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业医者,以为药力太峻,不便轻用,旋值公郎乡荐继以公车,未免萦心,不及调治,迨至新正二日,复邀石顽相商,脉转弦而革,真元竭尽无余,半月以来,日眼人参数钱,如石投水……”(《张氏医通》)。
按:虚实之理,原有对待。人谓女劳疸属虚,多不敢用泻药,而后世亦咸以肾气丸为主治,至硝石矾石散一方,遂束之高阁,不独敢用者罕,敢服者亦罕,此案即是一例,良由仲景大法不明于世故也。
二,“应天王治中遍身发黄,妄言如狂,苦于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为患,用桃仁承气汤,一剂,下淤血而愈。又太守朱阳山弟下部淤血发狂,用抵当汤而愈”(《续名医类案》)。
按;黄疸病机,多属湿热淤,但重湿者则曰无湿不成疸,重热者则曰疸以胃家实热为本,重淤者则曰黄疸必伤血,治疽要活血。实则湿重主以茵陈五苓散,热重主以茵陈蒿汤,淤重主以抵当汤,原是仲景之常法。后人偏执其一端,实失仲景之活法。上案是淤血黄疸之属实者,故用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蓄血而愈。若湿盛热重或正虚者,各宜辨证定方,又当别论,而偏执一端,划地为牢以自囿,诚为黄疸治疗之大忌。
虚寒黄疸房事不节,精血内伤,或脾阳不振,中土失健,虽无湿热,但因气血之败,不能华色,亦可产生疽黄。如太阴黄疸有寒湿与虚寒二个证型,《伤寒论》所论者属寒湿,故有“小便白利者,不能发黄。”“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等论述。《金匮》中所论者属虚寒,故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予虚劳小建中汤。”“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等论述。此外,《金匮》“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疽。”以及“尺脉浮为伤肾”,“女劳之病,非水也,”等条文所述,虽不属太阴黄疸而属少阴黄疸,但也属虚寒而不是因于湿,故后人每用畜鱼置介法治疗。诚因虚寒黄疸非因于湿,故小便自利,且色亦可不变。而寒湿黄疸,则与湿热黄疸一样,同样与湿邪排泄不畅有关,故均有小便不利并色变黄之征。当然,寒湿者可以兼虚,虚寒者可以兼湿,淤热者可以挟湿,湿热者亦多兼淤,但这是另一个问题,宜当别论。
现举虚寒黄疸治案一则如下
“柴屿青治觉罗马德夫人病疸,医投茵陈五苓散未效,又合末药服之,肌肤白,眼皆如金色,转致不思饮食,右关缓弱特甚。柴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禀之官,腑脏失职,湿热滋甚,今唯有调其土,使能健运,湿热自去,不必治疸,而疸自愈矣,六君子汤加厚朴、炮姜以温中,神曲、麦芽以助戊巳之化,不数剂而全愈。”(《续名医类案》)
按:泛用苦寒清利以治疽之时弊,前人早巳论及,儿科于此,尤须注意,陈复正云:“小儿黄病,昧者一概呼为湿热。无非除湿利水,清热退黄,除此之外,无别法矣,岂知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悍御湿邪,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来乘之。”湿热发黄少,脾虚发黄多,在儿科者或如是,成人则究亦以湿热黄疸为居多,但虚寒黄疸亦不可忽视,上案虚作实治,泛用清利,反致增疾之覆辙,今人亦有重蹈者,此所以余尝有治疸须重脾之论也。
疫毒瘟黄
瘟黄仲景书中未见记载,其名出自《明医杂著》,实即急黄,急黄最早见载于《渚病源候论》,认为是:“因为热毒所加”而致。《杂病源流犀烛》认为是感受“天行疫疠”之气,故亦可称为疫毒急黄。此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病势重的特点,常一患病即出现卒然身黄,迅速加深,黄色如金,心满气喘,高热口渴,尿如柏汁;腹胀胁痛,神昏詀语,烦躁,脉弦数或细数,舌红绛,苔黄燥,吐衄便血,身见斑疹,或出现腹水昏迷等证。这种急剧症状的出现,与病因属特殊的热毒疫气,不同于一般的湿热有关。从其病理变化来看,此种;热毒之邪很易内陷心包,入侵营血,故化燥伤阴较速。其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清心开窍为大法,一般用犀角散为主方,配合生地、丹皮、玄参类的凉血滋阴药以及金花汤,牛黄丸一类的清热解毒、清心开窍剂加减。此证有时虽亦可挟湿,但由于病因主要是热毒,且每从燥化,故也是一种非湿黄疸。若与热燥黄疸比较,彼之病因非疫毒,此则是疫毒为患,故证有轻重之殊。囿于“黄疸无湿不成”之认识者,由于论疸不离一个“湿”字,谓此证亦是“湿热挟毒”,实属不妥。此证无论就病因论,从病机看,或结合治疗分析,均不得谓是湿作祟。
结语:论黄疸若只强调湿热,或只强调淤热,而全然不知有燥化非湿之诸证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须知仲景治疸之法,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汗法;抵当汤的下法;栀子豉汤的吐法;栀子柏皮汤的清法星小柴胡汤的和法,小建中汤的补法,硝石矾石散的消法;于寒湿中求之的温法;茵陈五苓散的利法,猪膏发煎的润法等等。其层次之明,法度之严,方药之细,均可师可法。如单就阳黄论,则在太阳分经府气血,入阳明别吐清下润,在少阳立疏和通泄,治亦不同,凡此均足以说明,仲景并不专执一法一方以泛治。若此而不知,竟以“湿,热、淤”三字作茧自缚,唯知以清热利湿行淤之品杂凑成方为用,是划地为牢,自陷于狭隘。
《伤寒论》第200条释疑①
《伤寒论》第200条的原文是:“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此条亦见于《金匮·黄疸篇》,仅“微烦”作“发烦”。历代医家对此条的解释很不一致。笔者不揣谫陋,略谈己见,以供参考。
一、历代医家的几种解释
历代医家对此条的解释,约有五种:
1·认为是阳明(胃)中寒证。考历代之注《伤寒论》,持此种观点者甚众,如柯琴、方有执、程云来、舒弛远、程应旄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也持此说:“阳明病脉应沉大或沉实,今脉迟,是胃阳虚弱,阳明中寒证。〃②
2·认为是阳明(经脉)虚寒证。张隐庵说此条是“言阳明经脉虚寒而成谷疽也。……病在经脉,虽下之而腹满如故,所以然者,以脉迟而经脉虚寒故也。”③一般说,阳明病有传有中,传是从经脉传,中是直中于里,所传为热,所中属寒。此外,尚有认为是经脉虚寒证者,则第236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即指此言。
3·认为是阳明经热证。成无己说:“阳明病脉迟,则邪方入里,热未为实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胃中有热,食难甩饱,……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④成氏所说的意思是虽有热,但尚未形成阳明腑实证,仍是阳明经热证。
4·认为是阳明虚热证。尤在泾在《金匮心典》中说:“脉迟胃弱,则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则谷气郁而生热,而非胃有实热,故虽下之而腹满不去。”他在《伤寒贯珠集》中,也有类似的注文。喻昌也说:“因外感阳明,胃中之余热未除,故食难用饱,饱则食复生热,二热相合,而发烦头眩。……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⑤
5·认为是太阴(脾)虚寒证。吴谦说:“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其证原属太阳寒湿郁黩而生……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④今人宗此说者较多,如南京中医学院编的《金匮要略译释》说:“这显是太阴虚寒证”;成都中医学院编的《金匮要略选读》说:“本条论述谷疸从寒化的病机。……是太阴脾虚寒证。”
由于对病机认识不一致,各家的治方也就不同。柯琴说:“当用五苓散调胃利水,”;⑦张璐说:“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于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凋胃微和胃气可也。”⑧喻昌虽亦主和,但他认为应该用小柴胡汤⑨;近代多宗温法,如《金匮要略译释》和《金匮要略选读》说:“当用温法,如理中、四逆等方。”同一条文,在临床应用中出入如此之大,实有辨析清楚之必要。
二、证属燥淤之我见
查本条脉证有三:(1)脉迟,(2)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3)必小便难。根据“虽下之,腹满如故”一句,可知原有腹满,因此,实际共有四证。据其脉证进行分析,笔者不同意上述五种解释。
第一、阳明中寒证属虚寒,但“发烦”明是热证,不得谓“烦”为寒证。阳明中寒证,因胃中虚冷,饮水则哕,是胃气逆行,不能纳食,故称“不能食”,本条称“食难用饱”,且与“饱则发烦,,连为一句,与“不能食”用词有异,蕴义有别,不应等同。
第二、如果说是阳明经脉虚寒证,参考《伤寒论》笫236条,则应有微恶寒而不应有发烦及腹满。
第三、如果说是阳明经热证,则不应有“脉迟”“腹满”这二大腑病脉证。
第四、太阴病属虚寒,故与热证“发烦”相悖。脉迟,腹满虽可见于太阴病,但也可见于阳明腑证。称太阴病为阳明病,考诸《伤寒论》,仲景并无此种提法。太阴病既有脾虚不运,也有胃气上逆而吐,故称“食不下”,此亦不应与“食难用饱”等同,大阴病以吐利、腹满为主证,但小便不难,若谓太阴黄疸小便必难,此亦不然,因太阴黄疸有寒湿与虚寒两个证型,“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是针对寒湿型言,若虚寒型,小便可以自利,《金匮》有“男子黄,小便自利”、“黄疸病,小便色不变”等条文为证,如果本条是虚寒型黄痘,仲景必不谓“必小便难”,而脉迟、腹满、溲难这三证,非为太阴证及阳明中寒证所独具。故为此而置“烦”字于不论或曲解“烦”字,均为不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阳明虚热证”之说还稍近理。但尤在泾注解失之简略,奥旨未能昌明,近世多不采用;而喻昌之出方,尤悖经义,故须商榷。
我认为此条病机应届本虚标实。胃家实是阳明病之提纲,而最易损津耗液则是阳明病之特点。阳明病之脉,经病洪,腑病迟,既然是“阳明病,脉迟”,就宜作阳明腑病看。阳明病多从燥化,后期热邪虽退,而津液受伤,胃肠干燥,大便多硬,此时虽不象中寒证及太阴病那样,因有哕、呕而“不能食”或“食不下”,但“食难用饱”,这是因为胃中余热未除,若饱食则食复生热(此即说明“食难用饱”,是形容多食不适,与“不能食”“食不下”不同),二热相合而发烦头眩。胃肠中糟粕,因津亡液燥而结实,常引起排便困难,大便坚燥准下,故腹满。至于小便难,则说明津液内竭,这与114条“阴虚小便难”情况类似,都是津液耗伤的表现,不是指湿邪内蓄,排尿不畅。这时虽“有燥屎在胃中”,但因为是津液内竭所致,故“虽硬不可攻之”。因此,本条应届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是津伤肠燥,因燥致结,田结实而致淤,因淤结而发黄,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黄疸,与谷物化成之糟粕壅实不去、加之多食饱食、造成食复的关系甚大,故曰;“此欲作谷疸。”吴谦说:“谷疸属胃热”,有一定道理,但谷疸之脉不一定“数”。
为什么对本条病证有时会误治?果如《金匮要略译释》所说:“本条的辨证关键在于脉迟,同时还应伴有舌淡神疲,色黄晦暗等证”,那就与属实热的阳明腑证恰恰相反。实际上,本条是因为“有燥屎在胃中”,脉证与承气汤证有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误治。但二者之间,有阴津已伤未伤之分,热邪方盛已衰之殊,故仲景特出此条,叫人明辨虚实。若谓“阳明病,脉迟”是太阴病,未免令人愕然。此证所以容易误治,正是因为有阳明腑病脉证之表现,因此仲景说:“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三、辨清本条内容的实际意义
第一、利于合理地补出冶方,并使有关条文捐到比较确切的解释。本条当以润导行淤为大法,采用猪膏发煎较为合理。黄疸虽以湿热为常,但发热伤津之后或热病后期,邪退正虚,朋津不足,因燥致淤,因淤结而发黄者亦有之。此种黄疸是燥淤黄疸,《金匮》中论之较详,如《黄疸篇》说:“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即指此种证型。但由于本条文蕴义不明,故有作湿热或寒湿的种种注释,现阐明第200条之本旨,再与此条结合看,实有互相补充,互为说明之妙,故此条·之身痿黄(舌痿是身痿)是对黄色枯燥不润泽的形容,与《湿病篇》的“熏黄”,形容黄晕如油正好相反,可对勘。腹满是胃肠燥结,干粪不去之征,燥不得睡是热罢阴虚之象,此时若饱食,则可因积食生热而产生“微烦头眩”。“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一条,正是为此而出治方。此方治燥淤黄疸效果很好,古今均有喜用者,谨摘录治验二则以说明:(1)“太医校尉史脱家婢病黄,服此胃中燥粪下便瘥”(《千金方》)。(2)“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量,发灰四量,一剂而愈”(《金匮要略译释》)。总之,《伤寒论》第200条与上述两条结合研究,则其蕴义及燥淤黄疸的证治就畅晓明通了。
第二、有益于扩大眼界,能使治黄不囿于湿热圈子。黄疸虽以湿热为常,但阳黄之治,或只强调湿热,或只强调淤热,若全然不知有燥化虚化诸证型,则不全面。有人对“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和“淤热在里”等经文缺乏正确的理解,惑于疸“病虽有五,皆湿热也”等说,或认为黄疸无湿不成,或认为阳黄不外湿、热、淤,因而治疗黄疸自囿于一个“湿〃字,或唯知以清热、利湿、行淤、解毒之品,杂凑威方,泛治一切阳黄,致使辨证论治之原则,降低到随症加减之水平,这就不合仲景心法。治黄疸若以“湿、热、淤”三字作茧自缚,跳不出清热、利湿、行淤之圈子,治病轻者尚可幸中藏拙,对那些治之十日以上不瘥至十八日不愈的黄疸,就束手无策,甚至忘掉“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告诫,反而加大苦寒、淡渗、芳化之品的剂量以冀获效,就只能徒伤阴津,绝人长命。如误人被误,俱各茫然不知,犹可慨叹!注:①此条数码采用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重订本)一书。
②130页
⑧《伤寒论集注》张隐庵注,卷三
④《注解伤寒论》130页,成无己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⑤《校正医门法律,尚论篇·卷六·黄疸门》,喻昌著
⑥《医宗金鉴》第一分册,吴谦等著
⑦《伤寒来苏集》99页,柯琴著,上海科技出版社。
⑧同⑥55页
⑨同⑤2003…9…1422:25:00北海散人头衔:佛门弟子等级:管理员文章:3797积分:4270注册:2002…12…24
第4楼太阳六淫病初起有六型
一般认为:太阳病初起,有二个证型,即伤寒和中风。而同时又认为:太阳为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我们知道,所谓外邪,意指失常之六气,即六淫。但如果说六淫侵犯太阳,只有伤寒、中风两个证型,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有的虽将温病亦等列为一型,但仍然遗其一半,故余谓太阳六淫病,初起有六型,现即据仲景原文条列其证治以证之,并略加讨论,以供研究仲景学说之参考。
一、太阳风淫病——中风
'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治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千呕者,桂枝汤主之。”(12)
'讨论'1·风邪外袭太阳,即为太阳中风。但风邪伤人并不一定先伤太阳。《伤寒论》195条说:“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265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74条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傲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90条说:“少朋中风,脉阳敞阴浮者,为欲愈。〃327条说:“厥阴中风,脉微浮力欲愈,不浮为未愈。”六经都有中风,这是仲景原文。要说其余五者之中风,都是从太阳传来,既乏根据,又解释不通。故中风虽是太阳病初起的一个证型,但并不是太阳病独有的证型。如果只将中风列为太阳病的一个证型,对其余五者则熟视无睹,缄口不谈,这是不太好的。
2·236条说:“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242条说:“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67条说:“太阴病,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