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问,这个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哪种基本关系,主要考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环境污染的是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污染环境就是污染人类自己。所谓“环境”是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者是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的污染行为是祸害,人是污染者又是被污染者,这就是在过度征服中所得到的自然界的惩罚;“治理环境的受益者是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致性。人作为主体,环境作为客体,这种双向化运动体现很明显。    
    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人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当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3)问主要考查对“度”的理解与运用。在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中,人类也处在“度”的规定中。一方面,人类自身繁衍有“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大自然从质的多样性、量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满足人的需要方面也有度的要求。人作为大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合理适度的需求满足本来就属于大自然有机联系的范畴,也存在着一定主观变化的空间;但是大自然的资源基本属于非再生资源的范畴,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类的贪婪。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结合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出题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注意科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点。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4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6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D经济区域关系    
    7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句是不正确的?()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C在阶级社会中,善与恶标准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8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9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D军队    
    11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资本的组织形式    
    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6“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7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19“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21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    
    22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2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D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4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5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A  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C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6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7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    
    A建构社会存在B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C控制社会活动D调节社会活动    
    8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更替    
    11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13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    
    A意识的诸形式B思想    
    C国家政治D。科学    
    1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的表明,国家是()    
    A一个阶级概念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6国家的职能可以分为()    
    A社会职能B政治职能C对外职能D对内职能    
    17国家的对外职能表现为()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D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18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国家政权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D道德思想    
    19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劳动发展的历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三、分析题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2分析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3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内涵。    
    4分析说明文明和文明形态。    
    5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迷信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坚持无神论的重要意义。    
    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辅以以德治国的方针。    
    9结合意识形态阶级性原理分析,为什么在当前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反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10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11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12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    
    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建成,第一次使高效率的全球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马来西亚的锡、印度的黄麻、罗得西亚和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榈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场。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把1860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把1851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贸易提高了11倍。    
    ——参见[美]斯塔夫里亚诺斯(L。Stavrianos)《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过程》    
    材料3    
    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强。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世界经济展望》    
    材料4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摘自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参见《人民日报》,1998-11-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材料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3、材料4,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13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