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下五千年5-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几名差役拿着他的令牌前去制止,还扬言说,如果再聚众要挟,一定要重 
办。饥民们正在气头上,哪怕你县官硬压。他们揪住差役,把令牌扔在地上, 
砸得粉碎,还拥到县衙门前,嚷嚷说:“我们没有粮,早晚得饿死,不如跟 
你们拼了吧。”县官一听饥民要暴动,吓得躲在县衙里不敢出来。他一想, 
还是李岩跟饥民有点来往,就赶快派人把李岩找来,请他想个办法。 
    李岩说:“你要不出乱子,只有赶快停止逼债,劝富户人家捐粮。”县 
官没办法,只好勉强答应。聚集在县衙外的饥民听说李岩已经说服县官捐粮, 
才平息了气愤。有人说:“大伙先回去吧。要是过几天再不见他们拿出粮来, 
再找他们算账!”哪料饥民一散,县令就翻悔了。他想,不向饥民逼税,虽 
然解了眼前的急,可上司催起来怎么办,自己的乌纱帽还保得住?他左思右 
想,就恨起李岩来,认为现在饥民闹得这样凶,全是那姓李的惹出来的。他 
立刻叫个办案的师爷写了一份公文给上司,诬告李岩收买民心,想要造反。 
    这消息泄漏了出来,人们都替李岩担心。附近林子里,有一支农民起 

义队伍,带头的青年女子,是江湖上卖艺的,人们叫她红娘子。红娘子平时 
听到李岩捐粮救灾的事,十分钦佩,现在听说李岩有遭害的危险,就到李岩 
家里,把李岩带到林子里躲避。 
    李岩开始并没弄清红娘子的本意,后来一听红娘子要把他留下,参加 
起义队伍,就不愿意。没多久,从红娘子那里偷偷地跑了回来。 
    李岩一回家,那如狼似虎的差役早就带着脚镣手铐等着他,一见李岩, 
就七手八脚把他铐了起来,带回县衙审问。 
    杞县的百姓听到李岩被捕,说:“李公子坐牢,咱们难道能眼睁睁看他 
受苦不去救他?”红娘子听到消息,也带着队伍来了。一大群饥民跟着她, 
拿刀的拿刀,使棒的使棒,一起攻打县衙门。 
    县官和差役一看起义队伍人多势大,料想抵挡不住,都溜走了。红娘 
子和饥民一起,打开牢监,把李岩救了出来。 
    到了这步田地,李岩觉得回家也没有出路,才听从红娘子的劝告,跟 
起义的饥民一起投奔李闯王。 
    李自成弄清了李岩的情况,知道李岩虽然是富户人家出身的读书人, 
也是个受迫害的;再说,起义军正需要找个谋士,就把李岩留在营里。李岩 
也早就知道李自成是个很有抱负的英雄,也就一心一意帮李自成推翻明王 
朝。 
    起义军队伍壮大以后,李自成着手整顿部队,严肃纪律,还接受李岩 
的建议,提出“均田免赋”(“赋”就是税收)的口号。李岩派出一批起义兵 
士打扮成商人模样,混进官军占领的城里,逢人就宣传:“李闯王带的队伍 
是挺讲纪律的,不杀人也不抢东西。”人们对官军的杀人抢劫,早就恨透了。 
现在听说李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自然向着李闯王了。当地的农民还传唱着 
一些歌谣,也是李岩编的: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来贫汉难求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李自成的起义军受到人民的支持,在杀死福王朱常洵之后,又在河南 
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打死明朝督师、 
兵部尚书孙传庭,没多久就占领了西安。 



                      249 吴三桂借清兵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 
李自成率领一百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 
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大营全 
部投降。 
    起义军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在皇宫的后面, 
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见火光映天,知道形势危急,跑回宫里,拼 
命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他。 
    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这时候,他才知道末日到来,又回到 

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 
宣告灭亡。 
    大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 
李自成头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 
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 
    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 
戚、贪官污吏。李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身上 
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少数民愤大的皇亲 
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有个大官僚吴襄,也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逮捕起来追赃。有人告 
诉李自成说,吴襄的儿子吴三挂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 
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除了大顺政权一个威胁。 
    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 
义军投降。 
    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起义军逼 
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吴三桂 
赶到山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过了几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 
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当然是他不愿意的;要不投降吧,起义军勇 
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说,北京还有他的家属财产, 
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就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 
人。吴三桂找来一问,开始,听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已经恨得咬 
牙切齿;接着,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更是怒气冲 
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白甲,说是要给死去 
的崇祯帝报仇。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决定亲自带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 
吴三桂本来就害怕农民军,听到这消息,吓得灵魂出窍。他也顾不了什么民 
族气节,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出关,请求清朝帮助他镇压起义军。 
    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觉得机会来到,立刻回 
信同意。接着,他亲自带着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兵。 
    清军到了山海关下,吴三桂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五百个亲兵出关迎接 
多尔衮。他见了多尔衮,卑躬屈膝地哀求多尔衮帮他报仇。多尔衮自然顺水 
推舟地答应。吴三桂把多尔衮请进关里,大摆酒宴,杀了白马乌牛,祭拜天 
地,订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军从南面开到山海关边。二十多万起义军,依山靠海,摆开 
浩浩荡荡的一字阵,一眼望不到边。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从城头望见起义军阵 
容坚强,料想不容易对付,就让吴三桂打先锋,叫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 
名清将远远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战斗开始了,李自成骑着马登上西出指挥作战。吴三桂带兵一出城, 
起义军的左右两翼合围包抄,把吴三桂和他的队伍团团围住。明兵东窜西突, 
冲不出重围;起义军个个血战,喊杀声震天动地。 
    正在双方激烈战斗的时候,不料海边一阵狂风,把地面上的尘沙刮起, 
一霎时,天昏地黑,对面见不到人。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埋伏在阵后的几 
万清兵一起出动,向起义军突然袭击。起义军毫无防备,也弄不清是哪儿来 

的敌人,心里一慌张,阵势也就乱了。直到风定下来,天色转晴,才看清楚 
对手是留着辫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发现清兵已经进关,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已经来 
不及了,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重 
失败。 
    李自成带领将士边战边退。吴三桂仗着清兵的势,在后面紧紧追赶。 
起义军回到北京,兵力已经大大削弱。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第 
二天一清早就率领起义军,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耀武扬威地开进北京城。 
公元1644年十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 
都。打那时候起,清王朝就开始在中国建立了它的统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两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率 
领,一路由多铎(音duó)和孔有德率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在潼关抗击 
清军,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被迫放弃西安,向襄阳转移。过了几个月,农民 
军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地主武装袭击,李自成战败牺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西,继续抗击清军。 
到公元1647年,清军进四川,张献忠在川北西充的凤凰山的一场战斗中, 
中箭死去。这样明朝末年的两支主要起义军都失败了。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 
慌乱。他们立了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 
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称为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个迷恋酒色、极端荒唐的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和一批 
魏忠贤的余党利用弘光帝昏庸,操纵了南明政权。弘光帝和马士英根本没想 
抵抗清兵,却过起荒淫作乐的生活来。 
    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 
引起内部冲突,才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后,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 
率军队。 
    那时候,长江北岸有四支明军,叫做四镇。四镇的将领都是骄横跋扈 
的人。他们割据地盘,互相争夺,放纵兵士残杀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 
威信高,他到了扬州,那些将领不得不听他的号令。史可法亲自去找那些将 
领,劝他们不要自相残杀;接着,又把他们分配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 
扬州指挥。大家就称呼他史督师。 
    史可法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 
这年大年夜,史可法把将士都打发去休息,独自留在官府里批阅公文。到了 
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劳,把值班的厨子叫了来,要点酒菜。 
    厨子回报说:“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厨房里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 
酒的菜一点也没有了。”史可法说:“那就拿点盐和酱下酒吧。”厨子送上了 

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 
就戒酒了。这一天,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点。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国 
难临头,又想到朝廷这样腐败,心里愁闷,边喝酒边掉热泪,不知不觉多喝 
了几盅,带着几分醉意伏在几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扬州文武官员依照惯例到督师衙门议事,只见大门还 
紧紧地关着。大家不禁奇怪,因为督师平常都是起得极早的。后来,有个兵 
士出来,告诉大家说:“督师昨晚喝了酒,还没醒来。”扬州知府任民育说: 
“督师平日操劳过度,昨夜睡得这么好,真是难得的事。大家别去惊动他, 
让他再好好休息一会吧。”他还把打更的人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的鼓(打 
四更鼓,表示天还没亮)。 
    史可法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侧耳一听,打更人还在打四更,不禁 
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进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反我的军令。”兵 
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话说了,史可法才没话说,赶快接见官员,处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决心不再喝酒了。 
    没多久,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 
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 
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 
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 
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经逼近扬 
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 
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 
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 
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 
的守卫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 
派了守城的任务。 
    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 
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 
攻一次次打回去。 
    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 
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 
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 
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 
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拉带劝地把 
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见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 
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公 

元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 
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 
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 
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 
冠墓”。 
    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的官员投降的投降,逃跑 
的逃跑,弘光政权被消灭了。 
    清兵继续南下,还颁布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十天之内,改依清人 
的习惯,一律剃掉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 
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来,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绪。江阴 
军民在典史(县衙里一种小官)阎应元的率领下,顶住二十多万清兵的重重 
包围,坚守了八十多天。城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投降。清军死伤惨重。嘉 
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三个月,被清军屠城三次,牺牲两万多人。历史上把这 
次惨案称作“嘉定三屠”。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弘光政权瓦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力量继续战斗。1645年 
六月,明朝官员黄道周、郑子龙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聿音y 
ù)即位,历史上称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员张国维、张煌言在绍兴拥戴鲁 
王朱以海监国。这样,就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 
    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 
军事,招抚江南。 
    这时候,在松江(在今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领头的 
是夏允彝(音yí 
              )和陈子龙。夏允彝有个年才十五岁的儿子叫夏完淳(音 
chún),又是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在 
他的父亲、老师影响下,也参加了抗清斗争。 
    靠几个读书人要组织义军是不行的。夏允彝有个学生吴志葵,是吴淞 
总兵,手下还有一些兵力。他们说服吴志葵一起抗清。吴志葵答应了,派出 
一支人马担任先锋队攻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