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军区从普通士兵,到最军区最高指挥员,都欲除他而后快?第四,雅罗斯拉夫尔几个兵工厂的政治犯集中营又是怎么回事?”
“你,你……”布柳赫尔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自己所作的事情图哈切夫斯基竟然全都知晓了,毫无疑问,就在昨天夜里,楚思南已经把一切都跟他交待清楚了。
“怎么,瓦西里,我的问题很难回答吗?”图哈切夫斯基一脸严肃的看着布柳赫尔,毫无感情地说道。
“哼,”强自按下不安的情绪,布柳赫尔讪讪的坐回自己的座位,然后说道,“我不想多做解释。这些事情都是统帅部大多数同志同意实施的,我……”
“不,不,不,”不等布柳赫尔将话说完,图哈切夫斯基就抢先说道,“据我所知,统帅部的大多数同志,都对这些事情茫然不知,如果通过表决的话,你的这些举措是不会得到通过的。”
端起面前的茶杯,图哈切夫斯基喝口茶,润了润嗓子,然后继续说道:“你也许不知道,昨天晚上,我在楚思南同志的牢房里看到了谁。”
“谁?”布柳赫尔方寸大乱,他直觉的意识到情况不妙了。
“我看到了雅基尔和普特纳,当然,还有你最信任的科涅夫同志,”图哈切夫斯基叹口气说道,“你知道吗,他们对你这段时间以来的做法,也是相当不满的。”
“什么?!”布柳赫尔直勾勾的看着对面的老朋友,同时也是老对手,他几乎不敢相信对方所说的这些话是真的。
“瓦西里,”图哈切夫斯基长叹一声,然后说道,“这段时间你太劳累了,工作上犯一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依我看,你还是退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吧。”
“这是你们昨天晚上商量好的决定吗?”布柳赫尔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了,他冷静下来,淡然一笑说道。“就算是吧,”图哈切夫斯基说道,“不过也是今天的会议上所要商讨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同意的话,我就不把这件事情拿到会议上去表决了,你……你也就不必参加今天的会议了。”
“恐怕是以后的会议都不要参加了吧?”布柳赫尔从座位上站起来,看似不经意的伸手抚了抚自己座位的椅背,同时笑道。
图哈切夫斯基也不说话,就那么静静的看着他。
“好吧,我同意,”少顷之后,布柳赫尔说道,“米哈伊尔,你赢啦,现在我退出了。”
第一章 苏米研究所
一九四二年的四月对于莫斯科来说,注定是晴朗的月份,这份晴朗不仅仅体现在明媚的阳光以及和煦的春风上,还体现在人们的脸上以及目光中。
多年来死气沉沉的克里姆林宫,终于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一个令所有苏联人为之敬仰的名字,频频在《真理报》上出现,而他所颁布的一系列条令、政策,则给无数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而这个名字,就是图哈切夫斯基。
在抹掉了布柳赫尔这个唯一的绊脚石之后,图哈切夫斯基几乎是急不可耐的展开了对克里姆林宫乃至整个苏联的整顿。他的整顿涉及到了整个社会阶层的方方面面,从军队到集体化农庄;从最高苏维埃中央委员会到各级地方苏维埃政府;从遥远的远东地区到仍旧处在德国人控制下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等等等。
在图哈切夫斯基的大规模整顿中,楚思南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包容。
尽管布柳赫尔被免除了在最高统帅部的主要职务,但是他并没有被直接踢出克里姆林宫,作为国防部的只要领导,布柳赫尔仍旧是军方的一名要员,在这一点上,图哈切夫斯基还是留了情面,他终究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既然布柳赫尔都没有被彻底罢免,那么曾经和他“同流合污”的那些人,自然更加不会受到牵累,而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楚思南。
在布柳赫尔下去之后。楚思南就被释放了,他重新恢复了自己的职务,而作为他的妻子,吉尔尼洛娃自然也回到自己地岗位上。不仅如此,好色而倒霉的克留奇科夫也恢复了职务。
在图哈切夫斯基力主实施的整顿中,楚思南绝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还是一个主要的参与者。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主要代表之一,楚思南是非常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整顿提议的,在一系列整顿的方案中,楚思南本人也为图哈切夫斯基提供了不少的建议。
例如。为了恢复和发展战时后方农业生产,楚思南提出了集体农庄农户积极性提高的问题。按照他地提议。克里姆林宫颁布实施了《战时农业复兴若干举措条令》,按照这些条令。全国各地的集体农庄一律开始颁发粮食补偿金。
按照斯大林时期地农业政策,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基本上就是城市重工业地附属品,集体农庄中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要有一大部分义务上缴给国家,而且剩余的那一部分,即便是出售也价格低廉。正如米高扬在面对图哈切夫斯基质询时所说的,各地的集体农庄基本上都是在亏损。而农户们长期以来都是在遭受剥削。他们出售的谷物价格,只相当于成本的百分之十,而肉类则更低,只相当于成本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何来生产积极性?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各地的集体农庄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农庄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编制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说白了。就是吃饭得多干活的少。
同时,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量地农业土地被德国人占据、大批的精壮劳力被送上了战场,这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水平急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三大问题堆积在一起,就造成了目前全国农产品短缺,粮食补给严重不足地状况。
针对这些情况,楚思南在私下的交谈中向图哈切夫斯基提出建议,目前三大问题中的第一个是最好解决的,既然农户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就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提高生产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利益是什么?说白了,利益就是金钱。现在农户们所面临的状况,是多生产粮食也是生活困难,少生产粮食同样是生活困难,既然如此,大家所幸都怠工,都吃大锅饭。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好好干活,多产粮食?要想扭转局面,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多产粮食就能多赚钱,从而改变生活状况。
可是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目前国家在打仗,各方面的开销都很大,尤其是后方的军事工业,更是需要耗去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又从哪里去调拨这些收购粮食的资金呢?
从自己当初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楚思南很容易的就找到了办法,那就是国债。没错,就是国债,专门向农民发放的国债。国家从农户手中高价收购粮食,但是这些购粮款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先支付一少部分,剩余的由各级政府出面,向农户开具欠单,欠款在战争结束之后计息偿还。
楚思南所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如果放到今天来实施,那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农民会买账,这不就是***“打白条”吗?可是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在苏联的体制下,这对于长期以来都看不到改变生活状况希望的农户来说,这可是很新鲜的,是一件破了天荒的好事。同时,在克里姆林宫高层的决策者们看来,这种办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于是,这一项建议,很快获得了通过,并作为重要一项措施,被列入了《战时农业复兴若干举措条令》当中,而楚思南本人,也由此受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称赞。
而楚思南在图哈切夫斯基整顿中提出另一项建议,是针对军队改革的。在经历了布柳赫尔争权事件之后,图哈切夫斯基对军方高级将领的权限问题颇感忧虑,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以往那种为了限制一级指挥员而设置的军事委员制度已经落后了。各部队地指挥员往往都同军事委员利益相干,两者紧密结合,导致军事委员所谓的监督作用如同摆设。因此,图哈切夫斯基认为,务必要对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以免出现部分军方将领权限过大、甚至是拥兵自重的问题。要知道苏联实施的是联邦制,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军队一旦出现问题,那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这方面的考虑,楚思南提出了一项建议,那就是军事委员制度仍旧保留。但是对于各个部队军事委员的任职方式却要有一定的修改,而这项修改。就是军事委员的轮调制。对于一支部队来说,要想保持它的战斗力。那么就不能经常更换指挥官,这一点是绝对地。但是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大家时常在一起共事,很容易培养出过硬的感情,所谓地战友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情谊,这种感情一旦养成了,那么就不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军队也是最容易出现派系分化地地方。
既然从保持部队战斗力的方面考虑,指挥员不能经常变动,那么就只有调动军事委员了。军事委员在部队中的权力很大,除了在指挥作战方面军事委员的职权低于部队指挥官之外,其他的各个方面。军事委员的权限都在指挥官之上。军事委员是党的代表,这些人在接受任命之前,都要通过安全委员会地细致核查。其中一大部分,本身就在安全委员会挂有职务。从某些方面来看,苏联军队中的军事委员,就有点像是中国明朝时期的监军。
楚思南提出的军事委员轮调制,就是规定在每一支部队中任职的军事委员,一律不得在同一支部队中任职超过三年,这也就是说,每一个军事委员在统一支部队中任职的期限就是三年。一旦三年期满,该名军事委员就将有安全委员会调回,然后核准其在任职期间地成绩,之后,再重新任命。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在长期任职地过程中,负责监督的军事委员,同负责指挥部队的指挥员同流合污。
楚思南的这两项提议,都得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很快被列入了整顿的数项措施之中。
如今,在克里姆林宫里,楚思南成了所有人羡慕的对象,他堪称是绝对的“政坛不倒翁”。回顾一下,楚思南真正进入克里姆林宫,应该算是在斯大林后期,这也就是说,他应该是属于斯大林时期的官员。可是斯大林倒台之后,他并没有随之销声匿孔子文学网迹,相反,他的职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并且成为了布柳赫尔派系的核心人物。现在,布柳赫尔又倒了,而楚思南呢,却丝毫没有收到牵累,他摇身一变,又成为了图哈切夫斯基最为器重的一个年轻人。人们很想知道,接下来,这位年轻人还会有什么样的好运气。
而对于楚思南本人来说,如今的他却并不觉得如何得志,他所希望做的事情,并不是呆在莫斯科协助图哈切夫斯基做那些整顿工作,他的目标在前线 ̄ ̄斯大林格勒前线。他需要到那里去大显身手,以便得到他最需要的威望。
可是现在的问题,图哈切夫斯基似乎并没有派他去前线指挥作战的意思,而他的职务也没有任何变化,仍旧是担任着安全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同时,负责机械制造部的主要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楚思南整天就是忙碌着处理后方各个工厂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政治犯的问题。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指示,这些人必须得到解放,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将这方面的消息泄露出去,以免惹来更多的麻烦。其实楚思南知道,图哈切夫斯基的真正意图,是想要把布柳赫尔从这一事件捞出来,不让他受到更多的处罚。
为了完成图哈切夫斯基布置的任务,楚思南可没少费心思。他先是调动安全委员会的力量,将这些人从后方的各个工厂转移到莫斯科,临时安排在卢比杨卡的监狱中,然后再以重新审查的名义,将他们逐一的释放。可是这项工作毕竟是长期而复杂的,为了能够瞒过西方媒体地视线。这些人注定不能一次性的释放出去,而在这各期间,这些人的生活便必须在莫斯科的监狱中度过了。这些政治犯们在转移到卢比杨卡之后,虽然仍旧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足够的自由,但是至少在生活方面没有了什么困难,平时不用做什么苦力工作,吃穿不愁,而且楚思南还为他们安排了很好的学习研究条件,总的来说,也算让他们满意了。
楚思南这种做法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其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为苏联打造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苏米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地名字很有意思。它是取名与吉尔尼洛娃的昵称“苏米”,由于在一九四二年四月末到一九四五年期间。吉尔尼洛娃接任安全委员会地主要工作,所以,照料这些政治犯的工作,也就同样地落在了她的身上。毫无疑问,吉尔尼洛娃在对待这些政治犯的态度上,完全沿袭了楚思南的思路,她甚至为这些身在牢中的政治犯们。申请了专门的财政拨款,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同时,她还在安全委员会中开设了一个新地部门 ̄ ̄“科技理事会”,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从西方各国窃取科技情报、先进技术,然后拿回来给这些政治犯参考。最后转变成苏联自己能够掌握的技术。
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间的三年时间里,“苏米研究所”首先凭借着谢苗诺夫发表的一篇关于气相反应化学动力的论文,而在国际上一名惊人。这篇被西方各国化学界高度重视地论文,先后被数十份科技刊物转载,而论文的作者除了署名自己的名字之外,还多加了一个“苏联苏米研究所”地字样。此后不久,《时代周刊》的《科技》专刊刊载了一篇同样来自于“苏米研究所”的论文,其内容为利用量子系统产生电磁振荡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物理界学术性的论文,吸引了几乎全世界所有物理研究机构的眼球,因为如果这项研究切实可行,那么就等于是向人类敞开了自由使用激光的第一道大门。
三年的时间里,一个横空出世的“苏米研究所”,几乎令整个西方世界都头疼,这个超级研究所的研究范围之广泛、研究成果之突出,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军事科技、人文历史、经济学术、物理化学等等等等,没有这个研究所涉及不到的,在外人看来,这里就像是一个出产精华的高产地,是一个聚宝盆,可是你要找出它究竟设立在苏联的什么地方,却又没有丝毫的头绪。毕竟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研究所,其实就是苏联谍报系统的驻地监狱。
至于说这个研究所的直接创办者,或者说是创始人 ̄ ̄楚思南,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可是想不到这些,他只是感觉这些“瑰宝”一般的政治犯,的确很麻烦而已。如果说有的选择的话,他恐怕早就把这些事丢在一边,或者让别人去处理了。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令楚思南感到些许的欣慰,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他现在多了一个好助手 ̄ ̄卡冈诺维奇。这个精明的犹太人也随着那些政治犯们一起,被解送回了莫斯科,同样也安排在了卢比杨卡监狱。在他返回到莫斯科的第一时间,楚思南便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务,那就是安全委员会书记助理,其具体的职责,便是协助楚思南处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及机械制造部方面的部分工作。有了卡冈诺维奇这个犹太人的帮助,楚思南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清闲很多。
第二件令楚思南感到高兴的事情,就是关于卡莫夫、米里的工作问题。由于目前图哈切夫斯基开展的整顿,最高统帅部已经失去了很多权力,而对于工业的拨款问题,如今也交到了政治局方面。楚思南自始至终,都对他的武装直升机计划念念不忘,因此,在恢复工作之后不久,他就向政治局提出了成立“卡米武装直升机研究所”的计划。
在开始的时候,楚思南的这一项计划提议开展的并不顺利,大家几乎都不看好他所说的那个什么武装直升机 ̄ ̄这种东西飞得慢、飞的低,能够在敌人大火力防空、高机动作战的战场上存活下来吗?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还好的是,最后在楚思南的坚决态度之下,这个计划的拨款议项还是得到了通过,只不过拨款的数额,却和楚思南最初的估计相去甚远,甚至堪称寒酸。聊胜于无,楚思南如今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第三件令楚思南感到高兴的事情,就是一封邀请函的到来。
对法西斯邪恶轴心的作战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而自从珍珠港事件之后,经过小半年的全力开进,美国的海军实力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在夺取了关岛之后,也无力再继续东进。在欧洲战场上,由于希特勒调头东顾,以及美国的大力援助,使得邱吉尔掌权的英国在军事实力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英美两国有意暂时挪开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