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坛伉俪
生活的进程,常不容人多多思索。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李玉茹刚从欧洲回到国内,就收到曹禺寄来的一个邮件,打开一看,是几张香港的报纸,上面赫然用大字印着: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即将同著名京剧花旦李玉茹结成百年之好!
怎么回事?原来,曹禺最小的女儿万欢去广州看望一个朋友,闲聊之间,谈到她爸爸和李玉茹之间常有书信来往,感情颇好。不知怎么的,这话被一位香港记者探听去了,便作了一番“合理推论”,抢先在报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在海内外戏剧界引起了轰动。
万欢“泄露军情”,或许确实希望港报渲染的这一天能够来到。曹禺是聪明的,他寄来这些香港报纸,其实是巧妙而又慎重地征求李玉茹的意见,提请她考虑这个已成为现实的问题。
李玉茹不得不尽快决断。还需要考虑什么呢?他和她,都需要温暖,需要爱。人呵,应该珍惜生命!把自己交给未来吧,那些具体问题,让生活来安排!
1979年11月,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他们又在首都相会了。12月7日,一辆小车载着这对剧坛伉俪,从复兴门外木樨地曹禺的住所出发,直驶婚姻登记处,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里程。登记完毕,小轿车驶向和平宾馆,举行了小小的毫不引人注目的婚宴。在座的除了两位新人,只有跟随曹禺同志几十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司机史群吉。举杯吧,祝愿这对剧坛夫妇幸福、美满,祝贺他们经历了长长的、艰难的人生道路,终于结合在一起!
母女情深
最了解母亲的是女儿,最疼爱女儿的是母亲。可是,当李玉茹面临和曹禺结合的选择时,女儿却不太赞成这件事,她们并不怕社会议论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主要是怕你,妈妈,怕你太累了,又要工作,又要照顾人。”
妈妈感动了。她诉说了曹禺的情况,诉说了几十年来彼此的不平凡交往。
女儿也感动了。她们觉得妈妈长期以来一个人生活,很苦,能够在晚年,在十年磨难后,有一个知心的老伴,这是一件好事情。
妈妈于是说出了她最担心的事:成立一个新的家庭,你们过得惯吗?
女儿异口同声地回答:“只要妈妈能愉快,我们也感到愉快!”
结婚前,曹禺的女儿和李玉茹的女儿相聚在一起。六个女孩子中有四个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她们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艺术,谈人生,谈社会见闻,热闹非凡。两个老人在一旁看着这融洽的场面,十分欣慰。
李玉茹并没有举家搬到北京去,他们保持着北京、上海的两个家。曹禺同志的心灵是博大的,他反对老伴作这样的变迁,因为她的事业在上海,那里有熟悉她、热爱她的观众。
工作余暇,李玉茹登上北去的飞机,来到老爱人的身边。每一次,她都觉得自己仿佛得到了进修的机会,曹禺的真知灼见,时时如火花迸烁,使李玉茹得益不浅;而曹禺虽然喜爱中国戏曲,毕竟不如在京剧舞台上演了几十年的李玉茹熟悉,李玉茹讲述的一些见解,也常常使他顿有所悟。他们的精神生活,如此丰富而充满活力!
Number:3537
Title:上一课又一课
作者:C。E。Novaes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读者文摘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芙拉维亚知道,跟她6岁的儿子小保罗玩的孩子们的母亲瞧不起她。有个下午,她无意中听到两位邻居私下谈起小保罗。“一个只懂玩耍和上学的孩子,有什么出息?”一人说。其他的孩子乳臭未干便学习各种特别的技能。冠军要算彼德了。这孩子一出娘胎便上了如何哺乳的课程共十课。芙拉维亚觉得未尽母亲的本份。她告诉丈夫,他们一定要跟孩子说个明白。
“小保罗,你有什么特别兴趣?”他爸爸以开通和气的态度问他。
“玩”
他爸爸严肃起来。“孩子,这么大了,还要玩?你知道,人生并不是一个大游乐场。你该开始想想将来,培养个特技。你想在哪一项运动方面下点功夫吗?”
“买些玻璃弹子给我。”
“孩子,那不算是运动。”
“那么就给我买弓和箭吧。”
邻近的孩子,谁也没有弓和箭,小保罗当然不能是例外邻居一定会以为他不正常呢。芙拉维亚买了一套游泳衣给他,问他去游泳好吗。
“我害怕。”
恐惧的心理必须趁早铲除。于是,小保罗去泳池了。他参加泳赛,每次都落后,他的父母很不满意。邻居继续看不起她。芙拉维亚亦开始怀疑小保罗不如人家的孩子。她决定学其他母亲的样子,替他报名参加奥林匹克体操班、美术班、英文班、柔道班、法文班。放学后,小保罗的朋友来找他。
“不能玩了要上骑术班。”
“完了呢?”
“柔道。”
“然后呢?”
“踢踏舞。”
“那么你什么时候才有空玩?”
“不知道我要查查时间表。”
小保罗臂下藏了一本记事簿。他回家时,比在工厂干了一天活的爸爸还要疲倦。他向朋友展示了所有最新式的玩具,只是没有空玩。天一亮他便起床,匆匆地边走边哼着:“我要游泳、要说话、要长进、要成材!”小保罗渐渐成材了。
“终有一日他会感谢我们的,”他爸爸说。那孩子将是个全才。
小保罗7岁时,便向爸爸宣布,他的零用钱要用美金付给他。他父母拒绝给他个人的信用卡时,他大发雷霆。到了8岁,他便学习下棋和梵文。他11岁时,举行的生日会派头大得好比是外交官的宴会。
一日,他离家时若有所思。他朋友问他去哪里。“银行,”他答道。他昂首阔步,穿街过市,到了银行,坐在经理面前,向他请教投资窍门。小保罗的本领,传遍街坊。邻居开始称他是天才。再也不小看芙拉维亚。小保罗的父母终于为儿子感到自豪。“我们这样教导他,方针对了。”爸爸满心欢喜地说。
保罗上一课又一课,长大了。他不再是小保罗。他进大学,取得经济学学位,跟一位新闻工作者结了婚,直到婚礼前夕,他妈妈还在劝他上个婚前准备的课程。
蜜月途中,保罗向太太说他将留在家中写他的硕士论文。于是,太太工作的时候,保罗便把自己锁在书房。一个下午,他忘记锁上门,她太太走进来。只见他盘着脚坐在地上在玩一列玩具火车。
Number:3538
Title:几件难忘的往事
作者:丰一吟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父母必读
Date:1985。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父亲又皱着眉头俯身在拾地上的碎纸屑了。其实他从不追求房间的过份清洁,家具也不讲究,但求实用大方。地上也并不是点尘不容。可是他讨厌纸屑果壳随地乱丢。对他来说,整个房间大约就好比一个画面,他不能让画面沾染污秽。
我早已知道父亲有这习惯,可是这一天代他拆读者来信,信封头上撕下来的一小条纸失手落在地上。就这么一小条,我也懒得拾起来往字纸篓里丢了。可是一转眼,又劳老人家弯下腰去拾。我不好意思,随口作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声明:“喏,只不过是刚才那封信上撕下来的一小片纸……”“你把它装回信封里就好了。”在这种时候,父亲总是以积极的建议代替消极的指责。他教了我这个好办法。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至今还牢记在心,而且一直采用这办法。从此,地上就再也见不到信封头了。
我为父亲准备画具,在桌上铺好宣纸,把浸透墨汁的毛笔从铜笔套里拔出搁在砚台边上。没搁稳,咕噜一声,圆杆的毛笔滚到砚台一侧,正好落在一本书上。书封面被毛笔弄脏了,多可惜!我慌忙把毛笔拿起来重搁,但圆笔杆还是在砚台边上滚动了一下……父亲看到我这狼狈相,便伸手拿住毛笔略微往后移一下,说:“你要这样搁,把笔头毛的部分搁在砚台边上,就不会滚动了。”
父亲在生活中的小办法确实不少,也真能解决问题。一只茶几放不平,咕咚咕咚地摇晃。对此,我们往往视若无睹。他却看不惯,立刻从抽斗里拿出平时收拾着备用的零星硬纸片,折成厚薄适当的、比茶几腿的横断面略小的方块,塞到茶几腿和地面之间。塞稳了还不算,再端详一番,如果那纸片露出一条白色,外面看得见,他必定还要取出加工:给纸片涂上与茶几腿相似的颜色。
父亲不能容忍他房中的镜框挂得哪怕有一点儿歪斜。他的目力比尺还准,不用量,一眼就看出。而且斜了非马上纠正不可。如果旁边一时没有人可叫,他宁愿自己端张凳子爬上去,立刻把它移正。父亲桌上和抽斗里的用具,井然有序,从不乱丢乱放。
“我的小剪刀呢?”有一回父亲皱起眉头问。
“哦,刚才我拿去剪东西,忘了还……”我立刻跑到另一间房去拿来放回原处。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要放回哪里,要归原!否则下次要用就找不到了。”
正因为父亲样样东西都“归原,”到他房中去拿个橡皮、拿把小刀之类特别方便,我也就常常去动用他的东西。不过后来渐渐地受他影响,自己也制备了一套有固定位置的常用工具。现在,该轮到我教自己的孩子“归原”了。
有这么一回,父亲叫我给客人盛饭。我盛好后,单用一只右手端着饭碗送到客人面前桌上一放。父亲不满地朝我看一眼。客人走后,他把我叫到跟前关照说:“以后给客人送茶端饭时,一定要用双手奉上,不可用一只手象随便扔给别人似的。如果另一只手一时伸不过来,只能用一只手,至少也要对客人声明一下:‘对不起,我用一只手。’”
抗战期间,我家颠沛流离。正当学龄的我们,读书颇成问题。父亲总是尽力抽时间教我们一些文化知识。1940年,我家来到遵义,住在郊区的罗庄,生活比较安定,父亲就利用每星期六的晚上为我们举办家庭文艺会。起初他从城里买来五元甜的咸的零食,供我们开会时享受。他称这文艺晚会为“和谐会”(按我们家乡音,与“五元会”的音相近似)。不久物价涨了,要买十元才够吃,于是改名为“慈谐会”(与“十元会”的音相近似)。在会上,父亲讲各种各样的知识给我们听,有时讲一个故事,要求我们会后写成作文,等等。
父亲教我们读古文诗词,在我们学龄时期自始至终未曾间断。我的姐姐们和大哥一直由父亲亲自教,我和二哥则起初由姑母教《论语》、《孟子》,后来由父亲教我《古文观止》和诗词等。无论谁教,都严格要求必须朗读并背诵。这在当时使我们深感累赘。我们不情愿地扯着嗓子反复诵读一些佶屈聱牙的句子,也不管是什么意思。现在却体会到这种“强制教育”大有好处。不仅教会了我们古文诗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如果当时我是一块海绵,今天一定得益更多。可惜我是一块硬梆梆的顽石,水从我身上流过,只湿了一层外表。尽管如此,总算还有一鳞半爪的古文知识留剩到今天。
到我十八岁时,父亲已把我看作成人,不便再对我进行强制性的背书教育。但他仍然希望我背一些古文诗词。希望和强制可就不一样了,我懒得每天大声朗读,哪里还背得出呢!
做父亲的却一片苦心,想方设法给我提供阅读的方便。那时我家住在杭州西湖边上。记得有一个夏天的傍晚,父亲没有出来乘风凉,独自戴着老花眼镜伏在桌上写小字。我走进房去,只听见蚊子嗡嗡地围着他转。
“爸爸,你在写什么呀,怎么不出来乘凉?”
“屈原的《离骚》,我给你写在扇面上,挥扇的时候读它几遍,今年夏天就可以把它背出来。”父亲边写边回答我。
我一看,扇面上已经写上许多细小的钢笔字,全部《离骚》要结束了。我被父亲的精神所感动,这一年夏天经常把扇子随身带着,一有机会就读。可是《离骚》实在太难读了,我这不争气的女儿终于缺乏毅力,过了一个夏天,背起来还是结结巴巴。到了现在,更是忘得干净,勉强背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后再也背不下去了。
那把写着密密麻麻的细字的扇子,二十年后在“文革”中抄家时被抄走了,但父亲对我的教育永远不可能从我心中被夺走!
Number:3539
Title:记慈父
作者:艾尔玛·波贝克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我小时候,一个做父亲的就象电冰箱里的灯,家家都有一个,可是谁都不知道冰箱门关上以后那盏灯在做什么。
我爸爸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看见大家好象很喜欢。谁都打不开的罐子他能打开;家里只有他敢独自到地下室去。他刮胡子刮破脸,谁都不会安慰他或大惊小怪。
只要下雨,人们准知道他会拿雨伞遮着我们出门。家里有人病了,总是他到药房买药。他安装捕鼠机,剪除玫瑰花的枝叶,使你不致为荆棘刺伤。我买了自行车,他跟着我至少跑了一千里,直到我会骑为止。
别人的爸爸我都怕,可是我不怕我的爸爸。有一次我给他冲茶,我冲得很淡,可他坐在小椅上说好喝得很。
每次我过家家,玩具妈妈有好多事可做,玩具爸爸我不知道让他做什么好。我就叫他说一句:“我要上班去了。”然后把它丢到床底下。
九岁那年,一天,爸爸没有起床上班,他进了医院,第二天就死了。我回到卧室把那个玩具爸爸从床下摸出来,扑扑上面的灰尘,把它放在床上。
他没有给我做过什么。我不知道他走了我会那么伤心。
我至今还不晓得为什么。
Number:3540
Title:乾隆的管弦乐队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李德煜张会欣
大约三百年前,由两位名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和托马斯·佩雷拉的耶稣传教士最早把西洋乐器带入了当时的清朝宫廷,从此,西洋乐器便传进了中国的紫禁城。两位传教士了解到康熙皇帝爱好推崇西洋文化和科学,便把他们所带乐器一一介绍给了他。
后来,一位法国传教士告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说康熙皇帝非常爱好西洋乐理、西洋乐器和这些乐器的演奏,而且还经常认真演练这些乐器,并能象演奏大多数中国乐器那样娴熟美妙。
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也酷爱西洋音乐,尽管他的音乐才能远不如康熙,但他对西洋音乐的浓厚兴趣比其先祖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他亲自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
乾隆为了组建西洋管弦乐队,专门邀请了几位音乐方面的洋专家来中国。他要这些洋专家对已闲置了七十多年的康熙用过的各种西洋乐器予以分门别类,并对其破损者进行修理。这些西洋乐器中,有些是外国来访者赠送的礼品,有些则是在康熙的西洋音乐教师法瑟·佩雷拉的指导下,由中国工匠制作的。
乾隆还传下圣旨,要工匠们制作象牙长笛和铁弦琵琶,这也许就是当时的钢琴或竖琴了。
乾隆组建的西洋管弦乐队所使用的乐器,除以上所谈到的外,还有吉他、曼陀林琴、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而嘴饰假须、身穿对襟绣花马褂、顶戴花翎的十四名太监便是这个管弦乐队的乐师。
Number:3541
Title:古罗马的两面神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您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现在……”门神哑然了。“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安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了。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Number:3542
Title:贫穷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没有钱固然是穷,无知尤其是穷。有些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对这个世界的善、美和光荣却一无所知。
这些人的灵魂是贫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