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华莱士·史密斯的故事。1942年,有一次他架着飞机低飞时,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女郎。他向女郎招手,而那位女朗也向他还礼,令他非常高兴。就在这失魂落魄的情况下,他的飞机撞到了一棵树和一条电线,然后再撞向另一棵树,在那棵树的树顶停住。史密斯爬下来,跑到女郎那里想告诉她他并未受伤。等他走到她身旁,他又一次从九霄云外摔下来,回到现实。原来,那位女郎是他不认识的。
Number:495
Title:游戏与人生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伊利亚随笔》中的《拜特尔太太谈打牌》是篇至妙文字,其中写道:“有些脆弱的人反对纸牌,说它培养了人的不良欲望。老太太反驳道人本来就是爱赌博的动物,他是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捞点儿好处才高兴的;那么,玩一局牌把这种欲望排遣掉,算是最稳妥不过的办法了。人打牌时,像是演戏,沉醉在一种短暂的幻觉之中:为了区区几先令的赌注,我们表演得好像在从事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处于这种幻觉之中,我们自以为所作所为跟那些为了皇冠、王国而角逐的人们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梦中的战斗,紧张热闹,一场鏖战,而又兵不血刃;动用了不得了的手段,目的却渺小得不成比例;比起许多人正在从事而又不自知其严重性的那些人生赌博来,同样有趣,但害处却小得多。……”
Number:496
Title:强权与软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人们常说:强权是邪恶的,但必须认识到软弱也是可耻的;强权腐败,软弱更是坠落;仇恨、敌视、无礼、偏狭、猜疑都是软弱的结果。软弱者的愤慨不是因为不公平的待遇,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低能,无力。给予弱者的治愈良药应是自助的能力。我们应学会帮助他们,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能够使他们挣得食物、赢得人生价值和自由、增强力量的技能以及社交和政治的能力。
Number:497
Title:谦逊之辞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人问语法家威廉·萨费尔,他是怎样成为文字权威的。萨费尔答道:“情况是这样的:我在60年代编撰过一本政治辞典,我还当了三十来年的职业作家,另外我的第一首诗是我八岁时躺在床上作的。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干过什么了不起的事儿。”
Number:498
Title:天南地北(3则)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道路趣谈
美国圣路易斯城的人行道用白线区分为三条道:“爱看橱窗闲逛的人走最里边一条;习惯不不慌不忙走的人走中间的;急于赶路的人则可快步行走在紧挨马路的外道。”
法国巴黎的列捷范斯大街,人行道上筑起了4米高的玻璃墙,既不妨碍看风景,又把汽车的噪声挡住了。
在世界东方,新加坡是以美丽清洁著称,这个国家还出现了草坪公路。这是一种特殊设计的公路,路面虽也用混凝土铺成,但其上有分布均匀疏密适中的小圆洞,直达路面下的土层,在小圆洞中播种草籽。新加坡的气候高温,阳光和水分充足,绿草便从小圆洞中长出。这样,公路面便一片翠绿,消除了尘土飞扬,而又无须人工修剪,因为草长得比路面高时,长出部分就会被车轮碾折,但草株不会被碾死。草坪公路成了新加坡城市一景。
拍卖电话号码
日本人很讲究电话号码的吉利。如药店喜用“4124”(与“不用医生”音同);面条铺喜用“8814”(与“马上就好”音同);出租汽车公司喜用“8400”(与“快跑”音同);殡仪馆喜用“4594”(与“死后供奉”音同);报社、出版社喜用“3764”(与“都来读”音同)等。这些号码诙谐风趣,既可以替自己的行业作宣传,又容易让顾客记住。
那些意思不吉利的电话码,如:“4492”(死得好)、“3396”(十分辛苦)、“1564”(杀人)、“4919”(死去)等都是大为忌讳的。
日本现有电话4486万台,不可能人人都得吉利而不犯忌讳的电话号码。于是,被认为是吉利的电话便成拍卖的商品。如东京某商店明码标价“本店有电话号码出售,0005为11万日元;5555为20万日元。”
奇特的婚俗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东部山区农村流行一种风俗,小伙子先把姑娘带回家,而婚礼要在新娘当了妈妈之后才举行,以便让子女也能记住父母一生中的这一大事。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新娘要早早起床,如果已有两个孩子,先要给大孩子做好早饭,然后给小孩子喂好奶,再赶回娘家,梳洗打扮,穿上白色婚礼服,由迎新娘的队伍将她从娘家接回新郎家。
婚礼上为新郎举旗子的人往往是他们的儿子,而为新娘拉礼服的常常是他们的女儿。
Number:499
Title:搬家经历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搬家的卡车满载着家具,停在南加利福尼亚州我们的家门口。我和丈夫正在清扫露天车棚,这时一个妇女拿着苹果馅饼,从街对面的房子向我们走过来。
“欢迎你们,邻居,”她说,“这是我自己烤的,你们吃一点吧!”
“是吗?这怎么行?”我丈夫说。
“怎么不行?”她继续说:“两年前我搬到这儿的时候,没有人接待我。现在,我要让你们觉得像在家里一样。”她把馅饼塞到我丈夫手里。
“唔,这个,你知道,”他踌躇着,带着很窘的笑容,“我们在这儿住了四年了,现在正要搬走。”
那妇女看着他,呆呆地张着嘴。
“咳,”她耸耸肩,无所谓地说:“不管怎么样,吃了吧!”
我和丈夫会心地笑了,想着将来我们自己也得做个好邻居。
Number:500
Title:海明威身上的伤痕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18年,海明威在抢救意大利伤员时,身中227块炮弹片和枪弹头。1944年,他随美机赴德轰炸时,因飞机失事,造成脑震荡。年底,他随军深入法国内地,两度负伤。
海明威酷爱斗牛和渔猎。有一次,他差点被公牛挑死,以后在打猎时被飞出的流弹击伤眼睛,飞机失事时又被烧伤。
Number:501
Title:以笔谋私的史官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总称“二十四史”的正史,由过去的历史学家独立或集体编撰成书。作者大多有良好史德,但也有几个例外。
撰写总称《三国志》的陈寿,就曾借机索贿和泄私愤。丁仪兄弟,在曹魏很有名气,理当立传。陈寿私下跟丁家儿子说:“可觅千斛米来,当为尊公作佳传。”丁家儿子不肯,结果,丁仪史弟连传也没立上。陈寿父亲与街亭失守有关,被诸葛丞相依军法判过罪,陈本人也遭过诸葛瞻的冷落,陈寿就在《诸葛亮传》里讲诸葛父子的坏话,讲诸葛亮不会指挥作战和诸葛瞻名过其实等等。
北齐魏收,奉诏撰写《魏书》,公开扬言:“何物小子,敢与魏收作色?扬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对魏家亲友,他一一立传,隐恶饰善,有嫌隙者,则肆加丑诋。书一出来,群情愤恨,称之为《秽史》。
梁臣沈约奉旨撰《宋书》,例当回避祖属,他暗渡陈仓,以《自序》为名,将沈家祖先直到其父辈,一一做了颂赞,十分肉麻。
Number:502
Title:古人交友习语
作者:施一新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历史知识
Date:1988。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古人交友,有许多言简意赅的习惯用语。浅介如下: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分贵贱。《聊斋志异·成仙》:“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订为杵臼交。”
布衣之交指普通百姓相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得欺,况大国乎?”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北史·司马膺之传》:“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景等并为莫逆之交。”
刎颈之交指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的朋友。《史记·廉颇蔺想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再世之交指与人父子两代都结为朋友。《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忘年之交指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竹马之交指幼年之友。《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君子之交指看上去很平谈,而重在道义的朋友。《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
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太平御览》卷四0六引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意亲好合,即脱头上手巾,解腰间五尺以与之为交,拜亲跪妻,定交有礼……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
金石之交指交谊深厚,如金石之坚固。《汉书·韩信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金兰之交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世说新语·贤嫒》:“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肺腑之交指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白居易《代书诗一百寄韵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贫贱之交指在贫困时结交的朋友。《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形之友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形迹的朋友。《新唐书·孟郊传》:“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
平昔之交指往日结交的朋友。杜荀鹤《访蔡融因题》:“每见苦心修事,未尝开口怨平交。”
石交指交谊坚固的朋友。《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款交指真诚相待的朋友。《南史·杜京产传》:“会稽孔??,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
Number:503
Title:北欧人看“同居”
作者:周理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世界经济导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未婚而“同居”,在东方人的伦理观念中似乎总与“不正派”对上号。如果谁家的孩子有这种行为,家长脸上会感到不光彩。而我此次去挪威,每次谈到这个话题,他们总与我持不同的见解。
在挪威(包括北欧其他几国),18岁生日是人生重大的日子,照例得举行盛大的宴会(如同孩子满月受洗礼样隆重),它意味着向人世宣布他(她)已成人,可拥有成人的一切权利;也意味着与父母相处的日子行将结束,斯堪的那维亚的国家是福利国家,进入大学四年的生活费由国家贷款每月约700美元,日后参加工作时逐月归还,大学生入学后就可搬入学生宿舍,每人至少一单间或一套间住房。因为具有这种优越的住房条件,不少青年在学生时代就已开始过着与异性的同居生活。诚然,优越的物质条件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这后面恐怕还存在着一个观念问题。能否说这是对传统婚姻的一个挑战,“改革”,对新婚姻关系的一种尝试呢?
在一次闲聊中,我凭着中国人的直觉单刀直入地向朋友发问:“这种‘同居’不败坏社会风尚吗?社会上不会因此而每年增加不少私生子吗?”回答我的是朋友们一阵哄堂大笑。他们向我解释道,“同居”这一概念,东西方理解不同。所谓“同居”,决不是你们指的寻花问柳。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光是花前月下的漫步、悠然神荡的华尔兹是不够的、生活要复杂得多。真正的和谐体现在家庭生活的一切方面,而首先是文化素养、志向、情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同居”可认为组成和谐家庭的一个准备阶段。这席话引起了我的思索。在北欧的家庭中夫妻发生三次口角就有可能上法院闹离婚。为了避免日后发生的离异,先实行“试婚”。情侣的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试婚式的同居”就提到日程上来了。据一位朋友讲,同居是经过双方慎重选择的,是恋爱的升华。如果双方有任何不满,不受法律的制约,好离好散。我想这也许是两性生活力图摆脱法律约束的一种形式,也可能是性开放运动的一种产物吧。
我又思索着,也尽力寻找东西方在婚姻方式的共同点。这能否称之为西方人的特殊“订婚”形式?这似乎不尽然。中国人的“订婚”只是婚前肯定的夫妻关系所履行的一种协约手续,双方还没有在生活的一切方面融合成一体;西方的“同居”则冲破了法律的制约,在日常的,具体的、直接共同生活中尝试和探索未来和谐生活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必须建立在具有一定道德修养,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性、对社会伦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缺乏这样的前提,那末这种“同居”形式就会堕落成“玩弄异性”,也就谈不到尝试和探索未来的和谐。可见西方人的恋爱婚姻观更具有实践性。他们更强调追求生活的和谐,个性的尊重和性生活的适应。
后来我有幸去丹麦,住在一对新婚夫妇家里,他们不靠父母,边工作边读大学,白手起家租了一套一百平方米的住房。这对新婚夫妻可称得上夫勤妻俭,融洽无间,我特别欣赏他们奋发勤俭的精神。在一次谈笑中我武断地说“你们在中国留过学,所以按东方的恋爱模式组成家庭,就有别于西方的‘试婚家庭’,一定不搞什么‘同居’吧!他们开始诧异地望着我,突然会意地大笑真情:“我们正因为有过一段‘同居’生活才能了解得如此透彻!”然而更使我惊讶的是朋友向我介绍的下面一段生活插曲:事情发生在一位教授的家里。一天晚饭后,读高中的女儿提出要去男朋友家过夜。父亲思索了一会儿,二话不说就驾车把她送去了。事后这位教授解释道:“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子女能对父母坦诚相见,当父母的就得尊重他们的自由,否则会失去他们的爱,也难以长久地把他们留在身边,过多的干涉,只能迫使他们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称它是尊重还是放纵?东西方观念上的差距如此之大,这还能说什么呢?
Number:504
Title:法国人看天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上海文化艺术报
Date:1988。11。4
Nation:
Translator:
法国人好礼好文,但是那种美德往往发挥过了头,几乎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田地了。他们不太看得起美国人,认为那个国家的老百姓要研究家谱,追踪到高祖父那一代就断掉了。法国人看到款式笨拙的服装,或吃到味道不佳的食物,会说:“美国人发明的。”
法国人算定美国人没品味没文化,这多少有些事实根据,但是与他们一口咬定他们的近邻比利时人“笨”时,可是一点也不“疑中留情”了。
法国人流传一个笑话,说:“比利时人拿炸薯条来下马铃薯泥吃。”骂比利时人没有吃的文化,骂的也是他们的缺乏想象力及不知变通。所有跟“智能不足”有关的笑话,如果是经由法国人的嘴巴说出来,八九不离十,主角一定会换成比利时人。
其实比利时人可能不是笨,只是太死心眼。我记得我大学时代交了个比利时笔友,他到台湾来时,我问他对台北的观感,他老老实实地跟我说:“我满喜欢台北,一点也不想家,因为台北的建筑和布鲁塞尔一样没风格”。
法国人对英国人的感情则简单明了了许多他们恨英国人。
我寄住的那个法国家庭,房东夫妻两人都很喜欢中国人,独独对我大学时代主修的是英国语言与文学不能释怀,经常跟我付价还价:“法国16世纪的抒情歌,已超过英国文艺复兴时代诗作。”“对欧洲历史文化最有贡献的三种语文是希腊文、拉丁文、日耳曼文,法文是拉丁文直接的变相,反观英文呢,那是彻底条顿化了,如果法文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