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至少我们的几百万大军,在这种战场条件下已经不会再有什么用武之地了。”朱可夫不假思索地苦笑道。
“呵呵,”楚思南轻笑一声,而后,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大厅里漫步一圈之后,才说道。“这人类的历史啊,就是一部不断向前推演的战争史。从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互相以石块、木棒相互攻击,到铁器出现之后,有了骑胯着战马、挥舞着长刀、巨矛的武士,再到中世纪之后。火药枪械的大规模运用。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悠久但却不可逆转的过程。马克思同志地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苏维埃革命者,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面。而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同样也脱离不开矛盾。我们一方面在极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探寻文明之路,而另一方面呢,科学技术的演进,也正在日益地促进着全新的战争手段的出现。一手文明、一手野蛮,二者融合交错,同步发展,这说起来或许有些讽刺,但是却也是无法违背地现实。”
说到这里,楚思南恰好走到大厅入口处的那段钢筋混泥土阶梯前,他朝阶梯上走了几步,来到那扇厚重的钢铁螺旋门前,伸手在门上敲了敲之后,才转过身来继续说道:“以核裂变为主要能量来源的原子弹,它的出现固然能够在一定限度上使今后的战争变得更加残酷疯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人为控制核裂变,未尝不能带来人类社会的一次新的科技飞跃。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下,如此威力强大的核裂变,它所制造出来的能量难道仅仅只能运用于战争吗?如果将它转而作用于民用,是否会有更大的作用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的专家们下一步所要集中考虑的攻关项目。而除此之外,刚刚的实地观测我们也都看到了,这一枚原子弹的作用范围已经超过了六七余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就意味着即便是运用德国人威力强大的列车炮,我们也无法在不对自己构成伤害的前提下,将这种武器运用到战场上,当然,除非我们借助空军的力量。如此一来,另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就再次摆到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新一代战略火箭兵的发展问题。必须承认,虽然我们国家的战略火箭兵技术起步较早,但是同同时期的德国人相比,我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了。朱可夫同志从柏林带回来的一系列资料以及战争中德国人对英国本土的大规模轰炸表明,德国人的火箭技术已经远远的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所研发的V系列火箭,最远射程已经超过了三百公里。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掌握德国人之前的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的话,那么未来的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将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敌人在我们的面前,都将失去所有战略纵深,以往战争中作战双方所信赖的防线、战略地幅,在我们的战略火箭兵面前将会失去作用。”
楚思南的话,在大厅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为科学家,向库尔查托夫他们这些人,此时对楚思南可谓是崇拜的五体投地了,什么叫做领导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领导人?难道说仅仅是因为在战争中有一些功绩,楚思南才会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吗?不可能,这显然不可能。至少从今天的情况看,这位自上台以来就政绩斐然的领导人,的确有着远超常人的卓识远见,他能从刚刚出现的核武器身上,联想到将来将核裂变技术运用与民间,这岂是一般人所能够想得到的?
而对于朱可夫这样的将军来说,楚思南刚才的那一番话,也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像朱可夫这样既经历过一战又经历过二战的军人,他们对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可谓是体会甚深。想当初,在一战的时候,谁能够想到坦克能够成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头号杀手?谁又能够想到,飞机能够决定一场地面战争的胜负?谁能够想到,火炮能够成集团军级的配属,组成完全独立的作战部队?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一个活生生的道理,那就是如今的作战方式正在日新月异的转变中。很显然,如果将刚才爆炸的那颗原子弹拿到二战的战场上去使用,那么什么所谓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柏林攻坚战……这些动辄就需要调动作战双方数十万、上百万兵力的“绞肉机”大作战,根本就不能出现了。一颗原子弹扔过去,什么集团军、坦克部队、炮兵部队的,统统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连一点渣滓都剩不下。
可是话说回来,这样的战争打起来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试想一下,如果再过五十年,不,也许只需要再过二十年,当原子弹这种东西在世界上普及了之后,那两个敌对的国家还需要用战争来现实自己的实力吗?这似乎是没有必要了吧?到时候大家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我让你看看我的军火库,你让我瞅瞅你的核武备,然后大家一比较,谁的原子弹数目多谁就是获胜者了。这他娘的哪还有什么爆发战争的机会啊?
“看来我们今后的国防思路应该转变了,”思虑良久,心中骤然升起一阵儿失落感的朱可夫,不无感慨的说道,“在我看来,这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每一种新式武器从出现到最后运用于战场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短了。飞机从出现到运用于战场,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而坦克从出现到在战场大规模运用,则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如今,原子弹出现了,我相信,也许用不了二十年的时间,这种威力空前的武器,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从而完全取代以往我们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武器装备。到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不过幸好的是,现在我们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个优势继续保持下去,那么即便是到了原子弹普及的那一天,我们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朱可夫的话令在场的人们深以为然,而作为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楚思南更是对他的话深表赞同。历史的现实说明,朱可夫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从二战中美国引爆第一颗原子弹那天开始,其后的二十年间,即一九六五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世界上主要的几个有核国家就纷纷出现了。至于说再之后的那段岁月,基本上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核武备竞争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压制对方的攻势,纷纷大力开发核武器,但是同时呢,双方却彼此又顾虑重重,都不敢在动使用核武器的念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均衡。
而今,历史的车轮再一次在楚思南的面前行进到了这个阶段,摆在他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第四十六章 尴尬的总统
初入五月的莫斯科万象更新,在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月份里,不仅仅是苏联,包括美国、英国在内,这个世界的东西两方都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但是却在楚思南意料之中的事情。
首先说英国,在刚刚结束了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之后,按照宪法规定,以丘吉尔为首的战时内阁宣布解散,而在重新一轮的议会选举中,面对以建设福利国家为施政方针的工党的进攻,原本信心百倍,自以为可以在这轮选举中轻易获胜的保守党遭遇惨败。
以丘吉尔为领袖的保守党,由于在竞选中仅仅获得了参议院中的179个席位,远远低于工党所获得近四百个席位,从而被迫下台,新一任的英国执政内阁,由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着手组建。
对于这一场近乎是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竞选,丘吉尔自己引用了普卢塔克的一句话:“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而在英国的公众中,这次选举的结果却有另一个说法:丘吉尔和他领导的政府,是一个纯粹的战争贩子。他们的确带领英国取得了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这一点上,每一个英国公民都对他们充满了感激和钦佩。但是,也正是在一场战争中,整个英国的经济几乎遭到了彻底性的摧毁,国家秩序亟待重整,社会经济迫切需要得到恢复,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沉迷于战争中的政府。却要将整个国家引向另一个更加灾难性的战争 ̄ ̄同苏联之间地战争,这也是每一个英国公民所不能容忍的。
不能令民众感到满意的政府,那就必须要下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根本。
但是丘吉尔的下台,并不意味着苏联同英国之间的矛盾就随风飘散了,但是相比较而言,刚刚组建起内阁的艾德礼政府,因为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提高就业率以及国家福利,所以他们在外交的态度上开始趋向缓和,一些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矛盾冲突的问题。艾德礼政府似乎也有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联合国第一次成员国共同会议在三月中旬开幕地时候。英国代表很痛快的就接受了所谓将以色列复国问题转交联合国安理会地议题。要知道,在这一段时间里。以色列的复国主义者们闹得是越来越凶,暴力性地冲突时间在巴勒斯坦地区频频发生,英国接受了这一个议题,也就等于是甩掉了一个包袱,他们能够痛快的答应下来,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同样是在这个过去的两个半月时间里,重洋对岸的美国。也在经历着这一场巨变,那位被全世界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们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的罗斯福先生,因脑溢血于四月十二日病逝于美国乔治亚州。这位峥嵘一生,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浩劫地总统;这位不屈不挠,带领美国绝地反击,战胜德、日法西斯敌人的总统;这位魅力无穷、慷慨陈辞。令一切政敌为之拱手称臣,连续四次出任美国总统的巨人 ̄ ̄最终还是被命运击败了,而真正击败他的敌人。却仅仅是他脑颅内溢出的几毫升鲜血。
罗斯福的去世,令身在克里姆林宫地楚思南着实哀伤了一段时间 ̄ ̄这份哀伤是真诚的,并非是虚情假意,如果抛开国家的立场问题,这位终年六十三岁而却有半生多时间身在轮椅内地美国总统,的确是足以令任何人敬佩的。
“罗斯福先生是一位从未穿过军装的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他用他的一生向我诠释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拼搏抗争的精神……罗斯福先生将会被载入人类史册……”在发给美国白宫的唁电中,楚思南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楚思南之所以会对罗斯福的病逝感到悲哀,除了其个人情感上的因素之外,还有另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按照楚思南的推断,随着罗斯福的突然病逝,美国政府将会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发生一系列巨大的转变。楚思南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其曾经所熟知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美国目前社会政治现状的了解。
众所周知,在作为美国二战中的领袖式人物,罗斯福总统无论是在个人魅力上,还是在政治威望上,都可以说是在美国国内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如果将整个美国政权阶层看作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罗斯福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尖,他的存在,能够震慑住整个权力结构中的每一层。
而今呢,罗斯福突然的病故了,他是死在了总统的宝座上,而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一旦在任内出现意外,那么将由其副总统接替总统职务,这个接任期将会延续到下一次大选开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制度的存在,可以保证美国政府政权核心的稳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呢,它却也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而这个弊端就是接替上来原副总统,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境尴尬。
以罗斯福的病逝为实例来考虑:当作为总统的罗斯福突然病逝之后,按照宪法规定,接任总统职务的就是原副总统杜鲁门。而当杜鲁门上台之后,他所面临局面会是怎么样的呢?他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尴尬呢?毫无疑问,他所要遭遇到的尴尬,至少有三点:第一,他这个总统不是依靠竞选上台的,这样一来,他的地位就要比那些真正通过竞选上台的总统们低一等。在这种情况下施政,他这个便宜总统就必须更加的谨慎小心,尽量避免被自己的政敌抓到把柄。在某些时候,为了自己施政的方便,他甚至不得不同政敌之间达成某些妥协,以委曲求全。第二,因为是在半路上接任总统职务的,因此,杜鲁门在白宫中就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班底,他必须依靠罗斯福为他留下来的那个班底展开自己的施政路程。而这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 ̄ ̄这个班底他是否能够很好的把握?那些在白宫中身居要职的人们,是否能够听他的指挥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历史上麦克阿瑟将军那桀骜不驯的一幕就不会出现了,而巴顿将军似乎也没有必要郁郁而终了。第三,还是因为在路上接任了总统职务,一夜之间登上总统宝座的杜鲁门,还将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施政纲领,或者说是施政方向。要知道,无论是哪一任的总统,其在选举过程中为了拉住选票,都会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而这个施政纲领,也就突出体现了这一任总统班子的特点。可是杜鲁门,他没有走竞选这一条路,而在此之前,他就是罗斯福的副手,他所推行、研究、制定的那一套政策,完全是跟着罗斯福的在走,说白了,他就是一个配角。而今,罗斯福骤然辞世,他杜鲁门一个配角,在仓促之间又到哪里去整理自己的施政纲领呢?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在相当一段时间,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政策,可是这段时间绝不能太长,否则的话,他这一任总统就干的有点窝囊了,也许在他卸任的时候,某些报纸就会颁给他一个“终身配角大奖”。
为了避免遭受政敌的攻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墨守成规、继续推行罗斯福当政时期的政策;而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从而脱离开罗斯福的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刀阔斧的推行自己的政策,以抹平前任总统留下来的印记。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这两者之间绝对是矛盾的,而且这个矛盾还是不可以调和的。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矛盾在困扰着杜鲁门,这个矛盾就出现在他的总统班底上。作为一个拾漏上台的总统,杜鲁门必须要笼络住罗斯福所建立起来的那个总统班底,而他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同这些人之间产生矛盾;同时呢,他要在白宫中顺利施政,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要推行符合自己风格的政策,那么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严格履行自己思路的政府班底……这个,这个政府中的职位总共就只有那么多,难道说他能在白宫里设立两个第一国务卿?
尴尬啊,尴尬,矛盾啊,矛盾!这杜鲁门先生一上台,就有一脑门子的麻烦,估计他今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楚思南掌握苏联中央也有几年时间了,一些从前看不透、看不明白的问题,他现在已经能够一目了然了。的确,在他所熟知的那段历史中,杜鲁门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在很多问题上似乎就存在大量的矛盾,有很多政策甚至达到了朝令夕改的地步。这其中有什么缘故?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点,杜鲁门这个总统,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啊。
第四十七章 风起
楚思南对于罗斯福病逝后美国政局的走向,判断的极为正确。作为一名在意外情况下接过大权的总统,杜鲁门的日子的确非常不好过。
在罗斯福当政时期,美国国内大军火商以及那些依靠战争可以获得巨大利益的财阀们,可谓是捞足了好处,军方那不间断的国家订货,让这些大鳄们赚足了油水。而按照罗斯福同各方之间达成的暗箱协议呢,一旦二战结束,这些靠战争财装填自己腰包的家伙们,就必须要收敛起来,将那众多的军事化产业迅速转型,将国家的主要精力以及政府订货转向战后恢复重建方面。
有人说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军事强国,它的军事科技一直以来都在全球遥遥领先,而在这同时呢,美国人的军工却又主要掌握在私人企业的手中。毫不客气地说,美国人的军事力量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鼎盛的程度,是完全同其政府的对外政策分不开的。美国的情况同苏联不同,苏联的军事工业完全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国家财政拨款,直接到达各个兵工厂、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平时呢,这些兵工厂的生产量并不是很大,他们最繁重的运转期是在战时。而美国呢?美国则相反,美**方本身并不负责军工生产,他们需要的武器装备都是实行竞标订货制度,换句话说,那就是美**方所需要使用的武器,必须要由国家出钱,从私人的手中购买。
很显然。在这种制度的支配下,美国地对外政策、军事动向,就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