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显得异常兴奋,“朋友,你可真是个美国佬!”
在宾馆大厅里,我试图说服一位英国游客出去把鞋擦一擦,我说这将会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次。“我才不去让这些流浪儿们把鞋油都擦在我裤子上呢。”他表示反对。但最后他还是勉强同意了。当我们两人走近大卫时,我表情严肃地看着我的这位小企业家。
“大卫,你要是用错颜色,或者把一丁点儿鞋油弄到这位先生的裤子上,我就把你赶过安第斯山,赶到厄瓜多尔去!”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就连那位英国人也对大卫的技艺惊叹不已。大卫快速拉动着他的擦布,其派头犹如小提琴大师海费茨拉他的小提琴。不一会儿,那双鞋就被擦得明亮洁净,好像新鞋一般。
“你干得真出色,小家伙!”那位英国人说,“你要多少钱?”
大卫看了一看,我两手一摊,让他决定。
“300索尔,先生。”
我笑了。300索尔比竞争价高出6美分。
那位英国游客从口袋里抽出一张500索尔的票子“这是付给干活儿出色的人的。”说完,把票子递给了不知所措的大卫,“下午晚些时候我再动员几个朋友也到你这儿来,再见!”
看着这生平第一次挣得的钱,大卫不禁热泪盈眶。我朝他挤了挤眼,就转身回到我在塞拉通宾馆的房间。但我仍不时地从阳台上探出身来,看他怎样像勇士大卫战胜哥利巨人那样在竞争中取胜。大卫发明了一种招揽顾客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未失败过,对此我感到特别好笑。见到有人走过来,他总是躬身施礼,喊道:“先生,我擦得最好!”
过了几个小时,看门的人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抓住了一个企图溜到我房间里来的流浪儿。这个孩子还不停地威胁说,要是他们把他推出去,我会把他们赶过安第斯山。
“先生,”我说,“那个孩子是我的经营伙伴,马上让他进来!”我想象着大卫如何挺起他那4英尺高的身板,拍拍擦鞋箱上的尘土,趾高气扬地走进电梯。
我打开房门,见他手里捧着一堆100索尔的硬币和500索尔的票子。“我不知道该给你多少,布鲁斯先生,但我必须给你。”
我们一起把钱数了数。等还我那9美元投资、付给我百分之一的分成以后,他还剩下2。70美元。但他知道,从那以后,他会挣到很多。
当他转身要走时,他伸出了那粘满鞋油的小手。“先生,”他轻声地说,“将来,我会挣到足够的钱到美国去看你。”
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那真是太好了。但同时你会挣到很多钱给秘鲁的!”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会的。”我松开了他的手。他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回过头来看着我。我举起胳膊,拇指朝上,喊道:“向上!”
“向上!”他一边喊,一边把胳膊举到空中。这时我们都笑了,因为在他那染黑的拇指下摇摆着的,是一条擦布。
Number : 449
Title :“金钱王国”中不用花钱的事物
作者 :熊伟南
出处《读者》 : 总第 91期
Provenance :南 记者报
Date :1988。4。30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美国这个金钱社会中,也有的东西是不花钱的,现略举一、二:
走进地铁售票处,你可以免费向工作人员索取地铁图和公共汽车图,工作人员把地图递给你时会报以善意的微笑。纽约的公共汽车交通事业较发达,地铁及公共汽车的线路密布全城,一张彩色的地铁图或公共汽车图,可以起指点迷津的作用。像我们这些新来的留学生,在状如迷宫般的地铁中,全靠手执一张地图,才能找到自己乘车的目的地、方向和车次。
美国的报纸、杂志中,广告占了相当的篇幅,某些新推销的产品,如一些女内衣裤、胶卷、止痛药、果酱等,采取赠送试用的方式,只要你把报纸上的赠券剪下来按地址给厂家寄去,就能收到产品。
美国的宗教宣传很普及,一切有关宗教的书籍、杂志,是免费赠送的。比如许多留学生的手中都有一本《圣经》,就是宗教组织寄上门来或送上门来的。在教堂里,如果赶巧,你还可以领到一份免费的圣餐,口味如何,自当别论。
有些录音带,也是免费发放的。例如介绍大脑是如何工作、怎样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等。这些多半是研究机构制作的,免费发放是为了提高这些机构的知名度,而且为推销其它书籍铺路。
众所周知,打官司请律师要花很多钱,可是有几种官司,如果打输了不必花一分钱。且看报纸上这样的律师广告:“你有任何车祸、损伤、误医问题吗?我们愿意替你索取应有的赔偿。本律师可到贵府或医院作免费咨询,若不获赔偿,不收任何律师费。”当然,这种官司打输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而若打赢了,律师则要分掉赔偿费的3成。
有些杂志为了吸引读者,采取免费赠送数期的办法,比如,你订了一年12期的杂志,可收到15期。有些甚至还会附赠礼物,闻名全球的《时代周刊》,自去年以来,礼物不断,(送给订阅者的)先是电子钟、旅行袋,尔后是“傻瓜”相机等等。
在纽约,如果外出旅游,有一个去处你可以不花一文钱,甚至略有节余,这就是新泽西州的大西洋赌城。到那里游玩,来回车票20元,到赌城后,马上可以得到15元的现金回赠,另外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若凭车票下次再来,另外还有8元的现金回赠。这样算下来,似乎赌城要亏本了,其实不然。到赌城而不赌的,为数甚少,只要参加任何一项赌博的玩意,金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老板的口袋。
中国有名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美国,乍看有许多种不花钱的东西,其实这是商品竟争中的一种生意经:当你收到那些赠送的礼物时,你的头脑中就有了那个公司的形象;当你收到某套丛书的第一本时,你当然会掏钱把其它的买全。总之,老板们没有吃亏,他们花钱,在你头脑中烙下印象,他们期待的是下一次。
Number : 450
Title :赌场小试
作者 :潘慕平
出处《读者》 : 总第 91期
Provenance :世界经济导报
Date :1988。1。18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世界最大的赌城美国西南部的拉斯韦加斯确实很诱人,人口不过十几万的小城,每年却吸引了来自美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近2000万“赌客”,数百亿美元在赌场间流来流去,像龙头一样带动起为数众多的饭店、餐馆、娱乐场等服务业。
我曾在凤凰城向一位美国朋友请教:“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喜欢去赌钱?”他未加思索随口答道:“人的本性:想迅速发财致富。”
体验赌客心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据说几乎每一个步入赌场的人都很清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输不可,但为什么踊跃者非但源源不断,而且有增无减呢?
为探其究竟,我决心小试不番,实地体验一下“赌徒”的心理。
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我们驱车加入高速公路上自然形成的“赌客车队”,一路开进赌城。
声诱 一脚踏进赌场,四处传来噼噼啪啪硬币敲击金属的声音,听起来舒心悦耳,好像人人都在赢钱。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排排“角子老虎”出钱口的下方装着一只只锃光瓦亮的不锈钢钱斗,钱一落下来,甚是清脆响亮,真可谓“声诱”。
数诱 赌场布置堪称一绝:深红色的地毯上排列着五花八门叫不出学名的赌具,我根据外形把它们叫做“角子老虎机”、“大轮盘”、“小转盘”、“骨牌”、“扑克牌”、“赛马”、“赛车”以及应用最先进技术的“电子机”等等。赌具旁站着一个个表情木然的工作人员,环顾四周,偌大的一个赌场竟然没有一个窗户、一只钟、一块方向标牌,据说也不准拍照,怕闪光灯影响赌客的情绪,为的是让人们“专心嗜赌,忘却一切”其用心可谓良苦。唯一使人感到刺眼的是赌机上不断跳动的六或七位数字的赢钱最高额,真可谓“数诱”
金口毕竟难开 我拿出准备好的10元钱(这是美国朋友再三告诫的最高限额)换成40个硬币,便走向赌机。仔细读过程序说明,我投下了第一枚硬币,然后抓过手摇把使劲一拉,花啦啦一阵转动,但见赌机“眩眩”眼睛,就没有反应了,只有投币口依然张着嘴,似乎在说:“请再试一次吧”。我毫不犹豫地投下第二枚、第三枚……。当投进第五枚时,运气终于来了,只听得一串清脆的响声,20个硬币顷刻间流进我的手中。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赢钱竟是如此容易。我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当投进第八枚时,幸运之神再欠降临,手中一下子又多了14个硬币。也许是“财大气粗”,我不住气地连投20多个,但这个刚才还很慷慨的铁家伙竟然吝啬起来,给我一个只进不出。我生气地换了一只赌机,谁知这个家伙也好不了多少,除了有一次可怜巴巴地掉出5个哽币外,竟从此金口难开了。
我手中的钱在不知不觉中只剩下最后两枚了,或许下一个就会走运,我这样想着就把两枚硬币一起扔了进去。完了,这个无情的家伙,我诅咒着。原来,输钱竟比赢钱更容易。
文明,还是罪恶?我终于还是克制住自己没有把手再伸进钱包。望着这群五光十色的现代赌具,我不禁想:这到底是文明,还是罪恶?还是建筑在罪孽之上的文明?我临时抓住两位赌客发问:为什么明知会输,还要来赌?一位回答简单得出奇:“好玩”;另一位则说是一种生活的调节。后来我又问过一位教授:“为什么不取缔赌场?”他反问我:“这么多人喜欢赌博,为什么要取缔呢?”
我有些愕然,但无言以对。拉斯韦加斯赌场是古老的罪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结合体:一些人不劳而富,一些人倾家荡产;一些人的本性在它面前暴露无遗,一些人通过它得到娱乐和享受:它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又促进了经济繁荣。
答案何在?记得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赌城自1931年取得合法赌博的权力以来已存在五十七年了,非但经久不衰,而且日益兴旺,其合理性在美国到底何在呢?看来,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以区区10元钱,在赌场上呆上一个夜晚是远远不够的。
Number:451
Title:《花花公子》的兴衰
作者:杜渐
出处《读者》:总第91期
Provenance:中外书摘
Date:。8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花花公子》(《playboy》)可以说是美国杂志界的一个奇迹,据说全盛时期每期销数达800万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销数已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根据1981年的统计,已不到600万份。不过,这销数也是惊人的,销数名次仍居全美国杂志的第12位。它在外国出了9种外文版,拥有2500万读者,所以,这样一份刊物的影响力是不应低估的。
这份杂志的出版人海夫纳从1953年10月创刊起,就开始盈利,至今已拥有财产达2亿美元的金圆王国花花公子企业。但又有谁知道那一期创刊号上他连出版期数都不敢印,怕印出后没有销路,根本出不了第二期呢。海夫纳自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文书、推销员,甚至专门为杂志写感谢信,总之郁郁不得志。后来他立志要创办一份新杂志,他说:“我希望出版一份给城市知识分子看的娱乐杂志,以漂亮姑娘的照片作封面可在开始时保证一定销路,但这份杂志必须有格调,等以后银行有存款后可以提高杂志的素质,减少美女照片。”这个主意在50年代的确是相当大胆的。他找了几个朋友,真的把这份杂志办起来了。最初他们把杂志定名为《男性》,但当时已有一份杂志叫做《男人杂志》,那个杂志对海夫纳提出警告:如果采用这种雷同的刊名就要起诉。海夫纳和朋友又想了好多个刊名,都不满意。后来他的一个朋友有部老爷车,叫做“花花公子”,海夫纳一听到这名字,就觉得正合用,因为“花花公子”意味着高水平的生活、狂野的集会、醇酒美人,这正是城市知识分子刊物要反映的内容。于是《花花公子》的刊名就诞生了。
杂志出版要一笔经费,海夫纳没有钱,第一期出版有没有销路尚是未知数,印刷制作费是他朋友和家人投资的。他的父母拿出1000元,弟弟出了300元,一位邻居投资500元,他自己发行了每股1元的股票18000张。事实上第一期的文章和插图大部分是他自己搞的,照片和稿费一共还花不了2000元,印刷费也只需6000元。第一期花钱最多的是用500元买了一张“性感小猫”玛莉莲·梦露的照片作封画。结果这张照片使玛莉莲·梦露出了名,《花花公子》也一炮打响。海夫纳说过:“这张照片对我们杂志的帮助绝非是以金钱可以衡量的。”这本新杂志创刊号就销了53991本。
从此以后《花花公子》的销路扶摇直上,到1972年每月销数高达700万份。海夫纳这时对刊物的内容大加整顿,增加了严肃的内容,提高了素质。他付出全美最高的稿费,故大批著名作家,如史坦信克、海明威、英洛维亚、阿西摩夫的新作品都曾在《花花公子》上最先发表,每篇主要文章或小说最少付15000至25000元的稿酬,每期的制作费用高达二、三十万美元。
《花花公子》为什么会一纸风行?这是同美国在50年代的社会特质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虽参战,实质上并未受到创伤,反而因战争富裕起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清教徒思想日渐式微,而随着美国中产阶极兴起,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也颇为盛行。《花花公子》所提倡的正是适合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那一套。有一个评论家曾指出:“《花花公子》提出了强烈而无法抵御的呼吁,打动了亟欲建立自己个性、奠定自己生活方式的青年。年轻一代不愿和别人一样他们希望能表现自己,要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有自己对音乐、衣食住行的一套独特见解。他们希望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那么他们从哪儿获得引导呢?自然是《花花公子》了。”
什么是“花花公子”?这份杂志回答这问题时说:“他是一个无所事事、追求时髦的寄生虫?决不!他可以是一个思想敏锐的生意人,可以是一个艺术工作者,一个大学教授,建筑师或工程师。他可以属于各行各业,只要他具有某种观点便行了。他不会把生命视为眼泪,而是幸福的时光,他必须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他必须是个敏捷的人,警觉的人、有鉴赏力的人,可以摆脱逆境的人,这种人才配称花花公子。”
这定义是极空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意,中产阶级的人都因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以性为中心,提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正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海夫纳对这本杂志的要求很高,“每月游伴”的摄影专栏,选用的美女年龄限制在18岁至21岁,而每一个入选的姑娘必须有处女的气质,健康而丰满,过去从未登过裸照,也没当过无上装女郎或脱衣舞娘,一定不是吸毒者或酒鬼。摄影家从街头、大学校园、海滩等处找寻摄影对象,也有些急于成名的姑娘毛遂自荐。因此《花花公子》的“每月游伴”个个都有青春气息,受到欢迎。当然,《花花公子》第月大量刊登裸照,反映出把妇女当作玩物的意识,虽然海夫纳自称支持妇女的解放,本质上是与妇女解放唱对台戏的。
创刊时海夫纳全无把握,可是20多年后,他已建立起一个花花公子王国的巨大企业,从事80多项投资,从珠宝、香水、烟斗、书籍、唱片,一直到开赌场,形成了一个以杂志为中心的王国,资产将近2亿。
不过,时到今日,《花花公子》已经面临危机,在裸体杂志中它已显得相当保守,海夫纳在伦敦经营的赌场的失败,呈现出花花公子王国溃败的前兆,派出去对抗《披屋》杂志的《Oui》杂志竟落入了《披屋》集团的手中。有人说:“《花花公子》是60年代的男性杂志,《披屋》是70年代的男性杂志,百80年代轮到《Oui》坐庄了。”
Number:452
Title:一个被追捕了四十年的战俘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1期
Provenance:福建青年
Date:1988。9
Nation:
Translator:
1945年9月的一天晚上,我格奥格·盖特勒,从美国德明战俘营中逃出来了,那时我24岁。
我是德军隆美尔非洲师团的一名上士,1943年4月13日在突尼斯战役中被俘,我的家乡施魏德尼兹是德国的一个中世纪商业城市,父亲保罗是德国“帝国铁路公司”的一个车长,母亲艾玛是家庭主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