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 
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 
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 
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 
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 
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为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 
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 
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 
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 
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俱见经脉篇) 
〔《难》〕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贰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贰十贰难) 
上十贰经为病,通表里而言。若其病或见于表,或为疼痛,或为痈疖者,但当于其所痛之分野,求其经 
脉属何经而针灸之也。另立经脉分野图于左。 
头部∶ 
巅(足太阳厥阴督脉) 头角直耳上(中是少阳) 中行(前直鼻上巅后直鬓中上巅督脉) 第贰行( 
足太阳一寸五分各开两傍为头第三行) 第三行(足少阳) 
面部∶ 
额(足少阳阳明) 鼻(手阳明太阳足阳明督脉) 人中(督脉手足阳明) 唇(足阳明) 唇内(足厥 
阴) 承浆(足阳明任脉) 上齿(足阳明) 下齿(手阳明) 舌(足太阴少阴) 目内 (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目锐 (手太阳手足少阳) 眉至额(直鼻而上督脉直 
目内 而上足太阳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阳直锐 而上手足少阳) 颊(直目内 而下足阳明直目瞳子而下 
足阳明) 颊车(足少阳阳明) 耳(手足少阳手太阳) 目系(手少阴足太阳) 
颈项部∶ 
项中间 拔项大筋中(足太阳) 当完骨下(手少阳项大筋之前耳之后也) 当耳下(足少阳) 
当曲颊下(手太阳) 曲颊前一寸(手阳明) 
挟喉两旁动脉(足太阳阳明) 缺盆中(任脉) 咽(手太阴少阴足太阴) 喉咙(足少阴阳明) 
喉咙后(足厥阴) 
肩∶ 
前廉(手阳明) 后廉(手太阳) 上廉(手足少阳) 
背部∶ 
中行(督脉) 第贰行(足太阳) 第三行(足太阳) 
膺输部∶ 
中行(任脉) 第贰行(足少阴) 第三行(足阳明) 第四行(足太阴) 
腹部∶ 
中间行(任脉) 第贰行(足少阴) 第三行(足阳明) 第四行(足太阴) 
腋下∶ 
中间(手厥阴) 前(手太阳) 后(手太阴) 
胁部∶ 
腋直下髀枢(足少阳) 
部∶(自肩至肘曰 ) 
前廉(手阳明) 后廉(手太阳) 外廉(手太阳) 内廉(手少阴) 内前廉(手太阴) 
内后廉(手少阴) 
臂部∶ 
上廉(手阳明) 下廉(手太阴) 外廉(手少阳) 内廉(手厥阴) 内上廉(手太阴) 内下 
廉(手少阴) 
股胫部∶ 
前廉(足阳明) 后廉(足太阳) 外廉(足少阳) 内廉(足厥阴) 内前廉(足太阴) 
〔《灵》〕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脘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 
热,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取之去脘半寸,别走阳明也。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 
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 
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贰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 
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取之两筋间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 
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 
脘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 ,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足太 
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 
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 
寒痹隔。取之所别也。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 
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手少阳之别,名曰 
外关。去腕贰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 
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 
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项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 
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俱出经脉篇。) 
〔《素》〕黄帝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敢问何也?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 
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 
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 
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 
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 
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 
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调经篇云∶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盖身形有痛,邪在络脉, 
故缪刺络脉于井穴也。病在于左而右脉病,则知邪偏入半边经服,而半边经脉偏盛,并引其无病者半边亦 
痛,故宜刺经脉于左边偏盛者之荥俞也。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 
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 
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 
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男 
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掌臂之间,不可 
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 ,贰日贰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 
十四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贰 。左取右,右取左。如行十里顷 
而已。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 
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手阳 
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 
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 
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 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 
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贰日贰 ,渐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渐少之。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右刺 
左。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 
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 
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 
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 
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 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 
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 ,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治诸经 
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 
入齿中者,立已。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 
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出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 
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 
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 
数也。(俱出缪刺论。) 
〔《灵》〕黄帝曰∶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 
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 
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 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 
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 
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 
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 
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 者,刺络而虚经,经虚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闷。阴阳相得而合 
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 
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其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血络论经脉篇云∶ 
诸刺络脉者,必取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留之发为痹也。又云∶其小而短者,少气,甚 
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上刺脏腑经络四病各不同。十五络病至浅在表也,十贰经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脏病至深在里也,故治法 
有难易焉。至于络又各不同,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横者, 
为络与经相随上下者也。缪刺之络,乃病邪流溢大络,不得入贯经俞,而其痛与经脉缪也,乃络病经不病 
者也。血络之络,及皮肤所见或赤或青或黑之络,而小者如针,大者如筋也。以浅深言之,血络至浅,缪 
刺者次之,十五络近里而贯经俞也。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在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冲脉者,为十贰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 
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膻中者,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 
则气少不足以言。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审守其输,而调虚实。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刺寒热
属性:(入治寒热法。)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穴法上
属性:〔《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少商贰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 
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贰分,留一呼,灸一壮。 
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铜人》〕云∶鱼际贰穴,火也。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荥。针入贰分,留三呼, 
可灸贰壮。 
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太渊贰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贰分,可灸三壮。 
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铜人》〕云∶经渠贰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贰分,留三呼,禁灸,灸即伤人神。 
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铜人》〕云∶尺泽贰穴,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手太阴脉之所入,为合。针入贰分,可灸五壮。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铜人》〕云∶中冲贰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心主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 
留三呼,可灸一壮。 
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铜人》〕云∶劳宫贰穴,火也。在掌中央动脉中心原虚处,屈中指无名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