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6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的佛经《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人民。玄奘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旅行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沟通中印文化的伟大翻译家。

  此外,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于646年完稿。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辞绚丽雅瞻,不失为我国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它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默,后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广泛流传。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葬于西安樊川北原。

Number:3360

Title:部分珍稀动物尚存数目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朱(中国)约17只,加州秃鹰(美国)约40只,毛里求斯茶隼(毛里求斯)约20只,华南虎(中国)约100只,考爱岛鸟(美国夏威夷)约10只,红狼(美国)约100只,爪哇犀牛(印尼)约50头,冠麻鸭(苏联)约3只,爪哇虎(印尼)约20只,阿拉伯羚羊(阿拉伯国家)约50只。

Number:3361

Title:朱发现记

作者:唐锡阳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大自然

Date:1984。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79年,中国科学院从一位副总理那里接受了一个任务寻找朱。朱是亚洲一个特有种,被誉为“东方的宝石”,1960年第12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将它列入“国际保护鸟”。现在苏联已经没有了,朝鲜也没有了,日本只剩下笼养的几只,且已年老失去繁殖能力。能不能抢救这个物种,就寄希望于我国了。

  朱也称朱鹭,历史上在我国分布很广,最北到兴凯湖,最东到福建、台湾,最西到甘肃天水地区,最南到海南岛。其中以东北、华北和秦岭一带数量较多。一直到30年代,还有14个省份见过朱;到60年代,就只有在陕西的洋县、周至及西安附近采到过标本,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它的踪迹了。

  要在半个中国的地区寻找失踪了20多年的朱,真是“大海捞针”。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勇敢承坦了这个任务。他研究了全国现有的17个标本,查阅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分析了前人的考察路线。在完成了充分准备以后,便背着地图、照相机以及有关资料出发了。

  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等车找店,他三年跑了13个省份,行程5万公里。结果不但没找到朱,连适合朱栖息环境也很难找到。村野大树几乎被砍光了,改革耕作制以后冬灌水田看不见了,农药、化肥以及工厂的“三废”污染了大片的农田和水源。他的收获不是发现了朱,而是具体看到了朱濒于绝灭的原因。朱生活在农业区,个体大,颜色鲜艳,容易成为捕杀的目标;它天敌多,乌鸦、猛禽、青鼬都来争巢、毁蛋或者伤害幼鸟;它病害多,自然死亡率高。这些都是濒危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它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刘荫增在寻找朱上也不是一无所获,他找到了两个重要线索。一是从陕西洋县一个渔民那里,确实打听到这一带还有朱在活动;再是在甘肃徽县一个狩猎者的手里,找到了三根朱的羽毛,而且说打死这只朱仅仅在两三年以前。

  他回到动物研究所,作了详细的汇报。领导和专家支持他继续找下去,并把复查的重点缩小到洋县、徽县等几个点上。同时调给他一辆越野汽车,增加了考察经费。

  1981年他第三次来到了洋县。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朱属于山脚带的鸟类,不会生活在海拔太高的地区。所以他几乎找遍了洋县所有的平坝、丘陵地带,但没有发现任何朱的踪迹。他感到希望渺茫。正准备往甘肃方向转移的时候,纸坊乡的一个农民在电影院看到了他的幻灯广告,跑来报告他看到过朱。刘荫增不大相信。因为这一带白鹭、苍鹭、池鹭比较多,当地人一般分不清鹤、鹭和。就拿出朱的标准照片,要他再去看看,具体在什么地方。过两天,这个农民又来了,进门就嚷:“没错,跟你图上一模一样!”

  他们开车进山,又步行了十多里,来到海拔1200多米的金家河。发现了一个鸟窝,比白鹭的窝大,比喜鹊的窝简陋,可能就是朱的,希望又接近了一步。翻山越岭绕了两天,一天到5月21日下午三点仍然回到金家河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朱由东往西北飞去,不错,就是它!刘荫增冲口而出:“朱,你怎么跑到这高处来啦?”不是文献记载欺骗了他,也不是朱故意与他作难,而是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发展和景观的破坏,朱无法在低山带安生,就被迫逐步转移到中山地带来了,再上去全是深山野岭,它们就走投无路了。

  他们顺着这只朱的方向追寻,27日追到姚家沟,看到一只朱在田里取食,以为就是金家河的那只。老乡说:“它们在树上作了窝,还有了儿子。”刘荫增找到巢树一看,窝里果然蹲着三只幼鸟。刘荫增就扎营在山沟里,汽车每星期送一次粮食和蔬菜,他不再回县城了。

  第一天树下老有人,亲鸟不敢回巢喂食,三只幼鸟饿了一天。深夜11点,刘荫增还在树下录音,忽听得一件东西从树上掉下来。他怕摔坏了幼鸟,打着手电照了半天,没有找着。第二天清早再去,还没找着。后来有个娃子跑来报告,小鸟在他家房后。赶紧去看,幼鸟又饿又累,再也爬不动了。刘荫增用剪子把田螺、青蛙肉剪碎,喂给它吃。慢慢缓过来了,就把它送回巢里去。可能接触了人的味道,亲鸟把它当作异物不理睬它,一会儿掉下来了。再送回去,又掉下来了。刘荫增只好自己养着,同时请示北京有关领导部门,可否送回北京饲养。

  不久,幼鸟、照片、录音带以及各种资料带到了北京。“中国找到了朱”的喜讯逐步传开,轰动了世界科学界。

Number:3362

Title:圣雄甘地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读者文摘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这位瘦骨嶙峋的秃头印度教徒,半裸着身子,只裹着一块缠腰布,他在二十四天中走了三百八十五公里,走到孟买以北的丹迪,号召村民举行和平示威,反对英国统治者。

  他事先通知印度总督,说他会故意犯法在海滨拾一撮干盐。印度人不得制盐,那是英政府的专利。他俯身拾起一小块结成石状的盐块,并高高举起来。

  可是一个警察也没到场。甘地断定还需要更多一些刺激才成,于是宣布一个不顾后果的惊人行动:他与追随他的人以人民的名义突袭达拉山纳的政府盐厂。这时他被捕了,可是二千五百名追随者一直挺进到盐厂。四百名警员在恭候,把示威者用棍棒乱打。合众社记者米勒报道:“没有一人举手挡开棍棒,示威者挨打时只是呻吟或屏息不出声,继续游行,直到打得倒地为止。”这恐怖事件持续了两小时。

  这天是1930年5月21日。米勒令人悚然的报道一下子传遍全球。这个盐厂示威游行大屠杀,成了印度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一

  这位尊称圣雄的非常人物使殖民地官员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呼他为狂徒、伪君子、神秘主义者。安坐在宫中的印度土王和大君认为他是荒谬的煽动者。努力寻求自治的印度政客认为他是蛊惑民心的骗子。伦敦的英国国会议员觉得这事难以置信,叫他做“骑尿布(指他的缠腰布)的捣乱分子”。

  他周游印度各地拥挤的城市和贫穷污秽的乡村,主张用一种革命性武器:和平的不服从。他早年在新约圣经中读到:“……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多年后他仍然记得:“这些话深入我心。”

  他去到印度最困苦的地区,随身带一只山羊,以羊奶为食。他吃素。他向群众大会演说。有时一言不发,盘腿坐在高讲台上群众也肃静无声,着了迷。

  他没有办事处,没有兵卒,也没有正式权力,可是能使印度瘫痪,因为他一句话,群众就会停工,把全国的办公室、工厂、铁路的功能都给破坏了。他成千上万的信徒欢迎被捕。他自己在南非下狱二百四十九天之后,在印度又坐了二千一百天的牢。他说:“监狱是监禁盗贼的,对我来说监狱是圣堂。”

  他的绝招是绝食。正如邱吉尔所说的要是这个“煽动叛乱的印度教托钵僧”饿死了,整个印度会发生什么事就难说了。德里的殖民地总督和英国国会的智囊想到这点就不禁忧心如焚。

  对这样一个人,你有什么办法?

  二

  甘地于1969年在印度的坡班达城出生,家庭属于中产阶层(“甘地”是杂货商之意)。甘地家族因为深受严格反对暴力的和平主义教派的影响,厌恨杀生,连虫蚁也不杀。

  甘地幼年时奉印度神话中两位圣贤为模范,一位代表诚信,一位象征牺牲。他十三岁时,与一个同年岁女孩结婚。其后,家人送他到伦敦学习法律。他在伦敦读了三年书,通过了法律考试,返回印度。不久有公司请他到南非办一件诉讼案,这时在南非发生了一件极令他受屈辱的事,改变了他一生。

  公司为他买了到南非联邦行政首府普列多利亚去的头等车票。火车抵达第一站彼得玛利兹堡时,有个欧洲白人走向车厢包房。这白人一见到有色人,尽管其衣著是英国式的,仍怒冲冲召来车长,责问为何叫他与“臭苦力”同房。甘地不肯去行李车厢,就被驱逐下车。甘地说,这是“我生平从未受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

  不久甘地就四出阐释非暴力主义思想。他告诫南非的印人,要清除使印度教徒与回教徒分裂的古老仇恨。他向愚味无知的人群谆谆教诲两条诫命:一是要清洁,二是做人要绝对诚实。同时,甘地开始谴责南非政府的种种歧视法规,如限制印人旅行、禁止罢工、只承认基督教式的婚姻为合法等等。直到五万印人参加这个真理力量运动后,南非政府终于颁布了一项历史性的革新法案。1915年,即来南非二十二年后,甘地放下律师的工作回到印度去。

  三

  当时的印度,这简直不是个国家,而是无数的公侯王国及士邦,五花八门的宗教与迷信,庞杂的教派、仪式与种性等级制度,他们周期性的盲信狂热发作时,就互相屠戮。甚至今天,印度还有三百一十二种语言,其中十五种是法定的,至于方言则约有一千四百种。最为惊人的是那些称为“不可触摸”的贱民,为数约五千万,社会视之如麻疯病人,只能操贱役,不得居住村中或从公用井中取水饮,也不得进特权阶级的庙宇,他们走近时必须大喊“不洁!不洁!”叫人避开。

  甘地返回的就是这样的印度高高在上的是亿万富翁的土王、大君,而在其权力控制下的顺民却成千累万死于霍乱、伤寒、肝炎和痢疾。甘地说:“全印度都是我的家族。”

  甘地创办了一个静修院,镇静地宣布:欢迎贱民!他称他们为“神的子女”。他这样蔑视禁忌,连他最忠诚的信徒也吓坏了,他柔顺的妻子在惊骇之余,警告他说这样“玷污”静修院一定不会成功。

  此后多年,甘地都受到正统的印度教徒的攻击,成群的少年卧地拦阻他乘的车辆。他的车子被掷石袭击时,他会下车直走入暴怒的人群中,有时太愤懑了,就大声喊道:“杀了我吧!怎么不敢杀我?”

  他的静修院已增长到两百多人,其中有无神论者、种族主义者、激进分子以及主张暴力的人。有位参观者吃了一惊,问甘地如何能收容这班人,甘地回答说:“我这儿是疯人院,我是最疯的一个。不过谁要是看不出这些人是好人,也该验验眼睛了。”

  及至这个理想的静修院的经费用尽了,甘地说:“我们到贱民区去住吧!”结果就去了。

  追随他的人尊称他为“甘地师。”他发起运动,叫印人抵制英国货,抵制行为挑起的激情高涨到不可收拾,一群愤慨的示威者在查里·查拉村与警察冲突,砍杀了二十二名警察。主张非暴力的甘地惊得目瞪口呆,遂下令撤销运动。

  甘地的名声传遍世界。理想主义者与改宗皈依的人成群而至,尊他为神之化身。

  四

  真纳是回教同盟领袖,长久以来一直要求分割印度,使回教徒有一个分立的祖国,即巴基斯坦。甘地激烈反对分治,断言会流血。真纳于1946年8月15日在孟加拉宣布“直接行动日。”结果加尔各答爆发了空前的暴动,该城的印度教和回教徒发了狂,互相袭击、强奸、砍头。

  两个月后,七十七岁的老人甘地动身到另一个血染的城市努卡里去,那里的回教徒骚闹如狂。他带着一名秘书和译员,赤着脚宣讲爱的福音,想要平息恐怖骚动。他这样走了四个月,在努卡里一带虽见成绩,但暴乱象野火一般蔓延到别的省份。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从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撤出东行时,与从东旁遮普西行的巴基斯坦回教徒冲突,在大屠杀事件中,死人实以百万计。甘地大受打击,宣布若不停止浴血攻击,他便绝食“到底”。印度教、锡克教与回教领袖都来到圣雄床边,誓言停止屠杀,可是在九月间德里城又起了暴力冲突,甘地于是再绝食。

  正统印度教听到圣雄号召他们去爱那些“可憎恶”的回教徒,大为愤慨,甘地主持的黄昏祈祷会中,有颗炸弹爆炸了。以后举行祈祷会时,警察要搜查与会者,甘地不答应,告诉警官不必为他的安全担心,他说:“我要是非死不可,就死在祈祷会中吧。”

  果然如此,1948年,他在赴一个祈祷大会途中丧生刺客不是回教徒,却是印度教徒一个狂热分子,痛恨甘地亲回教与其“基督教”作风,并责怪他导致印度分裂,甘地在近距离被射中胸部与腹部,大喊道:“啊,真神!”

  圣雄的骨灰仔细地分成一份份,送到各省,全印度的神圣河流每条都洒进了一点点,他的杰出弟子、指定继承人尼赫鲁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我们生命中的明灯已熄,到处一片黑暗。”

  五

  甘地虽深受群众尊敬,理想亦崇高,却非圣人。他脾气急躁,难与人相处,又不肯与许多目标相同的人合作,常常独断独行。

  甘地对待家人的态度亦不亲切。他的道德标准太苛,令四个儿子都疏远了。他三十七岁时就立誓不近女色,并命令两个大儿子也照办,毕生不渝。长子哈利莱想成亲时,甘地不赞成,哈利莱改宗回教,纵酒,最后患结核病而死。

  甘地没有让儿子受高深教育,也不让妻子受初等教育。甘地立了不近女色的誓言后,妻子不得已过了四十二年的寂寞日子。甘地说:“她的痛苦中有自私的成分。”

  不过甘地的怪癖无损于他的人道精神,也无损于他超人的勇气。他发动了三个群众大运动:反对殖民地统治,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宗教偏执。爱因斯坦说:“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

Number:3363

Title:史蒂文森的财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纪川

  他描绘了海盗的金银珠宝,但他也寻到了另一种财富

  梦幻中的想法和愿望,有时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真实,更久远。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一生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他向往一种充满活力和运动的生活,但史蒂文森却忍受了病痛的一生。自从他还是个孩子,死亡便一直萦绕着他。他奋斗着冲出了病魔的包围,他娶了他心爱的人,他远涉了七大海洋,最后终于找到了他自己的金银岛。

  一

  苏格兰的爱丁堡,1850年史蒂文森出生的地方,这儿的冬天是寒冷的。一个羸弱的小男孩不得不呆在屋子里,没有兄弟姐妹的路易斯只好和自己玩耍。

  他梦想着遥远的小岛,他画了地图,然后就根据地图来写小岛上的故事;他还在床罩上摆弄那些玩具士兵;有时他就站在窗前,等候他的朋友,点灯的工人在夜幕降临时,来点燃街灯。

  路易斯最喜爱的是摆弄那些士兵和水手,而他最讨厌的是那漫长的无眠之夜里的风声和雨声。这些声响使他想象一个骑士骑在马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数年后他写道:“这么晚了,炉火都灭了,可他为什么这儿逛逛,那儿逛逛呢?”

  路易斯在后来他的名叫《儿童之园》的诗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