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地存在呢?首先,我从孩子们的家庭中找到了答案,从他们的名字中发现了问题。过去的男孩子,大都以“刚”、“铁”、“江”、“海”、“鹏”、“山”等阳刚之气十足的字命名,现在男孩子的名字,竟多为“阳阳”、“多多”、“贝贝”等洋娃娃用的名字。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家庭对男孩子的期望值发生了变化。过去,靠男孩子“传宗接代”的陈旧观念作祟,人们常常把男孩子看作是家庭的根本和支柱,对他们寄予着深切的希望,因为,家庭未来的担子要靠他们来承担。现在,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长便把男孩子当成了宠物,不再对男孩子委以重任了,他们觉得,仅有的一个孩子很难以稚弱的肩膀承担任何责任。
此外,在学校里,老师们总是愿意让那些听话的女孩子来担任干部,男孩子充其量是小队长、中队委。因此给予男孩子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很少,加之他们调皮、好动的天性又常常招致老师们的批评,失败的情绪越来越重,所以,他们变得胆小,变得唯唯诺诺。
很多女孩子对我抱怨说:现在要找具有阳刚之气,能够保护自己的男子汉太难了。我说:“是啊,以后就更不容易找到了,因为男孩子自己还需要有人来保护呢!”
本来男孩应该是保护别人的,但是现在却在寻找别人的保护。他们已经被家庭的“爱”淹没了。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只要求他将来考大学、考托福。这些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就什么都不会做,缺乏自立精神。
对于男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要敢于把重担子交给他们,不要太庇护、娇惯他们。我曾对很多母亲说,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当妈妈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没有他们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了,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子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在培养儿子男子汉气质方面,我有一些心得。在生活中遇到我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我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地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帮助母亲、保护女性的自豪与得意。现在,家里像修电器、搬东西等技术活和力气活基本上都是他的事。
今天的男孩子身上所缺乏的男子汉的阳刚气质,不仅是他们的母亲渴望看到的,也是他们未来的妻子所渴求的。对于他们自己,这种男子汉的气质,也是今后面对生活的无价之宝。
男孩子们的母亲能够把幼稚柔弱、“乳臭未干”的毛头孩子培养成坚毅自信、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无疑是为家庭、国家缔造了未来的希望。
同时,也应该强调一下父亲对男孩子的影响。
少年时期,男孩子主要受母亲的影响,而进入青春期后,儿子更易模仿父亲。父亲将是第一个引导儿子认识男人社会和走向男人社会的人。父亲的形象将牢牢地站在儿子的心里,成为儿子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父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妈妈和女孩子
有修养、懂礼仪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可爱的女孩。
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
母亲的爱是博大的。母亲的爱能缔造人类的未来。
所以,女孩子要具有温柔、善良的天性,更要懂得关心、体贴他人,要善解人意。
但是,在今天的女孩子中间,却普遍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快的现象,她们不仅变得不温柔、不会关心人,反而会“管”人。
南方沿海某市的“红领巾理事会”,二十几名成员中只有5个男孩,其余的全是女孩。提到自己的“工作经验”,这些女孩子滔滔不绝地总结了一套又一套,当然,更多的是讲如何整治男生。“当干部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管住那些男生,不能让他们淘气,不能给他们好脸色……”“老师不在的时候,要监视着那些平时调皮的学生,表现不好的要把他的名字记下来,然后报告给老师,让老师收拾他。”
其中一个小女孩,带着得意的神色说:“我的办法最好。我同桌的男生上课时总做小动作,我就削一支最尖的铅笔放在手边,他动一下,我就扎他一次。老师都夸我有办法。”
听了她们的话,我感到万分惊讶,这些从小只会管人,不会关心人的女孩子真的是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少年儿童吗?真的是我们少先队培养出来的干部吗?
在这里,我并非指责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无意标榜过去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遵从三从四德的古代女子,只是想寻找那些具有现代人豁达开朗、机敏聪慧的心理气质,又懂得关心别人、爱护他人的女孩子。
也许,你会问:“真有这么完美的女孩吗?现在的女孩子娇骄二气可浓得很呢!”
我的回答是:“确实有。”
我就认识这样一位十分可爱的女孩。可以说,她是我认识的女孩子中最普通,却很有魅力的女孩。她长得很美,且温文尔雅,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最感染人的是她的善良和正直,她善解人意,宽容大度,坦然真诚,清静淡泊。她在与我的交往中,多次谈到我和她是“忘年交”。
她叫张琳,家住上海。1994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十佳少先队员。她叫我佩服的是那一套令男孩子心悦诚服的本领。
1990年,我带领京、津、沪、汉四大城市的小记者赴湖北大别山区罗田县采访。汽车里,我们俩坐在一个双人座上。她跟我聊了很多。
她说,她也想当“知心姐姐”,问我应该怎样去做。我说:“还是先说说你都做了些什么吧。”
“我跟男生挺好的。”张琳开门见山,相当坦诚。
“跟那些男生相处,你有什么诀窍?”我问张琳。
“我就是用激将法,提醒他们别忘了自己是男的。”张琳开始“数落”起那些男生。
“就拿这次来大别山吧,我们上海来了三个人,只有一个男生,他胖嘟嘟的,不大有力气,可他毕竟是男的,就应该负重。下船的时候,他借口头晕不愿意拿箱子,坐在甲板上不起来。我和姜宇秋(另一位上海女孩)冲他大声喊:‘你是男的!你是男的!’那个男生‘腾’地跳起来:‘谁说我不是男的!’拎着大箱子就下了船,挺像个男子汉的。”
我明白了,男孩子们喜欢张琳,正是因为她的激励,唤回了男孩子身上的阳刚之气。
在那次赴老区的活动中,张琳认真地采访了老区的孩子、乡亲和县里的领导,并写成了很出色的报道。
第二年,她荣获中国好少年创造奖,独自一人从上海乘火车到深圳,参加“明天会更好”中国好少年夏令营,并担任了大队长,那年,她才12岁。
我一直很想知道,她妈妈是怎样培养出这么可爱、多才的女孩的。终于,我认识了张琳的母亲李秋芬。我了解了一个善良的女孩子的多个侧面,了解了一个称职的母亲。下面,摘录了李秋芬女士写的《我的女儿》,与年轻的妈妈们一起品鉴。
夜深人静,时钟已指向12点。我的眼皮重得直往一处黏,写字的手也不听使唤了。我问:“琳,还有多少呀?妈实在熬不住了!”她仍埋首疾书,只轻声回答:“快了,还有一半。”
这两年她总在奋力地“爬格子”,由此,我也升了格,不仅仅当妈妈,还成了她的“秘书”:她写,我誊;她去读书做事了,我替她发投稿信、装订材料。此时,我望着她的背影,很是心疼,毕竟她只有13岁,身子骨还很嫩,这样地熬夜,会长不高的。
这两年,她共写了几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在深夜完成的。至今,她熬夜爬格子的日子,我已数不清了。她常对我表示歉意,说是拖累了妈妈,总搂着我的脖子,亲吻我。她的爱,她的感激就在这一瞬间全给了我。
她特别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照她的说法,“要相对延长每一分钟的生命”。她因有社会工作常常落课,可学业从不敢懈怠,一分一秒都计算着用。每次大考前,她想的不是考试的结果如何,而是想着如何尽力复习好,常自勉:“不要为远方的玫瑰园而错过窗前开放的玫瑰。”这个意念果然重要。每次考前既认真又洒脱,考得也好,但事后她没有丝毫大喜大悦,好像应该如此。就这样,她不断摸索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吾日三省吾身”、“计划与总结”、“化整为零”似乎成了她的专利。
她很宽容大度,坦然真诚,清静淡泊。在我们散步时,她对校园生活的热爱,让每一个同学快活、发挥潜能的渴望,对师长的尊重常禁不住地溢于言表。有一次,她向我谈起她的“把垃圾带回家”的构想,说应倡导全社会都这样去做,那上海就更整洁宜人了。果然,她每次外出,在没有垃圾箱时,就将自己要扔的瓜果皮核、包装纸袋一古脑儿带回家……就这样,她用一双很真又很善良的眼睛洞察世界,仔细地品味生活,令我感叹不已。
作为一位少先队工作者,我真为我们少先队组织有张琳这样一位出色而优秀的少先队员感到欣慰。作为一名母亲,我也为张琳母亲替女儿承担事务、吃苦耐劳、体贴入微的教子方式而受到感动。我真心希望,在我的周围涌现出更多张琳这样优秀的女孩,每一位年轻妈妈都能做得像李秋芬女士那么好。
本来,关于“妈妈和女孩”的谈话应到此结束了,毕竟我只是想与年轻的妈妈们交流一下培养儿女思想与心理方面的心得。但是,我感到,在教育女孩子的问题上,年轻的妈妈们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问题:修养。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是在一次小记者招考会上。
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大风车》栏目,为了更充实节目的内容,增强其深刻性和时代感,使少年儿童更加喜爱,决定公开招考小记者,我担任了招考活动的评委。
在等候考试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真可谓千姿百态:站立者或挺胸直立,或含胸驼背,或倚墙,或靠椅;在座者有的正襟危坐,有的疲疲塌塌,有的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有的一会儿一动……一举一动便把自己的修养明明白白地显露了出来。
我想,虽然他们每个人都很具备做小记者的能力,但那些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的孩子是没有资格入选的。因为,记者是个社会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的职业,没有教养的人或修养不到家的人是不配从事这个工作的,尽管是由孩子来做。
所以我认为: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都将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如果自己缺乏礼仪、修养的培养,她的孩子也不会有令人喜欢的举动和言行。因此,母亲教育女孩子,除了给她以精神上、学识上的指导与关怀,更要注意到其形体、言谈、举止的约束和培养。
5.种下责任的种子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
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为此,许多年轻妈妈问: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妈妈爸爸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学生就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根本不能迟到。遇上刮风或雨雪天气,要提早一些起床,早一点出家门,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按时上课,这就是学生的责任。这份责任,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告诉他:“以后你要跟小闹钟交朋友。每天早晨它一叫你,你就一定要起床,再困也得起来。妈妈爸爸不再叫你,上学迟到的话,由你自己负责。”这样坚持三五天,孩子的生物钟调整过来了,到时小闹钟一响,他会自己起床的。
说实在话,我们替孩子做得愈多,照顾得愈周到,孩子们就愈是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今天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儿童,注定会成为明日无能的父母!
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从经验中悟得这样的道理:做父母的,能够给予子女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责任之根与独立之翼。如果缺少了这两样东西,结果会给父母惹来烦恼,甚至会给家庭带来悲剧。
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责任的种子呢?许多妈妈爸爸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
培养责任感的另一个办法:在家里要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这样的家长可真糊涂,如果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久而久之,可能会变得自私冷漠,好像是这个家的“局外人”。到那时父母醒悟过来,再埋怨孩子不干活,就已经太晚了。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郾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句被大家所熟悉的老话,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地是种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这是一位农民父亲教育子女的话。“不劳动者不得食”,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那将来大家都会没有饭吃。
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如洗碗、扫地、拖地板、擦玻璃、取牛奶、拿报纸等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分几件给孩子干,并且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以赞赏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如果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培养其浓厚的功利心。
写在前面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生活富足的孩子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还有6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就是国情。
责任感正是从了解国情开始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
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再去重复我们的实践,正像我们自己,不可能去重复我们父辈的实践一样。
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用我们的思维去看待世界,因为他们有他们生长的环境,他们有他们走过的路。
以“找朋友、交朋友、看朋友”为主要内容的“手拉手”互助活动,自1990年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发起,几年来,一直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交朋友的需求。
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城市的与农村的小朋友、生活较为富裕地区的与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健全的与有残疾的小朋友、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小朋友,通过“写信、寄书、赠报、走访”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实践,结交成为好朋友。1994年,全国城乡孩子中,结成“手拉手好朋友”一百万对,1995年达到了一千万对,1996年达到一千五百万对!
香港《镜报》以《中国培养少年儿童的创举》为题,高度评价了“手拉手”互助活动,认为“在少年儿童中坚持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无论对于少年儿童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民族未来一代的塑造,都是意味深长的”。
“手拉手”互助活动,还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因为它适应了孩子们成长的规律,满足了这代孩子求友的需求。
少年期,正是一个人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些“想成为大人”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从小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不会有责任感的。在与同龄的“手拉手好朋友”交往的实践中,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他们自己写信寄给远方的朋友,收到回音,便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得到了一种人的尊重,这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是难以得到的。因此,他们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那么,“手拉手找朋友”究竟让孩子们找到了什么呢?
1.从小窗口找到大世界
一个远方的朋友就是一个窗口。城乡孩子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有位年轻的妈妈对我说,她为了让女儿改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毛病,便给孩子讲:“浪费是可耻的,现在还有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可女儿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
她唱起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女儿撒娇说:“都什么年代了,您还讲这个……”
“手拉手”互助活动,把被高楼和大山隔断视线的孩子带进了一个辽阔的天地,把城乡少年儿童的心连结起来,让城市小伙伴面对贫困的农村增长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