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6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A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B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易其位
37唯物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对旧事物的“扬弃”
38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相比,()。
A根本性质相同B形式完全相同
C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某些特征D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
39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其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主持了会议,会后发表了《领导人宣言》。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材料包含的道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在事物的发展中外因是重要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0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本土发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接连遭到飞机撞击而引发爆炸。事发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向全国发表简短声明,他说,这是一个“全国悲剧”,并发誓捉拿和严惩肇事者。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举世谴责恐怖分子的野蛮行径。袭击事件使全球经济损失在1万亿美元左右,其中美国仅资本市场方面的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部分银行、航空公司与保险公司面临破产。这则材料说明了()。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B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
C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是当今各国的主要矛盾
D当今各国执政党必须切实履行保卫职能
41以下各项哪些包含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道理?()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涓涓之水,汇成江河
C愚公移山D拔苗助长
4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高寒缺水、土地贫瘠地区,由过去单纯种植粮食改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从而摆脱了以往的贫困面貌。事实表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一些不宜种粮的山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可以大种果树,也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这样,原来的种粮劣势就可变为另一种生产优势。这说明()。
A劣势和优势是对立的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劣势和优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C劣势和优势既互为存在前提,又相互转化
D只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就能变劣势为优势
4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时期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各个量的和B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C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过程D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44中国有句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5由于过量砍伐,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
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
B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依据是()原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4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说明了()。
A量变是质变的基础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D无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变
48下列属于辩证否定的有()。
A我国必须全盘西化
B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D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判断题
1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说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
2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5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6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排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干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它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
8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同性。()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
11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
1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现存事物必然灭亡。()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14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15辩证法的否定是扬弃。()
1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质变量变规律。()
17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18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思想根源是否认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
19事物的度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0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
21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景是: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
22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了初始阶段的某些特征,好像是一种回复。()
2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4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
25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2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27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
28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量则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29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发展到突破原来事物的度,就会破坏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发生质变。()
30当一事物存在时,其自身已经包含着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因素,构成事物自我发展的内在基础。()
第一部分形势与政策第四章实践、认识与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2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的检验
3。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对立面统一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5真理的首要的基本的属性是()。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可变性D真理的具体性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和不依赖人类
C它是自然界规律
D它是社会规律
9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1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1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成果
13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演绎方法B综合方法C分析方法D归纳方法
1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1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8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印象的形式是()。
A知觉B表象C概念D推理
1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
20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2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2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
2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和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5“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日益增长B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C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D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28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29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
30认识主体是指()。
A有生命有感觉能力的人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C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D具有主观思想的人
3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2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教条主义B二元论C经验论D诡辩论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感性材料B认识能动性
C社会实践D客观规律
34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客观真理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D社会实践
3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怀疑论的观点
36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3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8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39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的观点,其性质是()。
A辩证法的B折中主义的C唯物主义的D多元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