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来,给予这些关系以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普遍联系,使之进一步具体化。
3【答案要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答案要点】(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对立统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着主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源泉和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通过主观辩证法,人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客观辩证法。
(2)既然作为人们主观认识和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的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即客观事物的规律为基础,那么,要获得正确的主观辩证法,获得正确的主观认识,就必须以客观辩证法为出发点和基础。从客观辩证法出发,按客观辩证法去进行认识和实践,正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3)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换言之,一切从客观辩证法出发,按照客观辩证法去获得主观辩证法。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的主观辩证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主观辩证法才能得以发展,认识才能科学。实事求是也是把握客观辩证法的必要条件。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主观辩证法,才有正确的实践;只有通过正确的主观辩证法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客观辩证法。
(4)历史事实证明,颠倒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违背实事求是,就会遭到失败;反之,才能成功。实事求是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答案要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切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事物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1)从矛盾的范围看,矛盾的特殊性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和条件。
(2)从矛盾的性质看,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各有其特殊的矛盾,从而有其特殊的性质。同一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也有着特殊的矛盾,从而有其不同于其他过程和其他阶段的性质。在这里,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3)从矛盾和矛盾双方的地位看,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可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每一矛盾的对立双方,可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面方面。
(4)从矛盾解决的形式上看,因矛盾的特殊性又表现为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基本形式有三种: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矛盾双方融为一体。在社会领域中,还特别要注意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又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没有矛盾特殊性作为认识基础,人们就无法把事物区别开来,更谈不上科学的认识。(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具体的分析具体情况,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们找到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批判折衷主义、“均衡论”和“一点论”等形而上学错误观点的思想武器。
6【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孤立存在的,毫无联系的,但在把恶狗养于酒店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就共属于一个矛盾体内,形成一个矛盾的同一体,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着,制约着。就形成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所以,这个故事证明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矛盾时,绝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地掌握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各个因素 ,在一些看来无关的事情上,发现它们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同时联系是多样的,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一种形式。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狗猛是酒酸的因,酒酸是狗猛的果,通过分析研究这种因果关系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目的出路。
7【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数量的增减,一种是排列组合的变化。“朝三暮四”中的老人,掌握了猴子们的习性后,并没有改变橡子的总量,而只是朝三暮四 ,朝四暮三地改变一下,也就是并没有改变组成的要素,只是使事物的排列方式有所改变,便引起了事物的某种变化。 因此,我们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处理问题的时候,必有防止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诱惑。
8【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惠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9【答案要点】(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或无知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其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这是其错误所在。
10【答案要点】(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它认为矛盾只存在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11【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道虽然是“有物混成”,不能为人们所感知,是一种原始的观念物。因此,道也就是“无”。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老子认为,道“周行而不殆”,它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2)材料2表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道派生的统一整体。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整个世界统一于道,是根源于道的统一整体。材料2说明了老子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的整体观。
(3)材料3说明了老子哲学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关于对立面的相反相成的思想,即对立面相互依存和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
(4)材料4说明了老子哲学的量变质变思想。
(5)材料5说明了老子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即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洼反而能盈满;敝旧反而能有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多了反而受迷惑;如想要包围他,必先姑且放纵他;要想削弱他,必先姑且使他强大;要想消灭他,必先姑且使他兴起来;要想夺取它,必先姑且让他有所得;等等。这包含有曲折前进的辩证法思想。
12 【答案要点】(1)材料1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材料2是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主张历史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沿着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不懂得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懂得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能把社会发展的规律真正揭示出来,不能理解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的发展过程,只是用机械的循环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因此循环论是不科学的 。
材料1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的真实写照。事物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完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新出发点的复归,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到了严格相似于肯定阶段又高于肯定阶段的阶段。人类社会建立了原始公有制、各种形式的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这一辩证过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从表现形态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进的过程。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不可逆的总方向、总趋势。材料1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观点,与材料2反映的历史循环论具有本质的区别。
(2)材料1和材料3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二者的共性在于都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发生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1劳动实践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2实践活动促使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3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方式的社会遗传方式。
可见,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发生的基本的和决定的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及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提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建立,科学地揭示出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认识的客观性,也是认识本性的根本方面。同时,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由实践所决定的人的认识活动,不可能像动物反映外界事物那样,仅仅停留在直接感受的水平,而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而言,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为:
(1)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体现在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上,把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2)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体现在透视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和创造性思维。
(3)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认识为实践改造对象提供观念模型、对客观对象有进行超前反映的过程中,并且在认识的基础上为实践活动提前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没有这种超前性、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及其成果,认识也就不能指导实践。
(三)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1价值
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
2价值主体性的表现
价值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客观事物因有某种结构、属性而内在地具有某种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即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不以某物自身的属性为基准,而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价值的特点是主体性,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无论是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客体潜在的价值,还是通过实践发明或发现实际掌握客体的方式,乃至最后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都始终贯穿着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3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 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关系;价值的主体性则进一步表明,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