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至半斤。 
上下胀诸方,盖本于经,所谓泄之则胀已之旨也。 
〔丹〕治胀专主湿热,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 
〔垣〕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感风寒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 
热,作胃实腹病,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 
小承气汤下之。《内经》曰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又热论云伤寒变为热,故下之不胀者,以明寒因寒用,故 
曰下之胀已,非阴盛生内寒,胃寒胀满之病。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即 
时发,至秋发者,何也?暑天当时助正气,故邪不能发。至秋暮,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 
用交解饮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气虽有余,病 疟犹以为寒,况不足病为胀满者乎?是知腹胀多为寒病也。何以 
言之?《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灵枢经》云∶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末传寒中。又云∶腹胀满,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灵枢经》云∶ 
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内经》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足太阳经络者, 
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此乃胃中寒热郁遏也。又云∶太 
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内经》所说寒胀多如此,老夫但略举其端。其病 
者不悟寒胀之多,一切胀满病作热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黄、牵牛之类下之,或药病不相应,立致夭折。 
由是论之,当从《灵枢》、《素问》乎?当从俗医胸臆之论乎?今立治中满 胀寒胀一方,热胀一方,评而用 
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可也。(中满分消汤治寒胀,分消丸治热胀,贰方并见后条。) 
〔《灵》〕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师传篇) 
适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五常政论 东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见脉实篇。)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厥论) 
〔垣〕浊气在上则生 胀阴阳应象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 
逆从也。夫 胀者,以寒热温凉论之,此何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 
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风湿热三脉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则左迁 
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已绝于外。火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 
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胃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 
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阴阳 
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胀闭塞。调经篇云∶下脘不通,则胃气 
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 
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于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 
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 
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满腹胀俱去,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 
于内,此法是也。 
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中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以为腹胀,服之以利为度。(方见前。) 
上治脉洪、便结而胀。 
范天秩郎中之内,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 
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 
微,聚而不散,即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后以顺气汤助之,则浊阴之 
气,自此而降矣。 
x木香顺气汤x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苍术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浓朴(制,四分) 青皮(一钱) 益智 陈皮 泽泻 白茯 
苓(去皮) 半夏 干姜 吴 
茱萸(汤泡。各贰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分) 
《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贰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 
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之辛苦大温,通顺滞气; 
以陈皮、当归、人参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宜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 
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 
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贰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脉弦细、胁痛而胀。 
x中满分消汤x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 
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贰服愈。 
黄 (五分) 益智 半夏(各三分) 川乌(一分) 吴茱萸 草豆蔻(各五分) 人参 木香 青皮 当归 黄 
连(各贰分) 浓朴(五分) 茯苓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各贰分) 升麻(三分) 柴胡梢 干姜 荜澄茄 
(各贰分) 黄柏(五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贰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大忌房劳、酒、面、生冷、硬物、油腻。 
〔丹〕治大人小儿,因食果子多而腹胀气急者。肉桂细米饭丸,绿豆大。每服十丸,小儿五粒,热水下。(《经验方》) 
〔垣〕《灵枢经》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取者,泻也。宜以辛热散之。 
良姜 肉桂 益智 草豆蔻仁 浓朴 升麻 甘草 独活(使) 黄柏(少许引用) 
又方 
桂枝 桔梗 人参 青皮(少许) 陈皮 良姜 白术 泽泻 吴茱萸 
四肢湿肿,宜缪刺。先泻其血结,后调其真经。(谓刺去其血结是也。) 
〔《千》〕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细末。生姜汤调下五分。 
〔垣〕太阴所至为蓄满 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 
阳,火也。地为阴,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满,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 
乃大寒为胀满。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必愈。然亦有 
轻重。 
x木香塌气丸x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贰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青皮(各一钱) 蝎梢(去 
毒,贰钱半) 
上为细末,水调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 
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洪肿冰冷,须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膏摊纸上涂贴。 
诸胀腹大,皆为热。(全文见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垣〕x中满分消丸x 治中满热胀、鼓胀、气胀、水气胀、大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炒) 黄连(各五钱。炒) 姜黄 白术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猪苓(去皮。各一钱) 白茯 
苓(去皮) 砂仁(各贰钱) 枳实(炒黄) 半夏(汤泡。各五钱) 干姜(贰钱) 浓朴(去皮,炒,一两) 
知母(炒,四钱) 泽泻(贰钱) 陈皮(三钱) 
上共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干,白汤下,食后。寒因热用,故焙服。 
〔丹〕有第贰小娘,食积挟湿,手足生疮,腹满面浮,口渴食少,膈满,小便少,大便实。 
大腹皮 干葛(各贰钱) 黄芩(五钱) 陈皮(五钱) 浓朴(三钱) 川芎(三钱) 炙甘(一钱) 白术(一 
两) 木通(半两) 姜三片,煎服。 
南贰孺人,面浮肚胀。 
苍术(五钱) 黄柏(三钱,炒) 白术(两半) 陈皮(一钱) 木通(贰钱) 川芎(五分) 滑石(炒,钱 
半) 甘草(贰钱,炙) 浓朴(五分) 
裴孺人,年五十贰岁,气上膈满,食少,此积热生湿。诊得左三部涩小,右三部微数,重取稍大。喜得无 
弦脉,为可治之病。 
白术(一两) 青皮(三钱) 陈皮 浓朴(各五钱) 大腹皮(贰钱) 片芩(炒) 木通(五钱) 苏梗 川 
芎(各三钱) 桂枝(三钱) 甘梢(一钱半) 
分十帖。姜贰片,煮饮之。煎渣之汤下保和三十丸。 
〔《经》〕患腹胀满夯闷。掘山栀根少许,煎水调一盏服。女人血气腹肿,以山栀根末三钱,热酒空心 
服之。 
〔仲〕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 
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 
即骨寒。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 
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 
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服。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 
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血分治法,见水腹胀门。) 
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全文见治虚实条。) 
〔《素》〕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脉解篇) 
上脾胃胀,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诸方是也。 
肾气实则胀。(全文见治虚实条。)贰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全文见诊病传变。) 
运气 胀有七∶ 
一曰湿助脾盛而胀。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士。又云∶岁土太过,甚则饮食中满。又云∶岁土不及,湿 
乃大行,民病肿满。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满,肠鸣。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湿气变物,水饮内 
蓄,中满不发,甚则 肿,治以诸热是也。 
贰曰风攻脾虚而胀。经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腹胀,治以辛凉是也。 
三曰寒胀。经云∶水太过曰流衍。流衍之纪,其病胀。又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又云∶ 
水郁之发,民病痞坚腹满。又云∶太阳之胜,皮肤痞肿腹满。又云∶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腹满,身 肿。 
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 肿胸腹满,治以诸热是也。 
四曰燥胀。经云∶阳明之复,腹胀而泄,治以温剂是也。 
五曰寒郁热于中而胀。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寒雨化,其病中热胀。又云∶太阳司天之政,贰之 
气,大凉反至,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是也。 
六曰寒热相搏而胀。经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接于气交,民病腹胀大。又云∶太阴司天之政,四之 
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民病心腹满热胪胀,甚则 肿是也。 
七曰火郁之发胀。经云∶火郁之发,民病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是也。 
〔梅〕治腹满不能服药导引方。取独蒜煨熟,去皮,纳下部,冷即易。 
〔《灵》〕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 
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贰者皆 
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 
故命曰胀。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 
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 
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黄帝 
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甲乙经》云∶心输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虚 
满而喘咳。(《甲乙经》云∶肺输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甲乙》云∶肝俞主之, 
亦取太冲。)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甲乙》云∶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 
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甲乙》云∶肾俞主之,亦取太溪。)胃胀者, 
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甲乙》云∶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甲乙》云∶天枢主之。)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甲乙》云∶中 
主之。)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甲乙》云∶曲骨主之。)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甲乙》云∶石门主之。)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甲乙》云∶阳陵泉主之。)凡此诸胀者, 
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 
,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 
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 
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荣卫循脉”至此三十九字,原误在“病各有形”之下,“黄帝曰∶愿闻”之上。 
有,“三里而泻”之上,当有脱简。《甲乙》云∶凡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黄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黄帝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 
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 
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脉,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 
乎。(胀论篇) 
刺灸 胀有七法∶ 
其一取血络。经云∶肤胀,先取胀之血络是也。 
其贰取胃。经前篇胀论所谓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是其一法也。又云∶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审守其输,调其虚实。又云∶胃病者,腹 
胀,取之三里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贲响腹胀。胃中寒则胀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胀 
病大法,皆泻胃穴三里也。 
其三取脾。经云∶腹满食不化,腹响响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又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病腹胀嘻噫。视 
盛虚热寒陷下取之。又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云∶足太阴之别, 
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是胀之虚者,多补足太阴 
脾穴也。 
其四取肾、膀胱。经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又云∶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泻然筋血者。又云∶邪在肾,则病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是有血者,尽取之。又云∶腹满,大 
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 
先取涌泉见血。是跗上盛者,尽见血也。又云∶胀取三阳,是胀病多泻肾经诸穴也。 
其五取三焦委阳穴。经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取委阳 
是也。盖不得小便,则水无所泄,其水溢出,皮肤肿者为水,其水留于腹中,独腹胀者为胀也。 
其六取肺。经云∶振寒洒洒鼓颔,不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阴是也。 
其七取厥病成胀。经云∶阳明之厥,腹满不得卧;太阴之厥,腹满 胀;少阴之厥,腹满心痛;厥阴之厥, 
少腹肿痛,腹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也。 
〔《秘》〕鼓胀之状,腹身皆大∶脐上下左右(各刺贰寸贰分。)中脘 通关 三里 (手) 肤胀之状,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