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7:尽管我们关于太阳能的研究和议论已经相当多,但今天对太阳能的利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将阳光有效地聚焦
B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收集和储存太阳能的系统
C核能仍然更为有效
D太阳能系统尚不安全
解析:答案为B。关于太阳能的利用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仔细考察四个选项,你可以依据常识看出A、C、D三个理由都过分具体似乎不应成为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足够理由,只有B选项所说的原因概括性高、更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
例8: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往复变化使地球景观绚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地球的珍贵礼物。然而四季这个礼物似乎分配不公,地球上只有温带才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而寒带和热带则是长冬无夏和长夏无冬。其原因是()。
A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有一定的夹角所致
B寒带的冰雪太多无法构成
C热带的地形地貌构成使之不易散热
D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解析:答案为A。这是一道涉及一点天文知识的比较抽象的常识测验题。做这道题应该把太阳地球的模型抽象出来,假定太阳是静止的,地球围绕着太阳一边公转一边自转。显然,只有当地轴与公转轨道有一定夹角时才会导致太阳光的直射地带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南北移动,由于角度不是太大,所以只有温带地区才能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再看其他选项,选项B说寒带的冰雪太多无法融化,显然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选项C说热带地貌不易散热所致,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选项D归结为地球自转,我们知道,地球自转引起的是昼夜的变化。当然,如果你这方面知识学得很好,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选出正确答案A。
第一部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复习指南第六章资料分析
第六章资料分析
第一节资料分析概述
一、资料分析测验的内容
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各种统计资料进行准确理解、转换与分析综合的能力。在资料分析测验中,所分析的资料一般包括统计表、统计图、文字分析资料三种形式,其中,统计表与统计图是现代行政管理中用来表达资料的数量关系的主要方式。
资料分析测验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1)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或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和判断,如对政策、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对被研究现象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及依存程度的规律等加以揭示和阐述。
(3)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或推断。要求应试者在阅读理解图表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观察、指标换算、分析、比较或综合判断等过程,作出符合资料实际情况的结论来。
二、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形式
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形式是:首先提供一组资料,这组资料可能是一个统计表,一个统计图,或者是一段文字。在资料之后相应地有3~5个问题,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再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来。可以说,资料分析测验的试题着重考察应试者以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应试者不但要能读懂统计图表,即准确地把握各项数据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要能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把握数据的规律,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指导、定向以及调整的重要作用。
三、资料分析测验的难度
资料分析测验共有15道题,一般来说,问题的难度有三级:
第一是简单题,这种题在阅读资料之后只需要通过观察就可以在资料图表中直接找到答案,比如判断最大值、最小值或资料中某一具体数值等。
第二级是中等难度题,常常要经过一定的运算或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组合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第三级是较难的题,往往给出一组判断,要求应试者判断这组判断的正误,这类题一般带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资料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有时甚至要用到资料上没有直接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四、资料分析测验的解题技巧
在资料分析测验中,资料后面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依据资料的内容而设计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整个资料,在掌握资料所提供信息的总体特征或突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每一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与图表中的具体数值(或图形)相对照,通过分析、比较、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由于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除了专修过《统计学》理论的人外,很少有人系统地学习过统计图表方面的知识,对统计图表和资料分析能力指标也不太清楚和熟悉。因此,建议应试者在复习准备时适当加强有关统计图表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应试者应该侧重于对测验方式、方法的熟悉以及对各种试题的不同形式和提问角度的把握。
第二节文字资料分析
一、文字资料分析的考察内容
文字资料分析题是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信息罗列出来,要求考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主要考察应试者对一段文字中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文字资料分析题是资料分析测验中较难、较复杂的部分,因为它不像统计图象那样具有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等特点,其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众多数据都隐藏包容在一段陈述中,需要应试者从中将需要的数据逐一找出,并将相关的数据串起来。这就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通常要小心的是文字中的细节、伏笔,有些文字陷阱会误导应试者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文字资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在所有的资料分析题中,文字资料题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在遇到这类题时,切忌一上来就找数据。因为这种题是一种叙述,叙述就有语意,有语意就可能让人误解。如果一上来就直奔数据,而对材料陈述的内容不屑一顾的话,很可能背离材料的本意和要求,造成失误。
做文字资料分析题,在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要将题目通读一遍,用大脑分析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仔细看一下后面的问题,与自己原先想的印证一下,接下来就有针对性的再认真读一遍材料,最后,开始答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把握材料;另一方面,对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及其各自的作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做那些统计表的问题,面对大堆的数据觉得无从下手,而以为文字资料非常容易,这种想法常会导致在文字资料题上丢分。前面就已经说过,在资料分析中,最难的一类就是综合性的判断,统计表分析题只涉及对数字的比较和处理,虽说复杂点,却相对比较容易得分;而文字资料题却加上了对语意的把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比统计表又多了一个环节。这对那些急躁而轻视文字资料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文字资料分析典型例题
例1: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米~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的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米~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请根据这段文字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1居住在海拔200米~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
A562%B278%
C24%D295%
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
A0~200米B200米~500米
C500米~1000米D1000米以上
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
A10%B82%
C116%D93%
4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
A我国的拉萨B南美洲的安第斯
C波利维亚的波托西D日本的广岛
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
A562%B278%
C722%D295%
解析:1C。这个问题纯粹是从材料中找原始的数据,比较容易。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人口,而不是地域面积;在供选择的选项中有面积的数据,注意不要选错。
2A。此题需要首先找出四个高度段的有关人口密度的数据,再加以比较,注意不要将这些数据混淆了。
3B。此题与第1题差不多,稍加选择,即可得到答案是B。
4C。此题的答案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罗列出来,只是用一种补充说明的方式点出。而且,材料中,也给出了两个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作用,所以,必须审慎地领会题意,以免陷入出题者所设陷阱,造成失分。
5C。此题只需要找出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用“1”去减就可以了。
例2:某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达到954546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和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7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9566亿元,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8%和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4%。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5923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乡镇企业直接和间接出口创汇80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69%。该年乡镇企业税金为31029亿元,仅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2%。但是在国家财政新增长的部分中所占比重却明显地增大。从10年前至该年,10年间乡镇企业税金增加28829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额的197%。同期乡镇企业税金平均每年增长303%,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7%的348倍。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第1~5题。
1该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多少?()
A238%B176%C62%D63%
2该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多少?()
A1/2弱B1/2强C1/4弱D1/4强
310年前我国乡镇企业税金为()。
A31029亿元B28829亿元
C32亿元D22亿元
4从10年前至该年,我国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A12%B197%C303%D87%
5该年,我国乡镇工业产值为()。
A954546亿元B649566亿元C459238亿元D31029亿元
解析:1C。首先在题中找出我国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38%,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的176%,根据题中要求,两个数字相减就可以了,这是比较容易的一种问题,考察的是考生获取有效数据的能力。
2B。我们在题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38%。然后我们对照问题,很容易地就会得出答案为B。
3D。此题与前面两题相比,显得稍微复杂一些,它要求的不是材料中的原始数据,而是对材料中几个相关数据的处理。首先,我们可以在材料中找出该年乡镇企业税金为31029亿元,然后,继续往下读,我们就可以发现,下面有这样一段话“10年间乡镇企业税金增加28829亿元”,综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出,10年前我国乡镇企业税金为22亿元,即选“D”。
4D。此题看起来好像不太容易计算,实际上,只要细心阅读材料就会发现,它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材料最后一句明确地给出“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7%”。
5C。此题的答案也在材料中,这需要的是一个提取数据的过程,只是有关乡镇企业产值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9566亿元,另一个是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59238亿元,需要在看清题目的前提下作出正确选择。
第三节统计表分析
一、统计表的基本格式
统计表是指把获得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按一定的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之内的表格。任何一种统计表,都是统计表格与统计数字的结合体。统计表是系统提供资料和积累资料的重要形式。
根据统计表的构成情况,统计表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三类。统计表具有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提纲挈领等优点。统计表的基本格式如下: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标题
总标目国家工人所得个体业主所得财产所得纵标目横标目英国70921数字美国691219法国592912西德602218
从外形看,一个统计表至少由标题、标目、线条和数字四部分构成。
(1)标题是表的名称,用以概括地表列全部统计资料的内容;
(2)标目说明表内数字的含义,标目包括横标目和纵标目,用来表示表中被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
(3)线条是指表的边框、顶线和底线;
(4)数字是表内统计指标数值。在数字格中,若出现“……”符号时,表示暂缺或省略不计;若出现“—”符号时,则表示该格不应有数字。
二、统计表分析解题技巧
统计表具有一目了然、条理清楚的优点,答题时首先要看清标题、纵标目、横标目以及注释,了解每行每列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答题。一般来讲,关于统计表的问题,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从图表上查阅答案,这种问题比较简单;第二种需要结合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计算,这就要求应试者弄清题意,找准计算对象;第三种是比较复杂的分析和计算,需要综合运用图表所提供的数字。
在解答统计表问题时,首先要看清试题的要求,通览整个材料,然后带着问题与表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利用表中所给出的各项数字指标,研究出某一现象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三、统计表分析典型例题
例1:根据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7—1978年日本、美国、新加坡及西欧国家
在马来西亚进、出口贸易额的比较(单位:%)
国家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进口额中所占比重1977年1978年1977年1978年日本2062223123美国1822012314西欧1981817419新加坡16116109合计74776628651。西欧1977年在马来西亚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A19%B180%
C198%D174%
2。在马来西亚出口比重中,1978年比1977年增加的国家有:
A西欧和美国B美国和日本
C新加坡D不确定
3。新加坡在马来西亚进口额中所占比重1978年比1977年
A减少了1%B增加了9%
C减少了10%D增加了1%
4。在马来西亚进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中,1978年比1977年都有所增加的国家是:
A日本B美国
C西欧D新加坡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78年西欧在马来西亚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大于美国
B1978年马来西亚对西欧的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比1977年都有所增加
C1977年马来西亚出口了746%的产品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答:1。D2。B3。A4。B5。D
题型分析:统计表具有一目了然、条理清楚的优点,答题时首先要看清标题、纵标目、横标目以及注释,了解每行每列的数据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