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动了娱乐圈 作者:于蕾-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想好好完成工作。     
  那时候王志文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好久没演戏了。言谈之中他似乎流露出了一些疲倦,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想办法突破自己的以往形象,同时对社会上流传他沉溺于毒品的言论进行了轻蔑的驳斥。我记得他当时靠墙坐着,眼神带点虚无地看着窗外,当时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一道深秋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王志文显得有些慵懒,他的神情中的确透出了一种满不在乎的傲慢。     
  采访结束之后,他大笔一挥,在我的本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点头道谢然后匆匆离去。我们就此又成为两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了。     
  看到他的车子绝尘而去,我想,如果我的同学金子这时候在这里,不知她会对她的偶像做何评价。     
   
5、骑自行车上班的濮存昕     
  濮存昕给我的感觉非常谦逊。那一年他42岁,记得当时他穿了一件灰色休闲外套,普通的牛仔裤和运动鞋,走起路来体态轻盈、朝气蓬勃的,身型完全是个小伙子的样子。他说自己一直坚持每天跑步,并且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     
  对于北京人艺,我有一种直觉上的亲切感。这里的戏好,演员也好,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朴实、自然、活生生的。每次走进北京人艺的大剧场,心马上会安静下来,就预备看戏了      
'        
。     
  其实每一个和中央戏剧学院有关系的人都有“人艺”情结,原来的每一届“中戏”表演系毕业生都会有一些直接被分配到北京人艺做演员,所以说,中央戏剧学院一直以来都是北京人艺的人才摇篮。     
  但是“人艺”也的确有很多优秀演员并不是“中戏”直接培养出来的,比如濮存昕。大家叫他“小濮”,是“人艺”老导演苏民的儿子。他的经历是有些曲折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只有高小文化的工人出身”。濮存昕是属于大器晚成的演员,在80年代末被谢晋导演看中和潘虹演出电影《最后的贵族》之前,他一直寂寂无名。而且那时侯国内一度流行浓眉大眼的帅哥男星,像他这种秀气文雅型的男演员并不吃香。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后来的“小濮”之所以能够成为风靡全国的“少妇杀手”,还是因为90年代之后开始流行儒雅型男人的原因。虽然一直都说“时世造英雄”,事实上英雄早就存在,只是有的人正逢其时,有的人生不逢时罢了。     
  “小濮”开始大红大紫的时候是90年代中期,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作为北京人艺的演员、一个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人,在他身上我曾经看到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质朴和亲切。     
  1997年十月的一天,深秋的北京天气很好,我和另外一家报社的同行到北京人艺采访濮存昕。提前到了五分钟,“人艺”门口静悄悄的,传达室的大爷听说我们采访小濮,很随意地说他一会就到,因为在那段时间,每天这时候他都会来剧院排练。     
  我们在大门口等了一会,就见到不远处有一个身材高挑的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经过门房,还很有礼貌地和里面的人打声招呼。“濮存昕来了!”一起来的同行对我小声说,然后迎了上去。     
  “小濮”笑呵呵地推着自行车和我们来到了人艺的主楼,然后锁好了车,把我们领进排练厅边上的休息室里。路上遇到几个年轻演职员,大家会微笑着招呼一声,他们亲热地叫濮存昕“濮哥”。北京人艺修建于1950年代,整个建筑内外已经很陈旧了,但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时正是上午阳光最好的时候,休息室亮堂堂的,随后我们开始了谈话。     
  濮存昕给我的感觉非常谦逊。那一年他42岁,记得当时他穿了一件灰色休闲外套,普通的牛仔裤和运动鞋,走起路来体态轻盈、朝气蓬勃的,身型完全是个小伙子的样子。他说自己一直坚持每天跑步,并且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我家就在灯市东口的‘海政’大院里,骑自行车最方便了,一拐弯就到,还锻炼了身体。”他气定神闲地说。     
  我非常喜欢北京人艺的演员性格中的这种质朴,这也是老“人艺”一贯秉承的精神。记得我还在“中戏”念书的时候,一次坐108路公车去东单。路过“人艺”前面一站,上来了两个人,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人艺”的老演员吕齐,旁边一个文静的老太太应该是他的老伴,两个人一声不响地在座位上坐下了,原来他们是要去同仁医院,也就是几站地的事。当时吕齐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出演过杂志社主编,也在电影《霸王别姬》里演过张国荣和张丰毅的师傅、“富连成”戏班掌柜,算很有知名度了,但他还是像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很自然地坐着公车。他们当然可以坐出租车,但是我知道,就像走红之后的濮存昕仍就骑着自行车一样,真正难得的是他们心态上的淳朴和自然。     
  那次和小濮的谈话主要围绕他当时的演艺生活,大约聊了一个小时左右,他就该去排练了。告别之前听说我是“中戏”的,他不无感慨地说:“很遗憾我的文化不够,其实我曾经是很想读‘中戏’的。”之后笑着给我签了个名,他的字很不错。     
  时间飞逝。2002年8月,北京人艺推出了很多经典剧目的演出,我和一个朋友看了其中两场——《蔡文姬》和《茶馆》,里面都有濮存昕出演的角色。     
  距离上次采访,已经是5年时间过去了,濮存昕已经当上了北京人艺的副院长,戏还是不错,表演风格也没变,但是观众对他的演出反应得并不热烈。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散戏之后,很多观众在剧场外面没有走,大概想等着看演员。过了十来分钟,几辆颜色不一、品牌各异的轿车从人艺主楼后面的停车场陆续开出,有人认得这些车,“冯远征开的是POLO,濮存昕开的是本田。”我听到身边的人小声说。     
  很快,一辆黑色的本田车从我们身边开过去,驾驶座的车窗玻璃下了一半,隐约看到开车的人似乎是濮存昕。“濮存昕,濮存昕!”这时有人叫他的名字,我想他一定听得见,但是车子却丝毫没有停顿的意思,很快就闪着尾灯消失在夜色里了。     
  从1997年到2002年,除了名气越来越响、广告越接越多之外,濮存昕在把原来的自行车换成了汽车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些东西在发生变化。     
  只采访过濮存昕一次,印象很好。我很喜欢当时那个骑自行车的“小濮”。     
   
6、台湾“侃爷”吴大维     
  每次看Channel'V'的时候就会看到他,站在镜头前嬉皮笑脸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他总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揉进一首歌曲和另一首歌曲之间的串联词当中去,毫不做作一笔带过,嘻嘻哈哈敷衍了事,竟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     
  他给我的本子上留下了一副笑着的鬼脸,像他平时的样子似的古灵精怪。     
  我一直觉得吴大维是个典型的“香蕉人”,空长了一个中国人的皮囊,心理和处世方式却是外国的。大概从10年前开始,每次看Channel'V'的时候就会看到他,站在镜头前嬉皮笑脸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他总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揉进一首歌曲和另一首歌曲之间的串联词当中去,毫不做作一笔带过,嘻嘻哈哈敷衍了事,竟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流行音乐就为了突出一个轻松,吴大维用自己一贯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然后他也就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从那之后一直到现在,只要打开电视,你会发现里面每个年轻的小姑娘小小子儿都是和他当年一个模样——这说明他成功了。     
  1997年春天,吴大维加入了一个电视剧组,出演男二号。在凯宾斯基酒店宽敞明亮的大宴会厅召开的开机仪式上,他像一条鱼一样地出现了,先是步履轻快地随着人群鱼贯而入,进入了会场,然后就熟练地游走到一架摄像机跟前,对着镜头晃动他一张满是笑的脸。     
  和吴大维聊天是一件很过瘾的事,就好像智力问答,因为他始终都会左右躲闪不知疲倦地和你玩语言的游戏。这个我完全不怕,只管照实写出来,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风格。     
  见过吴大维很多次,也采访过两次,他表现一直如此。2002年的春天我又见到他,他还在主持一个珠宝的发布会,也许是年龄大了一些,他在感觉上成熟多了,言语之间也多了一些有模有样的沉稳。     
  其实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当初那个欢蹦乱跳的年轻VJ吴大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活泼可爱”,看到之后会让人眼睛发亮,同时不知不觉地露出笑容——像看到一面鲜明的旗帜。     
  以下是我跟他曾经的对话记录,一字不差完全现场的,现在重读,感觉依然真切。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有活力的主持风格和你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吗?有人说你的主持风格很美国化。     
  吴大维(以下简称“吴”):哦?唔……不能说没有关系。我的主持风格?我认为还好,这是全在个人。我不喜欢、也不适应台湾式的主持风格,比较慢又有点古板,我觉得自己这样满好……我从小长在台湾的,在美国念的高中跟大学。     
  记:你的篮球是不是在美国学会的?你知道现在内地有很多男孩子模仿你吗?     
  吴:模仿我?模仿我什么?     
  记:打篮球、你的“活泼可爱”、说话和打扮等等。     
  吴:那样还好,我打篮球只是玩玩而已,他们可以学习打篮球和去快乐地生活,千万别学我说话,我的国语不标准,跟我学这个简直是在学坏!哈哈哈!     
  记:有人说你主持节目的时候始终都特别松弛,甚至是“松懈”,你同意吗?     
  吴:我没有发觉,我可以说是在自行其乐。我觉得面对camera(摄像机)时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你不要把它当成机器,如果你把它当成朋友一样聊天,聊完天就可以马上回家了,这何乐而不为?     
  记: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生活有什么要求?平时睡眠几小时?     
  吴:我是一个开朗的好人,随和、看得开,哈哈!对生活的要求?我要求快乐、不要有压力,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心理上的工作上的,如果有要尽快逃避。我平时睡眠……应该需要8个小时,实际上只有7个小时……哈哈。     
  记: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多不多?     
  吴:不是没有,但不能说很多。     
  记:大约占百分之多少?     
  吴:唔……差不多上上下下。     
  记:“上上下下”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上上”还是“下下”?     
  吴:有多有少,不一定,嘿嘿!     
  记:(我被他指东打西得快晕了)……最近在忙什么?     
  吴:刚拍了一条手表的广告,人家找两个看上去年轻有活力的人一起拍,就找了我和范晓萱。我有活力吗?当然有啦,哈哈!     
  ……     
   
7、耿乐给我画张像     
  耿乐掏出笔来就开始画,还挺快,不到一分钟,一幅速写画好了。我拿过来看,就觉得不像,身边的人也跟着起哄:“你这画得是她吗?这简直就是个戴着假头套的三毛啊!”     
  算起来,我认识耿乐6年多了,当时他的正式工作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一名摄影师,刚刚演过了两部电影,其中一部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在里面演夏雨那个英俊潇洒的情敌“刘忆苦”。     
  耿乐是一个很真实也比较随和的人,本来他是中央工艺美院一个学艺术的学生,之所以撞进了影视圈,到现在为止还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偶像明星”,这大概完全是命运。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过的。     
  所以到现在为止,他给我的感觉始终不像是一个明星。前一阵,我闲下来的时候会打个电话给他,他往往都是在外地剧组里拍戏,也没什么事,于是大家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其实也就是说说最近干嘛呢,胖了还是瘦了,北京天气怎么样、这里天气怎么样,现在和谁配戏?剧组的女一号漂亮不漂亮……最后往往是他说:“助理来催我上戏了,咱们改天再聊……如果你什么时候出差到这儿来,顺便到剧组就能看见我了。”     
  其实我和耿乐见面的次数非常有限,数都数得过来。但是很奇怪,有时候偶然见到了,还是觉得很亲切。2002年年初,我到北影厂的一个放映室看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的样片,到了之后才知道这是耿乐主演的。电影开始之前几分钟,主演耿乐和徐静蕾到了,他们分别和在场的一些熟人打招呼。当时我正低头看剧情说明,突然觉得肩上被人拍了一下,抬头一看,原来耿乐正对我笑呢——“于蕾,你也来了?最近忙什么呢?”他的笑容很真挚,也很熟悉,其实当时我们差不多有一、两年没见过面了,难得他还能认出我。     
  认识耿乐是在一个女演员的生日聚会上,当时我还在“中戏”念书。冬天,刚下过雪,很多人挤在一个饭馆里吃火锅。耿乐背着个相机到处给人拍照,穿一身乱七八糟灰了吧唧的衣服。有人给我介绍说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刘忆苦”,英俊小生啊。但是我盯着他看了足有一分钟,还是没认出来——就他这样?     
  而耿乐似乎完全没有把自己演过的电影当作一回事,好像在听我们说别人似的,笑呵呵地坐在对面和我们聊天。     
  当时听说他是学美术出身的,我问他:“……那你画得好吗?”他笑了:“画得不好,瞎画。”我说,反正现在你也没事,我就考核你一下,你画一个给我看看。他说行啊,可是画什么呢?总不能画火锅吧?这时候旁边有人指着我,对他说:就画你对面坐着的这个人不就行了?马上就能看出画得好不好。     
  我想也是,就拿出个本子递给他。耿乐掏出笔来就开始画,还挺快,不到一分钟,一幅速写画好了。我拿过来看,就觉得不像,身边的人也跟着起哄:“你这画得是她吗?这简直就是个戴着假头套的三毛啊!”哄得耿乐都有点不好意思,幸好这时有人过来找他拍照,他就很快消失在人群里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这个本子算是我最早用过的一个采访本,前阵子被我从杂物箱里翻了出来。里面有很多当初采访过的演员和歌手留给我的电话和签名,一页一页翻到最后,耿乐给我画的那张像就露了出来,我忍不住笑了,像见到一个分别已久的老朋友。     
  画得的确不像我,像三毛。     
  下面还有他题的款呢——耿乐,1997年1月5日     
   
8、“男妇女主任”赵本山的霸气     
  和赵本山接触过几次,觉得他除了聪明之外还有一点霸气。自从成名之后,他谢绝了北京好几家著名文艺团体的邀请,留在辽宁发展,在东北他的名望很高,并且名利双收——也许这就是这种“霸气”产生的原因。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信。     
  1998年冬天,小品演员赵本山推出了自己投资并主演的电影《男妇女主任》。这部电影的导演跟我的姐夫很熟,因为当时我一直做媒体,有很多北京新闻界的朋友,所以他就让我      
'        
来帮个忙,做这部电影在北京地区的宣传。     
  赵本山算是中国内地文艺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出身微寒,没念过几天书,也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什么表演。他的启蒙老师是会算命的瞎子二叔,所谓的表演课观摩就是东北农村的二人转和大秧歌。可是他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不多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地方戏中的各种表演技巧,并且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东北走红。     
  1990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就了赵本山,他开始扬名国内了。其实不得不承认,一个演员的成名有很多偶然因素,赵本山并不是一个形象好、演技也出类拔萃的演员,但是却讨观众喜欢,“有人缘”。在他大红大紫之后,很多文艺圈内的资深人士都想不通——凭什么是他呢?他只会演小品而已,而且形体和台词都不过关啊。     
  但是很快,大家看到了一大批像赵本山一样的“丑星”,他们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并且都迅速地“火”了——时代不同了,这是一个需要快乐和笑料的年代,四平八稳的表演方式不再吃香了。     
  赵本山的表演很适合北方人的审美口味,尤其强调东北特色,土得掉渣,但是幽默辛辣,给人感觉很实在,这是他独特的地方。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这话在赵本山身上适用。但是自从他一出道就始终在做插科打诨的事,即使被人说成“东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