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这个词了)。我只得把目标对准广播电台。

  我选了些有关广播电视的课程。然后将录音带寄给全国各地几家电台。我的第一个工作是通过电话在堪萨斯市立电台找到的。但当节目主持见到我时他紧盯着我的手,怀疑我怎能操纵得了演播台上的按钮,而那不过是最简单的手工活。无需多言,我已觉察他的犹豫。于是我就做了一直努力练习的动作,让他看。以后四年,我便一直从事心爱的电台工作,从堪萨斯到纽约,最后到圣地亚哥。

  我依然深知,电视的梦想成真之前我不能完全满足。我决定孤注一掷。先是一次次失败,几乎让人心灰意冷。一些电视台只是轻率回绝,不讲任何原由。另一些电视编导则摇着头,说:“遗憾!你的手分散观众注意力。”

  可我从未放弃过,安迪,我不停地求职于圣地亚哥一个又一个电视台。花了一年半时间转了个大圈,最后“KG”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伦·迈尔恩先生让我成了消费者专栏的记者。我知道他们没有先例让有缺陷的人上镜,用我只是尝试。

  三周后,我开始感到不安。在KG电视节目中首次亮相,我戴着仿指手套。它看起来几可乱真,但我却觉得非常虚假。我岂不成了木偶。屏幕上我的身体语言又僵硬又呆板。

  我不抱怨。你必须懂得在电视上报道新闻的机会可是介于零和无限之间的。我不需要抱怨。我的新闻主持人察觉到我的不安。

  “是这手套,”我告诉他,“让我觉得好像戴着面具。”

  他说:“摘下它吧。到镜头前去,让我们看看又会怎样。”

  我感到宽慰,更感到惊慌。我想我的电视生涯就在此一举了。观众否定的信和电话将永远刺破我的梦想。

  那天晚上五点播新闻,我赤手出现在屏幕上。接下来,便是等待。

  电视台电话交换机的指示灯亮了。信,雪片般飞来。每个电话和每封信都肯定了我。许多人赞叹我显现出真实的自我。更有甚者,根本没留意我的手,对我的表现慷慨地给予了“自然”的评价。

  而这,就是我为你所祈祷的。我心爱的安迪,我要为你的勇气和信心祈祷,为你的梦想和努力祈祷,为你的和别人的爱心祈祷。

  愿上帝保佑你。我深深爱你。

  你的母亲贝蕾

  注:作者为美国CBS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Number:6649

Title:角色转换

作者:斑斑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光华》

Date:

Nation:台湾

Translator:

  孩子每日上学是一场战役。小学时叫起床,曾耐心地诱导他们的好奇:“哇,今天的雾好重,马路上的树都看不见了。”或者:“好难得今天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上的彩云了。”上了中学以后,让做妈妈的常常厨房卧室,两边来回“健行”,有时气不过,便放唱片,让他们给白日喜欢的热门音乐吓醒。

  经过慢条斯理的漱洗、吃早点后,终于可以火烧屁股般地出门了,做妈妈的还得站在门前做最后的叮咛,车票带了没?天阴阴的,带伞吧……饶是如此仔细,偶尔,过一会儿还会听到有人按电铃:“车票忘了带。”还会忽然发现午饭在餐桌上,火速跑到汽车站却不见那粗心的孩子。

  总该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记在心,负起责任。渐渐的,我不再一一叮咛,只笼统地说:“该带的都带了吧?”也许一面看报或一面做事,一面仍偷偷地瞄一下他们放在鞋柜上的午饭、帽子都拿了没有。

  达儿从小喜欢发表意见,小学五年级时,他的老师几次在联络簿上“请家长注意”,所以有一阵子我每天陪他下楼,走一段路到汽车站,把那一段时间当做只属于他与我的“沟通时间”。

  在他的中学“叛逆期”,我极怕学校打电话给我,所以他出门时,我更常做的是用力拍拍他的背,说:“乖一点!”有时他很“包容”的说好,有时则抗议我叫他“乖”。他说这个“乖”有叫他做“顺民”的意思。“学校里有些规定虽不合理,但你既然在那儿读书,就得遵守它的规则。”这话是很冬烘,可是我也只能这么说。

  现在他已是大学生。

  有一个阴天上午,我要出门他问我:

  “你要去哪?”

  “中山北路。”

  “坐什么车?”

  “巴士。”

  “好,有没有带伞?”

  “有。”

  “好,再见。”

  角色转换,看他那调皮模样,我提醒他,“你忘了问我有没有带车票。”

  “对,你有没有带车票?”

  “有。”

  “好,再见。”

  么儿刚上中部一所大学,宿舍中没有电话,所以他备有公用电话卡,每两天或三天打电话回家。他的开场白常是:“没事。”然后三言两语就再见。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就变得非常“要言不烦”,尤其反对在电话中提“长话”。

  除了“没事”,他经常问我的是:“你一个人在家吗?”如果听我说爸爸今晚有应酬,他就说:“喔。”

  有一次地震,他打电话回来,“‘你们台北’有地震吗?”

  “有啊。”

  “大不大?”

  “还好,‘你们台中’呢?”

  有事情讨论尤其是面对面时,双方偶尔会暴躁起来;这种“没事”的电话,纯是问候、报平安,平平淡淡;每次挂上电话,我都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是做母亲的人生活中小小的诗句吧?

  有一天在哥哥的桌上看到么儿写的信,叫哥哥不要在杂志社打工,“因为爸爸有应酬的晚上,家中就只妈妈一人了。”

  哥哥后来不再打工,却要求让他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一个学期,尝尝住宿大学生的滋味。

  他每周回家一两天,宿舍也有电话,所以无需频打电话。打回来,他的词是:“有事吗?”“有没有人找我?”

  用词虽不同,意义和弟弟的“没事”却一样。

  爸爸出国的日子,他就回家住。有时候有活动不能回家,他就打电话问:

  “妈,你会不会怕?”

  “不会。”

  “好,门要关好,瓦斯关好。”

  “好”我笑,意思是要你“鸡婆”。

  有一回我问他,如果我说会害怕,难道你就赶回家?

  “那我就说不要怕,赶快去睡觉。”

  这种话,在他青少年期曾害怕黑夜时,我不也说过吗?

Number:6650

Title:海报效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英国柴郡一家俱乐部,贴了一张《体型与性格》的演讲海报,其中一句广告语写着:“硕健强壮的男人,会做安静和气的丈夫吗?”

  有人在海报上批了一句话:“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硕健强壮的女人能使丈夫安静和气。”

 
' Number:6651

Title:奇异的婚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聪明泉》

Date:1991

Nation:

Translator:郑之炎

  世界上大多数文明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然而,在某些落后的地方还存在着奇异的婚姻。

  一妻多夫

  印度南部的托达人社会,一个妇女可以拥有几个丈夫。

  当一个托达姑娘嫁给一个男子后,她不仅成了他的妻子,同时也成为他所有兄弟的妻子。更为古怪的是,当她成了婆婆以后,仍是她所生育的儿子们的妻子。这个妇女和所有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当妻子怀孕后,其中一个丈夫把一张象征性弓送给她,表示他承认他是肚里孩子和将来所有孩子的父亲。这就是托达人的送弓仪式。

  在托达人社会里,杀死女婴一直非常普遍,这就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男子过剩无疑是其实行一妻多夫制的基本原因。他们为什么要杀死女婴?人们还无法从托达人中得知。

  现在印度禁止托达人杀死女婴,这使他们的男女比例开始趋向平衡。然而托达人仍然实行一妻多夫制,只是不像以前那样几个兄弟共有一个妻子,而是几个兄弟共有两个以上妻子。

  两种丈夫

  生活在印度西南部的纳亚族妇女有两种丈夫:一种是名义丈夫,另一种是访问丈夫。名义丈夫只能有一个,要举行婚礼。这桩婚姻通常是由姑娘的兄弟或姨妈安排。新郎在新娘家住三天后便回到自己家。他在这三天里可以不跟新娘同房。此后,他们始终不在一起生活,经济上也没有什么联系。妻子对丈夫的唯一义务是当他去世时哀悼他。

  姑娘结婚后便可拥有一个以上的访问丈夫。有的学者考察后发现纳亚妇女平均每人有五至八个访问丈夫。他们不生活在一起,经济上也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可谓名符其实的访问者。一个访问丈夫可以整夜和妻子在一起,只要他比其他访问丈夫来得早。按照纳亚人的风俗,他把矛放在妻子的房门外,后来的访问丈夫见了就得离开。

  同性夫妻

  在努伊尔人社会里,允许同性结婚,不育妇女可以娶另一个妇女。后者成为前者的妻子。一个男性使后者怀孕生育,但是那个同性“丈夫”却被视为孩子的父亲。按照努伊尔人的血缘制,子女属于父亲那一方;这种婚姻是使子女归属父亲的手段。这样,不育妇女通过扮演丈夫的角色也能为自己的那一方添丁增口。这种婚姻却与西方的同性恋不同。

  努伊尔人还有一种叫做“鬼婚”的婚姻。努伊尔男子可以代表其兄弟的亡灵娶一个妇女。生下的孩子都会被看作是死者的后代。这种婚姻主要用于接续香火、继承财产或官位,它反映了努伊尔人的父系社会特征。

Number:6652

Title:理发春秋

作者:郑蕴侠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龙门阵》

Date:199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理发这个行业,在我国已存在了好几百年。

  明朝时候,男子都是束发,用金银铜质或玉石琢成的各式簪子别起像道士一样。胡须任其自然生长;已婚女子挽发髻;未婚姑娘绾笄于头的左右角部。讲卫生时散开头发梳洗而已。社会上并无理发行业,不过佛教和尚和比丘尼必须剃成光头,是佛教所谓的除去烦恼才能六根清净,同时也是便于烧疤受戒。这个工作是由寺庙里的八大执事之一的“维那”担任,叫“剃度”。从时间上推算,这可推到汉唐以至两晋了。

  相传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1624),太子头上生疮,诏御医诊治,须剃去溃脓处头发才好敷药治疗。御医遵于礼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不敢妄动,只得奏明熹宗。熹宗认为我朝太祖也曾厕身佛门,便诏隆福寺“维那”来宫里为太子剃发。这个“维那”俗家姓罗,京城的人都叫他“罗和尚”。罗和尚和隆福寺受到这个“殊荣”之后,声名大噪。但是民间仍然不敢剃发,只好着意在儿童身上表现时新。

  春节元宵之夜,士农工商欢庆佳节妆扮“五子登科”灯会,那五个白胖娃儿,有的头上剃成桃尖形状;有的剃成“一匹瓦”形状;有的剃成左右双“抓角”;有的剃成“戏蟾刘海”发。习俗日久成风,就不限于元宵扮灯,而成了入时打扮,在清朝也难于禁止,即所说的“老从小不从”,特别是“五子登科”里的第五个发式,是把头顶留一绺发梳个直冲辫儿叫“冲天炮”的,隐含极深刻的意义,清朝也未加取缔。社会上很自然地出现“剃头”这个行当,后来结成“剃头帮”,人们对他们叫“剃头匠”,客气的人叫“剃头司务”,还订立帮规章程,又集资修建一座庙宇,尊“罗和尚”为开山祖师,供他的塑像叫“罗祖庙”,并以七月十三日罗和尚生日为会期。禀呈京兆尹衙门和顺天府立案给予照牌,入帮缴帮费后发给执照,才成为合法,被列为百业之一。

  当时“剃头匠”并不开店设铺,只是肩上挎一黑漆描金小工具箱沿街招徕,执一铁弹夹,用一根小棍向中间一弹,便发出一声由强到弱的“当”声,人们便知道是串街的“剃头匠”来了。

  迨到甲申之变,清军入关改元顺治,下令剃发蓄辫子,不从者杀勿赦。清统治者把这个剃发任务饬令“剃头匠”执行。给他们一个职称叫“待诏”。每人发一剃头担子,一头是三层抽屉的坐凳,里面放置剃刀、梳篦、磨刀石等工具;一头是生火炉子,上面有个铁或铜的圆桶锅热水,上有一个铜盆,后面立一根刁斗桅杆,上挂黄布牙边长方旗,再上有“奉旨剃发蓄辫”字样。全国城乡一齐行动,违者扭送地方有司衙门就地斩首示众。一时间这一行业变得杀气腾腾。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组织洪门开“金台山”结盟反清,七十二行都可入盟,惟有“剃头匠”一行,因为他们帮助清统治者强迫汉族人剃发,便拒绝他们加入洪门和袍哥组织。

  直到这种剃头担子完成清统治者给他们的任务后,剃头匠们自认“有功”,仍以此担为营业设施,只不过把刁斗上的“奉旨剃发”的布诏去掉,换上一面镜子。一般人习以为常仍叫他们“待诏”。后来这种剃头担子有的不再串街,开始在固定地方营业,并形成集中地段。

  端打推拿、舒筋、捶背是他们的绝活。不管你睡失枕头颈痛、感冒头痛或因劳累腰腿疼痛,经他端拿之后都异常舒服甚至霍然而愈。人称他们是不切脉、不开处方的医生。他们只在有关穴位上和疼痛处运用敲、拍、揉、搓、推、拿、端等手法,很有疗效。特别是端腰杆,顾客坐在凳子上,“剃头匠”站在他身后,双手挟着腋下左右摇摆,然后左膝顶着他臂部,猛劲向上一提,同时喝一声“嗨!”顾客猛地一惊乍,腰部“嚓”的一声,顿时感觉周身出汗,四体舒服;又如治颈项失枕,患者坐凳上,剃头匠先给你提肩、揉大椎、推松臂筋,然后左手托着下巴,右手托着后脑将头左右轻摇几转,猛然用“闪劲”把头往上一提,“嚓”地一声响后,患者就顿感脑袋转动自如了。

  舒筋捶背是用拳头在你遍体轻重有节的捶擂发出“扑扑”响声,然后用双手手指卡捏大动脉发出脆响声来,你就会感到全身四肢轻轻舒畅。

  挖耳更是玄妙。一个竹筒里装上各式竹挖耳、大小鹅绒毛扫、铜丝弹条、绞耳毛小刀、小铜起子、夹子等工具。先用绞耳小刀绞去汗毛,然后用挖耳细挖,再用小夹夹出,用起子起松薄皮夹出,用铜丝弹条在耳里一弹,弹得耳里嗡嗡响,最后用绒扫扫净,顿感全身舒麻。有的人竟在挖耳中进入睡眠状态。这玩意有个名字叫“小安逸”。

  打辫子也是他们的绝活之一。如嫌头发多辫子粗不雅像,他有本领给你打得小巧玲珑;如嫌头发少辫子像耗子尾巴,他能给你添上头发或用黑色丝线裹起,辫子打来不大不小油光水滑的恰到好处。这些工作就是十二个当十铜板的交易了,最少也得花一吊钱才行。

  还有一种特殊营业是给满月或周岁小儿剃胎发,一般人家至少也要取你半块龙洋,因为孩子太小,不会合作,要一面剃一面诓小儿不要乱动,很吃力,剃完了还要恭维几句吉利的四言八句:“剃去胎发,越剃越发,人财两旺,金玉满堂”;“麒麟送子到府庭,朝中又添新贵人。状元及第登皇榜,禄位高升喜盈门”之类。因为这是给孩子第一次剃发,含有“洗礼”的意思,富贵人家给个三五块大洋也不在乎。

  如果是替死人剃头,一般人家也取你一二元,富有之家非取四五元不可。还要用红纸包成封封表示吉利。死后剃发是当时社会上说的“生从死不从”(即不从剃发蓄辫,表示反抗)。

  辛亥革命后,人们不再留长辫而留短发,故使剃头行当发生了极大变化,并促进了理发业新的发展,剃头担子纷纷转向“厂子铺”来。这“厂子铺”在门面的东西两面安有靠背椅子,对面壁头上挂起方镜,原来是青布蓝布的围帕,改成“漂白洋布”的转单。洗脸盆是苏白铜的或“洋瓷盆”,热天还在天花板上挂几排木框架,中间夹一排葵扇拴上麻绳,由小徒弟来回拉动扇风纳凉,一般人叫它“土电扇”;还请写好字的人写招牌,什么“喜来剃头铺”“正容厂子铺”等等;并招请高手剃头司务做活路,收入按主六客四的“四六开”分帐。这种规模和气派自然比剃头担子大得多,因此生意也十分兴隆。

  接着,行业中人又开动脑筋,着意装潢内部设备,理发工序也进一步考究起来,又公议了一个帮规,每到腊月初八至除夕夜,理发收双价,由小师弟敬顾客一支“哈德门”香烟,客人给点喜钱,由师娘师哥大伙均分。

  民国初年,人的思想还是落后守旧,妇女还是不敢进理发店理发。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