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风云-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着这辆轿车在科学院的大门前缓缓的转向,径直朝大门内开进去,克尔金下意识的放缓了脚步,此时的他距离车子也就还有十几步远,也同样是在这个时候,他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科学院有着明文的规定,为了防止敌对分子的破坏以及夹带机密物品出入,科学院一向都禁止车辆的进出,而今……难道车上有什么大人物?

    正在疑惑间,克尔金猛地透过车窗,瞥见一张令他感到无比熟悉,同时又充满忌惮的脸。这张面孔的出现,让他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哆嗦,然后下意识的转过身,以更快的速度朝来路走去。

    作为一名安全委员会的秘密警察,他克尔金可以不用理会任何人,甚至可以不把克里姆林宫的官员们放在眼里,也可以不把那些统兵的将军们放在眼里,但是却不能去招惹那辆车上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那位女士是他们的“老板”。

第十八章 再起硝烟

    这就是卡拉什尼科夫,这就是AK47之父,这就是枪王。看着眼前这位身材矮小,长了一头金中带白短发的年轻人,楚思南在心中颇有几分感慨的说道。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成为了苏联乃至国际上数一数二的枪械设计专家,这样的人除了说他是天才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他的才能了。

    楚思南在这个时代里也算是天才,军事指挥上的天才,尽管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是这却的的确确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而且还是正确的评价。

    能够同一个军事指挥天才,同时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同桌用餐,是能够令所有人感到荣幸的,更何况这个领导人还很和蔼,很好说话。

    因为在来之前没有打招呼,所以科学院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楚思南夫妇的午餐,就是在食堂里同那些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享用的。困难时期,伙食说不上好,当然,同克里姆林宫的有极大差距,不过楚思南显然并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他所期待的那款AK44到底在性能上如何。

    在进餐的时候,楚思南专门将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叫到自己的餐桌上,向他询问了很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都是同枪械设计原理有关的。别看楚思南是军人出身,要让他拆卸组装一把枪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要论到对枪械的原理,他却并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什么设计思路之类专业性的东西了。

    席间,年轻地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显然是受宠若惊,这位未来的枪王看上去绝对是红光满面,而且说起话来都有些磕巴了。面对楚思南这个外行的询问,他绝对堪称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恨不得将自己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倒出来,一一摆放在楚思南的面前。

    通过卡拉什尼科夫的介绍,楚思南明白了一点,那就是这位年轻人的设计出发点,俨然就是简单的三个方面:可靠、简单、造价低廉。而这三个方面恰恰就是本着战时苏联国情为基准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点,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所设计的枪型。有大量地组件都是采用冲压工艺制成的,冲压工艺地好处。就是材料消耗少,最适合于短时间内的大批量生产。

    回头去想想,AK地确是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后世的匪徒们,之所以也大量使用这种枪,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威力强大,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便宜。而且很容易搞到。楚思南心里感觉有些好笑,后世的人们只认识到AK枪族的源远流长,可是谁又会去在一这一枪族出现的历史背景?说实话,并非是苏联人不喜欢设计精巧地武器,而是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像美国人所使用的那些高精枪械。在苏联国土上根本就不适合制造,曾经濒临绝境的苏联人,承担不起那么大的负担。

    在享用完午餐之后。楚思南随同各位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去往靶场,在那里试验各种参演样枪,并对它们做出综合性地校评。他甚至亲自上阵,试射了几枪卡拉什尼科夫提交的AK44型样枪,尽管这种样枪同他所喜欢的AK47还有很大差异,但是那强大地后坐力,以及“嗒嗒”脆响的射击声,也多少让他找到了一些曾经具有的感觉。

    在过了一把瘾之后,楚思南又跟据真正成熟型AK47的特点,向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卡拉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些改进性的建议,虽然说他是个外行,但是毕竟对未来枪械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的建议的确给了卡拉什尼科夫不少启发,以至于在短短的半年之后,改进型的AK44二型面世,而这一型号,就基本上具有了真正的AK47的特点了。

    就在楚思南身在科学院靶场,抱着一把新型的突击步枪过手瘾的时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苏军西线战场,针对德军最后一战的大规模兵力调动行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白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随着德军主要兵力的进一步折损,以及盟军部队在德军西线的快速推进,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西线战区指挥层,明显加快了战场推进的速度。

    虽然身在莫斯科,而且身边的国事繁忙,但是楚思南始终没有忽视过前线战役的进展问题。虽然说就战后瓜分德国的问题,他已经同罗斯福、丘吉尔达成了正式的协议,但是他仍旧向西线各个战线的指挥官们下达了一项死命令,那就是务必抢在美英盟军之前,夺取德国的首都柏林。

    而与此同时,以美英为首的盟军部队,显然也抱着同样的打算。同苏军相比,从西线发起攻势的美英盟军,显然占据着一定的有利条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诺曼底战役结束之后,德军仍旧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兵力前往德法一线组织防御,在德军指挥高层看来,他们的主要敌人仍旧是苏俄,同美英相比,这个红色的敌人更加具有威胁性。

    就这样,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军夺取法国首都巴黎之后,德军在西线战场的主要兵力,仍旧只有人员装备不满编的六十个师,至于说其中的装甲师,则只有少得可怜的五个,且每个装甲师拥有坦克数量不超过二百辆。

    不过即便如此,随着莫德尔元帅奉命西调,在他的有效指挥下,德军仍旧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线,随即强有力的阻拦住了美英盟军的东进。自十月中旬到该月末,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德军同美英盟军在易北河一线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尽管美英盟军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牢牢地把握着制空权,但是他们的战场推进,却是一无所获。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在德军两次突如其来的反突击作战中,被打的狼狈后撤,一度丢失了易北河西岸战略要地施腾达尔。

    面对这一被动的局面,盟军指挥官们颇为无奈,只能坐看着自己的盟友,同时也是对手的苏俄人,一步步的向柏林持续推进。

    与美英盟军的情况不同。尽管苏军在前线推进的道路上,面对着德军残余主力部队地抵抗。但是在数年的对德战争中,无论是苏军中地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都已经受到了绝对地磨练,他们清楚的知道如何同德国人作战,如何在有效消灭敌人的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随着他们在战场上的推进,德占区的各国左翼政党。也相继发起了旨在配合苏军攻势的起义、游击战。从十月初开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波兰等国,先后爆发了大规模地反法西斯武装起义。他们破坏德军的后勤运输线、兵站、飞机场;暗杀德军指挥官;甚至集中兵力进攻德军防线后翼防线,在匈牙利,以匈共、匈牙利民族农民党左翼为首的民族独立统一战线,甚至一度组织游击队。破坏了布达佩斯外围的全部铁路运输线。

    各方面的原因集合起来,从而使得苏军在正面战场的推进相当顺利。

    十月中旬,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为主力地苏军进攻兵团。在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右翼配合、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左翼配合下,以十六个诸兵种合成兵团、四个坦克集团军、两个空军集团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对波兰境内维斯瓦、奥德河一线的德军重点防御地带发起猛攻。

    按照苏军最高统帅部地战役制定计划,这一战役的最终目的以及根本企图,就是为了粉碎德军A集团军群并前出奥德河,从而为向柏林实施决定性突击创造条件。在战役的安排上,苏军进攻部队的企图是,先以维斯瓦河左岸地区的马格努谢夫、普瓦维、桑多梅日三个登陆场为出发点,分别向波兹南方向、罗兹方向以及波兰北部方向实施纵深的迂回突击,以撕裂德军的防线。当这一步战役企图实现之后,苏军各个方向的进攻部队,将会向西发动快速突击,以击溃德军企图前来增援的后备部队,同时,三个突击方向于西里西亚工业区西部地域会合,从而对该地区的德军防御部队实现合围。

    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在战役发起之初就已经基本决定了最终胜负的战役。为了赢得这场战役,苏军战前空前扩充了乌克兰方面军以及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实力,参与这场战役的四个方面军,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苏军方面军,而是一个大规模的战略集团。四个方面军,共掌握兵力二百二十余万,火炮、迫击炮近三万四千门,坦克、自行火炮七千余辆,作战飞机五千余架。而在如此庞大的军力对面,则是看上去渺小很多的德军A集团军群。在战役发起之初,德军A集团军群仅有兵力五十余万,火炮、迫击炮不及五千门,坦克、自行火炮一千二百余辆,作战飞机则仅有六百余架。

    这样的兵力对比,俨然就是大人与小孩作战的趋势,更何况此时的德军部队,还是一个出遭败绩、后勤补给严重不足的疲敝之师。由于罗马尼亚的丢失,德军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石油来源地,因此,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德军装甲部队的油料陷入了严重不足的困境之中,各国游击队等抵抗组织对其后翼运输补给线的袭扰,更是雪上加霜。如今时近初冬,在前线作战的大部分德军士兵,竟然还没有换上御寒的冬装,至于说弹**、武器的补给,则同样是匮乏无比。

    就在这种情况下,旨在夺取波兰,打通前往柏林通道的战役,打响了。

    从战役之初开始,苏军的战场推进就相当顺利,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苏军三个方向上的进攻,就基本达成了第一步作战目的,德军维斯瓦河、奥德河防线全面崩溃。苏军向柏林方向挺进了近一百五十公里,整个波兰东部地区全面光复。

    十月中旬,波兰首都华沙解放,左翼地波兰临时政府随即成立,并组建了总兵力达二十余万的六个集团军,参与苏军的随后作战。

    十月下旬,波兰战役的第二阶段战斗拉开帷幕,苏军以四个坦克集团军部队为先导,向西里西亚工业区实施快速的迂回包抄,以达成合围该地域德军部队的目的。

    在遭遇了连续的战场打击之后。德军大本营的指挥已经完全失控,各方面的指挥官已经丧失了基本地判断力。从而导致了整个战场指挥的混乱。

    就在苏军从数个方向对西里西亚工业区进行大范围包抄地时候,为支援维斯瓦河、奥德河防线而匆匆赶来的四十个由新兵组成地步兵师。姗姗来迟,不偏不倚、不早不晚的撞进了苏军正在布置的大口袋,从而一头扎进了死亡的深渊。这是最悲惨的四十个步兵师,他们前进的速度太“快”了,而他们的后勤补给部队前进地速度,则要更“快”一些。以至于当他们发觉自己已经被苏军包围之后,竟然没有足够的弹**来维持上两三天的战斗。其中过半数的士兵,竟然只配发了二十余发子弹,大量的火炮,则没有配备足够的炮弹。

    而同德军比起来,此时地苏军部队俨然已经完全成熟了,尤其是后勤补给方面。苏军的能力更是提高到了一个德军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在这一场战役中,承担着后勤补给任务地苏军部队,近乎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仅仅是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内,后勤补给部队的运输量就达到了923300吨,各方面作战部队,在战役发起之初,炮兵部队的弹**量高达三到四个基数,汽油、柴油四到五个基数,航空燃料十四到十五个基数,士兵给养始终保持在二十到三十个日份。

    “俄国人的进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发展着,很清楚,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完全掌握了组织大量机械化集团军进攻的技术。在维斯瓦河和奥德河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以描述的,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后,还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针对苏军在这场战役中后勤部队的完美表现,德**事历史教科书上做出了如此评价。

    到十月底,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军解放了波兰全境,同时击溃了二十五个德军师,全歼了三十五个德军师,通往柏林的通道被全面打开,同时,德军在东线的主要主力已经完全灰飞烟灭。

    就在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正式展开的同时,苏军在中路地区、南路地区同样也在发动攻势。十月初,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为主力的苏军中路部队,正式发起了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攻击。以弗里斯那为指挥官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无力抵抗,被迫向后方转移,企图返回奥地利境内再次组织防线。

    但是,德军的计划被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东线指挥部看破,于是在朱可夫的指挥安排下,刚刚完成对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进攻的原苏军草原方面军快速向被西北挺进,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击溃了奥地利南线的德军F集团军群主力,从而在南线截断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西进的道路。

    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主力开始向西挺进,先是粉碎了德军在小喀尔巴阡山仓促组织起来的防线,继而强渡摩拉瓦河,从北面突入奥地利境内,截断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撤的道路。

    苏军的快速进攻,彻底打乱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安排,并直接陷入了被全面合围的巨大困境。

    到十月中下旬,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撤退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地域,而苏军也随即完成了对维也纳的全面合围,近二十万德军困守孤城,最终于十月底被迫向苏军投降。

    兵败如山倒,这句话如今充分的体现在了德军的身上。从一九四一年,希特勒下令对苏联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以来,历时三年,德军在东线先后投入的数百万大军,几乎全数被苏军歼灭。此消彼长,随着战事的推展以及东线德军被一步步的削弱,苏军在西线的兵力却是一步步扩大,而随着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光复,大批原属各国的抵抗力量加入进来,进一步充实了东线盟军的力量。

    在维也纳战役结束之后,苏军以及东欧各国的盟军兵力已经超过了七百万,其中,仅仅是南斯拉夫铁托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军部队,就有将近六十万。

    就这样,在进入十一月份之后,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东线指挥官们,认为对德军的最后一场战役:进攻柏林的战役,已经具备了正式发起的条件,因此,在朱可夫从莫斯科返回西部前线之后,战役的前期准备工作,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第十九章 兵征城下

    攻克柏林的战役,这注定是对苏军所有将领来说,都充满诱惑力的战役,毫无疑问,无论是谁,只要在这场战役中有着出色的指挥表现,那么他的名字,就将和这场战役一同载入史册,永远的被世人所牢记。

    朱可夫也是人,他也希望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牢记,也希望自己能够被载入军事历史的史册之中,而且相对于别人来说,他的这种愿望也更加强烈,毕竟他现在就是苏军整个西线战场的总指挥官。

    为了能够万无一失的赢得这场战役,朱可夫事前做了周密的部署,同时,他还得到了来自于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情报系统的全力协助。当他从莫斯科返回西线战役总指挥部的时候,大量来自柏林的谍报组织,就已经将大量关于柏林附近地域德军防御部署的情况,递交到了他的面前。

    在经过了前一阶段苏军的残酷打击之后,此时的德军已经濒临绝境,他们手中可以动用的兵力已经呈现出彻底的严重不足,不过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法西斯,仍旧没有放弃抵抗的打算,他们要将这场根本没有希望获得胜利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在经过了西里西亚工业区战役的大规模惨败后,德军大本营迅速作出反应,他们一面在柏林附近地域大肆征集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甚至是一些还没有成年孩子抑或是已经垂垂老矣的老人,把他们汇编到所谓的“国民冲锋队”以及“希特勒青年团”之中。从而组建出一支看似规模庞大,但是实际上作战力有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