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艺类的主持人。普遍看来,港台地区的节目主持人比较活跃随意、风格轻松调侃,内地的主持人稳重质朴一些,强调平实大气。而倪萍自从出道给人的感觉就很家常,很实在,很“内地”,这一点也就是她的个人特色,很难改变。她是学表演出身的,1990年在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的时候,表演的是一个叫“天气预报”的方言小品。倪萍本来就是青岛人,她那一口土得掉渣的胶东话把人逗得不行。这第一次露面,她就已经把自己的定位归到下里巴人的堆儿里去了,而不是高雅时髦的新派可人儿。所以从那以后老百姓看着她格外亲,把她当成自己家闺女似的,《综艺大观》的收视率也稳步攀升。
倪萍的事业开始之前曾经离过一次婚,这些在她的自传《日子》里面提到过。而且当她蜚声全国之后,也曾经谈过一次著名的恋爱,和大导演陈凯歌。做记者以后,我曾经听同行说起过他们的一些花边,名人之间的故事嘛,有时候的确是供平常人来消遣的。据说倪萍曾经对这段感情非常认真,也很想尽快结婚,尤其是在陈凯歌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儿媳一样尽心竭力跑前跑后地张罗。这一对大导演和名主持的恋爱似乎前后谈了有四、五年,而到最后,陈凯歌娶了陈红做老婆。
感情的事,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不知情者,我除了觉得奇怪之外,对此没有任何评价。记得当时看到过一本杂志,上面提到,“干妈”赵丽蓉曾经为此事语重心长地劝过倪萍,说:大家本来不是一路人,不必追着赶着生往一块凑,即便有多么不甘心也只能如此。
中国人喜欢把不如意或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归结为命运,倪萍的这次经历当然也算是。在40岁之前她把自己嫁给了摄影家王文澜,随后还生了儿子,日子过得安稳塌实,就像她的性格。其实这样就挺好的,我想她是信命了。
1999年那次见面的时候,我问过倪萍:你最关心也最珍惜的人是谁?她想都没想,说:“我的家人,我的儿子。”记得当时她站在我旁边,脸上还带着妆,摄影助理正拿着反光板在打光,而这时候,名主持人倪萍脸上的神情就像是一个最普通的住家女人,一个最平常的母亲。
这才是倪萍最真实的状态,让人心里很舒服。
13、化妆师吉米
“我就是个劳碌命,习惯了侍侯人,要是哪一天让我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被别人侍侯,我可能还不适应呢。”在工作的时候,他经常手上一边忙活,嘴里一边和人聊天,有时候他就会笑着这么说。
从1998年年初开始,一直到2002年9月底离开媒体,我在杂志社工作了四年多的时间。
做时尚类杂志时间久了,化妆师摄影师认识了一大堆,同时眼看着圈里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而脸熟的,都已经为自己打下一片天下了。
在化妆师里,我最早认识的是李东田,差不多是1996年冬天,我还在报社的时候。他当时已经在美国了,定期回北京,他为一个歌手做的造型很特别,吸引了我。见面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单纯也很容易相处的人,他属老鼠,那一年才24岁,我们很聊得来。当时我在“中戏”还没有毕业,他也经常到我们学校来找朋友,有时候到我们宿舍来找我聊天。
国内时尚造型师里名声最响技术也高超的有三个人,除了李东田之外,还有吉米和毛戈平。我第一次见毛戈平是1997年,在刘晓庆的剧组里,他当时并没有化妆工作,而是去探班的。在拍摄间隙我问了他一些化妆方面的问题,他回答得很仔细。我们前后接触的时间不到一天,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凡事喜欢动脑筋。其实做什么行业都需要动脑子才能做好,化妆师也一样。
以上的两个化妆师虽然我早就认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直接合作过,曾经长时间合作的只有吉米。
吉米的名字我早就知道,是在一次采访的时候那英告诉我的。这个化妆师挺有意思,还给自己取了个这么“洋”的艺名,当时我想。
大约在1999年,给杂志拍封面的时候有人找到了吉米化妆,我终于得以见到他。和他虚无缥缈的洋名字正相反,这个人处事很利落,化妆手法熟练精到,给人感觉挺塌实的。工作结束之后,大家去吃饭,路上他想起来看手机,发现有几个未接电话,就一一回过去。有的熟人电话打不通,他就打到呼台要求回电,呼台小姐问他名字,他一边走路一边跟人家说:“……叫吉米,吉祥的吉,大米的米。”我在旁边忍不住想笑——这个人很有意思。
吉米是个热心人,做事细致周到,很要强。后来开始合作的时候,他差不多每半个月都要来我们杂志社一次,有时候还带着一群学生,大家站在一边看着他化妆。其实他的工作很多,还开了个化妆学校,每天忙得要命,但是他似乎闲不住,还同时张罗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品牌。“我就是个劳碌命,习惯了侍侯人,要是哪一天让我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被别人侍侯,我可能还不适应呢。”在工作的时候,他经常手上一边忙活嘴里一边和人聊天,有时候他就会笑着这么说。
认识了这么多著名化妆师,只有吉米帮我化过一次妆。那是在2001年的早春,我们杂志社需要拍一个片子,临时找不到人,就让我做模特充数。那天我到得晚了,吉米已经化完了其他几个人,正坐在那里等得心焦,一见到我先嚷起来:“大腕来得早啊,还没到中午呢!”我知道这一天吉米早早就到了,然后就一直没停手地工作。我觉得不好意思,于是赶紧坐下,对他说:“随便给我化几下就行了,反正我也不是主角。”吉米工作起来是不含糊的,见我这样他的气也消了,于是开始照常上粉底画眼线涂胭脂描嘴唇。
“头发怎么弄好呢?”最后他对我嘟哝。“越简单越好,”我说,“就扎个马尾得了。”吉米二话不说把我的头发往后拢,高高紧紧地吊了起来,好像京剧演员“勒头”一样,我觉得头皮一阵发疼。“你的头发太多了,我都抓不过来……不行,手没劲了,”他想找人帮忙。“你没问题的,我觉得你手劲挺大——你是不是练过拔河呢?”我逗他说。
说得吉米和我都笑了,同事帮我们拍下了这一刻。
很高兴认识吉米这个朋友。
14、我所不喜欢的窦文涛
和电视上的表现正相反,在私下里他是一个沉默孤僻的人,神情始终冷冷的,很少笑。但我还是适应了这种反差,因为在那之前我刚见过一次周星驰,他在私下里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严肃沉默有过之无不及。每个人不可能只有一面。
做记者接触的人多,其中当然就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
没接触采访对象之前,有的人我原本对他印象不好,可是见了面聊过之后觉得还满不错,那么从前似乎是一场误会;也有的人是在见面之前远距离的感觉还好,可是一见面就失望,甚至觉得还不如不见。
这两种情况在我曾经采访过的每个对象身上都有发生。而“名嘴”窦文涛给我的印象类似于第二种。
一个灵牙利齿无所顾忌的男人当然不会被归类为“大丈夫”,但是只要不特别讨人厌,懂得扬长避短把握先机,他也许就会成事。如果他从事的碰巧是一个抛头露面的职业,即使形象并不出众,现在的人承受力普遍比较强,见识也广博,照理说也不难接受这种人。窦文涛算是占了个便宜的,他首先很聪明、善于学习,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又有很好的播音功底,而凤凰卫视地处香港,空气自由,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在主持风格上来讲,窦文涛随意调侃的风格其实比较常见。因为就男主持人来看,不论是香港的曾志伟还是台湾的吴宗宪,大家都是这种外形很抱歉风格却很醒目的类型,嬉笑怒骂自成一体,只不过这两个人主持的是综艺节目。这样看来,窦文涛在港台地区的男主持人里并不算最出类拔萃的,而他之所以能够走红全国,其实还是因为凤凰卫视立足香港却辐射国内的优势,让内地观众看起来比较新鲜。
2000年11月,我在北京友谊宾馆采访了窦文涛。和电视上的表现正相反,在私下里他是一个沉默孤僻的人,神情始终冷冷的,很少笑。但我还是适应了这种反差,因为在那之前我刚见过一次周星驰,他在私下里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严肃沉默有过之无不及。每个人不可能只有一面。
像很多人一样,我最初也是对窦文涛的节目感兴趣,“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很鲜活的谈话栏目,很“市井”,尤其是到后来,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小道消息传播中心。而一直以来,窦文涛就是那个不知疲倦的组织传播者,如果是在生活中,男人以这个形象出现是很讨人嫌的,甚至会被人骂,但是电视毕竟是一个开放的大众传媒,展示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每天有这样三个人在电视里聊着最新发生的事,其实也是一个放松神经的机会。
即使他的外表“冷冷的”,但是在谈话的两个小时时间里,我发觉窦文涛的心理状态其实并不平静。
记得他当时曾经对我描述过自己面对痛苦时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这种时候,有一次,我想索性就好好感受一下,然后我就什么都不干,一个人躺在床上。这时候你当然睡不着,我发现他刚开始的感觉是有点恶心,可能是血液集中到了脑部,导致胃都不消化,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你会觉得心脏像被一条小虫子咬着的那种痛。第三天,痛苦不再持续不断,而是像潮水,在你不期然的时候涌上心头……等再过了两天,痛苦带给人生理上的不适就完全消失了,再要痛苦那就是精神上的执著了。”说实话,当时看他神情投入地说着这些,我是非常吃惊的,因为我发觉窦文涛内心其实很不快乐。
作为一个喜欢体验也敢于面对一些事情的人,经历应该使他成熟。窦文涛属羊,那一年大约33、4岁,但我觉得他还是浮躁,并且总能在言行中流露出痕迹。比如说,在谈话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抖腿,我发觉之后提醒他,他就笑:“有的嘉宾也提醒过我,说是‘男抖穷女抖贱’,但是我发现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动作,控制不了,只要精神一放松就会如此,所以也就改不了。”
我觉得他看起来和电视节目里不大一样,于是他说:“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是反复无常的,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会完全不同,所以我现在说的话只代表此时此刻。”同时,他说自己喜欢随波逐流,最不愿意做规划,“喜欢做计划的人其实最缺乏安全感,”他说。
窦文涛算是活得很真实的人,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不管是不是好听。很多人想做到这一点,只是不能。他的这种生活状态很随性,很不在乎,并且有一点放肆。
在没有见面之前,我觉得自己并不讨厌电视上那个挥洒自若的主持人窦文涛,甚至还觉得这个人有趣。但是很遗憾,见了面却让我觉得有点后悔。
其实这和窦文涛本人没有太多关系——我只是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男人。
15、徐静蕾导演
很多年轻貌美的女演员都在抓紧时间为名利而奋斗,青春耽误不得; 同行竞争更是激烈。。而徐静蕾这时候开始做导演了,她没有停留在自己的演技和美丽那里,而是继续往前走了,这也是她自己的选择。
京剧有“四大名旦”,如今影视圈有“四小名旦”。不用我说也都知道,这是四个年龄都在二十多岁的女演员——赵薇、章子怡、徐静蕾和周迅。现在的艺人出道早,遇到的机会
'
更多,所以成名的年龄也都提前了。
这些早早出名的年轻女孩子把人的心都搅乱了,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学表演的新生们,眼看着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同样还是在校生的师兄师姐们都成了明星,而自己还不知道前途如何,难免会心浮气躁。前两个月,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吃饭,晚到的两个人都是演员,其中一个长得满秀气的女孩子据说是电影学院表演系2002级的,她就坐在我的旁边。后来聊起天来,她告诉我说自己刚刚从电影学院退学,我听了很奇怪,忙问为什么,她淡淡一笑说:“已经念了一年我才知道,这四年本科下来,能学到多少东西先不说,有什么机会都耽误了。你看现在外面做模特做演员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年轻,竞争激烈得要命,而且学费又这么贵,我想还是趁年轻多找机会发展,赚点钱要紧,念书的事以后再说吧。”看看这女孩的年龄也就在二十岁左右,可是却说出这么现实的话来,我觉得吃惊。
记得当初我在“中戏”的时候,第二学年开学,表演系1996级来了一个叫梅婷的女生,因为之前她演过几部戏,所以入学以后很受人关注。但是念了还没到一年,梅婷就退学了,据说是因为当时她要要接演一部叫做《红色恋人》的电影,而学校规定表演系学生在第一学年不能到校外拍戏,即使是大二的学生可以出去拍,剧组也要给学校交保证金。但是当时才念大一的梅婷坚持要演电影,和校方谈“崩”了,于是索性不念了。梅婷后来发展得也还算不错,这条路是她自己的选择。
其实这两个退学的女孩子都是为了抓住一个发展的机会,也可以说她们很现实,因为好机会不等人。只是这一步既然已经迈出去,接下来就要看她们的运气了。
“四小名旦”之一、出名很早的徐静蕾运气好,自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电视剧电影广告拍个不停,也连续不断地得奖,最近又拿了一个“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但是她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演员,更懂得为自己制造机会、开拓更广的空间。
在2002年初,徐静蕾做起了导演,她自己编写的电影剧本《我和爸爸》顺利通过审批,成为了中国第一部民营公司“独立出品”的电影。
2002年4月的最后一天,也是徐静蕾导演的这部电影拍摄的最后一天,我在北京朝阳医院对面的一个小楼上见到了她。在那之前,媒体已经对这部还没有完成的影片做过很多报道了——徐静蕾不仅自己投资、自编自导自演,而且还邀请了三个著名导演张元、姜文和叶大鹰客串演出,叶大鹰更是勇挑重担,出演了男一号“爸爸”。
“做演员的时候,常常庆幸有一个好本子、一部好戏找到了我。也许我非常幸运,每年都遇到一两部好戏。但是,为什么我的机会都是别人给的?如果碰不到好剧本、好戏怎么办?那是非常被动的。”拍完一个镜头之后坐在自己的车里,徐静蕾点燃一支烟,对我说。“其实做导演不累,打个比方,就像手机,导演总是处于待机状态,而做演员就像不停地开机关机,其实更费电。”
第一次见到徐静蕾,我觉得她的性格和她的外形截然相反,非但不柔弱,反而有些强悍之气,做事有主见,带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儿。在拍摄现场,徐静蕾并不张扬,但是非常认真和严肃,剧组里的人也都不敢马虎,大家叫她“老徐”。
一个成功的年轻女演员,其实可以过得很舒服,如果觉得拍戏太累,那可以接广告,酬劳一样可观。很多年轻貌美的女演员都在抓紧时间为名利而奋斗,青春耽误不得,同行竞争更是激烈。就前面提到过那两个退学的女孩来说,她们的选择并没有错,只是想要“搏一下”。
而徐静蕾这时候开始做导演了,她没有停留在自己的演技和美丽那里,而是继续往前走了,这也是她自己的选择。
“你想和演员生涯告别了吗?”我问她。
她送给我一本自己新出的写真集,一边在书上给我签名一边说:“……怎么可能?一生长着呢,也还有很多机会,我可不想那么早给自己下结论。”
这个回答很聪明。
2003年11月,《我和爸爸》为徐静蕾赢得了“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16、“裸照风波”后的刘嘉玲
而正是因为有同行的支持和劝慰,当时的刘嘉玲决定勇敢面对,她最终站出来对大家说:……我选择坚强。
如果没有当初那个勇敢的决定,现在刘嘉玲就不会风采依旧地在这里了。
2003年9月的最后一天,我离开媒体整整一年了。
也正是这一天,原来《时装》杂志的一个同事约我出来吃饭,想让我见见几个杂志社的新人。“是做人物方面的编辑,经验和关系都不算太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