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帐篷,这些军用物资,明朝的储备也很充足,湖广的作坊生产了许多军需,不打仗没地使,正好可以用来给百姓扎营。
王夫之微微颔首,“虽然吃住没有问题,但是长期这样也不行,安置的进度必须要快一些。另外,天气热了之后,要防止疫病传染。”
“中堂放心,下官已经在组织他们建设屋宅,开垦荒地,到五月,这一批百姓应该可以安置完。”
这时众人走到了营区的核心区域,一名年轻的官员,正召集各族的族长以及头面人物,召开会议,宣讲朝廷政策,帐篷内大概聚集了四五十人。
王夫之见此,随即与张家玉一起翻身下马,钻进大帐。
中国古代社会,这些族长和族老,可以说就是朝廷稳定的基石,他们在乡间的影响力,甚至不会输给朝廷。
乡绅作为整个社会的中间阶层,他们是官府和百姓之间的中间人,他们一方面帮助官府统治地方,一方面替百姓向官方争取权益,为家乡发声,为王朝的统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也有不少“劣绅”利用此一地位从中取利、鱼肉乡民,而一个王朝出问题,多半也是他的乡绅出了问题,为能帮助官府和百姓沟通,从而使得王朝逐渐丧失人心。
这时帐中的人见两员大员进来,不惊有些惊慌,但是正说话的官员却忙道:“诸位不要惊慌,这是北直总督王中堂,这是辽宁的张抚台,来看看大家的情况。”
众人听说是总督和巡抚,惊得连忙行礼,王夫之摆手笑道:“诸位乡老不用紧张,本官今日过来,就是想听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和担心,官府将会全力帮你们解决!”
张家玉也抬手压了压,示意众人坐下,然后说道:“诸位,我们坐下说!”
帐内的四十多位老者齐齐行礼,道谢之后,才纷纷坐下。
这时在年轻官员的主持下,让众人有什么担忧,可以直接向两位大人反应,一名老者便在众人的推荐下站起来,行礼道:“众位大人,我们有两个担心,一是我们在这里安置,蒙古人会不会过来抢我们,还有就是,这里天气寒冷,也不能种麦子,我们种什么,吃什么呀?”
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百姓关心的问题,一个关系到他们的安全,一个关系种地。
王夫之笑了下,示意张家玉来说,后者便回道:“这两点,大家可以放心,朝廷已经发兵,准备北击蒙古,保证他们不敢在进犯辽宁。至于种什么,朝廷也有规划,辽宁很适合大豆的种植,我们先种大豆,等发现新的作物适合种植后,再逐步增加新的作物种植。”
众人顿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那老者又问道:“大人,那大豆能抵过麦子么?我们种它可以吃饱吗?”
这些人就会种地,而且只种过麦子,所以心中还是有不安。
王夫之随即笑道:“乡老们放心,这个大豆可以吃,也可以榨油,豆渣还能养牲畜,你们要是吃不惯,官府会给你们联系江南的商人,让他们用上好的大米交换你们的大豆,保证你们能吃饱,还能过上好日子。”
众人听了王中堂说话,才有些安心下来,对于今后的生活,开始充满了希望。
第1262章北击蒙古
明朝要统一天下,攻取关中是迟早的事情,只是金国并非那么好攻取。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得一,就能割据一方。金国在国力上虽然比不上明朝,但是他占了关中的地利,且国内比较安定,百姓基本归心,三者有二,明军想要灭之,却也并非易事。
不过统一的大势,也是不可逆转,明朝与金一战,迟早会来。
在沈阳西北面的开城附近,一座军营坐落于此,中军大帐内,高一功站在地图前,注视着科尔沁蒙古。
这次北击蒙古,除了为保障北疆的安宁,使得迁民填辽的计划顺利进行,打击科尔沁,使得蒙古诸部不得统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进攻金国,一同统天下做准备。
这也是金国突然在潼关和蒲津关挑起事端的原因。
明朝要攻打金国,必须要肃清北面的威胁,否则蒙古就像一把利刃,抵在明朝的脊背上,如果不先将他清除,迫使蒙古诸部臣服,那明军向西进攻金国,就会被蒙古人牵制。
再者,如今蒙古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力的核心,诸部正一盘散沙,如果明朝放任不管,科尔沁或者是其他蒙古部落,肯定会在重新完成草原的统一,再次成长为参天大树。
“大帅,科尔沁蒙古的放牧之地,地处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姜有光指着地图,划了个圈道。
姜家世镇大同,常年与蒙古人作战,对于蒙古的了解,要比高一功等人清楚的多。
当年大顺占据北京,完全就没想过关外的问题,眼光十分有限。
高一功看着他划出来得区域,有半个北直那么大,不禁皱眉道:“这么广大的区域,科尔沁蒙古主要聚集在哪里?”
在半个北直大小的区域内,去找十多万人的踪迹,不知道确切的位置,大军很难找到目标。
“当年皇太极将东蒙古编成了十旗,科尔沁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分为前、后、中三旗,共计六旗,每旗都有各自的牧场。吴克善称汗之后,建立了蒙古王庭,但是保留了科尔沁的六旗,所以位置都还好找。”
说话的是满将,钮钴禄谭泰,不过他现在改了汉姓,在新的户籍制度中,也没有满这个称呼,明朝只有明人和归义两种身份。
他比将有光更加了解蒙古,高一功听后,不禁问道:“谭将军知道科尔沁各部的具体位置,还有吴克善的汗帐所在吗?”
姜有光见此,有些不太高兴的将手里的木条递给他,把位置让给了谭泰。
虽说明朝推行新的民族政策,想将国内的少民与汉族,拧在一起,不强调各个名族,而强调大家都是明朝人,或者说中国人,但实际上,汉人对于降将的歧视一然存在。
要彻底融合,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谭泰习惯了这一点,他没有在意将有光的不快,他讨好汉将作用也不大,也不会给他机会升迁,始终有隔阂在,那他不如自己抓住机会,来赚取功劳,一步步往上爬。
这时他站在地图旁边,画圈道,“整个科尔沁蒙古,大概有十七万人左右,主要的牧区,在吴克善的王帐附近,位于辽河边上,辽松平原西端。各旗则分布在王庭周围。”
谭泰用木杆在地图上接连点了几处,最后又点回王庭,大概是今天的辽通附近,接着说道:“科尔沁人平时放牧,战时为兵。虽说他们在中原大概损失了两万多青壮,在沈阳又损失了四千多人,但如果将十五岁的男子全部动员起来,应该还有两万多人可用。”
谭泰将他所知道的信息,全部说了出来,高一功再通过他命人收集的信息,心中已经有数。
这时他沉默了一阵,开口说道:“吴克善攻打沈阳之后,手里的近两万士卒,应该还未遣散到各旗。大军准备一下,我们立刻突击。”
在沈阳一战后,吴克善本来就不多的威望,一下跌入谷底。
原本就松散的部落联盟,几乎瓦解。损兵折将,没讨到好处的漠南蒙古,已经返回各部,一些部落收到明军在大同集结的消息,害怕被报复,便开始西迁进入金国控制的河套地区。
东蒙古十旗中,郭尔罗斯前后两旗,也开始向北迁,躲避明军的报复。
吴克善有心暂避明军的锋芒,不过科尔沁六旗有十多万人,并不是像那些小部落,说迁就迁,找到一小块牧场就能生存。
冬季刚过,羊群和马儿都需要新鲜的牧草来补膘,十多万人迁徒需要准备大量的草料,毕竟草原上不是处处有牧草,而且十多万人想要找个地方安定也不容易。
这么多年来,草原的人口,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只能维持在一百多万,就是因为只能养那么多人。
人口一多,部落之间要么为了牧场而征伐,要么就南侵抢掠。
科尔沁草原是一块上好的草原,当年鲜卑、契丹都发迹于此,并一步步壮大。他往西迁,草原大多有主,往北迁入西伯利亚,生存条件太恶劣,他又不想学漠南的小部落进入金国给豪格当附庸,所以便在科尔沁待下来。
他想来想去,就只有去漠西,准格尔部西迁后,那里的牧场被满清分给漠西的几个小部落,还有一部分给了漠北蒙古。
只是从东到西,路途遥远,他准备等羊儿和马儿养肥一些,牧民储存一定的牧草之后,再冲破沿途蒙古部落的阻拦,前往准格尔盆地,将那里的辉特部击败,把牧场抢过来。
只是吴克善想法虽好,但明朝却没有给他时间。
明军虽然极力训练骑兵,又赐给了一万义从汉籍,给予军功田,意图将他们留在中原,但是明军骑兵的数目,目前还是只有五万左右,令外还有三万多龙骑兵。
这次北击蒙古,明朝出动的骑兵大概有四万五千余众,令外还有三到四万的步兵和龙骑兵配合。
在辽宁,这次出击的大军,主要就是三万马军,另外有一万步军随行。
三月底,在官府忙于安置填辽的百姓之时,明军开始全线出击。
在沈阳以北二百里,辽河以西的一片草原上,散布着近千顶白色的蒙古帐篷,这里是科尔沁左翼前旗的放牧之地。
此时太阳高照,嫩绿的草儿破土而出,男人们正赶着羊群,在外吃草,蒙古包旁青烟缕缕,女人们正煮着吃食,热着马奶酒,气氛祥和,一副美妙的草原景象。
但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几名带血的牧民疾驰回到营地,一名汉子还未奔到,就摇晃着坠落下马,其余的人也不管不顾,死命的抽打着马匹,从远处奔到营前。
听见动静的蒙古牧民,不禁抬起头向奔来的骑兵张望,放牧的汉子见了也连忙跨上马背,疾驰回来。
到了营前,牧民只见骑兵身上各个带伤,身下满是血乌,一个个惊讶不已,他们正要相问,为首的骑兵却大声喊道:“快,告诉台吉,明人杀来了”
他话音未落,便栽倒下马,众人视之,在他背后几个火铳造成的血洞,已经流干了他的鲜血。
一瞬间,部落内顿时大乱,而在此时,近万明军骑兵已经滚滚而来,马蹄踏过草地,溅起片片泥土,明军骑兵举起三眼铳,抬起马槊,仿佛一群饿狼,扑向远处的蒙古营地。
听见明军杀来的牧民们,顿时惊慌失措,左翼前旗的台吉,吴克善的弟弟乌巴善,得到禀报,仓皇的钻出大帐,他惊恐的南望,便见远处无数骑兵奔驰而来,顿时大惊失色。
他们担心明军来复仇,不想明军果然来了。
这时他的侍卫给他迁来战马,他二话不说,便翻身上马,顾不上部众,催马便逃。
明军转眼间就杀到营前,谭泰将战刀想左右一指,明军骑兵就裂成三队,两队往左右包抄蒙古人的营地,防止蒙古人逃脱,谭泰则领着中间一队直接冲杀入营。
“杀!”一些蒙古汗子,纷纷上马,近百蒙古汉子弯弓搭箭的从营内冲出,呼啸着冲向明军,但明军抬手一铳,打到一片,然后抡铳猛砸,蒙古人纷纷落马。
很快明军就冲入营内,惨叫声顿时四下骤起,蒙古的男女老幼抱着包袱,在帐蓬间乱窜,汉子们骑马向四面八方奔逃,却被明军骑兵无情杀戮。
在营地内,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尸体,营地外绿色的草地,都成了猩红色。
谭泰一刀斩杀了一名蒙古汗子,回头看士卒们正在杀戮牧民妇孺,营帐内到处都是头颅、断臂和血肉模糊的肢体,空气中充满了刺鼻的腥气,粘稠的血液汇集成条条溪流,不禁挥刀喊道:“别杀了,留着有用!”
油在古代是比较贵重之物,百姓一年也吃不上多少油,明朝社会发展,商业社会带来的生产变革,就是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一个提升,也就是要让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品得到提高。
原来可能吃饱,生活就算好了,但以明朝现在的标准,得能吃肉,能吃油,能吃水果,才能算好。
明朝在宁辽鼓励百姓种植大豆这种经济作物,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机会,高一功等人还有北方的官僚们,已经准备在辽宁开设榨油的作坊,油买到江南,榨油剩下的豆渣,则用来养殖牲畜,特别是杂食的猪。
但是对于养殖放牧,汉人并不擅长,所以留下这些妇孺,能够帮助他们养殖,形成一条产业链,丰富肉食,提高国民特别是军队的身体素质。
他一声吼完,周围的明军才停止动作,但也没剩下多少人了。
谭泰见此,忙吩咐一队人马看押,然后一拔马缰,便大声命令道:“走!随本将直扑吴克善的王庭!”
(求支持正版)
第1263章仓皇北迁
草原上没有什么城池,部落的营寨一旦被发现,很容易被攻破,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城池,牧民于四野放牧,想要将他们全部消灭也很难。
明军虽然将沿途发现的部落和牧民都给予消灭,但是消息还是先一步传到了吴克善的王庭。
王庭坐落在辽河与新开河的交汇处,周围水草肥美,科尔沁的许多贵族都居住于此。
吴克善从沈阳无功而返之后,担心威望降低,怕各旗不听号令,所以没有将人马还给各旗,依然留在王庭。
就在明军袭击了左翼前旗时,王庭在半日后,也得到了明军进攻的消息。
王庭一时大乱,两个时辰后,两万科尔沁的勇士,护着近一万多牧民,向北而去。
另外还有骑士向四方奔出,通知各个部落,迁徒到黑龙江附近呼伦湖和捕鱼儿海地区暂避兵锋,同明军捉迷藏。
因为西迁准备不足,又容易被明军算准路线,吴克善只能带着部众向北逃至慌凉的地带。
幸好现在是春季,天气日渐暖和,向北还可以接受,他们可以赶着羊群,边走边吃,但是明军在科尔沁草原没有补给,用不了一个月,必然粮尽而退。
中原王朝无法占据草原,很大的原因就是粮食得不到解决。
假设一个民壮,一天吃一斤米,他一次能运一百斤每天走四十里,那从边关将粮食送到一千里外的草原上,那他去的时候要吃二十五斤,回来在吃二十五斤,就只有一半的粮食能运到军队手中。
南京到上海才六百里远,一千里还没有深入草原,如果是两千里远,那运输粮食的困难性就更加不可想像了。
中原王朝占据版图,有两个条件,一是地方有用,二是能够长久控制,如地没用,又难以控制,那王朝是没有**占据那一块地的。
所以明朝想要控制草原,就得想办法从草原获得补给,就需要草原的部落臣服,需要有人来交税。
吴克善估计的没错,如果明军一个月内找不到他,那明军只能粮尽南归。
事实上,明军携带的粮食,只够深入草原二十天,便必须南归就食,不过明军夺取了一些战利品,可以延长作战的时间。
一块牧场就只能养那么多牛羊,所以科尔沁虽然是十多万人的大部落,但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分配牧场之后,几百帐,近千帐的散布在草原上,王庭的帐数多一些,贵族和牧民共计有万人。
两万蒙古骑兵在吴克善的率领下护卫着牧民,一路向北急行,心急如焚的他甚至没有等附近的蒙古人赶来,只是让人通知一声,便匆匆向被北逃去。
队伍中一辆马车内,布木布泰与福临共乘一车。
这时福临心中百味陈杂,他从北京逃到科尔沁,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科尔沁在关外立国,可是结果只能说他的想法太天真。
吴克善一开始也对他恭敬有加,只是他这个舅舅并不是善茬。
在发现关外的满人被明朝击败后,吴克善对他的态度便立时冷淡起来,将他丢在一边,还要走了大清皇帝的玉玺,反而自己称了蒙古大汗。
这块玉玺,据说是大清从林丹汗手中所得,而林丹汗又是北元一代代传下来,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福临在科尔沁的日子并不好过,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许多科尔沁的贵族觉得他当过大清皇帝,肯定带出来不少好东西,便想着法子勒索他,不给便对他进行羞辱。
好多次都是布木布泰将他护下,劝他忍辱负重,用太祖十三副铠甲起兵,创立一藩基业的故事来激励他不要放弃,让他借着科尔沁的力量,寻机会崛起。
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福临十分痛苦,但好在他还有个念想,可未想到还没有一年,他的舅舅吴克善也不行了,也被明朝追得如丧家之犬,他又要跟着开始逃亡,这便让福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