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物,气盛而力浓,不论风寒暑湿、痰火郁结皆能补塞。故病患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
或邪微而正亦惫,或邪深而正气怯弱,不能逐之于外,则于除邪药中投之,以为驱邪之助。
然又必审其轻重而后用之,自然有扶危定倾之功。乃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又佐以纯
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住。轻者邪气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
。而病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而常人之情
,无不好补而恶攻。故服参而死,即使明知其误,然以为服人参而死,则医者之力已竭,而
人子之心已尽,此命数使然,可以无恨矣。若服攻削之药而死,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
而医者之罪,已不可胜诛矣。故人参者,乃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病家如此,医家如此,
而害人无穷矣!更有骇者,或以用人参为冠冕,或以用人参为有力量;又因其贵重,深信以
为必能挽回造化,故毅然用之。孰知人参一用,凡平凡这有邪者即死,其不死者,亦终身不
得愈乎?其破家之故,何也?盖向日之人参,不过一二换,多者三四换。今则其价十倍,其所
服,又非一钱二钱而止。小康之家,服二三两,而家已荡然矣。夫人情于死生之际,何求不
得,宁恤破家乎?医者全不一念,轻将人参立方。用而不遵在父为不慈,在子为不孝,在夫
妇昆弟为忍心害理,并有亲戚朋友责罚痛骂,即使明知无益,姑以此塞责。又有孝之慈父
,幸甚或生,竭力以谋之,遂使贫窭之家,病或稍愈,一家终身冻馁。若仍不救,棺殓俱无
,卖妻鬻子,全家覆败。医者误治,杀人可恕,而逞己之意,日日害人破家,其恶甚于盗贼
,可不慎哉!吾愿天下之人,断不可以人参为起死回生之药而必服之。医者,必审其病,实
系纯虚,非参不治,服必万全,然后用之。又必量其家业,尚可以支持,不至用参之后,死
生无靠,然后节省用之。一以惜物力,一以全人之命,一以保人之家。如此存心,自然天降
之福。若如近日之医,杀命破家于人不知之地,恐天之降祸,亦在人不知之地也,可不慎哉
!
卷上方药
用药如用兵论
属性: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
。故
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
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
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天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
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
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
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
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
,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究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河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
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
衍,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卷上方药
执方治病论
属性:古人用药立方,先陈列病症,然后云某方主之。若其症少用出入,则有加减之法,附于
后方
。可知方中之药,必与所现之症纤悉皆合,无一味虚设,乃用此方毫无通融也。又有一病而
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异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似
,而其中之现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则其药皆不对症矣。并有病名虽一,病形相反
,亦用此方,则其中尽属相反之药矣。总之,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
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
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途说,闻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
,而冒昧施治。虽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
卷上方药
汤药不足尽病论
属性:《内经》治病之法,针灸为本,而佐之以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醴等法。病各有
宜,
缺一不可。盖服药之功,入肠胃而气四达,未尝不能行于脏腑经络。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
则病属有形,药之气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针灸等法,即从病之所在,调其血气,逐其风
寒,为实而可据也。况即以服药论,止用汤剂,亦不能尽病。盖汤者,荡也,其行速,其质
轻,其力易过而不留,惟病在荣卫肠胃者,其效更速。其余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
必医者预备,以待一时急用,视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则病无遁形。故天下无难治之症
,而所投辄有神效。扁鹊、仓公所谓禁方者是也。若今之医者,只以一煎方为治,惟病后调
理则用滋补丸散,尽废圣人之良法。即使用药不误,而与病不相入,则终难取效。故扁鹊云
∶人之所患,患病多;医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变愈多,而医家之道愈少,此痼疾之所以
日多也。
卷上方药
本草古今论
属性:本草之始, 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之圣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
之精
,穷万物之理,字字精确,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故对症施治,其应若响。仲景诸方之药
,悉本此书。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隐弘景倍之,
而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医家皆取而用之,肛有成
书。至明·李时珍,增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证类本草》为
《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此药味由少而多
之故也。至其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然皆不若《神农本草》之纯
正真确。故宋人有云∶用神农之品无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药则万有不
足凭者。至其诠释,大半皆视古方用此药医某病,则增注之。或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
而误以方中此药为专治此病者有之。更有己意推测而知者。又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
而强着其效者。种种难信。至张洁古、李东垣辈,以某药专派入某经,则更穿凿矣,共详在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篇。故论本草,必以神农为本,而他说则必审择而从之。更必验之于病
而后信。又必考古方中所曾用者,用可采取,余则只可于单方外治之法用之。又有后世所谓
之奇药,或出于深山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世所未尝有者,后人用之,往往有奇效。此
乃偏方异气之所钟,造物之机,久而愈泄,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博物君子,亦宜识之
,以广见闻,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卷上方药
药性变迁论
属性: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根据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
其故
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
气浓而力全;以后传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一则种类之异也。凡物之种类不一,古人
所采,必至贵之种。后世相传,必择其易于繁衍者而种之,未必皆种之至贵者。物虽非伪,
而种则殊矣。一则天生与人力之异也。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浓
。今皆人功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则名实之讹也。
当时药不市卖,皆医者自取而备之。迨其后,有不常用之品,后人欲得而用之,寻求采访,
或误以他物充之,或以别种代之。又肆中未备,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药遂失其真矣。其变
迁之因,实非一端。药性既殊,即审病极真,处方极当,奈其药非当时之药,即效亦不可必
矣。今之医者,惟知定方,其药则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虽有神医,不能以假药
治真病也。
卷上方药
药性专长论
属性: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则通气,滋润则
生津
,此可解者也。如同一发散也,而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同一滋阴也,而
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同一解毒也,而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
,已有不可尽解者。至如鳖甲之消痞块,使君子之杀蛔虫,赤小豆之消肤肿,蕤仁生服不眠
,熟服多眠,白鹤花之不腐肉而腐骨,则万不可解者。此乃药性之专长,即所谓单方秘方也
。然人只知不可解者之为专长,而不知常用药之中,亦各有专长之功。后人或不知之,而不
能用,或日用而忽焉,皆不能尽收药之功效者也。知医者,当广集奇方,深明药理,然后奇
症当前,皆有治法,变化不穷。当年神农着《本草》之时,既不能睹形而即识其性,又不可
每药历试而知,竟能深识其功能,而所投必效,岂非与造化相为默契,而非后人思虑之所能
及者乎?
卷上方药
煎药法论
属性: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
,况
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如麻黄汤,先煎麻黄去沫,
然后加余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汤,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
助药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
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先煎五味
,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
大黄。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
者,皆各有意义。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
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
常服药者,或尚能根据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
,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卷上方药
服药法论
属性: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
不可
不知也。如发散之剂,欲驱风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
遍,挟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风坐立,或公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
,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荣气反为风药所伤矣。能利之药,欲其化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腹
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若与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物相乱,
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故《伤寒论》等书,服药之法,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
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圆。其轻重
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当。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义,必其得于心也。
卷上方药
医必备药论
属性:古之医者,所用之药皆自备之。《内经》云∶司气备物,则无遗主矣。当时韩康卖药,
非卖
药也,即治病也。韩语公《进学解》云∶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俱收并蓄,特用无遗,医
师之良也。今北方人称医者为卖药先生,则医者之自备药可知。自宋以后,渐有写方不备药
之医,其药皆取之肆中,今则举世皆然。夫卖药者不知医,犹之可也。乃行医者竟不知药,
则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同,医者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又古圣人之治病
,惟感冒之疾,则以煎剂为主,余者皆用丸散为多。其丸散,有非一时所能合者。倘有急迫
之疾,必须丸散,俟丸散合就,而人已死矣。又有一病只须一丸而愈,合药不可只合一丸。
若使病家为一人而合一料,则一丸之外,皆为无用。惟医家合之,留待当用者用之,不终弃
也。又有不常用,不易得之药,储之数年,难遇一用,药肆之中,因无人问,则亦不备。惟
医者自蓄之,乃可待不时之需耳。至于外科所用之煎方,不过通散营卫耳。若护心托毒,全
赖各种丸散之力,其药皆贵重难得。及锻炼之物,修合非一二日之功,而所费又大,亦不得
为一人只合一二丸。若外治之围药、涂药、升药、降药,护肌腐肉,止血行瘀,定痛煞痒,
提脓呼毒,生肉生皮,续筋连骨;又有薰蒸烙灸,吊洗点 等药,种种各异,更复每症不同
,皆非一时所得备,尤必须平时预合。乃今之医者,既不知其方,亦不讲其法;又资本以蓄
药料,偶遇一大症,内科则一煎方之外,更无别方;外科则膏药之外,更无余药。即有之,
亦惟取极贱极易得之一二味,以为应酬之具,则安能使极危、极险、极奇、极恶之症,令
起死回生乎?故药者,医家不可不全备者也。
卷上方药
乩方论
属性:世有书符请仙而求方者,其所书之方,固有极浅、极陋、极不典,而不能治病且误人者
;亦
有极高、极古、极奇、极稳,以之治病而神效者。其仙或托名吕纯阳,或托名张仲景。其方
亦宛然纯阳、仲景之遗法。此其事甚奇,然亦有理焉。夫乩者,机也。人心之感召,无所不
通,既庆心于求治,则必又能治病之鬼神应之。虽非真纯阳、仲景,必先世之明于医理,不
遇于时而死者,其向导一时不散,游行于天地之间,因感而至,以显其能,而其人病适当愈
,则获遇之,此亦有其理也。其方未必尽效,然皆必有意义,反不若世之时医,用相反之药
以害人。惟决死生之处,不肯凿凿言之,此则天机不轻泄之故也。至于不通不典之方,则秘
持乩之术不工,或病家之心不诚,非真乩方也。
卷上方药
热药误人最烈论
属性:凡药之误人,虽不中病,非与病相反者,不能杀人。即与病相反,药性平和者,不能杀
人。
与病相反,性又不平和,而用药甚轻,不能杀人。性既相反,药剂又重,其方中有几味中病
者,或有几味能解此药性者,亦不能杀人。兼此数害,或其人病甚轻,或其人精力壮盛,亦
不能杀人。盖误药杀人,如此之难也,所以世之医者,大半皆误,亦不见其日杀数人也。即
使杀之,乃辗转因循,以至于死,死者不觉也。其有幸而不死,或渐自愈者,反指所误用之
药以为此方之功效,又转以之误治他人矣。所以终身误人,而不自知其咎也。惟大热大燥之
药,则杀人为最烈。盖热性之药,往往有毒;又阳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若欺
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闭,舌燥齿干
,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
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皆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
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我目
中所见不一垂涕泣而道之,而医者与病家,无一能听从者,岂非所谓命哉!夫大寒之药,亦
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至于极轻淡之药,误用亦能
杀人,此乃其人之本领甚薄,或势已危殆。故小误即能生变,此又不可全归咎于医杀之了。
卷上方药
薄贴论
属性: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
去腐
,止痛生肌,并摭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
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浓而久贴,此理人所难
知,何也?盖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
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