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菊花(半两) 草决明 蕤仁(去皮,各三两) 牡蛎(洗,火 粉,半两) 黄连 蒺藜(炒,
去尖) 防风(各五两) 羌活(三两) 细辛(五两) 瞿麦(三两) 白茯苓(四两) 肉桂(二两) 斑鸠(一只,
跌死,去皮毛肠嘴爪,文武火连骨炙干) 羯羊肝(一个竹刀薄批,炙令焦,忌用铁刀) 蔓
菁子(二升,淘净绢袋盛,甑蒸一伏时,晒干)
为细末,炼蜜为剂,杵五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五十丸,空心,温汤
下。
上方,以甘菊花、草决明,主明目为君;以蕤仁、牡蛎、黄连、蒺藜,除湿热为臣;以
防风、羌活、细辛之升上,瞿麦、茯苓之分下为佐;以斑鸠补肾,羊肝补肝,肉桂导群药入
热邪为使。此方制之大者也,肾肝位远,服汤药散不厌频多之义也。
x万应蝉花散x 治证上同。
蝉蜕(去土,半两) 蛇蜕(炙,三钱) 川芎 防风 羌活 炙草(各一两) 苍术(四两) 赤芍药
(三两) 当归 白茯苓(各一两) 石决明(东流水煮一伏时,另研极细,一两半)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临卧时,浓米泔调下,热茶清亦可。
上方,制之偶者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今用蝉蜕,又用蛇蜕者,取其重
蜕之义,以除翳为君也;川芎、防风、羌活,皆能清利头目为臣也;甘草、苍术,通主脾胃
,又脾胃多气多血,故用赤芍药补气,当归补血为佐也;石决明镇坠肾水,益精还阴,白茯
苓分阴阳上下为使也。亦治奇经客邪之病。
x黄 防风饮子x 治眼棱紧急,以致倒睫拳毛,损睛生翳,及上下睑 赤烂,羞涩难开,
眵泪稠粘。
蔓荆子(五分) 细辛(二分) 葛根(一钱半) 炙草 黄 防风(各一钱) 黄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蔓荆子、细辛为君,除手太阳手少阴之邪,肝为二经之母,子平母平,此实则
泻其子也;以甘草、葛根为臣,治足太阴足阳明之弱,肺为二经之子,母薄子单,此虚则补
其母也;黄 实皮毛,防风散滞气,用之以为佐;黄芩疗湿热,去目中赤肿,为之使也。
x无比蔓荆子汤x 治证上同。
黄 人参(各一钱) 黄连 柴胡(各七分) 蔓荆子 当归 葛根 防风(各五分) 生草(一钱
细辛叶(三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上方,为肺气虚耶,黄 、人参实之,为君;心受邪耶,黄连除之,肝受邪耶,柴胡除
之,小肠受邪耶,蔓荆子除之,为臣;当归和血,葛根解除为佐;防风疗风散滞,生甘草大
泻热火,细辛利九窍,用叶者,取其升上之意,为使也。
x拨云退翳丸x 治阳跷受邪,内 即生赤脉缕缕,根生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横侵黑睛
,渐蚀神水,锐 亦然,俗名攀睛。
川芎(一两五钱) 菊花(一两) 蔓荆子(二两) 蝉蜕(一两) 蛇蜕(炙,三钱) 密蒙花(二两) 薄荷
叶(半两) 木贼草(去节,二两) 荆芥穗(一两) 黄连 楮桃仁(各半两) 地骨皮(一两) 天花粉(六钱
炙草(三钱) 川椒皮(七钱) 当归 白蒺藜(去刺,炒,各一两五钱)
为细末,炼蜜成剂,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后临睡。细嚼,茶清下。
上方,为奇经客邪而作也。《八十一难经》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
池。风池者,脑户也。故以川芎治风入脑,以菊花治四肢游风,一疗其上,一平其下为君;
蔓荆子除手太阴之邪,蝉蜕、蛇蜕、木贼草、密蒙花除郁为臣;薄荷叶、荆芥穗、白蒺藜诸
疗风者,清其上也,楮桃仁、地骨皮诸通小便者,利其下也,为佐;黄连除胃中热,天花粉
除肠中热,甘草和协百药,川椒皮利五脏明目,诸所病处血亦病,故复以当归和血为使也。
楮桃仁,即楮实子也。
x栀子胜奇散x 治症同上。并有眵泪,羞涩难开。
蛇蜕 草决明 川芎 荆芥穗 蒺藜(炒) 谷精草 菊花 防风 羌活 密蒙花 甘草
(炙) 蔓荆子 木贼草 山栀子 黄芩(各等分)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临睡,热茶清调下。
上方,以蝉蜕之咸寒,草决明之咸苦,为味薄者通,通者通其经络也;川芎、荆芥穗之
辛温,白蒺藜、谷精草之苦辛温,菊花之苦甘平,防风之甘辛为臣,为气辛者发热,发热者
升其阳也;羌活之苦甘温,密蒙花之甘微寒,甘草之甘平,蔓荆子之辛微寒为佐,为气薄者
发泄,发泄者清利其诸关节也;以木贼草之甘微苦,山栀子、黄芩之微苦寒为使,为浓味者
泄,泄者,攻其壅滞有余也。
x磨障灵光膏x 治症上同。
黄连(锉如豆大,一两,童便浸一宿,晒,为末) 黄丹(水飞三两) 当归(取细末,二钱)
麝香(另研末) 乳香(另研末,各五分) 轻粉(另研) 砂(另研末) 白丁香(取末,各一钱)
龙脑(少许,末) 海螵蛸(取末,一钱) 炉甘石(六两,另以一两黄连,锉,置水中,烧炉甘石通
红,淬七次)
先用好白沙蜜一十两,或银器沙锅内,熬五七沸,以净纸搭去蜡面,除黄丹外,下余药
,用柳木搅匀,次下黄丹再搅,慢火徐徐搅至紫色,却将乳香、麝香、轻粉、 砂和匀,入
上药内,以不粘手为度,急丸如皂角刺大,以纸裹之。每用一丸,新汲水化开,旋入龙脑少
许,时时点翳上。
上方,以黄连去邪热,主明目为君;以黄丹除热除毒,炉甘石疗湿收散为臣;以当归和
血脉,麝香、乳香诸香通气,轻粉杀疮为佐;以 砂之能消,海螵蛸之磨翳,白丁香之主病
不移,龙脑之除赤脉去外障为使也。
x消翳复明膏x 治症上同。
黄丹(水飞,四两) 青盐(一两,另研) 白沙蜜(一斤) 诃子(八个,去核,取末) 海螵蛸(三钱
,取末)
先将蜜熬数沸,净纸搭去蜡面,却下黄丹,用棍搅匀,旋下余药,将至紫色取出。
黄连(十两) 蕤仁(半两) 木贼草(一两) 龙胆草(二两) 杏仁(七十五个去皮尖)
通入瓷器内,水一斗浸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入锅内,文武火熬至小半升,
滤去渣,重汤炖成膏子,却入前药熬之,搅成紫色,入龙脑一钱。每用少许,点上,药干,
净水化开用。
上方,以黄连为君,为疗邪热也;蕤仁、杏仁、龙胆草为臣,为除赤痛,润烦燥,解热
毒也;黄丹、青盐、龙脑、白沙蜜为佐,为收湿烂,益肾气,疗赤肿,和百药也;诃子、海
螵蛸、木贼草为使,为涩则不移,消障磨翳也。
x除风益损汤x 治目为物伤者。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各一钱) 本 前胡 防风(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熟地黄补肾水为君,黑睛为肾之子,此虚则补其母也;以当归补血,为目为血
所养,今伤则血病,白芍药补血又补气,为血病气亦病也,为臣;川芎治血虚头痛, 本通
血去头风为佐;前胡、防风,通疗风邪,俾不凝留为使。兼治亡血过多之病。伤于眉骨者,
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疗之。伤于 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者
,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疗之。伤于额交颠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
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疗之。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伤于颊
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疗之。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
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疗之。凡伤甚者,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眵多泪多,羞涩
赤肿者,加黄芩疗之。
x加减地黄丸x 治症上同。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斤) 牛膝 当归(各三两) 枳壳(二两) 杏仁 羌活 防风(各一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淡盐汤亦可。
上方,以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夫肾水不足者,相火必盛,故生熟地黄退相火也;牛膝
逐败血,当归益新血为臣;麸炒枳壳和胃气,谓胃为多血生血之所,是补其原,杏仁润燥,
谓血少生燥为佐;羌活、防风,俱升发清利,大除风邪,为七情五贼、饥饱劳役之病。睛痛
者,与当归养荣汤兼服;伤寒愈后之病,及血少血虚血亡之病,俱宜服也。
x人参补阳汤x 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痛骨痛。
羌活 独活(各六分)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炙草
当归(各四分) 柴胡 防风(各五分) 熟地黄(酒洗,炒,四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上方,分利阴阳、升降上下之药也。羌活、独活为君者,导阳之升也;茯苓、泽泻为臣
者,导阴之降也;人参、白术,大补脾胃,内盛则邪自不容,黄 、防风,大实皮毛,外密
则邪自不入,为之佐也;当归、熟地黄俱生血,谓目得血而能视,生地黄补肾水,谓神水属
肾,白芍药理气,柴胡行经,甘草和百药,为之使也。
x抑阳酒连散x 治神水紧小,渐如菜子许,及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物不昏,
微有 羞涩之证。
生地黄 独活 黄柏 防风 知母(各三分) 蔓荆子 前胡 羌活 白芷 生草(各四分)
黄芩(酒制) 寒水石 栀子 黄连(酒制,各五分) 防己(三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热服。
上方,抑阳缓阴之药也。以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独活、黄柏、知母,俱益肾水为臣
;蔓荆子、羌活、防风、白芷,群队升阳之药为佐者,谓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
甘草、黄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黄连,不走之药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诸用
酒制者,为引导也。
x当归补血汤x 治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
明酸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俱各酸痛。
熟地黄 当归(各六分) 川芎 牛膝 白芍药 炙草 白术 防风(各五分) 生地黄 天门
冬(各四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煎。
上方专补血,故以当归、熟地黄为君;川芎、牛膝、白芍药为臣,以其祛风续绝定痛而
通补血也;甘草、白术,大和胃气,用以为佐;防风升发,生地黄补肾,天门冬治血热,谓
血亡生风燥,故以为使。
x羚羊角散x 治小儿斑疹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羚羊角(镑) 黄芩 黄 草决明 车前子 升麻 防风 大黄 芒硝(各等分)
作一服,水一盏,煎半盏,去滓,稍热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为君;升麻补足太阴以实内,逐其毒也,黄 补手太阴以实外,
御其邪也,为臣;防风升清阳,车前子泻浊阴为佐;草决明疗赤痛泪出,黄芩、大黄、芒硝
,用以攻其固热为使。然大黄、芒硝乃大苦寒之药,智者当量其虚实,以为加减。未满二十
一日而目疾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
x消毒化斑汤x 治小儿斑疹,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症上同。
羌活(五分) 本(二分) 细辛(一分) 黄连(三分) 黄芩(一分) 酒芩(二分) 酒黄柏(三分)
生地黄(二分) 麻黄(五分) 升麻(五分) 白术(一分) 苍术(二分) 生甘草(一分) 吴茱萸(半分) 陈
皮(二分) 红花(半分) 苏木(一分) 当归(三分) 连翘(三分) 防风(五分) 川芎(二分) 葛根
(一分) 柴胡(二分)
上方,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而置也。今以治斑之剂治目者,以其毒尚炽盛,又傍
害于目也。夫斑疹之发,初则膀胱壬水克小肠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阳之药,次则肾
经癸水又克心火,细辛主少阴之药,故为君;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用黄连、黄芩、
黄柏以疗二火,酒制者,反治也,生地黄益肾水,故为臣;麻黄、防风、川芎。升发阳气、祛
诸风邪,葛根、柴胡。解利邪毒,升麻散诸郁结,白术、苍术。除湿和胃,生甘草大退诸热,故
为佐;气不得上下,吴茱萸、陈皮通之,血不得流行,苏木、红花顺之,当归愈恶疮,连翘
除客热,故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用药治法俱备,通造化明药性者能知也。如未
见斑疹之前,小儿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嚏喷,眼涩,知其必出斑者,急以此药投之。甚
者则稀,稀者立已,已后无二出之患。
x茯苓燥湿汤x 治小儿易饥而渴,瘦瘠,腹胀下利,作HT HT 声,目病生翳,睫闭不
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俗谓之疳毒眼。
甘草(炙,二分) 人参(一分) 柴胡(四分) 白术(二分) 枳壳(麸炒,二分) 苍术(三分) 茯苓(二
分) 泽泻(一分半) 前胡(三分) 川芎(三分半) 薄荷叶(二分) 羌活(三分半) 独活(三分) 蔓荆子
(二分)
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
上方,为小儿寒暑饮食不调而酿成此症。夫寒暑饮食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阴阳之
会元也。故清阳下而不升,浊阴上而不降。今以白术、人参,先补脾胃为君;柴胡、甘草、
枳壳,辅上药补脾胃为臣;苍术燥湿,茯苓、泽泻导浊阴下降为佐;然后以羌活、独活、防
风、蔓荆子、前胡、川芎、薄荷诸主风药以胜湿,引清阳上升为使。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x升麻龙胆草饮子x 治小儿疳眼,流脓生翳,湿热为病。
升麻(二钱) 羌活(三钱) 麻黄(一钱半) 炙草 谷精草 蛇蜕(各半钱) 龙胆草(三钱) 川郁金
半钱) 黄芩(炒,一钱) 青蛤粉(三钱)
为细末。每服二钱,热茶清浓调服。
上方君以升麻,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也;臣以羌活、麻黄,风能胜湿也;佐以甘草,承和
上下,谷精草明目退翳,蛇蜕主小儿惊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郁金破血,龙胆
草疗眼中诸疾,黄芩除上热,目内赤肿,火炒者妙,龙胆草性已苦寒,恐重之,则又过于寒
也。
附录
论目为血脉之宗
属性:《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针经》曰∶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
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则
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
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
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岐,故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
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发于阴,白眼赤脉
发于阳,故阴阳合传而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
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东垣曰∶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
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气上散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因心烦事冗,饮
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失明则日
月不明矣。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
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
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百病,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又因邪
气所并而损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
也。
按∶此论目为脏腑血脉精气之宗,至为详悉。岂但世俗拘之于五轮八廓而已也。
附录
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
属性:《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肿痛,翳膜 疡,皆为热也。及目膜,俗谓之眼黑,亦
为热也。或平白目无所见者,热气郁之甚也。或言目昧为肝肾虚冷者,误也。是以妄谓肝生
于目,肾主瞳子,故妄言目昧为虚而冷也。然肾水,冬阴也,虚则当热;肝木,春阳也,虚
则当冷。肾阴肝阳,岂能同虚而为冷者欤。或通言肝肾之中,阴实阳虚,而无由目昧也。俗
妄谓肝肾之气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不知经言热甚目瞑,眼黑也,岂由寒尔。又考仲景言
伤寒病,热极则不识人,乃目盲也。《正理论》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若目无所
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随郁结微甚而见病之轻重也。故知热郁于目,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
由目之玄府闭小也,隔缣视物之象也。或视如蝇翼者,玄府有所闭合者也。或目昏而见黑花
者,由热气甚而发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