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方子就是赵绍琴教授治疗肾病的方子:防风6克、荆芥炭6克、炒槐花10克、生地榆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芦根10克、白茅根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腰酸时加入丝络10克、桑枝10克、杜仲10克。基本是以此方加减的。
当时母亲的舌质鲜红,无苔,脉数。开始母亲不同意服用这个方子,母亲也是中医,她说冷成这样了,还要凉血?该用热药啊。
后来做了思想工作,就服用了我的药,结果从服药开始,身体就逐渐感觉轻松了,尿中的红细胞每周下降,很快在镜检时就只剩下七八个红细胞了,这样没到一年,这个肾病就彻底的痊愈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尿检一直完全正常)。
在最后一次验尿的时候,是父亲带着母亲的尿液去验的,当干净的尿检结果出来以后,父亲激动地往家里打电话告诉母亲。据说当时父亲再次流泪了,当然。这次是高兴的。
等到病好了。母亲才感到身上都热了,不用穿那么多的衣服了也不用穿大棉鞋了。现在我回家,看到母亲穿得比我都少,整天出去和老太太们弹琴、跳舞,是个积极的文艺活动分子。她自己说,现在的身体比患病前要很多倍,身轻体健的。妹妹在家里生孩子,全靠七十多岁的母亲一个人帮忙照顾。
母亲经常说:我给了儿子生命,儿子现在又给了我一次生命。
我从医以来治愈了很多患者,但我最自豪的,就是给母亲的这次治疗。因为我当时真的体会到了母亲倒下时心里的痛苦,后来痊愈后我心里的欣喜也是加倍的。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母亲从此也宣传这个温病的理论,身边遇到肾病的患者时,经常把方子给他们,结果居然也有很多人痊愈了。
自从给母亲的这次治疗以后,我开始倾心于温病理论的学习,并且从中受益不少。
后来,还因为对赵绍琴教授的仰慕,在读博士时,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但是很遗憾,赵老已经去世了。

一位病了七年的人

再聊一个我使用温病理论治病的例子吧。有位女患者,患了个怪病,她今年四十来岁,已经发病七年了,每年到夏天,就开始发低热,到了秋天,烧就自然退去。为了治好这个病她几乎走遍了当地的医院,中西医都治疗了很久,尤其是西医,几乎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是就是无法退烧。中医呢,几乎什么清热解毒的药物都用了,也是毫无效果。另外她还整日昏昏欲睡,没有精神,后来几乎无法工作了,只好专门到处求医。
显然,这个患者很是痛苦,当她找到我时,以我当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似乎是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这里了。
我照例是先看舌象,这是我的基本功,结果一看舌头,我就觉得其他的都不用问了,甚至当时我都不想诊脉了(这是私底下说说的,当然,这样不好),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个病会治疗了七年之久呢?难道大家对温病理论如此不了解吗?
我为什么奇怪呢?因为这个患者的舌头上,舌苔厚腻满布,微微发黄,这是什么舌象啊,这是体内严重湿热的反映,是湿和热结合在了一起,像这种情况,越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病情就会越严重。湿气重就要泻去水湿。湿去热就没有了依托,这个人就会自己恢复过来了。
她的舌头我还用相机给拍了下来,作为治疗的依据,以后有机会出版舌诊的书籍时会刊发出来给大家看。
于是我很快就开了方子,用了藿香、佩兰等药,来化去湿气,同时还用了苍术、薏苡仁、厚朴等药,其实是很小一个方子,我只开了三服,告诉她,如果三服见效了,就告诉我。
结果,三服以后,她来了电话,说她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好多了,头脑也清醒了。
我听了以后,就知道她的湿气开始化去了,于是就又给开方子,治疗了一段时期。这个患者开始治疗时,还没到夏天,看到她平时的状态很好了,我们就停止了治疗,但是我不知道夏天来了以后,她还会不会出现低热。
后来,我就把这个患者给忘记了。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看着这封邮件,我才回忆起了这个患者,在邮件里,她告诉我,2008年的夏天已经安全地度过了,没有再次发烧,她再三感谢,感谢我们解除了她长达七年的病痛。
其实,这种清利湿热的方法,就是典型的温病中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非常有效。古人在临床中总结出来了温病理论,吴鞠通等温病大家对此理论又做了发展,我们是一定要掌握的,否则就会有患者求医七年,痛苦七年,我们做医生的情况何以堪?

三仁汤的故事

再给各位讲个我自己的故事,是关于吴鞠通的三仁汤的故事。
我学中医,有个特点,就是喜欢自己尝试,我给患者开的方剂,很多都是自己尝试过的,所以下手有准,对药物的反应心中比较有数。记得刚开始学中医时,有一年夏天,桑拿天,闷热得不得了,当时流行感冒,我也被传染了,就觉得自己口渴,想喝水,可是喝进去肚子又胀,同时发烧,怕风,出汗,难受劲儿就甭提了。
于是我就自己琢磨,给自己开方子,心想怕风,出汗,再一看舌头,全都是淡白色的,这是受了寒了啊,有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啊,应该用桂枝汤啊。于是就去药店,买了桂枝汤,自己熬了,满心以为对症,就等着痊愈了。但是没得意多久,就发展病根本没有好的迹象,心里很困惑,难道桂枝汤真的不好用?踌躇间,再次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舌头,猛然发现,我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层,铺满了整个舌体,几乎看不到舌质了,所以我才会误认为舌质的颜色淡白,其实是被舌苔铺满了,这才恍然大悟,这是湿气重的缘故啊,并不是寒气侵袭。
于是,立刻就开了吴鞠通老师的三仁汤,方子很简单,就是:杏仁15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薏苡仁18克、法半夏6克、原方有滑石,因为会致癌,我给去掉了。这个方子里没有任何杀灭感冒病毒的药物,就是化湿气,行气机,结果服药后我算是知道三仁汤的反应了,可能大家都没有见过,我只觉得胸口开始发热,然后前胸后背出了很多黏汗,然后体温开始下降,烧就退了,效果是一剂知,第二天,这个感冒就好了。
就在那几天,我开始用这个方子给别人治疗,结果也是应手而愈。后来,三仁汤成了我最擅长的方剂之一,每次遇到这种湿重的患者,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于中药是怎么治病的,我们从三仁汤这里可以看个详细,我们中药并不直接去杀灭感冒病毒的(至少作用不明显),我们只是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等把你体内的湿气去掉,这样,你的身体就开始正常运转了,防御系统也开始工作了,最后你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病毒杀灭的,这是我们中医的一个重要的治病原则啊。
温病理论,是中医不断发展的标志。这个理论的出现,不知道使得多少人的生命得以拯救,对此我深有感触,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中医的人们,一定要全面的掌握,既要知道伤寒学派,也要知道温病学派,两者都是救人的法宝。

十四、 王孟英

例案1、那年,他(王孟英)的父亲病了,患的是温病(一种热性外感病),病的很重,于是请来了杭州城里的名医,这些名医来看了以后,全都认为是外感风寒导致的伤寒病,看到患者的病症中有泻肚子这个症状,就主张使用柴胡和葛根等药来治疗,想把毒邪向上提,从上面排出,结果也没有止住泄泻,有的医生一看,说坏了,这是漏底证啊,估计要坏事儿,还是赶快服用些附子什么的大补一下吧,于是又开始温补,结果是病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连棺材都开始准备了(病日以剧,将治木矣)。
  就在这个令人绝望的时刻,英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浦上林,从那一天开始,这个人将成为少年王孟英的偶像,应该说,王孟英的日后从医与此人关系极大。
  当时是王孟英父亲的朋友推荐的浦上林,当这位浦上林同志来到王家时,王家的人吃了一惊,原来这浦上林同志年龄不大,可能当时仅仅能够被列入青年的行列,脸上的胡子还没有几根呢(过去的人是以嘴边的胡子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于是大家对浦上林同志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大家都苦着脸看这个医生怎么来处理。
  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浦上林同志诊断完以后,很干脆地说:“这是个温病啊,是不是以前按照伤寒来治疗,用了大量的温热药?”(是温证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温燥之药乎)
  “是啊,您说的没错儿!”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医生和以前的医生说的话都不一样啊,以前的上来就是附子人参的,这位是反着来的啊!
 
 这位浦上林医生神清气爽地说:“这个患者,幸亏大便能够泄下不止,热邪还有出路,否则这个人早就该不在了!还能论得到我来治疗?”(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
  这位浦上林医生的形象,在少年王孟英的心目中瞬间高大起来,王孟英瞪大眼睛,好奇地听着。
  这位浦上林医生,先是让王孟英家准备甘蔗,然后吩咐大家一齐来榨甘蔗汁,给患者大量服用(中医认为甘蔗性凉),然后,他开的方子也与前面的人相反,他用犀角(现在不让用了)、石膏、金银花、天花粉、鲜生地(这个药现在也很难弄到,没法儿保存,药店给省了)、麦冬等药,组成了一个方子,用药的量特别的大,然后熬成三大碗,放在患者的病床前,让患者只要有精神头,就喝上一口,频频服用。
  当时王家这些长辈看了,都吓坏了,有这么干的吗?上来先甘蔗汁伺候,然后在用那么多的凉药招呼着,能行吗?估计此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话语一定是那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是他们虽然嘴边胡子很长,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幸亏王孟英父亲的朋友金履思同志,慧眼识珠,认为浦上林这个小同志是很有学问的,于是极力主张服用这些药物。
  结果是在服用下去以后,王孟英父亲的病就一天天开始好了起来,最后竟然痊愈了。
  高人啊!真是高人啊!此时,王孟英对年轻、潇洒、有学问的浦上林同志钦佩不已,他羡慕地望着浦上林离去的背影,心里想,如果我以后,能够像他那样,该多么的好啊!
这个想法,像一个火种,播种在了王孟英的心里,日后,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将燃烧成为熊熊大火。

例案2、他们当时的盐业是由政府负责管理,政府部门的那个主管叫周光远,这位周主管二十七岁了,白白胖胖的,很像个领导干部的样子,出事的那天,他刚上完厕所,忽然就觉得自己身体发冷,然后冒了大量的虚汗,连嘴唇都变白了,说话的声音也非常的低微,躺在那里简直无法动弹了。
  这下周围的人吓坏了,领导患的这是什么病啊?于是赶快派人把医生请来了一大堆。
  这些医生一诊断,说:“这是患了痧病啊,需要开一些芳香开窍的药物!”
  这个时候王孟英恰巧就在这里,于是他也偷偷地上去把了把周领导的脉,为什么要偷偷地把脉呢?因为你不是医生啊,你只是一个小伙计,怎么能正大光明地给人看病呢?
  可是,这一把脉,王孟英却大吃一惊!此时周领导的脉已经是“微软欲绝”!
  这下王孟英可顾不得那么多了,人命关天啊,于是他就大声地说:“这是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啊!绝对不是痧邪内闭,如果此时在服用芳香开窍的药物,是在加速他的危险进程啊!(中医认为芳香开窍的药物可以耗气)”
  大家全都愣住了,这是哪位在说话啊?口气这么大?
  再一看,原来是个十几岁的小伙计,大家都嗤之以鼻,嗨,一个小伙计,你懂什么啊?
  但王孟英却是认真的,他急了,就大声解释自己的主张。
  这位周领导虽然躺着,但神智还算清醒,他听了王孟英的话,就不住地点头,然后告诉手下,就听这个人的!
  啊?!大家都觉得大跌眼镜,怎么能让一个小伙计来治病啊,这不是——(压低了声音)胡闹吗。
  王孟英此时也急了,可是抓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眼看周领导的气息更微弱了,于是王孟英急中生智,突然想起自己的妹妹曾经送给自己一块随身佩戴的干姜,这是一块三年的女配姜(过去的人有随身配带姜块以祛寒邪的习俗),重约四五钱,于是急忙解下来,给熬成了浓汤,让周领导就喝了下去。
  这下,所有的在场的人都开了眼界了,只见周领导的神气慢慢地缓了过来,嘴唇也变红了,精神头也恢复了,然后,王孟英让人速去买来了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熬好了,给周领导喝了下去。
  最后,周领导居然好了,在大家的一片称奇声中,周领导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大家这个奇怪啊,怎么那些医生还没有我们一个小伙计有本事啊?这个小伙计是谁啊?
  周领导也很好奇,就把王孟英找来问了个究竟,在了解了王孟英的家世以后,就说,这样吧,以后你就到我们政府部门来做会计吧,跟着我来做事,我会罩着你的。
  于是王孟英就来到了周领导的手下,周领导也真够意思,把王孟英当作自己的弟弟一样地看待,而且,这位周领导也特愿意宣传,逢人就把自己被王孟英救活的事情从头到尾地讲述一遍,绘声绘色的,结果是很多有病的人就开始找王孟英来看病了。
  这位周领导够意思的事情还不止这些,做为一个领导,他的确有着独到的眼力,他一眼就看出王孟英将来是有前途的,他拉着王孟英的手说:“王老弟,我看你将来前途无量,这样吧,你把你看病的医案都记录下来,以后我掏钱给你出版成书!”
后来,他并没有食言,王孟英的一本医书《回春录》就是他给掏钱刻印的。

例案3、有位许自堂的孙子叫子社的,是个年轻人,患了外感病,一个多月了也没好,一直拖延到了秋天的时候,天都开始凉了,此时“诸医束手”,全都没辙了,不晓得到底该怎么治疗,这个小伙子的伯母鲍玉士夫人正好听说了王孟英在鹜州治病不错,现在回到杭州了,于是就推荐了王孟英来诊病。
  王孟英来了一诊断,也倒吸了一口冷气,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许子社同志的病情太严重了,他的左手脉数,右手脉俨如鱼翔脉(鱼翔脉,中医诊断中的真脏脉之一,认为是虚阳浮越的脉象,为病危之脉),同时症状是咳痰,呼吸急促,自汗,抽搐,舌苔灰厚,口渴得一直想喝水,看来是个病危的情况了。
  怎么办?继续治疗吗?已经有几位医生,一看这种情况扭头就走了,为什么呢?在过去,这种经过别人治疗,最后病危的患者到了你的手里是很棘手的,因为你给治疗好了还可以,如果一治疗不好,最后人们就都说这是你给治疗死的,所以古代的医生一般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患者。
  那么王孟英会怎么办呢?王孟英回头一看,只见患者的祖父、孀居的母亲、年轻的妻子都围着他,“环乞拯救,甚可悯也”,王孟英咬了咬牙,心想,这个家庭,如果失去了这个年轻人,那就会失去生活的支柱啊,自己怎么能不管呢?
  这就是王孟英,在他以后一生的行医生涯中,他接手了大量的这样被前医给误治的病重患者,其数量之多,在医案书中比比皆是,简直无法统计。
  于是王孟英对患者的家属说:“如果根据这个脉象来看,确实是没有办法下手治疗了,但我会竭力想办法治疗的,还有希望,只是有个条件。”
  大家忙问:“什么条件?”
  王孟英不无担忧地说:“我怕你们还没有完全信任我,一会儿又找其他的医生,又拿出其他治疗方案来干扰我,那他就绝无生的希望了!”
  患者的母亲听了,忙给王孟英鞠个躬,说:“王先生请放心,我们就相信你了,你给开什么药我们都相信!”(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
  王孟英这下放心了,于是就开了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清气分之热),一共开了五副。
  等到这五副药都喝完了,再看这位许子社同志,居然喘气不那么急促了,咳嗽也见轻,汗也收了些,舌苔开始变黑了,舌尖也露出了绛色。
  各位在这里要注意了,到了王孟英这个时期,舌诊的理论已经发展成熟了,王孟英经常根据舌象来判断病情,在这里,舌苔由灰变黑、舌质露出绛色是因为伏邪从身体的内部开始向外部透发了,是病情开始好转的表现。
  于是王孟英就开了元参、生地、犀角、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金银花等药,用来清透热邪,这个药开出来,周围的亲戚朋友就都吐出了舌头。
  因为这个时候天就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