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去世以后,李家的家道就开始中落了,孤儿寡母全靠李中梓的大伯养活。李中梓的大伯,也就是李尚衮的哥哥叫李尚雅,这位当时也是个才子。据说李尚雅那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才华横溢啊,而且他还精通武艺(看来这是李家的家传)。各位可要记住这位李尚雅,几十年后,他的孙子李延罡将跟随李中梓学习医术,最后也成为了一名高手,他写的《脉诀汇辨》一书是脉诊领域很重要的著作。我早些年学中医的时候,就到处找这本书,后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如获至宝,很是珍惜,还给复印了下来,整天看。
虽然李尚雅同志很有才华,但才华是不能拿来吃饭的。那个时候能接到写广告文案的机会还不多,也没法儿给电视台撰稿来赚稿费,他想靠科举来出人头地,养家糊口。但漫长的科举之路,怎么看都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不稳定的渠道。
再看看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李中梓家里的孤儿寡母,靠科举可解不了燃眉之急啊,怎么办呢?
李尚雅想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在江边喝了一壶老酒之后,含着眼泪,把科举书都扔进了江里。他从此挎上弓箭,带上渔网,在浩瀚的江波之中,每天打渔射猎,靠卖些鱼和野味来赚钱。
当他每天把捕来的鱼拿到市场上出售时,人们都会对他指指点点地在背后议论:快来看啊,那不是那位大才子李尚雅吗?怎么开始卖鱼了?哎呀,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面对各种流言蜚语,李尚雅从未争辩,也不解释,他总是带着微笑,把鱼递给顾客们。只是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几个铜板时,他的心却在流泪。
第49节:这才是中医(49)
在家人面前,他也从未抱怨过。他把挣来的钱,分成两份,一份给妻儿,一份给李中梓的母亲,用来供养李中梓和他哥哥读书。
李中梓的母亲经常含着眼泪教育李中植、李中梓哥俩: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们读书的钱可都是大伯的血汗钱啊!
李中梓慢慢长大了,越来越懂事,看到大伯每天忙碌的背影,他在心里暗暗地发誓:大伯,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我可以想象得到,在很多年以后,当李中梓把大伯的孙子李延罡培养成一个名医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感到非常安慰,他一定会默默地回想着当年大伯日夜辛劳为自己赚学费的情景,对早已故去的大伯说:大伯,您安息吧,我没有忘记您的恩情,您的孙子李延罡,现在也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了!
各位,其实读书的动力是很关键的,您天天喝着咖啡,吃着麦当劳,听着MP3也可以学习,但是您绝对没有玩命地学。有很多同学说不听音乐看不了书,我很奇怪,我很怕听音乐,那天偶然听了首歌叫《你一定要幸福》,也不知道谁唱的,什么词儿也没听清,但结果这一天脑袋里一没事儿的时候就是这个旋律,看书很是吃力,所以我很排斥边听音乐边看书。
反正李中梓当年绝对不是边听着音乐边看书的。他知道自己吃的每一顿饭、每一粒米,都是大伯摇着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捕鱼赚回来的,因此,自己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成绩赶快考中,这样才能减轻长辈的压力。
这么大的读书动力,再加上李中梓本来就聪明,结果在十二岁时,他就考中了秀才。
这下可好了,终于可以拿到奖学金了,而且秀才在当年那也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啊,全家人都欢欣鼓舞。
这么年轻考上秀才可真是不得了啊!于是很多人家就都开始惦记上了,都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啊,还不趁现在下手?
下手干吗呢?就是赶快把自己家的姑娘,嫁给这位前途广大的李中梓同学,万一将来李中梓同学进了朝廷做个官什么的,那自己家的姑娘不就是官夫人了吗?
现在可能无法想象当年的情景了。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就是喜欢哪个女同学,也娶不了人家,只能恨自个儿年龄太小。但是古代可不这样,只要是两家商量好了,孩子多大都可以结婚,没满十岁都有可能。
显然,当年的竞争很激烈,我们的李中梓同学,霎时间成为了蜻蜓们争夺的落脚点,家里一时间门庭若市,结果,终于有一只美丽的蜻蜓落在了李中梓的头上。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小妹了,总之李中梓在十五岁之前就结婚了(绝对的早婚)。
江南的小妹当然是温柔体贴,吴侬软语,很是合李中梓同学的脾气,结果李中梓同学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第50节:这才是中医(50)
幸福的日子,就这样像一条缓慢的河水,平静地流淌而过。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转弯处,河水会变得陡然湍急。
老天爷非常残酷,就在李中梓沉浸在温柔乡里的时候,他的妻子病了。
李中梓找来了医生,医生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结果在李中梓十五岁的时候,妻子去世了。
世上最残酷的事,莫过于与相爱的人阴阳相隔,永不相见。李中梓在妻子的坟前,回想着两个人幸福的新婚时光,回想着妻子给自己做饭的情景,回想着妻子在灯下给自己缝衣服的情景,一切恍如昨日。然而此刻,这一层薄薄的黄土竟将两人隔成了两个世界。
李中梓久久不愿离开妻子的坟茔,因为他走了,妻子就会一个人孤单地长眠于此。在这荒凉的郊外,把妻子一个人扔在这里,自己又怎么能够放心?
最后当别人把他抬回来的时候,李中梓的心都碎了。
但此时,李中梓只能悲叹命运的不公,他还没有想起拿起抵抗病魔的武器。
悲伤的事,接二连三,李中梓还没有完全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两年以后,李中梓十七岁那年,母亲也病倒了。
李中梓请来了几位医生,但母亲吃了许多药都不见效,李中梓简直要急疯了。这时,他自己买来了医书,尝试着找个方子,看是否能把母亲给救回来。
但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在这一年,李中梓的母亲也去世了。
老天爷如果要打击一个人,我估计没有比这个更残酷的了,父亲、母亲、妻子,居然全部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些,对一个人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此时的李中梓,已经是欲哭无泪了。他和哥哥安葬了母亲,回到空空荡荡的家里时,他感到了彻骨的心痛,那是一种用最锋利的尖刀,刺入自己骨髓的痛!
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和哥哥抚养成人,而自己还没有一点成绩,还没有来得及尽一点孝心,母亲就离开了。望着屋子里母亲洗干净的衣物,望着灶台边母亲放好的碗筷,李中梓无声地哭泣着,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痛苦啊!
深夜里,李中梓红肿的眼睛望着闪烁的烛光,整夜无法入睡。
安葬了母亲后,李中梓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开始学习医学!
其实,谁都不是神仙,谁的父母都迟早会离开人世。现代人在父母去世时悲痛一阵,也就算了,可能很少有人会因此而迸发出学医的念头。但是,古代这些名医的父母,很多是在正值壮年的时候离开人世的,而做儿女的对此却束手无策,这让他们感觉太惭愧了,难道自己就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吗?难道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最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孝敬父母的吗?
第51节:这才是中医(51)
在那个时代,好的医生太少了,不像现在,孝敬的方式可以是给父母安排一个最好的医院,那会儿根本就没这个可能,就因为这样,很多人才产生了自己学医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出于孝道的。
但是,一个名医之路又岂是那么简单?从孝道出发,立下大愿,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要经过人生的艰苦磨砺,最后迸发出对整个人类的大慈大悲之心,才能最终成为一代名医。
当然,李中梓也不例外,他的人生旅途中,正有千辛万苦在等待着他。
磨炼之路
此时的李中梓,虽然下了学医的决心,但是,他还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因为还有科举要考。那个年头,考科举就跟现在的高考似的,也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李中梓采取的方式是一边看医书,一边看科举书,结果却很不乐观,两者的进步都不大。他考科举考了九次,都没有中举,仅仅获得了副榜贡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中梓这个人很直率,写的文章很高标,这和八股文中规中矩的文风不协调,所以批阅的老师们感觉很不爽:这都写的什么啊?你以为你是韩寒啊,不及格!
这让李中梓非常郁闷,无数次的考试失败,自己可就不再是个神童了,已经变成一个二十好几的留级生了,这反差也太大了点儿吧?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止是郁闷了,可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李中梓二十四岁那年(公元1612年),他的哥哥李中植又病倒了,这下可把李中梓给急坏了,因为这个家里,现在就剩下这小哥俩了,这么多年相依为命,兄弟俩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啊。现在哥哥病了,李中梓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怎么办?自己开方吗?还不行啊,自己学的这点儿医学知识哪儿够啊(这个时候看出来自己的学问不够了)!中那怎么办啊?赶快找医生呗。
医生找来了,开了方子,哥哥服用以后,没有见到效果(仓促求医,半为药误)。李中植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望着自己的弟弟,流着眼泪说:〃弟弟啊,我要到父母亲那里去了,留你一个人在世上,你一定要自己多保重啊!哥哥再也不能照顾你了……〃
李中梓的泪水夺眶而出,眼前一片模糊。
此时他悲痛万分,他哭着说:〃哥,你不会死的,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但是,事实总是如此残酷,慢慢地,哥哥的手在李中梓紧握着的手中变得冰冷,他带着对弟弟的牵挂,离开了人世!
李中梓此时肝胆俱裂,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无声地恸哭!
难道自己算是学过医吗?难道每次面对病危的家人时,自己都只能是这种表现吗?
第52节:这才是中医(52)
自己拼命考科举,是为了什么啊?是为了让家人更加幸福。可是,现在哪里还有家人啊?!自己走的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不要再犹豫了,李中梓,下决心吧!选择自己正确的道路吧!
李中梓痛定思痛,他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失去亲人的刺骨的疼痛,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遭受这种折磨。
〃我要尽我的全力,让周围的人不再承受这种痛苦!〃他暗暗地发誓。
二十四岁的李中梓彻底放下科举书,开始重新拿起医书,从此认真攻读起来。
这次真正是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因为,父母、兄长、妻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甚至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目光。
等着吧,亲人们,等着吧,病痛中的人们,我一定会成功的!
拂晓的阳光,从窗纸透射进来,照在李中梓的案几上,空荡荡的房间里,李中梓挺直了腰杆,坐在书桌前,还在看着医书。
就在这样苦读的日子里,时光飞快地流逝了。
十年以后
徽州太学方鲁儒的家里。
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在内室里,很多人都屏息站立,围在床前。
方鲁儒躺在床上,脸上表情痛苦。
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在给他诊脉,表情严肃而又从容。
这个年轻的医生,就是一代名医李中梓,此时,他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他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他也找了些医生,医生们一听,什么?腰膝疼痛?甭问啊,这是肾虚啊,一个字:补!两个字:补肾!
于是就很顺手地开了些补肾的药物,尤其是当这些医生听说这位方鲁儒同志腰膝还感觉冷的时候,更是觉得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一个肾阳虚嘛,来,愚弟给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这些药看着似乎挺对证的,可是在服用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方鲁儒同志却感觉有些不对头,为什么呢?原来他越服这样药,就越觉得腰膝发冷,而且四肢痿软得更厉害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是搞教育的啊,对中医不懂,只好又把这些医生给请来了。这些医生一看,什么?腰膝更冷了?这说明药力不够啊,病重药轻啊,必须调集大部队,来进行总攻!
于是又加大了温补的力度(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开始了大规模补肾活动。
结果,老方同志很是遭罪,这个病越来越重了。
最后,老方终于愤怒了:谁,谁说中医好的?我看中医就是伪科学,太可恨了!越吃药病越重,我不瞧大夫了!
别人就劝了:您别生气,这中医和中医啊,很不一样,有的医生一看就准,有的医生却不准,这区别就在……(这位挠挠脑袋没有想出来,我替他说吧,就是中医诊断的水平上,有的学好了,就能看得好,有的上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光逃课了,所以一看就错)。
第53节:这才是中医(53)
老方同志经人这么一劝,本来想提起笔来写几篇揭露中医是伪科学的文章来着,想了想,也是,等身体好了再和中医战斗也不迟,就让下人接着请医生。
结果,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李中梓来了以后,没有理会老方同志的情绪,坐下来就开始给他诊脉。
各位,李中梓擅长的是什么呢?诊断学啊。后来他著名的〃士材三书〃(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书就是《诊家正眼》,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脉法。李家人被误诊而病亡的经历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痛,所以他在中医诊断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脉法那是当时的一绝啊,后来他还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养成了脉学专家,李延罡还写出了《脉诀汇辨》这本专著。
李中梓手一搭脉,没有什么感觉。各位,中医在诊脉的时候,手指的力道是有讲究的,一开始要轻轻地按,这取的是浮脉,如果患者有外感病,此时的脉就非常明显了。然后是用一半的力,这是中取,一般人的脉位应该在这里,这里的脉象是很关键的。再使劲,就是沉取了,这是诊断里病的,一些病位较深的病,要从这里看出。
这位老方同志的脉是〃脉伏于下〃。什么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没有取得,是再使劲,推筋按骨,才摸到的脉象。这种伏脉说明了什么?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他还说有的病是〃火邪内郁,不得发越〃,有的是〃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阴阳和寒热两个极端。
那么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脉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这回该清楚了吧,这么有力的脉象,绝对不是阳虚或阳气快没有了的脉象,这是火郁于内的脉象,火在里面出不来了,因此此时外面的冷都是假象。中医的术语说这是〃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千万别被表象蒙蔽了。
李中梓当时就提出,这要使用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欲用苦寒之药)。
老方同志一听,更晕了:我说什么来着?是伪科学吧。我身上都这么冷了,还要泻火?你有没有点儿科学的精神啊?你知不知道在我们科学领域里,寒和热是对立的啊?不服药!
老方愣是挺着,没有服药(骇而弗从)。
李中梓也没有办法啊,只好回去了。
半个月以后,李中梓又被请来了。原来是老方同志受不了啦,身上是越来越冷,这么下去太难受了,干脆,死马当成活马医吧,我也不管了,还是你来看吧。
李中梓再次诊脉,果然热势越来越旺了,他就问老方,说:〃我说你体内有热,你不相信。体内有热应该有两个征兆,一个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黄,另外一个是你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第54节:这才是中医(54)
老方同志仔细一琢磨,对啊,我的尿是很黄,我也的确不喜欢喝热水,看来还真有可能是体内有热。
于是终于同意让李中梓开方试试。
李中梓开的方子是: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栀子一钱五分、生姜七片。
这个方子里面都是些苦寒的药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李中梓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
这种方法是朱丹溪等医家的路子,李中梓吸收了寒热两大学派的长处,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派别,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他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全面的一位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