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之药可为也。客归三月,斋戒而复请之。医曰∶子之气少复矣。取药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
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终年而可复常,且饮药不得亟进。客归而行其说,然其初使人懑然而迟之,
盖三投药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见其所攻之效,久较则月异而时不同,终岁而疾平矣。客谒医再拜
而谢之,坐而问其故。医曰∶此医国之说,岂特施之于病哉。子独不见秦之治民乎!悍而不听令,
堕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听,治之不变,则秦之民常痞矣。商君见其痞也,厉以刑法,
威以斩伐,悍厉猛鸷,不毫发少贷,痛划而力 之,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瓴,流通四达,无敢或拒,
而秦之痞常一快矣。自孝公以至贰世,凡几痞而几快矣,顽者已圮,强者已柔,而秦之民无惧
心矣。故猛政一快者,欢心一亡,积快而不已,而秦之四肢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离,
而君孤立于上,故匹夫大呼,不终日而百姓皆起,
秦欲运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应。故秦之亡也,是好为快者之过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尝痞
矣,先王岂不知砉然击去之以为速也?惟惧其有伤于中也,故不敢求快于吾心。优柔而抚育之,
教以仁义,道以礼乐,阴解其乱而除去其痞。旁视而懑然有之矣,然月计之岁察之,前岁之俗非
今岁之俗也。不击不搏,无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气而不婴其欢心,于是政成教达,安乐久而后患
除矣。是故三代之治,皆更数圣人,历数百年而后俗成,则予之药终年而疾愈,盖无足怪也。
故曰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伤,求无伤于其终,则无望快于予心。虽然,岂特治天下
为然哉!客再拜,而纪其说。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痞
不能食
属性:心下不痞满,自不能食也。
〔《经》〕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用人参四两,半夏一两,姜汁浸一宿,曝干为末,
面糊丸。食后生姜汤下。
〔垣〕x和中丸x开胃进食。
干姜(一钱) 木瓜(一枚) 甘草(炙贰钱)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上为末,蒸饼糊丸。食前白汤下三五十丸。
〔《本》〕x七珍散x开胃进食,补脾养气。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山药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等分)
上为末,每服贰钱,姜枣煎服。如故不思饮食,加扁豆一两,名八珍散。此方温平不热,
常服饮食自倍。
〔海〕x六神汤x治伤寒虚羸,不思饮食。
人参 白术 黄 (各一两) 枳壳(一方用枳实。炒) 白茯苓(各半两) 甘草(贰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枣同粳米合许煎,食前服。
〔罗〕钱氏异功散 治脾胃虚弱,难任饮食。(异功散用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橘红、
木香各等分,姜、枣煎服。)
罗谦甫云∶脾胃弱而饮食难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宜钱氏异功散补之,自然能食。
设或嗜食太过,伤脾而痞满呕逆,权用枳实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尝治翁氏久疟,食少汗多。先
用补剂加黄连、枳实,月余食反不进,汗亦不止。因悟谦甫此言,遂减去枳、连,纯用补剂;又
令粥多于药而食进;又于原方内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垣〕x宽中进食丸x滋形气,喜饮食。
草蔻仁(五钱) 砂仁(一钱五分) 半夏曲(七钱) 麦芽(炒,一两) 枳实(炒,四钱) 神
曲(炒,半两) 甘草(炙,一钱半) 干姜(一钱) 陈皮(三钱) 木香(五分) 白术 白茯苓(各贰钱)
猪苓 泽泻 人参 青皮(各一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x和中丸x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气,消痰进食,去湿浓
肠胃。
浓朴(姜制,一两) 白术(一两半) 半夏(制,一两) 橘红(八钱) 槟榔(四钱) 枳实(麸炒,
三钱) 木香(贰钱半) 甘草(炙,三钱半)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丸。每服五六十丸,食远白汤下。
木香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能开胃进食。(贰方并见内伤饮食门。)
x交泰丸x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胀。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沉困懒倦。
知母(四钱,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减去) 柴胡(一钱半) 浓朴(去皮,炒,三
钱。秋冬加七钱) 人参(一钱) 黄连(六钱,秋冬减一钱半) 苦楝(酒煮,三钱) 肉桂(去皮,
一钱) 白茯苓(三钱) 皂角(去皮弦,煨,六钱) 紫菀(去苗,六钱) 小椒(炒,去汗、并闭目
者,一钱半) 白术(贰钱) 川乌头(四钱半) 干姜(炮,三钱) 巴豆霜(半两) 吴茱萸(汤洗,
半两) 砂仁(三钱)
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为细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温水下,量虚实加减。
〔河〕人参半夏丸 下痰进食。(方见咳嗽门。)
〔丹〕治一男子,因服热药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时四月,后与此方,分作十四帖,
食后煎热,下
x大补丸x十五粒。
白术(一两半) 炒曲(一两) 陈皮(七钱) 黄芩(六钱) 人参 知母(炒) 麦门冬 木通
(各半两)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钱)
又治劳苦不思饮食。
白术(三钱) 滑石 白茯苓(各一钱)
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脚瘦倦,不思饮食。
白术(贰两) 苍术 陈皮 黄连 黄柏 半夏(各半两) 扁柏(七钱半) 香附(一两)
白芍药(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
忧抑伤脾,不思饮食。
黄连(炒) 芍药(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见滞下。即六一散加红曲贰两)
上姜汁浸,炊饼为丸。
湿痰气滞,不思谷食,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本》〕治脾气久虚,不进饮食,停饮胁痛,x曲术丸x。
神曲(炒,十两) 白术(五两) 干姜 官桂(各贰两) 吴茱萸 川椒(各三两)
上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汤下。有饮加白术贰两。此方自试有效。
x贰神丸x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破故纸(炒,四两) 肉豆蔻(生,贰两)
上为末。用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
药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盐汤下。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予授此方
服之,顿能进食。此病不
可全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
火力,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
〔《摘》〕胃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阴交
〔东〕三焦停水,气攻不食,身黄微热,胃中有寒故也∶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撮》〕三焦邪热,不嗜饮食∶关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东〕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饥。)
脉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阳脉滑而紧,滑则胃气实,紧则脾气伤,得食不消者,此脾
不和也。(枳术丸之类治之。)
〔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达。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头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酸;
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为遗溲。(异功散之类治之。)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痞
饥不能食
属性:〔《灵》〕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大惑论)
运气饥不欲食,皆属湿邪伤肾。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民病心如悬,饥不欲食,治
以苦热是也。
针灸饥不欲食有贰法∶
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
受谷。审守其 ,调其虚实是也。
其贰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
取之也。
〔东〕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
冬脉不及,为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全文见治虚实法。)
〔仲〕寸口脉弱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虚则发热;胃为气,气虚则发厥。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痞
恶食
属性:〔《素》〕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食臭也。
〔丹〕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x贰陈加白苍楂芎汤x。
白术 山楂 川芎 苍术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垣〕失笑丸 治虚痞恶食。(方见痞门。)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痞
妊娠恶食
属性:〔《大》〕治妊娠恶食。
人参(四两) 浓朴 生姜 枳壳 甘草(各一两) 水煎服。
凡妊娠恶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
消瘅门
属性: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垣〕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洁古曰∶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
知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湿,以润其燥。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
便硬,小便频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亦饥,虚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及
三黄丸主之。(洁古云∶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也,
宜下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
地黄丸主之。(洁古云∶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面色黧黑,
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血,以分其清浊而自愈矣。)
上上消者,经谓之膈消。膈消者,渴而多饮是也。中消者,经谓之消中。消中者,渴而饮
食俱多,或不渴而独饮是也。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贰,其溲如膏油,即膈消、
消中之传变。王注谓肺脏消燥,气无所持是也。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而津液之清微
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贰,而溲如
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以养之,故其病成,渐形瘦焦干也。然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心寡于畏,
妄行凌肺,而移寒与之,然后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肾气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之
肾消及下消也。或曰∶《经》既云肺消死不治,仲景复用肾气丸治之何也?曰∶饮一溲贰者,
死不治。若饮一未至溲贰者,病尚浅犹或可治。故仲景肾气丸治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之症,若小
便过于所饮者,亦无及矣。
病式服药
熬猪肚汤 小承气汤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
羊肉冬瓜汤 肾气丸地黄丸
消渴手太阴(大渴不止。)消中足阳明(瘅成消中而数小便,胃热消谷善饥。)肾消足少阴(膏瘅,
饮少溲多。)
麦冬饮子 内化丸 凤髓丹
化水丹 易老顺气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
〔垣〕论消渴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圣济总录》皆为必死
不治之症。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
葛根主之,上中既平,不复
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或曰∶未传疮疽者,何也?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
或赤水者是也。经曰∶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治在下焦。元气得强者生;
失强者死。末传中满者,何也?以寒治热,虽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脏腑有远近,心、
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所至所为。故知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
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疾。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
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宜也。处方之际,宜加审焉。
〔《本》〕《总录》论消渴有三种∶一者,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而甜者,消渴病也。
贰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有似油而数者,消中病也。三者,虽渴饮水不能多,腿脚瘦小痿
弱,小便数,此肾消病也。特忌房劳。《千金》云∶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饮酒;贰房劳;三咸食
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亦自可愈。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尝须虑患大痈,必于骨节间忽
发痈疽而卒。
〔《素》〕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 ,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详。岐伯曰∶芳
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贰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贰者。帝曰∶不可以服此贰
者,何以然?岐伯曰∶热气 悍,药气亦然,贰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
药者,至甲乙日更论。(腹中论 王注云∶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
芳草即白芷,石药即钟乳之类。)
〔垣〕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燥能亡津液也,天令湿气太过者当用之,若无湿用之
是犯禁也。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
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
以候柔弱之与刚强?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
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
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五变篇)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肩背薄者肺脆,
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骨弱者肝脆,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大而不坚
者脉脆,脉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全文见诊法。)心脉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微小为消瘅;小甚为多饮。脾脉微小为消瘅。
肾脉微小为消瘅。诸脉小者,阴阳俱不足也。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全文见治虚实法。)凡
治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素》〕心脉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脉要精微论)帝曰∶消瘅何如?岐伯曰∶脉实大,
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虚实论)
〔《难》〕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十七难)
〔《脉》〕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消瘅门
渴而多饮为上消
属性:〔丹〕治消渴,养气、降火、生血为主。栝蒌根,治消渴之神药。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全文见诊病传变王注云∶心胁两间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
化,内为膈热,消渴而多饮也。)
〔垣〕洁古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加葛根,
大作汤剂广服之。
〔《保》〕x人参石膏汤x 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七钱) 甘草(四钱)
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温服。
〔钱〕x加减地骨皮散x治上消。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半夏 地骨皮 赤茯苓 白芍药 黄 石膏 黄芩 桔梗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姜五片,水煎,食远温服。
〔垣〕x白术散x 治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各一两) 干葛(贰两) 藿香(一两,去土) 木香(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与服之。(海藏云∶四君子加减法,治湿胜气脱,
泄利太过。)
〔海〕治脾胃虚弱,大渴不止而食少,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腹窄狭如绳束之。
白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生姜(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贰丸,白汤化,空心服。忌生冷硬物、怒发、思虑过度。如
脉弦或腹中急甚者,加甘草三钱。
〔易老x〕门冬饮子x治老、弱、虚人大渴。
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半两) 麦门冬(去心,半两) 姜水煎服。
〔罗〕x门冬饮子x治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多为消病。
知母 甘草(炙) 栝蒌仁 五味子 人参 葛根 茯神 生地 麦门冬(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同煎。
〔垣〕小便不利而渴,知内有湿也。小便自利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