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丢掉它?这么辛苦才求得。”
“不过为了好玩。”
“那你为什么又要挤上前去,饭都不吃,叫人家签名,现在又当废纸般丢掉?”
“我让他们高兴。”他淡淡地说。
我看着他,打从心里爱他!
????
Number : 7023
Title :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作者 :鲍利斯·比莱
出处《读者》 : 总第 136期
Provenance :英语世界
Date :1992。4
Nation :美国
Translator :何钧
现在许多人感到沮丧和焦虑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用脑太多而用手太少。上帝赐予我们双手,是干活劳动用的;而当一个人让手闲着变得无用或笨拙时,无异于跟自然作对,付出的代价就是得神经官能症。
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很有名望的企业家。当我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打电话,边说边在一个本子上使劲地乱画着。他把铅笔攥得紧紧的,关节都变白了。他挂了电话,我指着那些毫无意义的圆圈和线条问他:“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啊呀,我也不知道,”他耸耸肩回答。“精神紧张吧。非得做些什么来减轻这种紧张!”
这位企业家的问题同成千上万的先生们和女士们一样,就是只想靠用脑子过日子。
三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律师开始感到精力衰竭。他发现他的生活中缺少了某种东西,但他弄不清缺少的是什么。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做一张摆在起居室里的小桌子。他从来没有亲手做过任何东西,可是他订购了木料和工具。头一晚上,他一直干到午夜。
“真是一件奇妙的事,”他告诉我,“那张桌子,尽管做工粗糙,不大好看,却开始在我手中成形了。我第一次感觉到如今我竟然在创造某种东西。当刨一块做桌面的木板时,我注意到木料上美丽的花纹,就买了一点清漆涂在上面,使花纹更加突出。上了漆的木板呈现出一种浓艳的光泽,使我突然意识到我正在创造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不禁感到比在法庭上赢得我经办的第一件大案胜诉时更加令人满足。”
后来,那位律师把他的地下室装修成一间木工房,而且每星期都在那里干上五六个小时。
“每当我在木工房干活时,”他不久前告诉我说,“我忘却了一切烦恼和负担,脑子就像暴风雨过后的空气那样清新。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滑稽,但是每当我完成一件特别精的作品时,我的感受就像伦纳多·达·芬奇在注视着他刚画完《蒙娜丽莎》时的感受一样。
这种感受一点也不可笑。从心理上讲,这是完全健康合理的。每一个创造者,无论是制作一把厨房用椅,还是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在他的工作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同样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满足感。重要的是在于你要全身心地沉浸在你的工作中,而不在乎世人对结果作何评说。
再说,让双手闲置不用,确实是件危险的事。神经病学家在坦普尔大学和其他几所大学的测验结果表明:智力随着使用手的能力而增长。手工劳作要求清晰的思路,要求你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精神不稳定的患者,可以通过帮助他自己如何利用双手而得以治愈。举个例子,几年前,一位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跟我谈起他的一个病人,一位二十七岁的姑娘。“我担心她的病情差不多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说。
我决定亲自去看望一下这个姑娘,随身带了一块橡皮泥。这个姑娘面色苍白,目光呆滞,只能说些简单而不连贯的话。
我突然从口袋里掏出橡皮泥,对她说道:“你瞧!”同时很快捏出一张粗略的人脸。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并像一个小孩似地说:请再捏一次。”
我又捏了一张脸。她全神贯注地看着。“让我试试,”她开口了,一边迫不及待地从我手里抓过橡皮泥。我陪了她一个小时,教她如何捏人脸的基本轮廓。
我到她那里出诊了一年,每星期去一次。我们在一起捏了许许多多的人脸和人形。她的手指变得灵巧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她的脑子变得健全和健康了。那年年底,她病愈出院。现在,她已成为一位雕塑师,她的作品在许多的重要展览会上展出。她已完完全全、快快乐乐地适应了生活,因为她已找到了可以发挥她的独创性和表现她个性的创造性工作。
这位姑娘转变成为一名艺术家,并不像开始时那样令人震惊了。我相信,每个人每星期都具有创造美丽物品的强烈欲望,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显露并发挥出来;而压制这种欲望,势必导致对生活的不适应。
我并不一定主张每一个人都献身于艺术创作。但是每个人至少应有五至六个小时从事创造性的个人劳动活动。如果你乐意,不妨称之为业余爱好;但这应该是一项你可以完全沉浸于其中的手工劳动嗜好。
这样的业余手工嗜好可以是园艺、制陶、木雕或者模型制作、摄影、组装收音机、机工活儿等等可以列举出无数这类业余嗜好。它们能帮助减轻或消除人们生活中的紧张,给人们以自我成就感。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绝不会太晚。要记住,手工劳作等创造性工作在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机器时代倾向于使我们的工作刻板化,把我们推入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的努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致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我们需要自信心和自尊心,而这二者只能来自亲眼看到在我们手中逐渐成形的实物。
????
Number : 7024
Title :年轻人怎样学科学
作者 :杨振宁
出处《读者》 : 总第 136期
Provenance :文汇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科学的基础是实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是一种天赋。在我接触到的许多人中,有一些人非常善于动手。我希望你们,也希望你们的家长和老师努力去挖掘和培养你们每个人所特有的这种才能。
科学需要的通才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诸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类事物有足够的兴趣。美国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知道,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些很有设计计算机程序的天赋。他们做事非常快,学得非常快,而且他们编写非常复杂的程序的能力是惊人的。这无疑是才能发展的一个新方面。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这样的人才在将来会比过去十年有更多的领域施展才能。
我想同样强调的另一点是,有许多年轻人喜欢收集、分类和整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才能。我相信大家知道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有更高的组织能力。有些人天生就是组织者。如果你是其中一员的话,我希望你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因为大量科学知识最终要系统化。因此喜欢对事物加以系统化、有一定系统化感的人同样应抓住这一点,它会引导你走向非常有益和重要的新的发展方向。
同样,有许多人喜欢解决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玩拼板玩具。解决一个拼板问题很像攻一个科学难题。当你拼板时,一般来说开始会拼得较顺利,但过一会儿就完全难住了。有几片重要的板,你找不着。科学研究的进程也是如此。开始,你着手工作时可能相当容易入手,可不久你就没主意了。关键是坚持,但不一定只拘泥于一种领域。我相信你如果是拼板好手,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常常在你寻找一个特殊问题的答案时,你找到某一片板,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一小时前研究的问题,常常会干得很漂亮,这就是科学发现的规律。在科学上,你既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考虑问题,也要从局部上、战术上考虑问题。从局部上,你解决小问题,可是要把它们联成整体,这时你就需要一个重要的思想。
我想向你们强调的另一点是: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是很有益的。20世纪的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而且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开拓新领域,所以没有什么人能什么都懂。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你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你可能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必然是浪费时间。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看法,即想扩大知识面,对科学进展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易成功。当然这个建议对不同环境中不同人来说,也许不恰当。但我想强调的是,正是因为科学在朝着许多方向发展,那些被忽视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属于边缘学科,而且也许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就已经对几个科学领域感兴趣,那他以后就会更有发展前途。CAT(计算机断面扫描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发明者的那位理论物理学教授不仅对物理感兴趣,对计算机技术也感兴趣,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因此他就产生了那种设想。
总之,科学是包罗万象的事业,它需要有各方面的才能。如果你想献身科学,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一点,要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并不断加以培养和发展。
(摘自杨振宁教授对香港中学生的一次讲话)
????
Number : 7025
Title :你敢冒险求胜吗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36期
Provenance :科学之友
Date :1992。8
Nation :
Translator :哲人
1990年,在温布尔登举行的网球锦标赛女子组半决赛中,16岁的南斯拉夫女选手塞莱丝与美国女选手津娜·加里森对垒。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塞莱丝的最大对手并非加里森,而是她自己。赛后,塞莱丝垂头丧气地说道:“这场比赛中双方的实力太接近了,因此,我总是稳扎稳打、只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轻易向对方进攻,甚至在津娜第二次发球时,我还是不敢扣球求胜。”
而加里森却恰恰相反,她并不只打安全球。“我暗下决心,鼓励自己要敢于险中求胜,决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津娜·加里森赛后谈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尽了力的。”结果,加里森在比赛中先是领先,继而胜了第一局,后来又胜了一盘,最终赢得了全场比赛。
当遇到严峻形势时,人们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而结果呢?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缩小自己的损失上。正像塞莱丝的经历一样,这种人的结果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人物,正是由于他们勇于面对风险之事。美国传奇式人物、拳击教练达马托曾经一语破的:“英雄和懦夫都会有恐惧,但英雄和懦夫对恐惧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也不敢勇冒风险,而是常常躲避它,下面五点也许能帮助你发掘和增强一些人人皆有的这种勇敢精神。
认真对待理想
我们大家都遇见过一些所谓饱经风霜的老前辈,他们似乎“什么世面都见过”,因此总对我们讲一些不可做这不可做那的理由。你产生了一个好主意,一句话还没说完,他就像消防队员灭火般地向你泼冷水。这种人总能记起过去某时曾有某个人也产生过类似想法,结果惨遭失败,他们总是极力劝你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寻烦恼。
一家大印刷公司的经理曾回忆起他与自己公司一位会计员的一次谈话,这位会计员的理想是要成为他公司的审计长,或者创办她自己的公司。虽然她连中学都没毕业,而且又是个新移民,但她却毫不畏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公司经理提醒她:“你的会计能力是不错,这一点我承认,但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把目标定得更加切合实际些。”经理的话使她大为光火,于是,她毅然辞职追寻自己的理想去了。
后来怎样呢?她成立了一个会计服务社,专为那些小公司和新移民提供服务。现在,她设在北加州的会计服务社已发展到了五个办事处。
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别人的能力限度到底有多少,尤其是在他们怀有激情和理想,并且能够在困难和障碍面前不屈不挠时,他们的能力限度就更难预料。
“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总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芭芭拉·格罗根指出,“这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要行千里,先积跬步
我担任滑雪教练时,带领一群新手到陡坡上教他们滑雪,站在滑道顶端的边缘,他们从顶端一眼望到底端,这样难免使他们感到坡陡路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为了帮助这些学员克服畏难情绪,我反复告诉他们不要把整个滑雪过程看成是从山顶到山下,而应将其分解开来,先想着怎样滑到第一个拐弯处,再想着滑到第二个拐弯处。
这样做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目前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目前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转了几道弯之后,信心便增强了。无需更多的激励,他们便能顺利滑下去了。
这个方法对你同样有帮助,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所面临的全盘事务上。先了解一下第一步该怎样走,而且要确保这第一步你能顺利完成。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你就能走到你所期望到达的光辉目标。
不要说“不要”
有时,当面临某一新情况时,人们往往会回忆过去的失败,从而花太多的时间往坏处想。我记得曾跟一位年轻女律师谈过一次话。当时,我们谈论的是她不久就要出席的法庭审判。这是她当律师后的第一次出庭为人辩护。因此,她感到特别的紧张不安。我问她希望给陪审团留下个什么印象,她回答说:“我不要被人看作无经验,太年轻,或是太幼稚,我不要他们怀疑到我这是第一次出庭为人辩护,我不要……”
这位女律师掉进了“不要”的陷阱里。“不要”是一种消极的目标,“不要”会使你不想怎样却偏会怎样,因为你的大脑里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图像,并对其作出反应。
斯坦福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举例来说,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会浮现出“球掉进水里”的情景,所以,你不难猜出球会落到何处。
所以,在遇到令你紧张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希望发生的事情上。我再次询问那位女律师,问她希望出现些什么情况这次她回答说:“我希望被人认为业务精通,充满自信。”
我建议她试想一下“充满自信”的感觉,她认为,那意味着满怀信心地在法庭上走动,口中使用着充满说服力的语言,用眼睛同证人和陪审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说话时声音清晰宏亮,使整个法庭上的人都能听清。她还想象了精彩结案辩词和己方胜诉的情景。经过这种积极的图像设想演练几星期之后,这位年轻的女律师最终赢了她的第一次出庭辩护。
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大多数成功者都是那种具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的思想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他们并不是刻意改良旧的传统做法,而是努力探寻新思路,开创新做法。
60年代初,当吉恩·基利刚跻身于法国国家滑雪队的时候,他下决心要做全队里训练最刻苦的人,以争取拿第一。天刚蒙蒙亮,他就穿上滑雪鞋朝山坡上爬去,每天训练下来都使人精疲力尽。然而,其他队员训练的时间也同他一样长,也同样地刻苦,他本能地感到,单靠训练刻苦是不够的。
于是,基利向滑雪技巧的某些基本理论提出挑战。每个星期,他都试练一些不同的技巧,看自己是否能找到某些更好的方法滑下山坡。
经过反复的试验,他终于总结出一种新的滑雪方式,这种新方式几乎与当时传统的滑雪方式相反。它包括滑雪时把两腿分开(而不是合上)以保持身体平衡,而在转弯时,身体下蹲(而不是前倾),他还以非传统的方式使用滑雪杖,以推动自己。这种充满动力的新方法大大地缩短了基利滑雪的时间,提高了他的滑雪速度。1966年和1967年,基利基本上囊括了滑雪大赛的各项冠军。在1968年举行的冬奥会上,他荣获三枚金牌他当年创下的记录至今尚未被人打破。
基利从中学到一个十分重要的秘诀,同时它也被许多有创见的人所共识,那就是:革新不需要天才,它只需要对传统的做事方式提出质疑。
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教训
无论你准备得多么充分,有一件事总是难免的: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