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务。飞机到了列宁格勒机场后,早已在那儿静候的一辆小轿车接走了那位神秘乘客,接着便风驰电掣般地开走了。

  抄写总谱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院长葛利高利·费多洛维奇·费谢契格身上。经过数个通宵达旦的努力,院长把总谱交给了因“饥寒交迫”而变得软弱无力的指挥卡尔·伊利奇·艾利可斯贝尔卡手中,并向他建议恢复列宁格勒广播交响乐团。

  据查,原交向乐团中有27名演奏员已在保卫战中降亡,而演奏《第七交响乐》至少需要80名演奏员。于是,从前线政治部和海军政治部调出数名音乐家去交响乐团报到。米哈依尔·斯莫良卡在前线接到的调令中这么写着:“请用长号换上您的冲锋枪,急赴广播交响乐团。”

  寻找乐器也是一大难事。战争如此残酷,列宁格勒人似乎早把乐器“忘在脑后”了。双簧管演奏家卡塞尼娅·马杜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把双簧管,可拿起一看,天哪,上面全是钢锈,音键上的垫子也脱落了,一吹,呜呜地发出一声声噪音……

  终于一切就绪。正式演出那天,当指挥的金属棒闪电般的一挥,音乐便如潮水般地奔涌而去……5分钟后,城内响起了一阵阵排山倒海的炮声,和乐声交织、共鸣。原来,前线总指挥特意拨出3000发大口径炮弹,42军炮兵指挥部遵命向德军的炮兵阵地、观测所和指挥所发动了猛烈的炮击。那一天,敌军炮兵显然被打哑了,因而没能向列宁格勒发出一颗炮弹……

  在充满死亡和鲜血的时刻,缪斯没有沉默。于是,奇迹出现了:不可一世的德军始终未能攻陷列宁格勒,因而一位敌军指挥官不得不仰天长叹:“列宁格勒果真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Number:1683

Title:名人的爱情公约

作者:毛建一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东方青年

Date:1986。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婚姻誓约书”

  1915年10月25日下午。日本东京。两位年龄相差27岁的中国男女正在日本人梅屋庄吉家举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婚礼,少数知友正频频向他俩致贺。新娘端庄高雅,俊美聪慧,脸庞上透出一股灵秀和不凡的气质。她昨天刚从上海冒着与家庭决裂的危险和顶着反动势力的嘲讽而毅然东渡返日,来举行婚礼。她,就是宋庆龄。

  前年,她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回国途中到日本来探望与孙中山一起流亡的父母。这期间,她与孙中山接触很多。童年时期的她就对孙中山很仰慕,现在她从心里敬重孙中山。于是自告奋勇接替姐姐宋霭龄,承担了孙中山的秘书工作。患难中,他们默默相爱了。年近半百的孙中山要她慎重考虑,并征求父母意见,但宋庆龄坚决表示:个人婚姻我自己做主,我早想同您在一起,献身革命,为民众的解放服务。

  今天,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上午他俩一早就愉快地去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诚不渝,他俩别出心裁地签订了一个“婚姻誓约书”。誓约书全文如下:

  此次孙中山与宋庆琳(原文是该字)之间缔结婚约、并订立以下诸誓约:

  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上述诸条誓约,均系在见证人和田瑞面前各自的誓言,誓言之履行亦系和田瑞从中之协助督促。

  本誓约书制成三份,誓约者各持一份,另一份存于见证人手中。

  婚后,宋庆龄与宋氏家族其他成员分道扬镳,甘心情愿地为常处于孤立、亡命中的孙中山担负繁重而又危险的革命工作。两位革命伴侣信守誓约,相依为命,共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婚姻誓约书”也被传为佳话。

  新婚约法三章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原有一门娃娃亲,对方是他的表妹,但表妹因他家境不好而一直看不起他。1941年,田中失恋了。正在此时,他当经理的东京土木建筑公司办事处的房东独生女儿花子闯进了他的生活,花子比田中大6岁,离过婚,身边还有一个9岁的女孩,也没有吸引男人的花容月貌。但是花子待人和善,手脚勤快。她看到田中独身生活邋邋遢遢的,总是热心照顾。对此,田中很满意。于是两人心心相印了。1942年3月3日桃花节那天,他们毫无声张地结婚了。新婚之夜,花子突然向田中提出三条约法:

  一、不准休妻。

  二、不准打人。

  三、有朝一日田中升官发财,也必须与花子白头偕老。

  花子自己也向田中起誓,只要田中信守这三条,其它任何苦她都能忍耐。当时日本社会是以男子为主,比人矮一头的花子这样提出三条,已是女子对男子最高的要求了。田中听了,只好苦笑着点头答应了,心想,花子的心计确实高我一筹。

  后来,田中对这三条始终信守不渝。战后,田中青云直上,官运亨通,并于1972~1974年荣任日本首相,后因发生洛克希德事件而被迫下台。在这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中,两人都相爱如初。田中不仅忠贞于花子,且待花子前夫之女也很不错,尽到了继父的责任。

  夫妻条约

  列宁在婚后曾多次向别人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恋爱史,其中有两段话十分幽默:

  “那时,我们不能公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问题,而只能以各种聚会的形式来掩护。记得那一天,我们吃春饼,我认识了娜佳(即克鲁普斯卡娅)。确切地说,我爱上了她,我清楚地记得是在我吃第四张春饼的时候爱上的……”

  “到了流放地后,我心里特别想她。有一段时间想得什么也干不下去了,我就给她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先是大骂了一顿‘民粹派’,在信的结尾,我写上了又及:请你做我的妻子好吗?信寄出去后,我天天盼着回信,有一天终于盼来了,她在信中也大骂一顿‘民粹派’”,最后写道,有什么办法呢,就做你的妻子吧。

  随后,克鲁普斯卡娅不远万里,来到茫茫的西伯利亚,在阴云笼罩的流放地与列宁举行了婚礼。

  自此,两位革命伴侣互敬互爱,同心同德地在极端艰苦环境下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着。他们认为,为了革命事业,也应该正确处理家庭生活,而家庭生活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互相信任。夫妻间如果没有最大的信任,共同生活是不堪设想的,于是他们互相订了一个爱情公约:

  一:互不盘问对方。

  二、相互有了意见,决不隐瞒。

  此后他俩谁都没有违反对这个条约。

  吵架之后的爱情公约

  我国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结婚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与夫人老是合不来,常为小事闹矛盾,有时甚至争吵起来。后来许地山与夫人协商订了一个爱情公约,其中包括下列内容:

  夫妇间凡事互相忍让。

  如意见不合,在大声说话各人离开一会。

  各以诚相待。

  假日工作完毕,夫妇当互给肉体和精神的愉快。

  一方不快时,当互省日间未了之事及明日当做之事。

  从此后,他们都按“约”办事,互相遵守,彼此间相处得十分融洽,感情的裂缝完全修补好了,而且你敬我爱,使许地山创作上不断丰收。

 

Number:1684

Title:名人轶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广告

  美国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在巴黎时,常到一家小饭馆去吃饭,老板每天好菜好饭款待他,收费低廉。一天,斯托科夫斯基问老板:“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客气?我又不是付不起钱。”“我非常喜欢音乐,”老板热情地大声说,“为了音乐我可以牺牲一切!”斯托科夫斯基非常感动地走出饭馆,突然发现厨窗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在本餐厅每天与伟大的斯托科夫斯基一起共进早餐、午餐、晚餐。”

  拿破仑的宝玺

  一天,大臣们为准备刻在拿破仑宝玺上的图案争论不休。有人提议刻上狮子,有人提议用雄鹰,还有人提议用大象。最后,选中的雄鸡,另外再刻上罗马智慧神密涅瓦的盾,一朵花,一棵橡树和一束麦穗作为陪衬。

  这时,拿破仑开口了:“鸡是家禽,太没有力量了。它代表不了法兰西帝国。我要选的是一头雄狮,躺在法兰西帝国的地图上,随时准备把爪子伸过莱茵河去,让那些招惹我的人自取灭亡吧!”

  军帽与士兵

  被称为一代名将的蒙哥马利,经常戴一顶别上两个帽徽的军帽。他说:“有了这顶奇特的军帽,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过排长和上尉参谋,为从没有见到过总司令而惋惜,认为这是部队士气不高,缺乏战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说家毛姆

  英国名小说家毛姆未成名前,生活甚困,为求文章有价,有次他写完书后,在各大报章刊登征婚启事。

  其启事称: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几天之后,全伦敦的每家书店,都再也买不到他的书了。

  挂肉选址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最有独创性、著作最多的大医学家拉齐斯(865925),在担任巴格达医院院长时,为了另选一处新院址,曾把一些新鲜肉条分挂在各个城区。不久,他查看到某处肉条腐烂的迹象最少,断定那儿的环境最卫生。这样,新院址便选好了。

 

Number:1685

Title:一线万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23年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全公司所有工程师会诊两三个月没有结果,邀请斯泰因梅茨诊断。他在这台大型电机旁边搭了帐篷,整整检查了两昼夜,仔细听着电机发出的声音,反复进行各种计算,最后用梯子上上下下测量了一番,就用粉笔在这台电机的某处以画线作了记号,对福特公司的经理说:“打开电机,把作记号地方的线圈减少十六圈,故障就可排除。”工程师们半信半疑地照办了,结果电机正常运转,大家为之一惊。

  事后,斯泰因梅茨向福特公司要一万美金作为酬劳。有人嫉妒说:“画一根线要索一万美金,这是勒索。”斯泰因梅茨听后一笑,提笔在付款单上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那里划线,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Number:1686

Title:夜莺与大提琴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世界博览

Date:1986。5

Nation:

Translator:王燕

  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几位技师在萨利树林里录下由夜莺歌唱、大提琴手比阿特里斯·哈里森伴奏的曲子,制成有史以来最受欢迎、最畅销的录音之一。哈里森是怎样遇到她那独特的音乐伙伴的呢?疑问把我们带进了她的回忆录中。

  我们决定到乡下寻找一个新的住所。姐姐玛格丽特开车,拉着我和母亲开始找房。我们经过无数个村庄,最后在一处供出售的村舍前停下。那里是萨利树林最美丽的一角。我们下车前去敲门。欢迎我们的是位和蔼可亲的男人。房舍很小,只有三个房间,要容纳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无疑不是个理想的地方。但此时夕阳已隐没在远处的山峦里。我母亲眼中流露出几丝恍惚的神色,这种神色我太熟悉了。就像我预料到的那样,母亲说:“这将是我们以后的家。”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福约雷丁,开始在这里安家。我们雇了6个花匠,当夏季到来时,花园里呈现出一片艳丽迷人的景色。领头的花匠是位花甲老人,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家。

  那个春天娇媚而灿烂,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乡村生活的乐趣。树林里到处是盛开的风信子、报春花和各种美丽的应时花朵。夜晚,我走进环抱花园的树林,拉起我的大提琴,并观赏月光洒进密林的淡雅景色。我拉的是我最喜爱的曲子《印度客人之歌》。当曲了终了时,突然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应着大提琴的回声唱了起来。那婉转的歌声不由地使我又重新拨拉起我的琴来。那只鸟竟跟着我唱出了三度和音。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奇妙的声音,对我来说,这简直是奇迹。我来不及寻觅鸟的踪影,只顾不停地拉琴。

  翌日,我起了个大早,异常兴奋地跑去问老花匠那是一种什么鸟。老花匠听后也乐得叫了起来:“噢,那是夜莺回来了。隔了这么久,它终于又飞回来了。小姐,你为他拉琴了?”我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每天夜晚我总是漫步走进树林拉我的琴,同时聆听那鸟儿的歌唱。兔子是我唯一的听众。6月来临了,夜莺将要离开一年,但是,大提琴永远不会将它忘记。

  那年秋天,我同爱德华爵士在格格斯特举行的音乐节上一起演奏了《埃尔加协奏曲》,受到许多音乐家的热烈欢迎。我多么喜欢那几次音乐会啊!

  令人神往的春天渐近,我的心又回到了美丽芳香的花园。心爱的夜莺会不会故地重游?花园里,我们撒下的种子都已绽开五彩缤纷的花朵,宛如一座天堂乐园。

  径直走进花园,穿过小门,便来到树林里。夜晚,月光给树林蒙上了一层童话般的色彩。当我重新开始拉琴时,那天使般的声音又一次应唱起来。这样连续了几个晚上之后,我突然停下来,一个想法在我心中萌生:为什么只是我一个人在这儿独自享受这夜莺与大提琴合唱的乐趣,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鸟儿唱出的如此动听的歌声,那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我在伦敦演奏《埃尔加协奏曲》,由爱德华爵士亲自担任指挥。电台转播了演出实况。把音乐录下来播放出去,使千百万人都能听到,这一现代化奇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次的播音员是雷克斯·帕尔默。我把夜莺的事和我最大的愿望告诉给他,他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几天后,我给英国广播公司的约翰·里思爵士写了封信,他半信半疑。此间,夜莺唱得更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现在起它唱歌的时间越来越晚,不出两周,便会远走高飞。为了把自己的愿望付诸实现,我做了一番努力。起初,英国广播公司持怀疑态度,认为到萨利去是浪费时间。但我知道,让世界都能听到夜莺和大提琴的二重唱是天意。有多少个夜晚,我轻轻地走进树林去寻找那只欢唱的鸟儿。他们终于同意了。由队长埃克尔斯里·韦斯特以及其他几位技师组成的小组,随同节目主持人雷克斯·帕尔默先生来到了我们的花园。他们带来了英国广播公司的整套设备。这可是件冒风险的事,因为在这之前,电台还从未采录和播放过野外的鸟儿自由歌唱的实况。

  在距夜莺唱歌不到100米的地方,他们安放了一个灵敏度很高的麦克风。通过麦克风接收到夜莺的歌声,再用扩音器加以扩大,然后转播出去。约9点钟,我带着大提琴蹑手蹑脚地走近一条沟。我知道那勾引人心的歌手就在那里,隐藏在橡树丛中,随时准备对它的情侣放歌。我一边弹奏,一边不停地祈祷着,仿佛过了几个小时。

  一个技师拿着麦克风正朝夜莺的窝巢爬去,它蹦跳过去,撞了他一下,把麦克风弄翻在地,然后一溜烟地跑了。那可怜的技师只得爬起来,从头再来一遍。但是夜莺依然没有动静。

  我仍旧不停地拉着我的琴。那是1924年5月19日晚大约11点钟,夜莺突然放声歌唱了。那声音好似从天堂飘来。我想它一定最喜欢《印度客人之歌》,因为每当它应着这首曲了唱时,其音流总是那样的和谐完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晚上夜莺合着大提琴纵情欢歌的情景。听到它的歌声,同时知道这将和大提琴声一起传到世界各地,真叫人惊叹不已。我的愿望实现了。

  显然,整个世界都在翘首以待。从收到的来信中得知,它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空前的。我猜想大约有100万人听到广播。当夜莺的歌声在电台播放时,萨沃乐队演奏的音乐突然中断。在意大利、巴黎和伦敦,人们都听到了。许多人没有收音机,但他们通过电话从有收音机的朋友那里听到了夜莺的歌声。

  第二次进行的转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