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军,万一朝廷走但杉关,却没有人马接应,那就全完了。

    “爱卿说的有理!”隆武帝不禁点了点头,不过要怎么才能稳住郑芝龙呢?

    一时间,隆武帝与殿内的几人,不约而同的向郑成功看来。

    郑芝龙决定投清,对于隆武打击甚大,但对郑成功的伤害才是最深,他来到勤政殿,听了王子龙之语,整个人便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虽然与郑芝龙基本决裂,算是断绝了关系,但他体内毕竟流着郑氏的血液,所以当父子二人终于走向两个极端时,他心中还是十分难受。

    这时他感受到皇帝与大臣的目光,遂即出列行礼道:“陛下,臣愿意往安平走一趟,稳住郑芝龙,即便臣无法阻止郑芝龙投清之举,臣也会竭力阻止安平之兵追击陛下北行。”

    仙霞关离福京有数百里之距,所以一旦隆武离开福京,威胁最大的不是仙霞关外的清兵,而是与福京相距不过到百里的安平城附近的十万郑军。

    隆武帝听了郑成功之语,心中微微感动,遂即道:“既然如此,朕便加成功为安国公,与郑芝龙周旋,左卿则立马安排使者前王湖广,王卿便收拾府库,一旦使者传回消息,朝廷立马迁出福建。”

第275章郑成功说郑芝龙

    隆武与最为信任的三位大臣商议之后,大将王威随带领手下可靠之人,轻点福京城内,皇室和朝廷可以带走的物资,并且秘密通知大臣收拾行装。

    朝廷则派遣太监扬守明,兵部职方郎中路太平为天使,火速前往湖广,督促粤、楚二督出兵江西,准备迎驾。

    郑成功则带着几百精锐,南下安平,来到郑氏家族的老巢。

    这一次,郑成功不仅是为了朝廷,他也是为了他自己,他想最后再劝说一次,希望郑芝龙能够回心转意。

    福京与安平相距不到百里,郑成功带着骑兵,一日便至,城门处的郑氏私兵见他到来,立马前去禀报,但直到天色全黑,郑成功才得以入城。

    在通往郑氏大宅的路上,郑成功的六弟郑世默,边走边劝道:“大哥,父亲听说兄长到了满是怒火,弟苦劝了许久,父亲才答应见兄长,兄长就给父亲道个歉,认个不是,千万别惹父亲生气了。”

    郑成功看着最小的弟弟一眼,脸上露出一丝温和,遂即道:“小六过了下月,就十三了,大哥的事你不用操心,到是你早过了蒙学的年纪,却不能一直这样玩耍,也该收收性子开始学习了。”

    郑世默闻言,却停下脚步,“兄长还是处理好自己的事吧!父亲说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送兄长去国子监读书,结果学成了书呆子,回来与他做对,所以父亲不会让我读书,而是要把我送到日本,跟着七左卫门大哥学习商务,处理家族在日本的生意。”

    田川七左卫门,是郑芝龙实际上的次子,但过继给了田川氏,以便维持郑氏在日本的海外贸易。

    郑成功闻语,微微停下脚步,叹了口气道:“中华大乱,战争连连,小六去日本也好,记得带我向次郎问好,也问外公和舅舅平安。好了,小六不必送我,为兄自己去见父亲。”

    郑成功还有一点未说,就是不愿意让小弟看见他与郑芝龙父子相残,他说完便大步走向郑芝龙的书房,而身后的郑世默也听话的没有跟上,只是在他背后,用稚嫩的声音呼道:“大哥别忘了给父亲道歉,父亲会原谅大哥的。”

    郑成功闻声,心中一阵疼痛,小孩子又怎么能理解他,又怎么会知道,他与郑芝龙之间的矛盾以经不可调和呢?

    一时间,郑成功有些神情恍惚的走到郑芝龙的书房前,下人为他打开屋门,他走进屋中,便见郑芝龙正坐在桌前处理账目,于是弯腰行礼,轻声唤了一声,“父亲!”

    桌案后,烛火下的郑芝龙闻声,身体不禁微颤了一下,而后猛然站起身来,抓起桌上账本便砸了过来,口中大怒的叫道:“弑父逆子,安敢回来见我?”

    郑成功被账本砸中头部,却没有闪躲,他去岁带兵攻打平国公府,吓得郑芝龙翻墙而逃,却是让郑芝龙对他彻底绝望。

    这时郑之龙见郑成功并不反驳,心中怒气稍息,两人沉默片刻后,郑芝龙才接着道:“你既然已经不认我这个父亲,今日还回安平来作甚?为什么不在福京,保着你的天子?”

    郑成功抬起头来,抱拳再次礼道:“父亲,今日孩儿并非以大明臣子的身份来见您,而是作为郑氏的一员,来请父亲回心转意。”

    郑芝龙闻语,脸色稍缓,又重新坐下,然后指着一旁的椅子道:“你先坐下,今天我到要看看你这个逆子要怎么说服我。”

    郑成功见郑芝龙愿意听他劝说,心中微微一喜,坐定之后,遂即说道:“父亲手中掌握大拳,事关朝廷生死,不可轻易转念。以孩儿看来,八闽多山,不比北方,清兵骑兵可以任意驰骋,父亲手握十万大军,完全可以持险而守,清兵虽众,但绝对进不了仙霞关。楚国公能在湖广大破勒克德浑,歼灭满清两旗,杀伪王耿仲明,父亲为何不能?除此之外,我郑氏纵横大海,银钱充足,清兵即便攻入,父亲亦可凭借数万精兵,千艘大船,纵横海上,何须降清耶?”

    郑芝龙闻言,却不以为然道:“你这是小儿妄谈之语,不知天下大势。弘光朝廷立于南京时,有天下半壁,五大强藩,兵力地盘远多于我,而长江天堑之险,岂不胜于八闽诸山呼?昔日弘光朝不能据敌,杭州潞藩不能据敌,浙东鲁藩不能据敌,何况八闽一隅!王士衡虽然厉害,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必被清廷所败。而入海之举,更是无稽之谈,我郑氏经营数十年才有今日之成就,难道你让我再入海做海盗?”

    郑成功听郑芝龙之语,完全是死心踏地的要投降清兵,不禁有些急道:“父亲何故以为大明必败耶?父亲只看到清军兵强马壮,却不见其以小临大,原是寡国小民耶?其族不过二十多万,而我大汉人口万万,今满清一时得利,却不能久持也!我朝之所以一败再败,实因文臣弄权,派系相争,流民为祸,然当今天子圣明,除党派,惩贪腐,联流民,弊端俱除,此大势以变也!况清廷毫无信誉可言,潞藩轻信,已同安宗皇帝会同十余藩王,被斩于市,越国公方国安轻信,亦与其子被杀,此无信之蛮夷,父亲如何能轻信耶?”

    郑芝龙闻语,一阵沉默,半响后才道:“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今摄政王以重爵重利招我,就必会以礼待我。我若信你之言,与强清争锋,一旦失利,便真如方国安矣!我投清,亦是为了郑家,甚至是为了你,你不用再说了!”

    郑成功见郑芝龙如此说,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怒气,“父亲如果真为了郑氏,为了我,更加不能轻易投清。今明清大战与湖广,楚国公与清兵交手,未有败绩,这次极有可能再次大败清军,而一旦湖广取胜,江南亦唾手可得也!若大明得以中兴,父亲如何自处,我郑氏又如何自处耶?”

    “大明如果中兴,我便更加要投降清廷了!”郑芝龙闻语,却眯眼道:“大木,你还是太年轻啊!我与清廷勾结之事,隆武帝已经知晓,他登基以来,我对他亦多有牵制,甚是无礼。你也说天子英明,那我要问你,这样英明的天子完成中兴之后,会容的下我,容的下我们郑家吗?”

    郑成功闻语,顿时大惊失色,他这才明白,就算他说的再有道理,郑芝龙也不可能回心转意了。(欠一章)

第276章汉中战事

    去岁年底,贺珍与孙守法,纠结七万义军围攻西安,声势一时鼎盛,清廷的陕西巡按黄昌胤都向义军投降,但清廷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却据城扼守,急请固山额真李国翰领兵来援。

    一时间,义军与清军在陕西发生会战,双方大战于西安西郊,义军虽然人多,但却没有清兵精锐,苦战几日,于正月初五被清军击败,刚投降过来的黄昌胤为清兵捕杀。

    同月二十五日,义军连营数里,攻打乾州,再次被清军铁骑袭营,死伤惨重。

    此后,清廷为了稳定西安的局势,又派遣定西大将军何洛会等部,进入陕西,清军的势力不断加强,而义军却损失连连,已经无力光复西安,只得退回汉中。

    时间到了六月,清廷将吴三桂、阿济格调去攻打襄阳,但肃亲王豪格,却领着满州正蓝旗,蒙古两红旗,以及大批绿营进入陕西。

    大散关,乃是从关中进入汉中的要道,但应为废弃日久,已经不如当年全盛之时。

    关上残破的日月明旗在风中猎猎,关下数万清军连营,杀气漫天。

    在关内的一处院落里,秦王、贺珍、孙守法等一众义军将领面色阴郁。

    孙守法道:“大将军、清兵攻打甚急,汉中怕是守不住了。既然楚国公邀我等入楚,又要为大将军请封侯爵,将军为何不愿意退入楚地,暂时避开清兵锋芒呢?”

    陕西义军虽然抗清,但成份却十分复杂,孙守法原来是大明朝陕西副总兵,大顺军占领西安后,他便退入终南山中,拥戴秦王的儿子为秦王,继续抗击顺军,等清兵入陕,他又接着抗击清兵,对大明可谓忠心耿耿,王彦相招他自然服从安排。

    贺珍却是大顺将领出身,他反清之时,自称奉天倡义大将军,用李自成用过的头衔),以示继承李自成的事业,对大明没有多少感情,只是大顺时日尚短,号召力实在不如大明,他才与孙守法联合,拥秦王,奉弘光年号。

    汉中之地,贺珍经历多日,已经视为自家地盘,他如何能够轻易放弃,而且他在汉中是大将军,到了湖广,就得如同李过、高一功一般,成为王彦手下部将,受人节制,怎么看也不如在汉中自在。

    这时贺珍听了孙守法的话语,他虽然知道其说的有道理,清兵连日攻打,义军损失惨重,物资急缺,要不是严起恒带来一批粮草,他们根本无法支持,但他心中就是舍不得汉中这片基业,于是说道:“容我再考虑考虑~”

    孙守法闻语心中不禁一叹,而这时一名盔甲破烂,浑身带血,背插箭羽的小校,从院外闯进来。

    众人见他立马大惊,纷纷站起身来,而那小校却一下拜倒于地,大哭道:“大将军,孙督师,家父奉命去截断清军粮道,中了豪格埋伏,一万兄弟全部战死,呜呜~家父也被豪格杀了~呜呜~”

    眼前小校乃是义军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仇池武大定的长子,孙守法听他之言,心里一惊,不惊诧异的看向贺珍,而贺珍则早以脸色煞白。

    这时孙守法哪里还不明白,定是何珍不想撤离汉中,想最后一搏,不同他商议,便私自派遣武大定出战,结果致使失败。

    贺珍听了小校的话,整个人颓废的坐下,大散关外的清兵足有六万多人,而七万义军在接连的损失后,已经只有三万多人,根本不是精锐清兵的对手。

    在贺珍看来,他唯一能够守住汉中的可能,就是截断清军粮道,使得豪格粮尽而退,但清军却早有准备,义军不但折了大将武大定,还损失了一万人马,只剩下两万大军。

    贺珍原本在兵力上稳压孙守法一头,现在也因为这次战败,不在占据绝对优势,他在义军中的话语权立马随之削弱。

    在贺珍颓然之时,孙守法已经让人将小校扶下去查看伤势,而后他一脸肃然的看着贺珍道:“大将军,现在怎么办?”

    贺珍座着,脸死惨白,他听孙守法相问,才收回神来,微微抬手,无奈的道:“请严先生来吧,本将同意撤入湖广,接受楚国公的改编~”

    孙守法听他同意,虽然觉得晚了一些,白白损失了一万多士卒,但贺珍毕竟答应下来,汉中之地的两万多义军,便算保存下来。

    这时孙守法,便连忙让人去驿馆请王彦派来的使者严起恒,众人在院内等待了片刻,去请人的校尉才慌忙回来,而后在孙守法的耳边一阵耳语。

    众人见孙守法连色一变,心肝不禁立马提了起来,莫非楚国公的使者出了什么事故。

    这其中最为担心的就是贺珍,他不想撤离汉中,又怕严起恒与其他义军首领接触,便派遣人马将严起恒居住的驿馆围了起来,美其名曰保护,实际就是软禁。

    这时他见小校一人回来,还在孙守法耳边小声说话,便以为严起恒脑怒他无礼,不愿见他。

    如果是之前,贺珍道觉得没有什么所谓,但现在他兵力大损,汉中铁定守不住,退入湖广是他唯一的生路,他便不能不在乎严起恒的态度。

    “是本将考虑不周~”贺珍突然站起身来说道:“本将这就亲自去请严先生!”

    “大将军误会了!”孙守法见此,却连连摆手,制止要离开的贺珍,而后对小校道:“带他进来!”

    片刻后,小校便将一人领进屋来,这人正是严起恒的随从燕岱,他进来之后,相几位义军首领行了一礼,便开口说道:“大将军,孙督师,我家先生早以前往蜀中,你们的意思,我家先生早就知晓,先生的意思是让义军在守十天,他必定带一支兵马,来接替汉中防务!”

    屋内之人听完燕岱之语,脸上纷纷漏出惊讶之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名四十多岁的清瘦男子,举着使者节杖,上面的彩带随着山风飞舞,行进在通往蜀中的蹒跚栈道上。

第277章严起恒使大西

    张献忠与李自成,是崇祯年间,兴起的两支最大的流民武装,李自成在西安开国建立大顺,而张献忠则在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于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大西政权建立后,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命“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

    大西政权颁行《通天历》,设钱局铸“大顺通宝”,开科取士,任为郡县各官,对于四川从政治、经济上进行管理,以具备国家形式,从流贼转变为了割据政权。

    大西建立之后,便宣布“赦免边境三年租赋”,大西军亦号令森严,不许“擅自招兵”,“擅受民词”,“擅取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可见大西军的军纪远比一些明朝军阀要好上许多。

    在大西军中,骑兵和步兵的比例是“马七步三”,主力部队“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介马有付,去来如风,一日夜踔数百里”。每到一处,在所缴获战的利品中,最看重的就是骡马,其他均不在意。

    由此可见,大西军的战力也十分不凡,这也是王彦急欲联络张献忠的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政权在建立之初,多是一副兴兴向荣之态,大西政权建立之初,同样也是如此。

    后世民间常常听到张献忠屠川的传闻,但在作者看来,这与一个新兴政权该有的朝气不符,基本不可相信。

    中国有写史、修史的传统,但大多数都是当朝修前朝,其中水分十足。

    在作者看来,自唐太宗开了个不好的头之后,所谓的正史便不能全信,太宗只是为自己说好话,让后人觉得江山是他打的,李建成、李元吉还要害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非得已,但后世的统治者,却不只是改一点点,等到清朝,史书就基本没法看了。

    清廷修四库全书,是为了什么?便是将天下间,所有对满清不利的东西,统统删除,统统改写,张献中只是一个背锅之人而已。

    雍正四年,大学士查嗣庭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出题目“维民所止”,源出于《诗经商倾玄鸟》。

    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

    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雍正听说后,觉得“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这岂不是要杀自己的头吗?

    雍正见此那还得了,连忙让人把查嗣庭抓来,直接腰斩,族人全部被流放。

    另一间事情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叛乱,乾隆摆酒庆功,一汉官见清兵大败回部,有感而发,吟诗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帐中宴请,本来气氛热烈,听他吟了这两句,顿时就冷了下来,乾隆脸色更是差到极点。

    不教胡马度阴山,大清不就是胡马吗?

    那汉臣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跪下,将官帽放到一旁,直磕得额头破裂,血流满面,才得免。

    幸亏这诗不是他所写,不然也得死,然而他即便不死,也被消极为民,永不录用。

    乾隆在位时,清廷已经统治中华将近百年之久,但清廷统治者还是这般模样,那清初之时,篡改史实,也就一点也不稀奇。

    此外还有“清风不识字”之类,数不胜数,满清文字狱如此之盛,容不得半点对清廷不利之言,他们写出来的史书能信吗?

    以前传的很凶的七杀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