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海〕小儿经络蕴热,头面及身体生疮。四君子加栝蒌根、桔梗各半钱煎服。
〔汤〕小儿恶疮,天气温和,频与澡洗更衣,名曰外宣,亦不宜服药。小儿不得已而服药,此乃下
法。若将养合宜,何疾可侵,更令乳哺有节,勿令过饱,其身乃如药树,此养生之理也。
〔汤〕恶疮方,频浴身安,外宣无病。
春用柳条、荆芥,夏用枣叶、槐枝,秋冬用苦参。煎汤洗。
敷疮药方
剪刀草 黄连 苦参
上等分为末,先洗净,次用麻油轻粉调敷。
〔田〕疮癣治法。浸淫疮,宜用苦瓠散涂之。干癣,宜用羊蹄根绞自然汁调腻粉涂之。湿癣,宜用青金散
贴之。
x苦瓠散x 治小儿浸淫疮,渐展不止。
苦瓠(贰两) 蛇蜕皮(烧灰,半两) 蜂房(微炒,半两) 梁上尘(一合)
上为细末,生油调涂,摊帛上贴。
x青金散x 治小儿湿癣、浸淫疮。
白胶香(研,一两) 轻粉(半两) 青黛(贰钱半)
上研为细末,干糁疮上。
〔《秘录》〕治小儿风疹不止。白矾十贰分,暖热酒投化,用马尾蘸酒涂之。
〔《山》〕小儿头面烂疮。木耳舂细,蜜调敷。又,冷水调平胃散敷,俱干则易之。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眉炼
属性:〔田〕眉炼治法。用青金散敷之。如不愈,烧小麦存性研细,好油调涂。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耳疮耳冻疮
属性:〔丹〕小儿耳后月蚀疮。蚯蚓粪烧,以猪油和,敷之。耳上生疮。竹叶烧末,猪脂敷之,妙。
杨氏以鸡子白和敷,立瘥。耳月蚀方,胡粉和上敷之。耳后月蚀,黄连末敷之,安。
〔汤〕x白蔹散x 治小儿冻耳成疮,或痒或痛。
黄柏 白蔹(各半两)
上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生油调涂。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面疮
属性:〔世〕治小儿面疮,通面烂无全肤,脓水流漓,百药不效者。陈年腊猪油不入盐者,敷之神效。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口疮
属性:〔《简》〕x如圣散x 治小儿口疮不能吃乳者。
江子一粒或贰粒,研烂,不去油,入朱砂、黄丹敷纸绢上少许,剃开小儿囟门,贴在囟上。
如四边起粟米泡,
便用温水洗去药,恐成疮,更用菖蒲水洗便安,其效如神。
〔世〕x南星膏x 治口疮,小儿难用药。
以大天南星去皮,取中心龙眼大,为末,却用酸醋调,涂脚心,甚妙。
〔《千》〕治小儿口疮,饮乳不得。以白矾如鸡子大,置醋中,涂儿足底,贰七次即愈。
〔无〕x牡蛎散x 治小儿口疮。
牡蛎( 通红,取出候冷,研细,以纸裹入土中七日出火气,三钱) 甘草(炙,为末,一钱)
上和匀,时时挑少许糁口中,或吐,皆无害。
〔田〕口疮治法。乳母同儿宜服洗心散、泻心汤,然后用黄柏末研细糁之。(泻心汤方,黄连一味为末,
蜜水调,不可煎。)
〔汤〕治口疮验方。
黄柏(蜜炙赤,半两) 青黛(一分)
上贰件为末,频糁口内愈。
〔《斗》〕口疮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宜附子理中汤。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癞头疮
属性:〔世〕治久癞头,用黄连细末敷之。治年久癞头。内用苦参丸,食后服之;外用苦参末油敷之,
贰月愈。
〔丹〕又方 用防风通圣散酒制,除大黄另研为末,再用酒拌晒干为末,每一钱,水煎服,日四五服,
至三十帖见效。
又方
川芎 片芩(酒) 芍药(酒) 陈皮(各半两) 白术(酒) 当归(酒。各一两) 天麻(酒)
苍耳(七钱半) 黄柏(酒) 粉草(酒) 防风(各三钱)
上 咀,煎服。四五次服之,服过睡片时。
小儿癞头。用烧红炭淬长流水,令热洗之,仍用芫荽子煎猪脂,去子用脂敷患处。又法,用胡荽子、
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油调敷。
x头疮方x
猪油(一钱,半生半熟) 雄黄 水银(各贰钱半)
上研和匀,敷疮上。
又方 治小儿癞头并身癞等证。用松皮烧灰,白胶香、枯矾、大黄、黄柏,油调敷患处。又方,
用腊月马脂油搽患处,极妙。
〔《简》〕头疮。大笋壳烧为灰,量疮大小,用灰调生油敷,又加腻粉佳。
〔《秘录》〕小儿头身诸疮。烧鸡卵壳和猪脂敷之。
〔世〕治癞头。
松香(一两,干铫溶开,安在石上,俟冷,取起轻轻研细) 黑龙尾(三钱,即屋尘垂挂者)
白芷(半两) 松树皮(烧灰,贰钱) 水银(贰钱) 黄丹(三钱) 雄黄 白矾(各贰钱)
上为末,以血余入香油煎烂,调敷患处。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脚冻疮
属性:〔汤〕x生附散x 治烂脚疮。用生附子为末,面水调敷之愈。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痘疮治法通论
属性:〔钱〕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海藏云∶温平者,非热剂,如荆芥、薄荷、
防风、牛蒡子、甘草之类,《活人》鼠粘子汤、洁古解毒防风汤相兼选用是也。丹溪云∶鼠粘子、连翘、
山楂、甘草此四味,痘疮始终必用之药。)
〔钱〕诊睦亲宫中十大王疮疹云∶疮疹始终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
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鼠粘子汤之类。)如疮发后不多出,即加药。(如一日一帖,即
加至贰帖。)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之类。)如发后不多,
及脉平无证,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利小便,四圣散之类。)
若不快,勿发,勿下攻,止用抱龙丸治之。疮疹若起能食者,大黄丸下,一贰行即止。有大热者,当利小
便。有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身热烦躁,腹满而喘,大小便涩,
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也。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
得焦痂也。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角磨汁解之,使热不生,必着痂矣。
〔洁〕论曰∶ 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 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 。小红靥行皮肤中不出
者,属少阳君火也,谓之疹。凡显 疹,若自吐泻者,不可妄治而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 疹首尾皆
不可下,恐动则生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解毒须安五脏,防风汤是也。如
大便不秘者,须微发之,药宜钱氏方中选而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
疹,若使之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生他症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既吐利,安可下?
便宜安里。若不吐泻者,先与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结内实者,宜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用
安里药一贰服,末后一服调以微发之药。要之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令邪气勿壅并而能作
番次出,使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贰者宜多服防风汤和之。
x安里解毒防风汤x
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 枳壳 鼠粘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四五钱服。若能食而大便实,宜当归丸微利之。
当归丸、枣变百祥丸(贰方并见痘疮大便秘门。)
〔海〕夫 之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时浸渍,食母血秽,蕴而成毒,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贰火之所作也。
因小儿真气既盛,正气又旺,邪无所容,或遇天寒,或因伤表,或因伤里, 由是而出焉。治当何如?外者外
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 自出。至于恶寒者发之,表大热者夺之,渴者清之,大便秘结者下之,小便不
通者利之,惊者安之,泄者分之,可以执一为哉,大抵伤寒同治,随经用药,最为高论。假令五日以里,诸病与
疹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 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 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
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为 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
可下者,为 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 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温暖
盖覆,不令通风,以 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也。 若已出,身热天暄,
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贰句首尾俱不敢下,温燠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
使误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时应变,后之人不知其变,故常执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
脏腑元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
在夏时, 虽未出,亦不用此也。 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浮中沉之脉,平举按之候,察其虚实,定其中外,
则可以万全矣。
如外伤,升麻汤主之。(方见本门。)内伤,枳实丸主之。大便 者,枳术丸主之。若伤冷者温之,神
应丸。(三方俱见内伤饮食。)恶寒者发之,宜防风苍术汤。(方见本门前条。)表大热者夺之,此表者通言
三阳也,夫阳盛者气必上行,言夺者治之不令上行也。是知无三阳表证,有三阳里证,染于有形也。此言表,
总三阳之名也。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汤。(暑月用之。)小渴者,凉膈散。(凉膈散去硝黄加甘桔者稳。)
大便秘结者下之,桃仁承气汤、四顺饮子、柴胡饮子选用。察其在气在血,必内实能食而秘者可用,但当微微
润之。小便不通者利之,导赤散、八正散之类,当求上下贰焦何经而用之。惊者安之,凉惊丸;重者泻之,
泻青丸。泄者分之,寒则异功散、四君子汤,热则泽泻茯苓汤。
小儿 疹初发,未能辨认间,但求所出之由,因内因外,及不因外内,随其所伤,如法服饵,防其变故,
抑其盛气,比之他证,尤不可缓,或发或泻,或解其肌,或化其毒,求其所起之由,凉血清肺,调其脏腑,平
其饮食,谨其禁忌,严其养摄,适其寒温,将理有法,俾尽其道,使出无不快之经,成无不痂之溃。既愈之后,
不致游毒流汗虚腠,目疾膜翳,疮疖痈瘤,喉闭嗌肿,潮热汗泄,此治 之大略也。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
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主之。一发出便密如针头,情势重者,合轻其
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若 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
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升麻葛根汤。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若 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以八正散利之。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
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茶粉下解毒丸。凡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而气不病也。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
乃形不病而气病也。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宜用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
黄亦可。
〔丹〕小儿痘疹,分气血虚实,以四君子、四物、酒炒芩、连等服之。气虚,参、术加解毒药。血虚,四
物加解毒药。
上加解毒者,酒炒黄芩、炒黄连是也。海藏云∶解毒者,三黄汤、金花丸之类。
〔丹〕痘疮分人之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痘疮黑,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虚,补气为主。中黑陷而
外白色起迟者,则补气中略带凉血药。
〔陈〕痘疮未出已出之间,或泻渴,或腹胀,或气促,谓之里虚,速与十一味木香散治之。如已出之间,
其疮不光泽,不起发,根窠不红,谓之表虚,速与十贰味异功散治之。如已出之间,其疮不光泽,不起发,根
窠不红,或泻渴,或腹胀,或气促,是表里俱虚也,速与十贰味异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丹溪云∶
木香异功散贰药治寒的当,若虚而不寒者,祸不旋踵。)如疮始出一日至十日,浑身壮热,大便黄,是表里
俱实也,其疮必光泽,必起发,必饱满,必易靥而不致损伤。若无他疾,不宜服药。表里俱实者,易出易靥;
表里俱虚者,易出难靥。表虚难出,里虚难靥,随症治之。
〔张巽之〕治痘要法,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贰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全用异功散救之,
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若止表虚,减肉豆蔻,不减官桂、丁香。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
靥者,为里实,当用钱氏及丹溪下法。若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
表实而用表药,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但见 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里俱虚也。
〔丹〕读前人之书,当知其立言之意,苟读其书而不知其意,求适于用不可得也。痘疮之论,钱氏为详。
历举源流经络,分明表里虚实,开陈施治之法,而又证以论辨之言,深得着书垂教之体,学人读而用之,如求
方员于规矩,较平直于准绳,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可为无穷之应用也。今人不知致病之因,不求立方之意,
仓卒之际,据证验方,谩尔一试,设有不应,并其书而废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
之学不讲,抱疾谈医者,类皆喜温而恶寒,喜补而恶解利,忽得陈氏方论,皆用燥热补剂,其辞确,其文简,
欢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为钱氏不及陈氏远矣。或曰∶子以陈氏方为不足欤?曰∶陈氏方,诚一偏之论。虽
然,亦可谓善求病情者,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盖以手太阴属肺,主皮毛。足太阴属脾,主肌肉。肺金恶
寒而易于感,脾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术、半夏,所以治脾之湿也。
使脾与肺果有寒与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中病则已,何伤之有?今也不然,但见出迟者,身热者,泄泻者,
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者,不问寒热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随手获效,设或误投,祸不旋
踵。何者?古人用药制方,有向导,有监制,有反佐,有因用。若钱氏方,固未尝废细辛、丁香、白术、参、
,率有监制辅佐之药,不专务于温补耳。然其用寒凉者多,而于补助一法,略示端绪,未曾深及,痴人之前,
不可说梦,钱氏之虑至矣。亦将以候达者扩充推展用之耳。虽然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氏发之,迥
出前辈。然其多用桂、附、丁香辛芳燥热,恐未为适中也。何者?桂、附、丁香辈,当有寒而虚者,固是的当,
虚而未必寒者,其为患当何如耶?陈氏立方之时,必有挟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予尝会诸家之粹,
求其意而用之,实未敢据其成方。至正甲申,阳气早动,正月间,邑间痘疮不越一家,率投陈氏方,童幼死者
百余人。虽由天数,吾恐人事亦或未之尽也。
〔钱〕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息急,各憎寒,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疮疹则腮赤躁多,
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伤寒当发散之,疮疹当温平之,有大热者宜解毒。昏睡喜嚏悸者,将发疮疹。
〔垣〕辨 证∶呵欠 喷嚏 睡中急惊 耳尖冷 眼涩
辨伤寒∶口热 口中醋气 奶瓣不消 腹中疼痛
〔钱〕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此疮疹
症,天行之病也。
睦亲宫十太尉疮疹,众医治之。王曰∶疹未出属何脏腑?一医言胃气热,一医言伤寒不退,一医言在母腹
中有毒。钱氏曰∶若言胃气热,何以乍凉乍热?若言母腹中有毒,属何脏也?医曰∶在脾胃。钱氏曰∶在脾胃
何以惊悸?皆无以对。钱氏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腹中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即秽
液满胃,至生时儿口中犹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汞粉下其脐粪之秽,此亦母之不洁余
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寒入,遇风寒邪气相搏,而成痘疹也。未出欲作之时,热动五脏,则五脏之症先见,
初欲病时,先呵欠顿闷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颊赤燥,咳嗽喷嚏,此五脏症俱见也。呵欠顿闷者,肝
也。时发惊悸者,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者,脾也。面赤腮颊赤咳嗽喷嚏者,肺也。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
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症,肝水 ,肺脓 ,心为 ,脾为疹,肾虽无症,其候恶者,疮变
倒靥而黑陷,则归肾也。此由不慎风冷,而不能食内虚所致也。今太尉疹子无他证,当用平和药为治,因用抱
龙丸数服愈。(海藏云∶“本先因微寒入”一句,并“由不慎风冷而不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