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施琅闻语,点了点头,“多谢岩野先生的提醒~”

    唐王朱聿乃是隆武皇帝之弟,隆武登基之后,他承袭唐番爵位,被封为唐王。

    船舱里,席地坐着几位从福京逃出的宗藩和大臣,他们神色都有一些狼狈,苏观生进入船舱,作揖一礼,便急问道:“诸位殿下,陛下何在?曾皇后何在?太子琳源何在?”

    大明大臣与宗藩之间有着一套礼仪,但这时苏观生却没有时间讲究那些细枝末节,他一连发出三问,可见心中的焦急,可见方寸以乱。

    一众宗藩,都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模样,只有坐在中间的唐王朱聿微微正了正身,说道:“苏阁部不必惊慌,陛下有大将王元章护卫,正奔江西而去,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感谢书山勤攀登、滋野三郎未裔、悦冻窝芯的打赏)

第333章桂藩监国

    自郑成功入安平城,对郑芝龙进行最后一次劝谏,反被郑芝龙囚禁在安平城之后,福京朝廷便知道郑氏投清,已经无法挽回。

    隆武与心腹大臣商议之后,没有等派入湖广的使者送回迎驾军的消息,便匆匆忙忙的带着皇后、太子、以及少数大臣,以支援江西的名义移驾延平。

    此地远离福京,郑氏势力比较薄弱,相对安全,而且接近江西,方便随时进入赣南,但皇帝前脚刚离开福京,郑芝龙便让仙霞关守将放开关门,纵清兵入关,沿途守卫关卡的郑军纷纷退往安平,纵容清兵直驱福京城下。

    一众宗藩、大臣慌忙之间,纷纷坐船而逃,好在郑芝龙虽然与清廷达成协议,但他也不知清廷到底给他什么位置,因而聚兵于安平一带,佣兵自重,想要继续做福建之王,所以没有分兵配合清兵作战。

    苏观生从唐王口中,得知隆武帝被御林军右都督王威领着五千精锐,护送着逃亡江西,心里稍微安定。

    王威是王彦手下最早的将领,手下兵马从青州便跟随王彦,可以算是精锐之师,也算有了一些保障。

    为了保证福建的消息,不会传入广东,甚至是西南,苏观生与施琅商议一番,便决定先将诸王留在船上,而他则返回广州,先弄清陛下的消息,并联络南明的重臣,来商议应对闽中之变的策略。

    苏观生有些失神的回到广州,然后立马传令潮汕地区,严密封锁从福建来的通道,做好迎击清兵的准备。

    一时间,广州城内,快马四出,带着闽中之变的消息,传往湖广、广西,并有大批哨探进入福建,打探皇帝的消息。

    如此几日之后,虽然苏观生对消息进行了封锁,但闽中之变的消息还是如长了翅膀一样,在短短数天时间内便传遍了两广之地。粤桂之地,无不为之震惊,官绅百姓痛斥郑芝龙丧心病狂,卖国卖君,号召天下人共讨之。

    消息之所以泄露,是因为大学士何吾驺与圣驾分离,回到了广东。

    他本来患有足疾,在随同陛下奔逃的过程中,又坠马受伤,不能跟随队伍继续前往江西,便被家人从小路带回老家广东。

    之前苏观生已经将闽中之变的消息,传递给了各地督抚,但信息中说陛下已经移驾江西,但这次何吾驺带回的消息则是,清军在汀州追上圣驾,御林军右都督王元章率五千兵马,与清兵激战,副将周之藩、将军熊纬战死,帝妃沈嫔、陈嫔失散,大臣、公卿死伤甚众,王元章紧紧带着一千残兵,护卫陛下、皇后、太子逃往江西。

    这个消息一传开,整个两广立马动荡,因为天子的安危,已经不确定起来。

    广州,布政使衙门,广东巡抚顾元镜匆匆来到布政使官房。

    自从王彦入粤之后,顾元镜便被架空,基本不理事,王彦入楚之后,广东的权利则转移到布政使苏观生手中,这次他来布政使的府邸,便是苏观生相召。

    这时侍卫见顾元镜到来,连忙禀报,“阁部,顾抚台来了!”

    ?“请进!”房间里传来苏观生的声音。 顾元镜快步走进房间,只见朱聿也在房中,他连忙躬身施礼道:“臣参见唐王殿下!”

    闽中之变的消息已经传便两广,唐王一行留在船上也没有作用,苏观生遂即将唐王等宗藩,接入广州。

    苏观生忠于隆武,所以对于朱聿天然的亲近一些,便将布政使衙门的后宅,让出来给唐王居住。 “顾抚台请坐!”

    朱聿微微抬手,应对从容。 顾元镜闻语,又向苏观生拱了供手,才坐了下来。他早以听说了闽中之变,只是粤地之事,一向都是苏观生做主,他不明白,苏观生,有什么大事,一定要找他商议。

    苏观生仿佛明白他的心思,遂即有些严肃的道:“福京失陷后,郑国姓被其母田川氏放出,收拢了一些福京的溃兵,又带领一些郑氏旧部,南下入海进入金门,锦衣卫同知王子龙,投入郑国姓麾下,昨日他只身来到广州,给本官送来了一个情报,清贝勒博洛以遣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为先锋,率领两万兵马,准备进攻广东。”

    清兵这么快就要攻打广东,顾元镜吓了一跳,广东原本是南明腹地,根本不用担心清兵攻击,所以王彦几乎将所有的精兵,全部带走。

    虽说王彦还留有万把军队,可那都是新募之兵,训练才半年时间,根本不堪重用。

    广东还有编练十万府兵的计划,可连募军都没有得道充足的训练,何况是亦兵亦农的府兵呢?

    归根结底,还是时间太短,短到没有给广东发展的时间,区区半年,能打下的基础实在太过薄弱。

    顾元镜不管粤地事物很久了,但也明白眼下所面临的危机,于是说道:“殿下与阁部找我来,是要商议如何抗击清兵吗?”

    “算是吧~”苏观生闻语,微微点头道:“如今清兵压境,而广州人心动荡不安,陛下的情况我等又无从得知。我与唐王殿下商议,有意拥戴殿下为监国,以此来稳定广州人心。若陛下安然无恙,那我们便去监国之位,若万一陛下落入清廷之手,我们则引用兄终弟及,拥殿下登基,竖起抗清大旗。顾抚台也是封疆之吏,朝廷重臣,所以想问问你的意见~”

    如果清兵真的攻入广东,以现在广州人心涣散的情况,确实难以坚守,如果拥唐王监国,的确可以鼓舞士气,而且只要不称帝,今后也有回旋的余地。

    顾元镜思考片刻,遂即点头道:“我赞同阁部的策略~”

    苏观生闻言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不是科举出生,没有进士功名,所以虽得到隆武帝的信任,但始终不能融入诸多大学士中去,在政治上缺少盟友,能得到顾元镜的支持,会给他提升不少声势。

    这时三人就对抗击清兵,以及监国之事进行商议,然而外面却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有人在外面急声禀报,“启禀阁部,岩野先生有急事求见!” “请先生进来!”苏观生眉头一皱道。

    陈邦彦进得屋来,向唐王以及两位部堂行礼,苏观生见他脸上漏出慌张之色,不禁问道:“出什么事了?”

    陈邦彦缓了缓,开口道:“瞿式耜、丁魁楚派使者到肇庆,准备拥立桂王监国了。”

    一时间,官房里十分安静,苏观生不禁站起身来,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唐王见此,一阵沉思之后,沉声说道:“本王知道苏阁老对陛下一片中心,想拥护我唐藩一脉,但就血统而言,桂王乃神宗的子孙,远比本王的血脉亲近,而且早在安宗皇帝之时,便有大臣拥立桂藩。今我若监国、桂王亦监国,则难免同姓相争,自乱阵脚也。” 苏观生闻唐王之语,不禁停下脚步,长长一叹,而后向唐王作礼道:“殿下深明大义,不过桂藩要监国,必须移跸广州,以稳定两广人心~”

    (感谢滋野三郎未裔赠送章节~求大家支持,评论~)

第334章难民潮

    七月底八月初,尽管中原大地连连干旱了十几年的恶劣气候有所好转,但对于隆武二年的鄂西北之地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同陕西、河北的天灾不同,鄂西北却是实实在在的**,从甲申年开始,先是顺军过兵,清军尾随而来,然后明军又接着收复失地,再到这次明军与清军的襄阳大战,使得鄂西北的生产彻底破坏。

    古语云,“匪来如梳,兵来如篦。”

    湖北之地,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兵祸,地方上连连的征战,使得田地基本荒芜,百姓无以为续。

    清兵占据湖北之后,也没有进行恢复生产,这也是当初陈子龙袭击苏州,夺取了清廷要运往湖广的粮草后,勒克德浑立马退回武昌的原因。

    湖北没有可征的米粮,清军必须从江南运粮,而当江南的粮食供应不上之后,佟养和为了收缩实力,固守武昌又对湖北诸府进行了一场搜刮,甚至夺走了百姓的口粮。

    百姓没了口粮,只能将种子也给吃掉,再加上今岁的夏种,明清之间发生大战,夏种被兵祸打断,秋季基本颗粒无收,使得百姓立马断粮,陷入绝望。

    除了粮食断掉了之外,清兵大掠鄂西北,也给湖北的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无数百姓在襄阳一战中被清军当做炮灰,而丧失性命,无数村落被清军焚'毁,口粮被夺,使百姓失去了生路。

    在绝望面前,席卷鄂西北四府三十余县的近百万难民,开始求生大逃亡,难民逃亡方向并不多,北面、东面是清军占领之地,去了没用,西面大西皇帝正与清军打的天昏地暗,难民只有往刚刚被明军光复的武昌府逃。

    相比于清廷和张献忠,难民们还是选择了官府,他们跑到省城,难道总督和大官们也不管子民的死活吗?怀揣着一份希望,近百万的难民朝着武昌的方向涌去。

    此时襄阳之战已经结束,吴三桂、阿济格退回汉水北岸之后,与明军隔江对持几日,便拔营返回河南就食,王彦在得到探马的确切消息之后,遂即让郝摇旗派部众渡江占据新野,扼住要道,留郝摇旗、马进忠等何部官兵,在鄂西北之地,他则带领只剩四成兵力的高一功部,带上从汉中撤出的贺珍、孙守法部,沿着汉水返回武昌。

    大军所过之处,一片荒凉,襄阳一战清兵对湖北的伤害,至少要用二十年,才能恢复过来。

    军队顺流而下,而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涌向武昌的难民就达六十万人之众。

    王彦见此,心中一阵庆幸,提前结束了襄阳之战,不然时间一久,恐怕整个湖广都会被战争带来的伤害拖垮。

    看着从郧阳、德安、襄阳、承天、荆都司,等地逃出的百姓,在官道上络绎不绝,他们扶老携幼,挑着担子,拄着拐杖,苦苦前行。

    何腾蛟占据武昌之后,满怀欣喜,但随之而来的难民潮,又让他不得不感到一阵慌张。

    他要经营湖北之地,可不能让湖北的百姓都饿死,没有人,就不能收税,募兵,他作为湖广总督,却不能不理会。

    乱世,粮食就是人心,何腾蛟虽然贪图小利,但面对汹汹而来的近百万难民,他也不得不将他从武昌得到的几十万石米粮,拿出来赈济难民,并派遣麾下幕僚,前往长沙找堵胤锡借粮。

    奔向武昌的难民,过了汉川县后,沿途开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赈粥大棚,大棚内有忙碌赈粥的士兵和官员,难民们终于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粮食就是人心~

    粥棚就是希望,也让难民们知道了官府的态度,于是难民继续向南,汇集到武昌对岸的长江边上。

    在长江北岸,难民被江水阻隔,沿着江堤的旷野里布满了一望无际的草棚,绵延数十里,已经汇集了六十余万灾民。

    王彦率大军返回武昌之后,原本准备立即出兵南下江西,但却因为难民的问题,不得不延迟出兵。

    原本武昌城中有清兵搜刮而来的四十万石粮草,王彦可以先借一点,用来出兵江西,但现在难民涌向武昌,何腾蛟反到要向他借粮了。

    王彦以为湖南今岁大熟,他就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但现在看来,恐怕粮食还是不够,甚至要从粤地运粮过来,才能渡过眼下危机。

    时间已经到了八月,难民想要恢复生产,至少需要等到来年,播种夏收之后,而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耗费的钱粮,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大明而言,无疑将成为天大的压力。

    经过这次湖广之战,王彦兵马已经缩水两万多人,特别是高一功部几乎损失了六成之多,已经没有再战之力。

    王彦遂即将兵马进行调整,将汉中义军编入忠勇、忠贞两军之中,稍微补齐差额,而已经被打残的高一功部,以及将要编入后勇营的王氏三兄弟,则率部开往长沙修整,并派遣陈弘绪前往湖南招募新兵。

    此时王彦身边留下的忠勇、忠贞、督标虽然仍然不满员,但在吸收汉中义军之后,兵力达道六万,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时六万大军都先后投入到救灾行列之中,为难民搭建草棚和帐篷,维持治安、秩序,然后进行一些操练,稍微进行修整。

    王彦则休书堵胤锡,让他远送一批粮草过来,并再次借调满大壮的水军,征调船只,准备进攻九江,打开通往江西的通道。

    这时王彦一边筹备南征江西之事,一边与何腾蛟商议赈济难民的策略,以及部署湖广今后防御清兵的计划,可谓忙得不可开交。

    姜曰广曾对王彦言,清兵已经后续乏力,王彦本想有所作为,但难民潮的发生,以及湖北生产的破坏,却使得明军也丧失了发动大型战役的能力,将再次转入守势。

    在浙东失陷,郑芝龙将要投清的情况之下,整个南明在隆武初期,常山一蛇,首尾并击的大战略,已经失败,那么联络诸多督抚,以及抗清势力,来重新制定涵盖天下的大战略,便迫在眉睫起来。

    (感谢殊战之殇、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书友们的推荐。)

第335章赈济难民

    湖广连连战乱,人口锐减,湖南还好,湖北就彻底萧条起来,王彦与何腾蛟商议,鄂西北战略位置重要,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承担防御清兵从中原进攻湖北的重任。

    新野县只是前哨,无法阻挡清兵南下,所以关键还是襄阳,为了加强鄂西北的屏障作用,加上鄂西北的百姓基本南逃,王彦便给何腾蛟建议,不要将难民遣返回鄂西北,而是将百姓统统迁到汉水之南,使清军再次南下时,无法就地打粮,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增加清兵运粮的压力,也无法再次驱赶百姓攻城。

    这时王彦乘船来到长江北岸,在数十名士卒的护卫下,在草棚和帐篷中穿行,难民们脸上,写满了忧郁,大人聚在一起商讨以后的生计,孩童们不知父母长辈的苦恼,在草棚之间叫着吵着跑着做着游戏。

    整个难民营地里,满是刺鼻的生石灰味,到处尘土飞扬,到处都晾晒的衣物。

    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清洁问题就是大事,王彦虽然让士卒严加管理,让百姓注意清洗,但整个营地还是显得异常脏乱。

    陪同王彦视察难民的官员是何腾蛟新任命的武昌知州游有伦,他是崇祯十三年庚辰科三甲五名进士,年约四十岁出头,十分精明能干。

    地方督抚本来没有任命官员的权利,但非常时期,只要总督任命之后,将奏折递上去,皇帝和朝廷基本不会多问,而是直接批准。

    这时游有伦紧跟在王彦身边,一边走一边给王彦介绍道:“现在北岸汇集的难民已经接近七十万,多以宗族关系聚集在一起,少者二三十人,多者近千,下官将万人编为一方,从难民中寻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协助管理,每方在配备郎中五人,衙役五十人,暂时尚未出现大的差错~” “粮食还能支持多久?” 这是王彦最关心的问题,何腾蛟为此已经急白了头,近七十万难民,每天粮食消耗实在惊人,这样白吃半年,谁也顶不住。

    ?“按照督师的规定,青壮每天发米一两,老弱妇孺半之,吃饱是不可能,只能说勉强维持生存,但即便如此,也只能维持一个月。”

    乱世就是这样,王彦也不能责备何腾蛟短视,但毕竟近百万难民,他的确没有能力养的起。

    “盐够吗?”王彦又问道。

    粮食、盐、铁这是关系百姓生存的大事,现在虽然还不需要铁,但没有盐也是极为盐中的问题。

    “盐要比米粮还要紧张的多,如今四川的井盐,山东、南直隶的海盐都运不过来,下官到是联系到了一个山西商人,但他要价太高,几乎是市价的三倍不止,而武昌府库的存银不过六十万两,花钱的地方又太多,根本谈不下来~” “晋商?”王彦闻语,不禁眉头一皱,“盐的事,本督会派人回广东,让人调拨一批过来。不过难民始终待在这里也不是办法,必须要加快疏散,本督昨天与何督师商议过,不能让难民无所事事,你可以挑选一批难民发往襄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