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颈项强,小便难而身黄者,与柴胡汤必下重。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风温脉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则微发黄色,剧 
则如惊痫,时螈 。(论见风温。)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 
发黄。(论见头汗。)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发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宜抵当汤。(论见蓄血。) 
伤寒身黄发热者,x栀子黄柏皮汤x主之。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贰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x麻黄连翘汤x主之。 
麻黄(泡,去节) 连翘根 生姜 甘草(各一两) 赤小豆 梓白皮(生。各半升) 杏仁(贰十粒)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用潦水一盏半煎,温服。(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五味甘辛发散表邪,为 
阳也。赤小豆、连翘、梓皮酸苦泄里为阴也,潦水味薄不助阴气也。) 
上身黄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则宜抵当汤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 
不黑者,虽小便利,非蓄血也。其为症有三。一者栀子柏皮汤,贰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治身黄小便利 
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谓干黄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 
人》所谓中湿是也。 
汗下烧针后,心下痞而胸烦者,面色青,肤 ,难治。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治。(论见痞。)身黄 
禁忌。(见前汗后身黄、下后身黄条。)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黄续法
属性:〔海〕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 
水来侵之,多变此疾。一则茵陈茯苓汤加当归、桂枝,贰则茵陈橘皮汤加姜、术、半夏,三则茵陈附子汤,四 
则茵陈四逆汤,五则茵陈姜附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方见如左。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 
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 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 
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陈汤加附子、甘草主之。(韩氏名 
茵陈附子汤。)发黄,肢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干姜、甘草主之。(韩氏名茵陈姜附汤。) 
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附子、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发黄,前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 
迟者,茵陈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韩 名茵陈茱萸汤。)赵宗颜,因下之太过生黄, 
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 
按海藏次第用药者,谓先投韩氏茵陈茯苓汤,次投茵陈陈皮汤,又次投茵陈附子汤。后赵秀才次第仿此。 
赵秀才因下之早,黄病,脉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药,至茵陈四逆汤大效。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 
阴黄,仲景理中汤加茵陈服之。 
x茵陈汤x 治伤寒发黄,目悉黄,小便赤。 
茵陈 山栀 柴胡 黄柏(蜜炙) 黄芩 升麻 龙胆草(各半两) 大黄(炒,一两) 
上 咀,水煎,空心服,以利为度。 
〔海〕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主之。 
〔《衍》〕一僧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 
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贰,贰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陈、栀子各三分,秦 
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贰合,去渣,食后温服,以和为度。 
〔《活》〕x五苓加茵陈蒿汤x 治发黄而渴,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十分) 五苓汤(五分) 
上贰剂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水调下。 
又方 伤寒欲发黄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出黄水,甚验。即用茵陈汤调五苓散服之,最效。 
〔《本》〕治头中湿热发黄胆,x瓜蒂散x。 
瓜蒂(贰十枚) 赤小豆 黍米(各十四粒) 
上为细末,如大豆大一粒许,纳鼻中缩入,当出黄水,慎不可吹入。 
〔《云》〕结胸发黄,太阳附本也。(以结胸法治之。)痞气发黄,太阴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活》〕问白虎症亦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何以不发黄?答曰∶白虎与发黄症相近。遍身汗出,此 
为热越,白虎症也。头面汗出,颈已下无汗,发黄症也。 
〔成〕伤寒发黄,是病已极,是有不治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症。又若形体如 
烟熏,直视摇头者,是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治之症也。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但欲寐嗜卧
属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卫气寤则行阳,寐则行阴而寐也。必从足少阴始,故少阴病但欲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见发热。) 
少阴病,得之贰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贰三日无症,故微发汗也。(无症谓无吐利厥症。)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麻黄 甘草(炙。各贰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须贰三服,以身汗为度。 
少阴病,得之一贰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x附子汤x主之。 
附子(半枚) 茯苓(七钱半) 人参(半两) 白术(一两) 芍药(七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贰三日,口燥咽干者,大承气汤急下之。(方论见口燥咽干。)若咽痛者,甘草汤;不瘥者,桔梗汤。(方论见咽 
痛。) 
少阴病,得之贰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见不得卧。) 
少阴病贰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若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论见下利。) 
若四肢重痛下利者,真武汤主之。(方论见下利。)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潮热。少阴病下利至六七日,变咳而呕,渴,心烦 
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寤寐者死。少阴病六七日, 
息高者死。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利,脉紧变暴微厥,手足反温者,欲解也。(论见下利。)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口燥咽干,但欲寐。(方论见口燥。)欲吐不吐,但欲寐。(方论见吐。) 
吐利但欲寐。(方论见吐出。)下利但欲寐。(方论见下利。)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 
躁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可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悸,或小便不利,或腹 
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宜x四逆散x 
甘草(炙) 枳实 柴胡 芍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日饮和渣服方寸匕,日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冷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渣, 
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手足逆冷,其人若下利后重者,此条四逆散加薤白汤。若下利脉绝及无脉者,通脉四逆汤、白通 
加猪胆汁汤。(方论见下利。)若身体骨节痛,脉沉者,宜附子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方见下利。)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脉沉发热者,宜前条麻黄 
附子细辛汤。少阴病欲 
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 
故也。阳已虚,尺部弱涩者,不可复下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论见鼻干。) 
脉浮汗出多眠,若身重息鼾者,风温。(方论见风温。)若合目则盗汗出者,三阳合病。(方论见盗汗。) 
狐惑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其声嗄者,甘草泻心汤。咽 
干者,苦参汤。其肛虫蚀,雄黄熏之。其脉数无热,目赤皆黑者,当归赤小豆散。(并见狐惑条。)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口燥咽干
属性:少阴病,得之贰三日,口燥干者,宜下之,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纯青色水,心下痛,口燥干者,宜大 
承气汤。(论见下利。)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反 
恶热,若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渴表解条。) 
太阳病,下后不大便,日晡潮热,心下满痛,而舌上燥渴者,宜大陷胸汤。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海藏云∶漱水不咽,胸满,心下手不可近者,桃仁承气主之。) 
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声嗄,或咽干者,当作狐惑治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咽痛
属性:少阴病贰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不瘥,桔梗汤。 
x甘草汤x 用甘草贰两, 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日三服。 
x桔梗汤x 用甘草贰两,桔梗一两,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少阴病,咽中痛,x半夏散及汤x主之。 
半夏(制) 桂枝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少少咽之为散,白汤调服方寸匕,亦效,日三服。(仲景法为散调服,不 咀。) 
〔成〕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x苦酒汤x主之。 
半夏(制,十四枚) 鸡子(一个,去黄,纳半夏、苦酒于鸡子壳中) 
上贰味,纳半夏,着苦酒,以鸡子壳置刀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 
作三剂。 
脉紧当无汗,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论见吐利。)师曰∶伏气之病, 
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 
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见后《活人》续法) 
咽痛下利兼胸满者,猪肤汤。厥逆面赤者,通脉四逆汤。下后复厥逆,下部脉不至者,麻黄升麻汤。 
(并见下利。) 
阳毒咽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鳖甲汤。(《活人》云∶阳毒 
升麻汤主之。论见阳毒条。) 
阴毒咽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活人》云∶ 
阴毒甘草汤主之。论见阴毒条。) 
太阳病,下后脉紧者,必咽痛。(论见大法。)阳明病,头眩而咳者,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先厥后热者,下利必自止,止而反汗出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者,下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 
其喉不痹。(论见下利。)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咽中闭塞,不可下, 
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头眩,下利日数十行。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咽痛续法
属性:〔《活》〕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更微弱。 
先发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此病只贰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 
寒也,次用四逆主之。 
x半夏桂枝甘草汤x 
半夏(汤洗) 甘草(炙) 桂心(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候冷,少少细呷之。(即仲景半夏散及汤,但药 咀耳。)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附吐
属性:腹满时痛而吐者,太阴病。论见腹满。(《活人》云∶理中汤主之。)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论见下利。《活人》云∶四逆汤主之。)少阴病, 
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但欲卧,不烦而吐,五日变自利, 
烦躁不得寐者死。(论见但欲寐。) 
腹痛欲呕吐者,宜黄连汤。病解后虚羸少气欲吐者,宜竹叶石膏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宜x吴茱萸汤x。 
吴茱萸(汤泡洗,一两半) 人参(三分) 生姜(一两半) 大枣(三枚) 
上 咀,水煎去渣,分贰服。 
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宜五苓散。(论见厥。)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x主之。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等分) 
上 咀,水煎温服。 
太阳病吐后,汗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论见发热。) 
病患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因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而客热者,不能消谷, 
以胃中虚冷故也。凡服桂枝汤而吐者,必吐脓血也。(注云∶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是也。) 
吐厥逆者,甘姜。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吐续法
属性:〔《活》〕吐有冷热贰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姜主之。 
阴症喘促及吐逆者,返阴丹入口便住。 
x大橘皮汤x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又无汗,心烦,骨节疼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先服 
大橘皮汤,吐止后宜建中汤。 
陈皮(一两半) 生姜(一两) 枣子(八枚)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钱) 竹茹(半升) 
上水三大盏,煮取一盏,分贰服。 
病患直患呕吐,而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之。(治见厥痹。)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附吐利
属性:腹满时痛,吐利不渴者,太阴病。论见腹瞒。(《活人》云∶理中汤中之。)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 
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 
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下利,咳 
而呕渴,心烦变不得眠者, 
宜猪苓汤。(论见下利。)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下利或呕者,真武去附子加生姜汤。(论见 
下利。)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者,当温其上,灸之。(论见欲寐。温其上,谓下有寒气当温其上 
以助阳气也。)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王叔和入 
霍乱篇。) 
太阳与少阳合病,头痛胁痛,往来寒热,自利而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见合病。)发热汗出不 
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者,宜大柴胡汤。(论见痞。)发汗后,水浆不得入口者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 
不止。呕吐而利者,名曰霍乱。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饮水者,宜x理中汤x。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白术(贰两)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如寒甚者,加干姜一两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术一两半。脐上筑者, 
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枝贰两。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四两。下利多者,倍用白术。悸者加茯苓贰两。腹满 
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自温,勿发揭衣被。(《活人》云∶或四肢拘急, 
或转筋者,亦去术加附子。)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素》〕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六元正纪篇)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上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类是也。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泄。(气交变论) 
上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谦甫桂苓白术散之类是也。 
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六元正纪篇) 
上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散之类是也。 
〔《灵》〕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