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至十八年,忽面色顿青,形体瘦削,夜多惊悸。皆谓劳瘵之疾,百疗不瘳。遂召杜脉之,杜曰∶非病。何
以知之?盖虽瘦削面青,精神不减。问学院子,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药,
病当自愈。如是经两月,面色渐有红润意,夜亦无惊悸。林学士延杜而问曰∶医师之验,久闻世名,愿闻此病
所以?杜曰∶王冰《素问》曰,盐发渴,乃胜血之证。海味皆咸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渐衰,则夜惊悸。今
既去咸,用生津液之药,人且少壮,血液易生,面色渐有红润,此疾去乃安矣。众医以为劳瘵,非其治也。
〔仲〕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饮水多必心下悸。)
〔无〕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惊悸,属饮家。
x温胆汤x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
或复自汗。(胆虚不能致脾,则脾之水饮作矣。)
半夏(汤洗) 竹茹 枳实(炒。各贰两) 橘皮(贰两,去白)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一两五钱)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仲〕心下悸者,x半夏麻黄丸x主之。
半夏 麻黄(等分)
上贰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甘草汤(方见伤寒悸。)
〔《素》〕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金匮真言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全文见诊病传变。)
一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风厥。(全文见诊。)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得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阴阳类论)
〔《本》〕珍真丸独活丸 并治卧惊悸多魇。(贰方并见不得卧。经云∶卧则血归于肝。今血不静卧不归肝,
故惊悸于卧也。)
〔东〕羌活胜湿汤 治卧而多惊悸多魇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
寒,贰经合病也。经曰∶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羌活胜湿汤方见腰痛。)
诸病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全文见诊。)
〔丹〕病自惊而得者,则神出其舍。舍空得液,则成痰也。血气入舍,则痰拒,其神不得归焉。(控涎丹加辰砂、远志。)
〔无〕惊悸,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名曰心惊胆寒,病在心胆经,其脉大动(动脉如豆,厥厥动摇无头尾者也。)东垣朱
砂安神丸(方见烦躁门。东垣云∶外物惊宜镇,平以黄连安神丸是也。)
〔无〕x镇心丹x 治惊悸。
辰砂(用黄松节酒浸) 龙齿(用远志苗醋煮)
上只取辰砂、龙齿各等分为末。猪心血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以麦门冬叶、绿豆、灯心、白蜜,水
煎,豆熟为度,临卧咽下。小儿磨化半丸,量岁数与之。
〔世〕x密陀僧散x 治惊气入心络不能语者。昔有为野狼及大蛇所惊,皆以此而安。
用密陀僧研极细末,茶调一钱匕,一服即愈。
〔无〕x寒水石散x 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遂为大疾,忪悸陨KT ,不自胜持。少遇惊
则发,尤宜服之。
寒水石( ) 滑石(水飞。各一钱) 生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贰钱,热则新汲水下,怯寒则姜枣汤下,加龙胆少许尤佳。
〔子和〕卫德新之妻,旅宿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
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
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也,恐者为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
矣。乃命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上坐,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
戴曰∶我以木击几,何必惊乎?伺少停,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击背后之
窗。徐徐惊定,而叹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见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
窗,自昏暮达曙,熟卧不闻。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贰日虽闻雷,亦不惊。
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终身敬服。
〔仲〕炙甘草汤 治脉结代而悸。(方见伤寒。)
〔丹〕惊悸,定志丸加琥珀、郁金。
〔无〕x定志丸x 治心气不足,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去心) 茯苓(各贰两) 人参(一两) 辰砂(为衣)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服贰钱匕,不时。
〔《本》〕安神镇心,治惊悸,消风痰,x辰砂远志丸x。
石菖蒲 远志 人参 茯神 川芎 山药 铁粉 麦门冬 天麻 半夏 南星 白茯苓(生。各一两)
细辛 辰砂(各半两)
上为细末,生姜五两,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绿豆大,另以朱砂为衣。每服贰十五丸,夜卧服生姜汤下,小
儿减服。
x茯苓丸x
石菖蒲 辰砂 人参 远志 茯苓 真铁粉 茯神 南星(牛胆制) 半夏曲(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四两,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别用细末为衣,干之。每服十粒,加至贰十粒,夜
卧生姜汤下。
上贰方疗惊良验。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欲动。
〔《素》〕阳明所谓甚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脉解篇)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音而惊何也?岐伯曰∶阳明
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脉解篇)
痰饮惊悸属脾土。(见前痰饮条。)
运气惊悸有三∶
一曰肝木不及,金来乘之。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发惊骇。又云∶阳明之复,则入肝,惊骇
筋挛是也。
贰曰火邪助心。经云∶少阳所至为惊惑。又云∶少阳所至为惊躁。又云∶少阳之胜善惊是也。
三曰寒邪伤心。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病烦心躁悸是也。
按经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 ,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
骇者,是痿疮所为之惊骇也。盖俞则 疮之俞窍,其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
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
〔《撮》〕心烁烁跳动,少冲泻之,灸立效。
〔《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
胆寒怯寒厥,手臂痛,善惊妄言,面赤泣出,液门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嗌干渴,行间主之。
〔《素》〕肝脉骛暴,有所惊骇。(大奇论 王注云∶骛谓驰骛,言迅急也。)贰阳急为惊。(同上)白脉之
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名曰肺痹寒热。(全文见积块,下同)阳明涩则病积而善惊。
〔仲〕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脉》〕惊主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仲〕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病皆从惊发得之。
卷之十三·肝胆部惊悸怔忡
产惊悸
属性:〔《大》〕x七宝散x 产后服之,安神压惊。
辰砂(研) 桂心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茯苓 羚羊角(烧存性。各贰钱) 干姜(一钱,炮)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羌活豆淋酒调下。如不饮酒,渍米水饮调下。如心烦热闷,以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减姜、桂。如心下烦闷而痛,用童便酒调下。如腹痛加当归。如心闷加羚羊角。如心虚气怯加桂心。不下食
或恶心,加人参。虚颤加茯苓。
〔海〕x大效牡丹皮散x 治血藏虚风,及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肠不调,
阴阳相干,心惊怯悸,或时旋运。
牡丹皮 川芎 枳壳(麸炒。各一两) 陈皮 玄胡索 甘草 羌活 半夏(汤洗。各半两) 木香(三分)
诃子肉(三分) 芍药(三分) 三棱(炒,半两) 干姜(五钱,炮) 当归(一两半) 白术(炒,三钱)
桂心(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贰钱,水一盏半,煎五七沸,食前温服。益血海,退血风劳攻注,消寒痰,实脾胃,理血
气攻刺,及气虚恶寒潮热证至妙。
〔《大》〕治产后中风,心忪悸,志气不定恍惚,语言错乱。
人参(六分) 羚羊角(屑) 麦门冬 茯神(各八分) 茯苓 白藓皮 甘草(各四两) 石膏(贰分)
淡竹沥(两大合)
上 咀,用水贰升,煎至七合,下竹沥,分三服。
卷之十三·肝胆部惊悸怔忡
心动
属性:,因痰动也。心 动者,谓不怕惊而心自动也。惊恐亦曰心中 恐,谓怕惊而心亦动也。
其 自动之病,属贰经。一属心主手厥阴病。经云∶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心中 大动,面赤目
黄,喜笑不休,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刺灸之法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病心 大动,胸胁胃
脘不安,治以甘热。是运气之寒伤心主也。其贰属少阳病。经云∶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噫,其传为心掣是也。
(掣,尺制反,曳也。)
卷之十三·肝胆部
怒
属性:怒在阴阳,为阴闭遏其阳,而阳不得伸也。经云∶阴出之阳则怒。又云∶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冤善
怒。东垣云∶多怒者,风热陷下于地是也。怒在脏腑所属经,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又云∶肝藏血,血有余则
怒。又云∶胆为怒是也。
〔丹〕x治怒方x
香附末(六两) 甘草末(一两)
上和匀,白汤调服五钱。
运气 怒皆属木太过。经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其病怒。又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善怒。
又云∶岁土不及,风反大行,民病善怒是也。怒在禁忌,多生厥逆。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
上,使人薄厥。又云∶暴怒伤阳。又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餐泄是也。
卷之十三·肝胆部
善太息
属性:运气 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胜,太息呕苦。又云∶
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怆数至,胁痛善太息是也。
《内经》灸刺善太息,皆取心胆贰经。经云∶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思忧则心系急,心
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
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视盛虚实寒热,陷下取之是也。
〔《甲》〕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便难,中封主之。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
主之。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及井 。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
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腹胀,肠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卷之十三·肝胆部
目疾门
属性: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传而精明,此则眼具阴阳也。(全文见视歧乱见。)又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
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此则眼具五脏六腑也。(全文
见视歧乱见。)后世以内外皆属心,上下两睑属脾,白眼属肺,黑眼属肝,瞳子属肾,谓之五轮,盖本诸此也。又有
八廓之说,无义无据,今不得删入焉。
脏腑主目有贰∶一曰肝。经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又云∶入卧血归于肝,肝受
血而能视。又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也。贰曰心。经云∶心合脉,诸脉者,皆属于目是也。至东
垣又推之而及于脾,如下文所云。
〔东垣〕五脏生成篇云∶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针经·九卷》大惑论云∶心事烦冗,饮食失
节,劳役过度,故脾胃虚弱,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孔窍,天明则日月不明也。夫五脏六腑
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气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
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胞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
运动,势乃妄行。及因邪气所并,而损其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不
明正理也。
阳主散,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拳毛。阴主敛,阴虚不敛,则瞳子散大,而为目昏眼花。
〔《灵》〕目 外决于面者为锐 ,在内近鼻者为内 ,上为外 ,下为内 。(癫狂篇)诊目痛,赤脉从上下
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太阳病宜温之散之,阳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阳病宜和之也。
(论疾诊尺篇)
〔《保》〕论云∶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疗。
久病者,为里而难治。除风散热者,泻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主之。妇人,熟地黄丸主之。或有肥体
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浊气上行也,重则为痰厥,亦能损目,常使胸中气清,自无
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凉药多则损气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视物,此则失血之验也。熟干地黄丸、
消气定志丸,相须而养之。或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此之谓肾气弱也,宜补肾水,驻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
者,谓眼居诸阳交之会也,而阴反闭之,此风邪内满,当有不测之病也。
卷之十三·肝胆部目疾门
目赤肿痛
属性:目疼有贰∶一谓目 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疼。盖目 白眼疼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
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目珠黑眼疼属阴,故夜则疼甚,点苦寒则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
〔《简》〕x补肝散x 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钱,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候服。
上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眼药点上,反疼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者,连目
本,目本又名目系,属厥阴之经也。夜甚,及用苦寒点之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丹溪云∶夏枯草有补养
厥阴血脉之功,其草三四月开花,遇夏至阴生则枯,盖禀纯阳之气也,故治厥阴目疼如神者,以阳治阴也。
予周师目珠疼,及连眉棱骨痛,并头半边肿痛,遇夜则作,用黄连膏子点上,则反大疼,诸药不效。灸厥阴、
少阳则疼随止,半月又发。又灸又止者月余,遂以夏枯草贰两,香附贰两,甘草四钱,同为细末,每服一钱
五分,用茶清调服下咽,则疼减大半,至四五日良愈。又一男子,年六十岁,亦目珠连眉棱骨疼,夜甚,用
苦寒剂点亦甚,与前证皆同,但有白翳贰点,在黑目及外 为翳,药皆不效,亦以此药间东垣选奇汤,又加
四物黄连煎服,并灸厥阴、少阳而安。
〔《本》〕治睛疼难忍者。
川归 防风 细辛 薄荷(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贰钱,麦门冬熟水调下,食后、日午、夜卧。各一服。
〔《保》〕x止痛散x 治两额角痛,目睛痛,时见黑花,及目赤肿痛,脉弦,作内障也,得之于饥饱劳役。
柴胡(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栝蒌根(贰两) 当归 黄芩(四两,一半酒,一半炒) 生地黄(一两)
上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临卧热服。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各五钱。
治太阳经 卫虚血实,目肿赤,睑重,头中湿淫,肤翳睛痛。肝风盛,眼黑肾虚。
x桔梗丸x
桔梗(一斤) 牵牛(头末,贰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十丸,至一百丸,食前温水下,日贰次。
〔《衍》〕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随点随愈。但小儿甚惧。不
须疑,已试良验。(有疮者不可用,又以此治痒,验。)
〔张仲文〕治眼暴赤肿痛不得开,又泪出。削附子赤皮末如蚕屎,着 中,以瘥为度。
〔《本》〕治丈夫、女人、室女、小儿诸般赤眼,x针头丸x。
川乌尖(七枚,怀干) 白僵蚕(七枚,去嘴,怀干) 硼砂(十文)
上为末,用猪胆取汁调药,不令稀,用成软块摊在碗内,荆芥、艾各一两,皂角小者一茎,烧,将药碗覆
熏之,常将药膏搅匀转,又摊又熏,以皂角、荆芥、艾尽为度,再搜成块,用油纸裹,入地中出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