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有自己的白日梦。不过,失败者常常祈望得到名声和荣誉,却从不真正为此做任何事情,只好在想入非非中度过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生。成功者则注重实效,他们决心把自己的希望和抱负变成现实,因此,他们勉励自己采取行动,向着目标奋勇攀登,没时间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成功者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致力于某件事,以寻找一种最合理、最实际的解决之道。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成功者都显示出坚持下去的毅力,他们凭着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稳步前进在崭新的道路上。
不事二主谓之“忠”,见义勇为谓之“义”,藏獒非人类,却两者兼而有之。藏獒不仅忠诚于主人,而且见义勇为、舍生忘死,别人家的牛羊遭到野兽侵害,它也会挺身而出。
一位藏族牧民很动情、很自豪地讲述了一则他心爱的藏獒见义勇为、舍生忘死勇斗野狼的真实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藏獒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把藏獒看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一。他家富裕时,藏獒跟着他兢兢业业地放牧,日夜守护着牛羊;他家遭了灾,家境一贫如洗,藏獒同样跟着他受苦挨饿而不叛离。一场雪崩埋没了他的羊群,藏獒在雪窝里与他一起奋战了几天几夜,硬是拖出死羊活羊20多只,即使累得半死,它也不肯歇息。
有一年冬天,他带着藏獒赶着驮牛去东部半农半牧地区进行交换,途中住在一个名叫亚隆的山村。
当时村里正闹狼灾,马匹牛羊死伤惨重,村民们夜夜防狼,人心惶惶。村里家家户户也养着藏狗,夜里一有情况,藏狗的叫声此起彼伏。按理说,这阵势也足以使野狼望而却步了,但仍然有马匹牛羊被咬死咬伤的事情发生。原来这些家养的藏狗平时各守家门,夜里用铁索拴在羊圈里,没有纯牧区的藏獒那种主动出击的习惯和胆量,一方有难,群狗乱吠,只是声援,而不支援,这就给野狼以可乘之机。
看到这种情况,他决心在村里多住些日子,让自己的藏獒教训一下那些肆无忌惮的野狼。于是,这只藏獒便按他的吩咐夜间常在村里转悠。
果然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突然村里藏狗的叫声响成一片,藏獒凭着自己的感觉直奔出事地点。原来是一群野狼钻进了一个羊圈,村里的藏狗都不敢靠近,只是在周围远远地狂吠。藏獒见状,怒不可遏,纵身窜上墙头,瞅准一只野狼的脖子扑上去就是一口。那只野狼未及提防,立马就被撕开一道血口,疼得惨叫起来。其余的野狼见到后都大吃一惊,丢下羊只纷纷逃窜。
野狼平时放肆惯了,没有把藏獒放在眼里,出墙后并没有走远。它们仗着狼多势众,欲与藏獒较量一番。藏獒已尾随其后追出墙外,双方成对峙状态。周围的藏狗仍然不敢参战,远远地聚在一起狂吠助威。双方对峙了片刻,好斗的藏獒已急不可耐,步步紧逼,野狼因为吃过亏,也不敢贸然出击。藏獒瞅准站在最前面的一只头狼,一个腾跃箭一般扑上去咬住脖子不松口,又撕又扯,顿时狼血直往外喷。那只头狼越挣扎,流的血就越多,伤口的裂缝也越大,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加上藏獒力大无比,那只头狼被拖来摔去,其余的野狼也很难帮得上忙,只好眼看着它被活活咬死。当藏獒丢开死去的头狼寻机再战时,其余的野狼早已夹着尾巴逃走了。
从此以后,那个名叫亚隆的山村恢复了安宁,野狼再也不敢轻易进村了。
藏獒和狼在肉体上是天生的敌人。狼生存的条件就是要逃脱藏獒的追杀,偷吃牧民的牛羊。而藏獒生存的理由就是要杀狼、吃狼、防范狼,保护牧民的牛羊。
狼和藏獒同样是精神上的敌人。狼自私、狡猾、残忍,善于群体作战,藏獒仗义、聪明、勇猛,勇为孤胆英雄。
如果说“狼性”的流行是因为人们对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残酷心怀恐惧,那么“獒性”的流行和“獒文化”的兴起更具有社会基础,因为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残酷,人们对仗义、勇猛、忠诚的渴望更是与日俱增。在人们努力把自己变成“狼”的同时,其内心深处其实是希望把自己变成“藏獒”!比如,为了对外竞争,组织希望员工是群体作战凶残无比的“狼”,但为了内部管理,组织更希望员工是忠勇仗义的“藏獒”。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中国著名田径教练、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马俊仁的一席话给了我们清晰的解释。2005年9月,针对藏獒的优秀品格,马俊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狼身上还有一点点的好东西,藏獒都有,什么勇猛、顽强、坚忍不拔,藏獒比狼强多了,一条藏獒能够灭一群狼!狼身上没有的好品格,藏獒都有,见义勇为,舍生忘死,为了草原牧民的生命财产,奋不顾身,死而后已。藏獒是人民的保护神啊!”
《藏獒精神》 第二部分培育崇高的职业精神
第二章 培育崇高的职业精神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人总是需要有点精神的。”的确,一个民族如果没点“精神”,这个民族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组织如果没点“精神”,这个组织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组织;一个人如果没点“精神”,这个人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
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崇高的职业精神对一个组织的贡献甚至大过优秀的能力。
世界顶级企业成功的背后都蕴藏着这种无坚不摧的职业精神所释放出来的“超能力”。日本索尼公司的一个普通工人把企业实现突破的战略时刻印在自己的心头,因此,他才会将自己突发的灵感奉献给企业,从而成就了畅销世界的“随身听”;联邦快递的一个普通员工牢记公司的宗旨就是要实现“隔日到达”的承诺,因此,他才会即使遇到雪崩,最后也能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将邮包送到客户手中,使得客户发誓终生要做联邦快递的忠实客户。
有人将狼与藏獒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藏獒比狼更具“职业精神”: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而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狼以食为天,它的搏杀只为苟活,而藏獒的战斗是为使命,为职责,为服从。它们专注目标,不辱使命;爱岗敬业,安守本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自动自发,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计回报;遵守规则,服从命令。我们要想在职场中取得成功,就要像藏獒一样培育崇高的职业精神。
《藏獒精神》 第二部分专注目标,不辱使命(1)
专注目标,不辱使命
使命感是指人们在明确远景目标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去努力实现自我信仰和人生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使命感是决定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人可以为不同的追求目标而生存,诸如金钱、名利、事业等。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激发出来的动力、活力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但是,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只有具备了神圣的使命感,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关于藏獒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传说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
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牧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然看到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
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活佛和藏獒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解救了善良的藏族牧民。因此,在青藏高原,藏族牧民一提起藏獒,无不对它崇敬有嘉,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东方神犬”,是“保护神”。
传说二: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伟大的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豹子、熊和一些野生动物。
在放牧间歇时,许多猎人带着弓箭和腰刀到山区去打猎。有一次,一个猎人正带着弓箭在山中狩猎,忽然间从草丛中窜出一只凶猛的豹子,它对着猎人发出震天的吼声,猎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豹子面如土色,上箭拉弓已来不及了,等待猎人的看来只有死亡。
忽然一只大狗从天而降,站在猎人与豹子之间。这只大狗对着豹子发出一声怒吼,声如狮哮。转眼间,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在猎人的面前展开。
猎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当这只大狗带着身上的血迹咬住豹子的脖子拼命撕咬时,猎人迅速地拔出腰刀朝着豹子的胸部狠狠地刺了进去,豹子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就命归西天了。
猎人带着这只救了自己一命的大狗回到家中,至此这条大狗就伴随在猎人的身边,日夜看守着猎人的牛羊和家园。猎人为了感谢这条大狗,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藏獒”。
这件事迅速在牧民中传开,他们争相来观看这只大狗,并且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么一只大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大狗渐渐和许多野兽交上了朋友,到了交配季节,它与熊、狮子、豹子、狼交配,生下了许多小狗,这些小狗有的像熊,有的像狮子,有的像豹子,有的像狼。
一直到现在,关于藏獒的传说都没有停止。其实不管哪个传说更加实际,或者更加真实,都可以看出藏獒在藏族牧民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超出了犬的范畴,成为他们的“家庭成员”,成为他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护神”。
狼是卑鄙的,也是智慧的。无论是卑鄙还是智慧,这些都是狼的天性,是它们生存必备的手段。一只狼越是阅历深,越是经验丰富,就越是一个阴险狡猾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作为狼的天敌,藏獒不屑于小算计、小花招,却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计谋。
人有时像藏獒,把职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永远不想着自己,只想着使命;人有时像狼,既有智慧,又很卑鄙,甚至把卑鄙当作生存必备的手段。
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使其渴望成功,为了神圣的职责,为了群体的安宁,勇敢无畏地战斗,不求回报。然而,人长大之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令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卑鄙战胜了智慧,因为智慧讲求的是光明正大,而卑鄙讲求的则是不择手段。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不能像藏獒那样以死护道,所以,他们要么被别人踩在脚底下,要么卑鄙地踩在别人的身上。
藏獒之所以能摒弃卑鄙,是因为藏獒有职守,有使命感。藏獒在征服与被征服中,在自信豪迈与威严杀气中,在剽悍不羁与忠于规则中,用锋利无比的牙齿和奋不顾身的抓扑全力以赴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保卫牧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不管是作为坚硬如铁的守卫者,还是抓住时机果断出击的攻击者,它们都有着超乎寻常的使命感,硕大的胸腔里只想着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如果人也能认清自己的职守,认清自己的使命,人也一定能摒弃卑鄙,崇尚智慧。
像藏獒一样具有使命感的人,会不断地要求自己迈向更高的台阶,他们绝不满足于现状,无论任务多么困难,都有一种一定要完成的坚定信念。
《藏獒精神》 第二部分专注目标,不辱使命(2)
富兰克林从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成为一个州议员、政治家、科学家,进而成为美国开国元勋的人生历程,除了用他本人所具备的神圣使命感解释外,别无其它理由。正是因为他具备神圣的使命感,才使他从不停止对工作的勤奋、知识的渴求、对公共事务的热衷、对人类正义的不懈追求。
世界上任何组织要想聚集更多的成员,要想更长久地生存,都需要确定自己的使命。使命是组织的灵魂。没有使命,组织就没有未来;没有使命,组织就不会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有些企业由于确立了使命,搭乘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列车而赚到了钱。但也有一些企业由于没有确立使命,满足于暂时的市场成功而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优秀的企业家总是通过确立使命,让员工认同并接受企业文化,然后将各种力量综合到一起,以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蒙牛在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奇迹:10多个人集资1000万元,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对此,董事长牛根生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使命的企业走不远。以我办企业的体会,使命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使命的企业是生存不下去的,更别说做大了。拿蒙牛来说,在很多人看来,蒙牛的发展是个奇迹,可我从不这样认为。蒙牛的成功,从宏观上讲,是得益于我们所处的是个伟大的时代;从蒙牛本身讲,我们这些人是怀着‘强乳兴农’的使命感来做企业的。正是因为有这个使命,才凝聚了管理团队,凝聚了员工。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克服了企业创立之初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超速成长的同时成为西部最大的造饭碗工程。”
一个企业绝对不能仅仅以赚钱为目的而存在。除了赚钱之外,企业还应该服务于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一个企业如果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形成这样的使命感,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企业衡量标准包含有“社会责任”这一条。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企业。
使命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刚开始创业时,并没有什么远大的使命和理想,大多是为了解决生活的贫困,为了买房买车,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是为了获得自己所倾心的女人的爱恋。其实,也正是这些基本的需求促使这些企业家萌发了最初的创业动机。但仅有上述动机,企业还不可能做大,不可能走远,更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百年企业。
只有像藏獒一样具备神圣使命感的企业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美国著名的沃顿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为新生安排的第一堂课居然都是“政治课”,课程内容很相似:商业使命和商业道德,企业家的使命和企业家道德。无独有偶,著名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在中国内地创办的长江商学院为新生安排的第一堂课也是“政治课”。这门已经连续几年由院长亲自主讲的课程,内容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使命”。
但是,使命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事实上,企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落实到员工身上。使命是员工前进的永恒动力。对企业来说,使命就是发展蓝图;对员工来说,使命就是人生目标。一个共同的使命,能够将所有员工团结到一起,为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使所有员工都能感觉到他们对企业所做的贡献。
一个士兵如果没有使命感,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士兵,不能打硬仗,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员工如果没有使命感,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员工,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更不能帮助企业谋求发展。对那些具备使命感的员工而言,工作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工作更应该是天职,是神圣的使命。
组织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性质。但要使全体组织成员忠实于组织的共同使命,就必须把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目标是完成使命的载体,是随着环境、时间以及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张“列车时刻表”。
使命与目标相比较,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是指使命是组织最终的目标,目标是使命在某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化。
区别是指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目的,是“魂”,是信仰,是相对固定的;目标是“活动的血液”,是实现使命的步骤和阶段条件,是可以调整和修正的。
美国管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