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真实的阮玲玉-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昌和张亨昌两个字号,利昌是专办招商局沪宁铁路的木料,亨昌专包油漆。他经商很有些手腕,由于经营得法,故家道殷实,仅就上述两项就堪称〃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何况张家还有大笔的田租收入。当时,广东乃是英国人把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内地的必经之地。张老爷当时在广东为官时,对这一行门路甚为精通,而且里外关系很多。到了上海之后,依然半明半暗的继续从事这烟土生意。所以,对张老爷来说,他有可以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的资本。     张老爷有妻妾九人,生下的子女计十七人之多。张太太管不住丈夫纳妾,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致发生动摇,她绝不允许丈夫把这些女人弄回家来,也绝不承认老爷在外面生的孩子是张家的后代。     张家老宅是在上海乍浦路,张家的府地,从外面看是一座石库门房子。这种房子如今在南方的城镇还不时可见。其特点是围墙都是清一色的白璧青瓦,大门不必宽敞,但是门楣框架必定是用整块长条麻石镶搭而成,故得名石库门。     张家的石库门房子,属于三进三院三厅的规模,前院有个小花圃,种着月季、凤仙花等等,墙上爬着常青藤。每进房子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天井相隔,前两进房子是上房,自然是主人家居住之地,而佣人所居住的地方是后天井靠墙根的那一排平房。平日里,粗使仆役都在这里做事,是不可以随便进入前院的。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第7节:躲不过的是孽缘(图)

  张家共有四个公子,即长子慧冲,二子晴浦,三子惠民和小儿子达民。这兄弟四人日后和当时的上海影坛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也都有过一些名气,其中尤以张慧冲和张达民名气最大。     张慧冲生于1898年,那年19岁,正在上海的航海专科学校读书,时刻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漂洋过海,发一笔洋财,后来他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     他从航专毕业后,即东渡日本,抵日不久就对航海失去了兴趣,而迷上了东洋魔术,加上他自己勤奋钻研,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套东方魔术玩得堪称炉火纯青。     20年代初归国,很快又迷上了电影,加盟中国最早的电影摄制机构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当上了一名电影演员。主演了《莲花落》、《好兄弟》等片,他那英俊的外貌、洒脱的造型,颇受影迷喜欢。此后,张慧冲又在电影界和魔术界大显身手,曾大红大紫过。     而张达民的〃成名〃却不是因为有何业绩,而是因为他后来与阮玲玉(即凤根)的特殊关系。成为阮玲玉之死的罪魁祸首,在世人面前留下了骂名。     张达民生于1904年,整整年长凤根6岁。凤根8岁随母亲进入张府时,张达民已经是14岁了,自然不会对只有8岁的小娃娃产生什么好奇。     张老爷与张太太对这个小儿子格外宠爱,凡事皆依着他,使他从小就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张达民深受父母亲的影响,挥霍无度,赌瘾极大,由此埋下了日后赌尽数十万家产的祸根。     他自脱离学校后,说是踏入社会服务,实际无一定职业,与阮玲玉相识之初,他对她自我介绍说:在五马路茂盛洋行内供职。     1925年,阮玲玉已是崇德女校初中部二年级的学生了。生活刚刚向她展开无数的可能,她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心想到毕业后可以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可以向母亲尽为人女的孝敬。     那个时候,阮玲玉自从升入初中后,便搬出张家,开始住校了。阮玲玉到张家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但闲暇时,她还是偷偷溜到后院去看望母亲。她的偶而露面,引起了张家四少爷张达民的注意。     如果不是因为张达民此时的介入使阮玲玉中断学业,从此开始了另一种生活,而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阮玲玉可能渡过另一种谁也无法预见的一生,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也未必就会出现一颗日升中天的明星阮玲玉。     但是,这个从主婢关系开始而走向同居的真相,却是一个一直隐瞒了多年而素不为人知的秘密,即使那些天天钻营此道,在阮玲玉死后千方百计的想刨根问底的记者竟然无一不被愚弄,都认为张达民是偶见阮玲玉,惊为〃天仙〃,遂处心积虑的托阮同学介绍认识的,然后才得以日久生情,日渐亲近而同居宴好的。     何以当时报刊对此说法如出一辙呢?阮玲玉与张达民一直对外如是说。阮玲玉曾对《现象》月刊的记者说:〃与张达民认识,就在16岁那一年,起初是同学介绍的。。。。。。〃这个说法一度被其他报刊广为转载引用。在阮玲玉去世后,一本号称〃事事实在,句句真话〃的《张达民口述阮玲玉正本》中说〃张家住海宁路,阮住乍浦路,二人不时在路上撞见,进而相识,更进而为友谊〃如此云云。张达民的这一说法更加固了上述言论,故后来有关张阮二人关系的报道多引此为本。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进步电影先驱者、著名导演蔡楚生在1957年1月8日为纪念阮玲玉逝世22周年写过一篇具有权威性的文章,对阮玲玉之为人与其艺术上的成就有极其中肯的评价,同时披露了张阮二人乃主仆关系,这里引用原句:〃她在16岁时即被一个浮浪狂侼的官僚子弟所占有(此人为她母亲所服役的主人家的少爷)。〃1985年,在纪念阮玲玉逝世50周年之际,影界老人沈寂先生对此进行了证实。     那时,张达民刚刚22岁,尚未结婚,也不过是个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二世祖〃。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世家子弟中并不在少数。所谓〃二世祖〃,就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专事坐吃祖产,吃父辈的家产便叫做〃二世祖〃,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寄生虫。张达民走的就是当〃二世祖〃的路。     中学毕业后的张达民曾经在一个弄堂里的无名大学混过一年,所读的是国文系。这个国文专业对于这位商人之家的公子自是没什么关系,教授与作家都不是他的理想,且当时的教授与作家都背负着〃穷酸〃的别名。张达民上这个国文专业无非是一时之兴,想混点文凭,于面子上也好看一些。读了一年,觉得枯燥乏味,实在是奈不住那份寂寞,便自动缀学,随着父亲身边学习经商之道。只是经商之道尚未学成,交际应酬上的门道却是学了不少。     张达民的富有家世和后天的缺乏教导,使他的大部分时间在追逐专心于吃喝玩乐的享受上,这使他的那种〃二世祖〃的生活方式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一成不变,爱慕虚荣、不确定性、胆小怕事、懒惰,这就是他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注定了他与自幼穷苦出身的阮玲玉最终会以悲剧收场。     不管怎么讲,张达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二世祖〃。     从张达民的外表上看,还是有一些风度翩翩的,这足以让当时对一切充满美好想法、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少女阮玲玉喜欢了。他中等身材,面容白净,下巴微微翘起,茂密的黑发蓄得长长的,抹着当时比较时髦的斯坦康发蜡,向后梳得精亮油滑。也许是曾读国文专业而染点〃儒者〃风范,张达民不常穿西装,更多的时候,他是身着长及脚面的长袍。平日里,张达民总爱戴着一副黑边圆框近视眼睛,倒是透出点儒雅潇洒的味道出来。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第8节:来来往往(图)

  张达民这年已22岁了,作为一个富家子弟,在交际场所和生意场上也可谓见多识广了。而当他第一次留心注目已是中学生的阮玲玉时,仍为她身上所特有的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带有一丝哀怨的美丽面容所震惊不已。特别是那双无论在何种神态下都饱含着令人心疼的忧郁的眼睛,一直映到了张达民的心里。他怎么也没料到当年瘦瘦小小的黄毛丫头,现今居然出落得如此楚楚动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他想办法接近阮玲玉,当他得知玉英喜欢到昆山公园散步时,心中不由一喜。     秋日的昆山公园,正是一年中景致最为迷人的季节,秋风吹走了夏日的闷热,黄叶落满林中小径,夕阳的余辉穿过簌簌作响的林叶洒落下来,草坪上布满了跳跃的光影。傍晚的花园是那般的温馨。     阮玲玉和两个女伴牵手走在花园的小径上。那一天,阮玲玉身着一袭长及腰际的半长喇叭袖白色斜襟小褂,黑色过膝的裙子,晚霞映衬着她纯洁美丽的脸庞。在另一条小径上,又闪出一个青年男子的身影,高高的身材,一身笔挺的西装,白净的方脸上架着一副黑边圆框眼镜,倜傥之外又显出几分文气,他就是张达民。     两人〃无意〃间相遇。     那天,阮玲玉和张达民只是很有礼貌且简单的互相问了个好。     后来,张达民便总是在傍晚时分,赶到昆山公园与阮玲玉会面。日子久了,两位女友似乎从张达民的友好、殷勤中看出点苗头来了,常常托辞不与阮玲玉一起前往。所以,经常只留下阮玲玉于张达民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张达民刻意找了些有关学校的话题与玉英交谈。这位没有丝毫少爷架子的四少爷渐渐赢得了涉世不深的阮玉英的好感。     当时,只有16岁的阮玲玉皮肤白皙,颇讨人喜欢的瓜子脸,有着一双长而弯的丹凤眼,不笑时流露出自然天成的忧戚感;一笑则两眼弯弯,嘴角露出一对浅窝,更显南方女子妩媚动人之态。     张达民从这位一见倾心的可人女子身上感到了从未经受的温柔,他不由的重新审视起这位美丽的女子来。阮玲玉发现张达民对她格外的殷勤,在这种殷勤面前,她感到不安、紧张和激动。     阮玲玉和张达民其实一直是认识的,只是这些年来不常见面。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里,张达民傍晚时分经常来昆山花园散步,于是也就常与阮玲玉相逢。这位丝毫不摆主人架子的四少爷逐步赢得了涉世未深的阮玲玉的好感,而青年人之间总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渐渐地,两个年轻人的心靠近了。     无数次的昆山公园偶遇慢慢的变成了一种约定,他们的恋爱开始了。张达民慢慢的用他的方式占据了阮玲玉心中的一个特殊位置。     自从父亲去世这十年来,特别是进入崇德女校以来,阮玲玉一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世界之中,16岁的她情窦已开,所读过的许多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那些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也曾使她向往过梦中的白马王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哪个异性青年真正走进过她的情感世界,张达民则是第一个闯入者。张达民虽不如小说中的男主角那般可爱,但对自己也可算得殷勤备至体贴入微,且他不计较出身门第与自己相爱,她还是挺受感动的。     阮玲玉对于张达民,总归是互相看着长大的,多少不是很陌生,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阮玲玉的主仆意识也就淡薄下去了。阮玲玉毕竟正是豆蔻年华,早年丧父的她身边出现了一个像兄长似的异性关心、亲近自己,心里也很是欣喜。     殷勤的张达民多次赠送小礼物给阮玲玉,都被从小养成洁身自好、自尊自爱性格的阮玲玉婉言谢绝了。阮玲玉之所以谢绝了张达民的一切赠与也是因为,她觉得第一次接受一个青年男子的礼物,不管礼物的轻重,都是一件很神圣很重要的事情,故而才一直持郑重其事的态度不予接受。     张达民为了表示对她的关怀,还殷勤的要求为当时名字还是阮玉英的阮玲玉改名,他告诉阮玉英,有一个与她同名的女子被遗弃,还是就此改了。从此,阮玉英改名为阮玲玉。     之后,为了进一步亲近阮玲玉,张达民竟然从海宁路的新居搬回了乍浦路的老宅来住。     回到老宅住的张达民,总是殷勤的跑到后院,向阮玲玉的母亲问寒问暖。     阮玲玉的母亲,作为张家老宅里的仆人,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张达民是喜欢阮玲玉的。只是面对如此殷勤、恳切的张家四少爷,一个孤苦善良的寡妇,靠帮佣度日,还要养育女儿读书的母亲心里只存此念,毫无戒备:只要他真心对女儿好,将来真要成就了好事,不但女儿终身有托,自己也是有靠的。到了那一天,早早去世的丈夫也能含笑九泉呢。     不管怎么说,阮玲玉在她16岁那年的秋天开始了她的初恋。初恋是甜蜜的,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挽起恋人的臂膀,徜徉在秋日花园的小径上,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甜蜜中却带有一丝苦涩,那是对未来的忧患,这个明显带有〃主仆之恋〃色彩的恋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吗?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第9节:不幸的开始(图)

  在刚刚16岁的阮玲玉眼中,风度翩翩的张达民从形象上还是蛮符合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形象的。对于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张达民是母亲帮佣人家的少爷,这就意味着这个明显带有〃主仆之恋〃色彩的恋情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这似乎也符合了少女恋爱的标准,她憧憬一切美好事物,她愿意冲破这一切的障碍,克服重重险阻,与他走在一起,带给他温柔的慰籍。       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对张达民缺少衡量和对比的标准。张达民的甜言蜜语,他所表现的绅士风度以及恋爱时的甜蜜,拨动少女的心弦。他不计较出身门第的与她恋爱,也给了她继续与他在一起的勇气。她以为那就是爱情。16岁的她,哪里知道,恋爱时的甜蜜不能代表全部的现实生活。     而张达民,阮玲玉在她的眼里,是美丽的,温柔的,她的美是出于天然,一派清新之气,直沁张达民的肺腑。     至于张达民与阮玲玉的性格上的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他们俩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     张达民喜动不喜静,不善于思考问题。他一看见书就头痛,他的中学也不是用功读下来的;但是阮玲玉性格内向、忧郁,喜爱静静的坐下来,阅读一本富有哲理的书籍。     张达民很早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学习交际应酬,他热衷于出入舞厅、歌榭、跑马厅和跑狗场。     阮玲玉自小出身于平民家庭,性格内向的她对这些娱乐在认识张达民前是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热衷了。     阮玲玉酷爱电影和读书,而张达民则宁可去打牌,常常一打就是一整天。     至于阮玲玉,她是一个年轻单纯的少女,是一个有思想、一直想自立的人。而张达民不过是个〃二世祖〃,专事坐吃祖产。     不难得说结论,阮玲玉和张达民完全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两种类型的人,一个是出身贫苦、有思想、希望能自立的女子,另一个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二世祖〃。如果他们真心相爱,愿意互相迁就对方,也许未尝不是一件美事。但不幸的很,他们的地位,他们的身份、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决定了他们之间的鸿沟实在难以填平。     一时的甜蜜可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是成就不了一世的幸福。     1925年,张达民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小儿子对阮玉英痴情,并想娶她为妻的事。她非常气恼,张达民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的交往,当劝说没有奏效时,张老太太便把气撒到阮玲玉母女身上,将阮玲玉的母亲赶出了张家。     张达民心中知道,母亲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要把他和阮玲玉拆散,倒是连累了阮玲玉和她的母亲。但凡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无不把自己那点爱情看的比海深,比山高,甚至甘为情死,也在所不辞。这种恋爱时的热血沸腾,其实不过是把以往戏剧、小说上看到的情比金坚、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例子套用在自己身上罢了。     此时的张达民觉得自己既然爱了,就要爱到底。张达民便赶去安慰她们母女,将被逐出张家,无以为家的阮母,瞒着家里,安排在北四川路的鸿庆坊的一个宅子里面暂时落脚。     他打算先和阮玲玉同居,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婚姻,然后再正式迎娶。此时的阮玉英早被张达民不计较门第出身,不顾父母反对与自己结合的一片真心所感动,便轻率地做出了与他同居的决定。     1925年底,刚刚在崇德女校读到初二的阮玲玉便在鸿庆坊开始了与张达民的同居生活。不久,阮玲玉就自动退学,离开了崇德女校,放弃了自己曾对人生的追求。那年,阮玲玉16周岁。     按1935年春,阮玲玉对《现象》杂志记者所言:那时,我的意志还薄弱,同时年岁也究竟还轻,所以认识不多就后,受不起他的欺骗,两人便实行同居啦。〃但这已是事隔9年以后,悲情的阮玲玉在经历了张达民的噩梦之后的省悟之语,只是为时已晚矣。     从昆山公园相见到恋爱,两人是闪电似的;从恋爱到同居,两人也是闪电似的。由于张家不同意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