳气盛,故气高而喘也。阳主热,故口鼻气热也,阳主寤,故目睛了了 
而不眠也。目睛不了了,亦有热极朦陇似不了了,然必目赤多眵,非若阴证之不了了而 
神短无光也。阳气热,故身热,面唇红,指甲红也。阳热入里,故心烦,口燥,舌干而 
渴,小便红也。表实者,三黄石膏汤发之。里实者,三承气汤下之,表里不实而热盛者,白 
虎解毒等汤清之可也,详三阳篇。 

卷一
阴证
属性: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注】阴证,谓阴寒之证也。不论三阴、三阳,凡见是证者,均为阴寒不足也。阴主 
静,故身重也。阴主寐,故目不了了但欲卧也。阳气虚寒,故息短口鼻气冷也,阴淫于 
外,故面无红色,四肢厥冷爪甲青也。阴邪入内,故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白也。以 
上皆三阴寒证,临证者以附子、四逆、理中、吴茱萸等汤,择其宜而与之可也。详三阴篇。 

卷一
阳盛格阴
属性: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注】经曰∶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营也。不相营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 
外,故曰阳盛格阴也。其外证虽身肢厥冷,颇似阴寒,而内则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恶 
热不欲近衣,爪甲赤,脉沉滑,一派阳实热证。汗下清三法得宜,则阳得以消,阴得以 
完全也。表实无汗,三黄石膏汤。里实不便,三承气汤。热盛无表里证,宜解毒白虎汤。 
【集注】刘完素曰∶蓄热内甚,脉须疾数,以其极热蓄甚而脉道不利,反致脉沉细欲绝, 
俗未明造化之理。反谓传为寒极阴毒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候者,或两 
感热甚者,通宜解毒加大承气汤下之。后热稍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微热未 
除者,凉膈散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至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若急下之,则残阴暴绝必 
死,盖阳后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养阴退阳,积热渐以消散,则 
心胸再暖而脉渐以生也。 

卷一
阴盛格阳
属性: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注】经曰∶阴气太盛,阳气不得相营也。不相营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阳于 
外,故曰阴盛格阳也。色浅赤,谓面色见浮浅之红赤色也。其外证面赤发热而烦,颇类 
阳热,其内则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厥冷,脉浮微欲绝,一派阴寒 
虚证。宜通脉四逆汤冷服之,从其阴而复其阳也。利止脉不出,加倍人参。下利无脉,宜 
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厥烦欲死,宜吴茱萸汤。 

卷一
阳毒
属性: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六七日前 
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 
【注】阳毒,谓阳热至极之证也。失汗下,谓应汗不汗,应下不下,失其汗下之时也。热 
毒炎炎不已,故舌卷焦黑,鼻内生煤烟也。热毒内攻乘心,故神昏噤栗,发狂如见鬼神,咽 
疼唾血也。热毒外薄肌肤,故发赤色如锦云之斑也。六、七日前,谓日浅毒未深入,故 
尚可治。表里俱实,谓有是证,无汗不大便者,宜黑奴丸两解之。无表里实证热盛者,宜 
黄连解毒汤。兼燥渴者,合白虎汤清之。里实不便者,宜解毒承气汤下之,表实无汗者, 
宜三黄石膏汤发之。 

卷一
阴毒
属性:阴毒寒极色青黑,咽痛通身厥冷寒,重强身疼如被杖,腹中绞痛若石坚,或呕或利 
或烦躁,或出冷汗温补先,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 
【注】阴毒,谓阴寒至极之证也。血脉受阴毒邪,故面色青黑也。阴毒内攻于里,故 
咽痛腹中绞痛也。阴毒外攻于表,故厥冷通身,重强疼痛如被杖也,独阴无阳不化,故 
阴凝腹若石之坚硬也。或呕吐、或下利,或烦躁、或冷汗出,皆阳虚不足或有之证,均以温补 
为先,宜四逆汤倍加人参。若有是证,其人无汗,宜还阳散、退阴散,温而汗之,使 
寒毒散而阳伸也。凡遇此证,俱宜急灸气海、关元二、三百壮,随服药饵,未有不生者也。 

卷二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属性:发热无时热翕翕,炊笼腾越热蒸蒸,表热尿白里热赤,外需麻桂内凉承,燥干烦渴 
为阳热,厥利外热属阴经,阳热宜清白虎辈,阴热四逆与白通。 
【注】发热无时热翕翕,谓发热无休止之时,若合羽外覆之表热也。炊笼腾越热蒸蒸, 
谓发热如炊笼蒸蒸内越之里热也。表热,热不在里,故尿白也;里热,故尿赤也。外需 
麻桂,谓表热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内凉承,谓里热轻者宜凉膈散,重者宜三承 
气汤。发热兼口燥、舌干、烦渴者,为阳经之热也,发热兼厥冷、下利清谷者,属阴经 
之热也。阳热宜清,白虎解毒辈也。阴热宜温,四逆白通汤也。 
【注】翕翕、蒸蒸发热,俱有汗,二证相类。若以翕翕之表热,误为蒸蒸之里热,下 
之则逆;若以蒸蒸里热,误为翕翕表热,汗之转伤。翕翕之汗热虽同蒸蒸,扪之自温,不 
似蒸蒸之汗热、扪之自有热气透手也。其间或有疑似难辨,又当审小便之白赤,舌苔之 
润燥,自可决也。 

卷二
恶寒背恶寒辨
属性:恶寒表里阴阳辨,发热有汗表为虚,发热无汗表实证,实以麻黄虚桂枝。无热恶寒 
发阴里,桂枝加附颇相宜,背寒口和阴附子,口燥渴阳白虎需。 
【注】恶寒一证,有表里、阴阳之辨。发热恶寒发于阳表也,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 
麻黄汤。无热恶寒发于阴里也,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汤,无汗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背恶寒 
口和,谓口中不燥而和也;阴,谓属少阴也,宜附子汤。背恶寒口燥渴,谓口中燥而渴也; 
阳,谓属阳明也,宜白虎加人参汤。 
【注】阴阳二经,恶寒虽同,其身有热无热则异也,一则汗之,二则温之。少阴、阳 
明之背恶寒虽同,其口中和、口中不和则异也,一则温之,一则清之。恶寒虽属轻微之 
证,仲景立法可辨,他可类推矣。 

卷二
恶风
属性: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无恶风。 
【注】风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不皆无寒,故三阳 
俱有恶寒恶风同见也。恶风与恶寒均表病也,法当从表;然风属阳、寒属阴,故三阴经证 
有恶寒而无恶风也。 

卷二
头痛
属性: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注】三阳,谓太阳、阳明、少阳也。头痛身皆热,谓三阳头痛身皆热也。三阳经头 
痛,法当从三阳治也。厥阴头痛,则多厥而无热,呕吐涎沫,是厥阴挟寒邪上逆也,宜 
吴茱萸汤温而降之。三阳头痛,若不大便,小便红赤,为里实热,法当议下,宜承气汤。若 
小便清白,即不大便,为里热未实,表尚未清,法当先从表治也。三阴经无头痛,惟厥 
阴有头痛,以其脉与督脉上会于巅也。三阴经无发热,厥阴少阴亦有发热,谓之反发热, 
以其藏有相火,阴盛格阳于外也。 

卷二
项强
属性:项背几几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栝蒌桂枝方。结胸项强 
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但见少阳休汗下,柴胡去半入蒌良。 
【注】项强,太阳病也。项背强,太阳、阳明病也。几儿,拘强而甚之貌也。脉浮属 
二阳之表脉也。若无汗是从伤寒传来,宜葛根汤;有汗是从中风传来,宜桂枝加葛根汤。 
脉沉,谓邪已入胸里也,宜栝萎桂枝汤。结胸,谓结胸病也,项强如柔痉,谓项强背反 
张,有汗如柔痉之状也,宜大陷胸丸。但见少阳,谓太阳、少阳并病之项强。休汗下,谓 
邪入少阳,不可更汗下也,宜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萎主之。良,好也。栝蒌桂枝汤方在 
《金匮要略》。 

卷二
身痛
属性: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尺迟血少建中 ,少阴沉厥 
附子治,厥阴汗利四逆医,风湿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注】身痛,未汗属表实证,宜麻黄汤。汗后身疼,属表虚证,宜桂枝新加汤,即桂 
枝汤倍生姜、芍药加人参也。曰桂加,即桂枝汤加此也。尺迟血少建中 ,谓身痛尺中 
脉迟,是血少营气不足也,虽未经汗,不可发汗,宜建中汤加黄 以补营血也。少阴,谓 
身痛见少阴沉脉,四肢厥冷也。附子治,谓宜附子汤治也。厥阴,谓身痛见厥阴厥逆,汗 
出不止,下利清谷也。四逆医,谓以四逆汤医也。风湿,谓风湿身痛也。尽痛难转侧,是 
湿则令人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掣引烦疼,是风则令人筋脉牵引,烦疼不宁也。桂附宜,谓 
宜以桂枝附子汤也。 

卷二
烦躁不眠懊
属性:躁身不静烦心扰,不躁难眠作热观,懊 烦甚无冷病,惟躁阴阳表里看。诸烦无论 
三法后,便软栀竹等汤煎,便硬白虎三承气,躁同阴见便属寒。 
【注】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故 
有心烦而无身烦,有身躁而无心躁也。大抵烦属阳,躁属阴。若懊 心中反复颠倒,烦 
不得眠,不与躁同见者,皆无冷病。当作热观也。惟躁则不然,当分表里阴阳取治。故 
太阳有不汗出而烦躁,谓之在表,大青龙证也。阳明有心下硬之烦躁,谓之在阳,白虎 
汤证也,三阴有吐利手足厥之烦躁,谓之在阴,四逆辈证也。诸烦,谓烦不眠懊 也。无 
论三法后,谓不论已经、未经汗、吐、下三法之前后也。但大便不硬者,以竹叶石膏、温 
胆、栀子豉等汤主治可也。便硬者,量其热之深浅,以白虎、三承气汤主治可也。躁同 
阴见,谓躁同三阴证见,便属阴寒之躁,宜四逆、理中、吴茱萸汤主治可也。 

卷二
自汗头汗
属性:自汗热越多急下,更兼热利不休凶,头汗热蒸不得越,黄湿水火血皆成。 
【注】自汗在太阳,谓之风邪,桂枝汤证也。在阳明,谓之热越,白虎汤证也。若大 
热蒸蒸汗出过多,则宜调胃承气汤,急下其热,救其津也。若更兼发热下利不休,内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