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村中心毛泽东雕像基座上的题目为《饮水思源,垂教后人》的碑文为:
“禾苗生长靠雨露阳光,南街兴旺靠毛泽东思想,这是南街人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共识。正是毛泽东思想照耀南街人从黑暗步入光明,由贫穷走向富裕。
“南街党组织坚持以毛泽东思想育人,领导群众大学毛著,立足南街,放眼世界,认真反思,大胆探索,终知无工不富,决心走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集体富裕之路。1991年率先摘拉取省亿元村桂冠,产值连年翻番,总支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党组织。
“村里实行工资和供应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入托、上学、养老一律免费,图书馆、文工团、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陆续建成,新学校、村民楼正在兴建,村里工厂林立,机声阵阵,道路宽阔,花木成荫,村民文明礼貌,和睦团结,乐于奉献,敬业乐业,革命歌声到处回荡,欢声笑语随处可闻,民风朴实,井然有序,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南街是省级文明村。
“村总支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逐步扩大公共积累,跨越小康,向共产主义迈进。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共产主义的新南街正在中原大地崛起。
“饮水思源,南街人铭记党和毛主席的似海恩情,值此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敬建毛泽东雕像,并撰文刻石,以志伟绩,昭示后人,千秋永记。”
Number : 8011
Title :缘分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佛家认为人与人的聚散都是缘分。有些人和我们缘分浅,仅仅一面之缘,如浮萍在水上偶然相聚。有的人缘分深,可以成为知交、至友,或成终身伴侣。这一切人间的聚散,固然不可缺少人为的力量,但更能左右我们的,还是看不见的缘分,这并不是迷信,也不是偏执,而是在冥冥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认知的因素促成了一些定数。所以,达观的人对人生的聚散,多能以洒脱的态度去理解。
Number : 8012
Title :不曾抹去的记忆
作者 :孙富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海南特区报》
Date :1993。9。1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一段并非壮烈悲怆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但在记忆中却不曾抹去。
1945年深秋的北平,日本宣布投降已几个月了,曾经是占领国国民的日本侨民被集中在西直门外的一片树林里,等候遣送回国。当时我在北平读高中,有一天和几位同学结伴参观了那个营地。说实话,除了好奇之外,更多的是想看看当年趾高气扬的日本人战败之后的惨相,一吐被蹂躏8年的胸中闷气。
日侨集中的营地在与动物园相隔一条马路的树林里(现在公共汽车始发站一带)。搭了许多褪了色的军用帐篷,一家一户,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在晾晒衣被,有的在煤炉上做饭,偶尔和我们目光相遇,很快就闪开了。整个营地寂静得令人沉闷,伴随着萧瑟的秋风,我们这些参观者也感到了寒意。
当我们正在穿行时,发现在一块草地上,十几个日本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围着一位中年妇女读“假名”(日文字母)。只见那位妇女手中举起一张张纸片,孩子们齐声“啊、依、喔……”地读着。相隔不远,又看到一些稍大一点的孩子听老师讲算术,用的是一块旧木板,挂在树干上,权当黑板。
参观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同学很少说话,似乎都在沉思。
几天以后,一家晚报记者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日本侨民在等候遣返时的生活。他介绍说,日侨集中之后很快就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上课了,教员是侨民中自愿服务的。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在评论战败、投降和身处异国等候遣返的日子里,日本侨民仍然不忘下一代的教育,他用了一句当时我不十分理解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可怕的民族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日本孩子上课的情景,总是浮想联翩。说不定在今天日本著名的专家学者、政经要人中,就有曾经在西直门外林中草地上课的孩子。有些人知道1945年北平深秋时日本侨民的处境,可谁能知道日侨回国之后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日子。然而,他们当时在孩子问题上做出了令人震撼的选择。
Number : 8013
Title :付酬
作者 :佚名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工人日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罗伯特·康西本,曾是一家小报的记者。他的女老板绰号“西西”,为人很严厉,但她对罗伯特很友善。到他应聘去纽约为报业大王赫斯特工作时,她祝福他说:“去吧,我付不起那么多的钱,而你正步步高升呀!”尽管离开了这家报馆,但他们仍然是要好的朋友。
有一次,西西和她的哥哥约瑟夫·帕特森…《纽约日报》的创办人争吵得很激烈。她打电话给罗伯特说:“我要对约瑟夫的一篇愚蠢的社论做出答复。我可以告诉你我要说什么,可是我写不出来。罗伯特,你得为我写出来”她还加了一句:“我马上就要稿子!找个人坐火车把稿子送来,我明天就要!”罗伯特停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写了那篇稿子。当然,她以自己的名义把稿子登在头版上。
第二天下午,她又打电话来说:“罗伯特,稿子太好啦!你写的正是我所要的,我欠你多少钱?”罗伯特说:“西西,我决不会要你的钱,这是为了友情。”她说:“别发傻,你是个记者,而且我不要免费的东西。我从你那里订的这篇稿子,所以我要付钱。”
罗伯特又抗议了一次,最后西西生气地说:“听着,罗伯特,你在这个月的《大都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付给你多少钱?”罗伯特说:“我还是要告诉你不要你的钱,但是你既然问我,我就告诉你他们付给我1000美元。”
她说:“好吧!”就挂上了电话。两天之后,罗伯特从西西那儿得到一张只有750美元的支票,支票上还别了一张便条,条子上写道:“亲爱的罗伯特,我打电话询问过《大都会》给你多少钱啦!。
Number : 8014
Title :谁该等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谈判时,每次开会斯大林总是到得最晚,罗斯福和邱吉尔不得不站起来迎接他。
有一次,罗、邱两人商定要报复他,故意迟到了15分钟。他们认为,这回该斯大林站起来欢迎他们了,谁知斯大林比他们到得还要晚,他们故意装做没看见斯大林进来。斯大林进门,却在门边停步,不马上就座,目光威严地逼视罗斯福和邱吉尔。邱吉尔终于沉不住气,像小学生一样站起来向斯大林问好。
Number : 8015
Title :“老鹰不会飞出窝”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中国剪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谈时,气氛非常紧张,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有可能被对方视为含有某种特殊意义。
一天开会时,斯大林注意到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悄悄递给首相邱吉尔一张字条。邱吉尔匆匆一瞥,神秘地说:“老鹰不会飞出窝的!”并当即将字条放在烟斗上烧了。
纸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当然不便问。这个疑团斯大林至死也未解开。
多年后,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旧话重提,艾登哈哈大笑:“我当时写的字条内容是:‘你的裤裆钮扣没扣上。’”
Number : 8016
Title :免除罚款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一位法庭书记员披露:一次,在法庭上林肯走过来靠在我的桌子上,给我讲了个非常好笑的故事。结果,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法官让我遵守秩序,并说:“这种行为必须严加制止。林肯先生,你经常用故事来扰乱本法庭!”接着他又对我说:“你得受罚5美元。”我表示了歉意,但告诉法官这个故事值这个价。过了几分钟,法官把我叫到他跟前。“林肯给你讲了什么故事?”他问。我讲给他听后,他不禁大笑起来,随后裁定:“免除对你的罚款。”
Number : 8017
Title :巡视成功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盟军总司令,视察亚琛附近一支陷入困境的部队。他讲了一番话,美国士兵热烈地鼓掌。可是,当他从台上走下来时,不慎摔倒在泥浆里,大家哄然大笑。艾森豪威尔没有恼怒,却和他们一起笑了起来。“泥浆告诉我,我对你们的巡视是极其成功的。”他说。
Number : 8018
Title :卫星升空后的秘闻
作者 :周子元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中国空军》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颗卫星重新工作近一年后,在1992年1月又出现了电源工作不稳定的问题,以致完全失去了控制。世界航天史上也没有能两次抢救成功的先例,我国航天技术专家说:“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做最后的努力,能再次抢救成功,它的意义比发射一颗卫星还要大。
由于卫星是由南向北高速飞行,而地球又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运转,在这种相对位置时刻巨变的情况下,对于一颗在浩瀚天宇失去控制而自主飞行的卫星,别说检查、修复,单凭在我国上空一晃即逝的时刻捕捉到它也极为困难。
然而,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这颗失去控制达10个月之久的卫星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又重新发回了清晰的云图资料,创下了世界航天史上惊人的奇迹。
返回式卫星是返回式航天器的一种。完成预定的飞行目的以后,返回式卫星在地面的控制下,把卫星调整到返回地球的必要姿态,启动制动火箭,使卫星脱离运行轨道而进入返回轨道,以十几倍音速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而完好无损地在预定区域着陆回收。
神秘“怪物”从天降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升空后,研制人员的心开始不安了。卫星能回收吗?甚至对卫星能否从太空回到地球来也不敢保证。每当卫星经过我国上空时,测控人员都静心屏气地跟踪、监测着。
为迎接这“天外来客”,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指挥下,邮电部调集了当时覆盖全国四面八方的103条线路用于通信联络,并向参加通信工作的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内部通报了我国返回式卫星预定的回收时间。在卫星预定回落四川某地广阔的地域内,每一根电线杆子下面都安排了一个民兵看守,一是保护通信线路,二是守候在这里“观天”,时刻注意迎接“天外来客”为了防止卫星下落时砸伤人,当地政府还动员老百姓离开房屋疏散到野外。
当卫星在200多公里的高空按照地面发出的指令,改变飞行方向穿过大气层向着我国大地飞来的时候,刹那间各种信号顿时从屏幕上消失了。卫星落在何处,谁也说不清,谁也没有看见,谁也无法查找。
这天中午时分,贵州六枝地区的一个小煤窑上4名看守的矿工异常地发现一个火球从天而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他们的头顶几十米高处斜飞而下,“哗”的一声将一棵大松树横顶切断,“嘣”的一声砸在树边的软土上,弹了一下又飞出20多米停下了。他们4人吓得目瞪口呆,急忙转身躲进了井口内。停了一会儿,他们见这个黑乎乎的“怪物”毫无动静,便壮着胆子在距卫星十几米处转了一圈,并捡起几块石头掷去,传出“当当”的响声。他们发现这家伙是个铁疙瘩时,便留下3人看守,一人飞跑到武装部报告这一“发现”,武装部立即报告了省军区。
当时由于防热材料不过关,卫星在穿越大气层的“火焰山”时,表面温度高达3000多度,卫星裙部被烧坏,降落伞烧成了灰。卫星虽然摔裂了,但装有卫星在太空拍摄的地面景物底片的“黑匣子”却完好无损。
叶剑英同志看了卫星从万里太空拍回来的照片时赞扬说:“首次回收卫星能落在中国大地就是胜利。”
两“奇人”找卫星
1984年9月我国发射的第6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时,卫星在打开降落伞后以每秒13米的速度偏离预定着陆点41公里,飘落到了四川资中的沱江里。
上百米宽的沱江,平均水深8米多,水流很急。经陆军调来的舟桥连、空军派来的直升机、海军从青岛北海舰队空运来的潜水班和四川省长江航运局调来的两名潜水员,在沱江几百平方米水域,一次次潜水寻找,都没有发现卫星踪影。
为此,国防科工委将蜚声海内外的张宝胜和王某调来了。
部队舟桥连的冲锋舟载着张宝胜和王某在沱江上来回转,两人所到之处查看后都连连摇头。后转到下游一个被当地群众称为“阎王窝”常淹死人的转弯处,张宝胜指了指,说:“卫星就在这下面。”潜水员几次下去摸,都说不是卫星,是个大石头。张宝胜却坚持说:“卫星就在这下面!”
为了尽快找到卫星,指挥部对当地渔民宣布:谁在江中发现和找到卫星奖励现金1千元。这在1984年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数目了,顶得上渔民一家半年的收入。于是,十几条小渔船争相加入了寻找打捞卫星的行列。
正是在“阎王窝”这片水域,一条称为“夫妻船”上的男子凭着好水性潜水摸着,认为不是石头,是一个铁疙瘩。一条“父子船”上的渔民撒网捞到了卫星上的金属丝,再次确认的确是卫星。后经潜水员奋力打捞,终于将在水里泡了7天7夜被泥沙埋了大半截的650公斤重的卫星回收舱吊出了水面。由于卫星密封性好,里面没有进一点水,“黑匣子”也完好无损。
“黑鹰”找卫星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地面回收卫星的准确性,从长白山脉到天山脚下,从中原腹地到南海之滨,我国相继建立起了多座卫星地面测控站。同时,国防科工委某基地也组建起了一支专门负责卫星回收的地面部队和一个“黑鹰”直升机小组。
这样,每当卫星返回地面前半小时,就有4架“黑鹰”直升机在回落区域方圆数平方公里的4个角上待命,一旦接到控制中心发来卫星将进入大气层的指令,4架“黑鹰。就紧急起飞,搜索空域,捕捉目标。1985年发射的那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时,在空中飞行的“黑鹰”目视着卫星在五颜六色的降落伞下徐徐降落后,便立即飞向目标。卫星着陆3分钟后,直升机便也在卫星旁边着陆了。机上人员对卫星进行简单的检查拍照后,就吊起卫星返回了机场。从卫星离轨返回到找到卫星,只用了不到30分钟。
险象发生在回收时刻
充满险程的返回式卫星尽管是按照预先编排好的程序有规律地在太空飞行,但每次掠过我国上空的时候,仍需地面跟踪、监测、控制、指挥。基于我国从原材料到电子器件等各方面的设备、条件和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难免会出现这种或那种险情。
1992年8月9日,我国发射的第13颗返回式卫星原计划在天上飞行15天,才能完成各项科学探测和试验任务。但到该发回收指令的前夕,突然发现由于某种原因,卫星飞行轨道偏低。若按原计划时间回收,将会造成严重偏离预定落区。不按时回收吧,又唯恐收不回来。在这个决策的重要关头,国防科工委召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权威专家、智囊人物,紧急共商决策。最后,决定推迟一天回收。
真是星随人愿,第二天,卫星敏捷地接收到了指令,准确地调整姿态,回落到了预定的落区。
1992年10月6日,我国发射的第14颗返回式卫星,当时还搭载着世人注目的“瑞星”。由于火箭为了送“瑞星”,多飞了5分钟,这样,我国这颗卫星比原定轨道高出7公里。如果仍按预定计划飞行8天,卫星也势必远远偏离预定的回收区域。为此,测控人员大胆地提出将卫星提前一天收回。
为让卫星在7天时间里干完原定的8天的“活”,地面测控人员只好频频发出指令,让卫星加班加点在空中拍照和进行试验。这该担多大的风险啊!还好,卫星终于在7天内出色地完成了一切试验任务,按时准确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