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南水北:韩少功归隐乡野之作-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辞别父老乡邻。
  当时天色刚黎明,
  她送我踏上遥远的路程。
  给了我一条毛巾,
  她祝我一路顺风……
  这是一首著名的俄罗斯歌曲,正在由一位女教师教唱。我很好奇,一首在耳际消失了数十年的歌曲,为何出现在这个老山角落,撞入了我的黄昏?更有意思的是,从这一首歌开始,院墙那边简直成了前苏联,《喀秋莎》,《三套车》,《小路》、《红莓花儿开》,《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一曲曲全成了清脆童声,经常使我恍若隔世,恍若入梦,差一点想翻上墙头,看看墙那边的白桦林和冰雪草原,向红色少年的骑兵军挥手致敬。
  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到学校里去打听教歌的女老师,打听她为什么对这些老歌情有独钟——这些怎么听都有些忧伤和沉重的歌。我得到的消息是:教唱者是一位小姑娘,在这里的四个月的代课已经结束,刚回县城去了。
  正当梨花开遍了原野,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小姑娘留下的歌声不时在校园里飞旋,如零散的薄公英随风飘飞不知所往。它们带去的种籽,也许会发芽,也许会枯灭,在血色残阳下的黄昏。


48 当年的镜子


  庆爹一进门就说:“你说这事怪不怪?波黑还在打来打去的。这联合国怎么就喊不住呢?”
  我说:“要你不去买码(私彩),你还在买。乡政府喊了这么多回,喊住了你么?”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哼哼嘿嘿,换了个话题:“你说成思危怎么这样会讲呵?好学问,真是好学问。讲一两个时辰,不打一下顿,也不喝口水!”
  我不大熟悉成思危,更不知道这位北京的大人物最近说了什么。说实话,每次见庆爹上门,我总是会从他嘴里得知许多重要大消息,弥补自己的孤陋寡闻。
  说到姓成的,庆爹说成姓人很少见,八溪峒以前倒是有过一位。这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据说还是在民国时期,峒里办新学,有了第一所新学堂。一位姓成的女子从安徽逃难而来,在学堂里临时教书,教学生唱很多洋歌,人也长得漂亮,几乎招引全峒的年轻女子前来学堂偷看,看她的明眸皓齿,还有小旗袍和洋口琴。
  日军攻打长沙的时候,常有一批批日军飞机飞来,大概是借汩罗江为地面路标,前去轰炸国军。当地政府接上峰指示,下令收缴所有的镜子,称镜子可以给日本飞机打信号,指方向,因此凡私藏镜子者一律按汉奸论处。安微来的女教师常常梳头,舍不得交镜子,后来被人告发,入了县衙大牢。据说告发者是本地一地痞,曾经拿光洋铺满一茶盘,请女教师去陪酒贺寿。女教师不从,撕碎了请柬。
  地痞恼羞成怒,一状告到县衙门,说女教师教的歌是日本歌,吹的口琴是日本货,有时上山去根本不是为了采什么花,而是拿镜子给日本飞机打信号。这些说法越传越邪。县衙的主审官派人来搜查,果真搜出了女教师的镜子,再加上一顿杖刑,逼对方屈打成招,最后把她当汉奸毙了。
  狗官事后还夸耀:那婆娘太乖致了,照得我眼花。我若不重判,人家一定会说我好色——我一世清名岂不坏在她手里?
  这就是流传很久的一件汉奸案。多少年后,女子的家人从安微前来寻尸,掘开女子的坟墓,发现棺木和尸骨都已化成腐泥,只有一颗心脏完整如初,甚至鲜活血色犹存,让人们大吃一惊。山里人传说:那女子太冤了,所以一颗心怎么也不死。
  诬告者不久就患下大病,肚子胀得像面鼓。家人请来师爷抄写佛经,以图还愿消灾。没料到第一个师爷刚提笔,手里叭啦一声巨响,毛笔逢中破裂,成了一把篾条,没法用来往下写。第二个师爷倒是有所准备,带来一支结结实实的铜笔。这支笔破倒是没有破,但明明蘸的是墨,一落纸上就便成了红色,如源源鲜血自毫端涌出,吓得执笔者当场跌倒,话都说不出来,得由脚夫抬回家去。
  诬告者几个月后终于一命呜呼。


49 知情人


  一位后生在镇上做二手车生意,夜里来我家玩玩,说到了电脑上网。我当即拨号上网,搜索了一下桑塔纳二手车的供求信息,打印出来交给他,前后花了十来分钟。他看着那几页纸,大为惊异,说这家伙太神了。
  他骑着摩托没入夜色,回镇上去。第二天早上我妻子去买豆腐,路过熟人家,受邀喝了一杯茶。她身边有一位陌生老汉守着自己的提袋和两捆烟叶,看样子是在等候班车的。他也在喝茶,不知什么时候冷不防问:“你们昨天上了网?”
  我妻子开始没听明白。
  “你们家昨晚没有上网么?”老汉又问。
  “你是说……”我妻子没想到对方问的是因特网。
  “上网呵。在网上找汽车呵。”
  她这才慌慌地说:“是……是……吧?我不大知道。你怎么知道?”
  老汉笑了笑,说他是听秀木匠说的——此木匠是山那边的人,刚才赶着牛从这里路过。
  我妻子不认识秀木匠。更重要的问题是:秀木匠又是听谁说的?
  我与妻子后来都大感惊奇。从昨天深夜到今天早上,也就不到六七个钟头,而且是在夜晚,一个陌生老头怎么这样快就得知上网一事?昨夜来访的后生,与这个路边的老汉,与什么秀木匠,与我们可能尚无所知的张三或者李四,并不住在一处。他们分散在山南岭北,桥头坝尾,互相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刹那间全都成了知情人?从山这边到山那边,又从山那边到山这边,他们组成了怎样的信息链和信息网?要是在城市,我们常常连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倒是在居住分散的乡村,似乎任何房子都成了玻璃房子,任何人都成了玻璃人,以至所有事情都被公众了若指掌。 
  从此,我在乡村里对任何陌生人都不敢怠慢和小视。我怀疑这些老人、后生、女子都是重要的知情者。他们一定知道我每天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写过什么,甚至有过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他们互为眼线,互通机密,装作不认识我的样子,只是不愿意说破罢了。
  他们似乎有一种通过风声和鸟语来洞察世界每个角落的能力。


50 隐者之城


  在山村里住久了,我有时会向往都市。倒不仅仅是怀念都市里的舒适和方便,因为做到那一点并不太难,在乡下实现那一切的日子也不会太远罢。
  在我看来,都市生活最大的诱人之处,是人们互为隐者的一份轻松。我们有同事但可能从不知道同事家里发生过什么,有邻居但可能从不知道邻居房门后是何景象。至于更多的客户、乘客、路人、售货员、水管工、邮递员、保险推销人等等,在每个日子里拥挤而来,但因为太密集而被我们视而不见,过目即忘。他们是一些着衣的影子,一些游动的布景或飘忽的面具,其姓名如同假名,其言语如同台词,其服装如同伪装。他们让我们难以辨识也无须辨识,无法深交也不需深交。
  我们真正的同事和邻居是影视片里的知名演员、流行报刊里的新闻人物、网上聊天室里的匿名网友。如果我们顺着电缆一类线索查下去,追查到繁忙媒体的车间或机房,还可发现他们的物理本质不过是电磁信号或纸媒信号,由一些专业人员采集着,编辑着,复制着,包装着,日夜向外传输着。这样,我们就像地老鼠,藏在十分安全的暗层,与远方的符号产品打着交道,对一些隐匿别处的机器流水线产生着感情。我们不必担心自己受到他们(亦即它们)的伤害。我们就是做了好事或坏事,也没有任何人发现。
  Love to be unknown! E·希奥兰深知人们的这种冲动。
  相反,乡村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但少量的目标必是被过多关注的目标。互相熟悉的程度使人们的生活处于长久曝光状态。我们无法隐名更无法逃脱,身上肩负着太多来自乡亲们肉眼的目光。这样,即便在一个山坡上独自翻地,即便四野空阔无人,我也感到自己是一个公共场所的雕像,日长月久地示众,多少有点累。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城市?人们为什么进入城市?到底是为了渴求邻居还是为了摆脱邻居?是为了进入群体还是为了逃避群体?


51 邻家有女


  谷爹很瘦,脑袋一偏,就横搁在肩膀上;两腿一缠,就缠成了不可思议的麻花;手往身后一插,竟从腰的另一边伸出来。他全身的关节似乎可以随意脱落和折叠。如果要吓唬我一下的话,似乎还可以说干就干,把自己扭成一个魔方,让我在一堆身体部件里找不到他的脑袋。
  这位疑似魔方是忍不住来报喜的:在城里打工的女儿回来了,给娘买来一双皮鞋,一百三;给他当爹的买来一件毛衣,一百三;给二妹买来一件好时髦的衣,花里忽哨,扯七吊八,打了好些补丁,鬼样子,丑绝了,还是一百三。还带来一盒高级糖,每一块都包了三四层纸,要用钳子夹着吃的,也是一百三……
  不知他为何总是要报出价格,而且总是报出“一百三”。
  他也许是记错了。
  照理说,谷爹有两个打工的女儿,都是懂事顾家的姑娘。他的家境因此不会太差。但他还是找我借钱,说他要买一头牛,手头有点紧,求我借给他一百。他不久后就还了,但过不多久又来借,说小店要进货,手头实在周转不开,求我再借给他三百。他不久后又还了。他信誉良好的借款史从此开始,每次借得不多,还钱也基本准时。
  其实我怀疑他借钱另有所图,比如把借钱的名声张扬出去(装穷能免去很多麻烦);或者是满足一种囤积钞票的癖好(不管用不用得着的票子,多捏一些在手里总不是什么坏事)。但他并不是白借,虽然不还利息,人情却有桥有路。有一次送来两个梨子,是那种味道结涩的小酸梨——我不想吃,但收下了。另一次他送来两支粗粗的蚊烟,是自己用废报纸裹出的两管锯木屑,让我熏熏蚊子——我说用不着,但也推辞不掉。他大概想以此表达谢意。
  他对自己的信誉良好的借款史似乎又不无苦恼,有次在路上见到我,重重地叹一口气:“你住得离我家最近,但我硬是没有借过你的光,吃了亏呵,吃了亏!”
  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他不忍心坑我?又不甘心这种不忍心?
  我去过他家,参观过他家门前的各种鲜花,参观过他新屋的楼上楼下,不胜酒力但喝过他半碗谷酒,呛得脑门冒出了汗,轻飘飘地左右无依。时值寒秋,我把双手伸到烘罩的棉褥子下,很快就觉得自己的双手和胸口暖烘烘的。在我的鼓动之下,谷爹借着酒兴唱了一些歌,无非是“茶罐小了难煨茶,丈夫小了难当家”一类,或者是“郎在高山姐在冲,两人相爱路不通”一类。他唱完了,抢在我前面自我评点:“好深沉咧!好深沉咧!”——这是指一首关于孤儿的歌。
  他接下来说起了他的牛,就是他不久前借钱买来的牛:那哪是牛呢?比人还懂事!比人还要知书识礼!
  每天早上,他根本不用放牛,只消把牛栏门打开就行。那条大黄牯不仅自己识得路,而且不吃邻家的禾,不吃邻家的菜,自己左拐右折,直奔湖边的草坡去寻食。到了傍晚,你往牛栏里一看,嘿,它又回到了牛栏里,决不会在外迷路。“它前世一定是个人,不然不可能这样灵性。你信不信?”
  他这样说。
  谷爹的两个女儿都外出了,家里只留下“满姨”——这是当地人对最小女儿的称呼。可怜满姨几年前在一场大病中瞎了双眼,留下两个空洞的眼窝子,至今没法上学读书。但家住学校附近,她常常摸到学校里去,隔着窗子听老师们上课。她现在居然已经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九九表,背出两位数的平方表。《喀秋莎》、《阿里郎》、《外婆的澎湖湾》一类歌曲,她也都会唱。客人们去她家闲坐,最常见的节目就是叫她来一段背诵,从九九表到平方表,背得客人们大为惊诧。
  我只到她家去过一次,但后来有一天经过那里,发现她站在门口,远远地把眼窝朝向我,嘟哝出一句:“韩少功!”
  小孩对我直呼其名,听上去有点怪怪的。
  旁边一位正在破竹的老人逗她:“喊错了不是?韩少功在哪里?”
  “就是韩少功!”她仍然望着我。
  我也想逗逗她,故意别着嗓门,“我是龙老师呵!”
  她摇摇头。
  “你怎么知道不是?”
  “我记得你走路的声音。”
  谷爹走出大门大声喝斥:“没大没细,讨打么?大人的名字是你喊的?喊‘韩爹’,听见没有?”然后对我绽开一脸笑,“她呀,长一双狗耳朵。你还只走到校门那边,她就听出来了。”
  在旁边破竹的老头还说:“她连过路的牛是哪一头,都听得出来。”
  这当然令我吃惊。既然她听得出过路的牛是哪一头,那么她想必也能听出过路的狗是哪一只?过路的鸡是哪一只?或许也能听出飞过的是哪一只鸟和哪一只蜜蜂?她是否能在深夜听到这山峒里各种人的秘密、动物的秘密、植物的秘密、泥土和流水的秘密……乃至我深夜里一声叹息?
  我与她玩过一次从五个手指中猜出中指的游戏,也就是那么一次,我早就差不多忘记了。我吃惊地得知,从那以后,我的一线脚步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一个小盲女的黑暗里永远收藏。


52 笑大爷


  哥哥八岁的时候出走,至今没有消息,也许是掉下山崖摔死了,也许是被“红毛狗”吃掉了——这是山里人对狼或豺的叫法。祸不单行,笑花子自己五岁那年不小心,扑倒在火塘里,烧坏了一张脸,留下了嘴角两边向上吊起的疤痕,看上去是一朵凝固的笑。
  他伤心的时候是笑,生气的时候是笑,紧张的时候也是笑,所以被大家叫作“笑花子”。每次家里没米下锅了,他饿得直哭,但越哭越像笑,好像挨饿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每次听到红毛狗叫,他躲在母亲的身后,但越怕越是笑,好像野兽来了也让他乐不可支,都笑得快要岔气了。有一次,父亲要他下山去买肉,招待上门来的篾匠。他回来时两手空空,大概是一生气就把肉扔到山谷里去了。父亲没问出个缘由,也没法找回来那块肉,一气之下,抄起扁担就要打。没料到他先下手为强,笑呵呵地一棒子把父亲先拍倒在地,打得父亲在床上躺了两天。这以后,父亲一见到村干部就解裤带,让对方看看他屁股上的伤。
  父亲是要让村干部们相信,笑花子是个神经病,是个废人——他们家的困难没有半点夸大不实。
  笑花子拍下那一棒子以后,不再回家了,成天在山下的村子边转游,晚上可能睡在牛棚里,可能睡在茅草里,也可能睡在屋檐下。到底睡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他也笑呵呵地说不清楚。人们说,这是个活宝,是村里的名胜古迹,毒蛇不咬他,蚂蝗不叮它,蚊虫也不沾他,他不管睡到哪里都平安无事,而且经得住寒也耐得住热,基本上没有头痛脑热的麻烦。
  他其实从不乱来。要说癫,只是癫在把动物当祖宗,到处给动物摆灵堂,供上几块石头,烧上一点废纸,自己撅着屁股叩头,把丧祭之事办得有模有样。蛤蟆死了,他就祭蛤蟆,直到蛤蟆臭。鸡死了,他就祭鸡,直到鸡臭。
  有一次,鸡的主人捣了他的祭坛,无非踢飞了他的几块石头,气得他哇哇大叫,随手砸来一个石头,把对方砸得头破血流。
  消息传开了以后,没有人再敢惹他。
  他穿着或男或女的百家衣,穿着或大或小的百家鞋,经常在路上游荡,见人永远是笑容满面。他最幸福的时候,当然是村里有红白喜事了。响着鞭炮或锣鼓的地方,少不了他的身影。不过他不乞讨,也不闹事,只是远远地坐在阶基上,看着人头攒动的男女老少,脸上总是开心一刻。有人可怜他,会给他一些吃的。主家怕他添乱,也会拿一些肉块或者米粑,打发他快走——这当然是他大快朵颐的良辰。
  在梅峒某家的婚礼上,他举止有些反常,吃完了肉块和米粑还不走,得了一件旧运动衫还不走,只是慌慌地在地坪里狂跑,发出呜呜呜的叫声,手里摇着一把不知是哪里捡来的破伞。
  “你疯什么?”主家觉得他讨厌,把他轰得远一点。但他跑远以后又折回来,依然狂跑乱叫。
  大雨项刻即至,贺喜的客人们全部寸步难行。摩托车和小汽车一一陷在泥泞里,或者阻在塌方的公路上。有人这才想起了笑花子不久前的吵闹,还有他摇动破伞的动作——这傻子莫不是给大家报雨?
  后来,有些人注意到,每次大雨到来之前,笑花子都会摇一把破伞,比气象台还灵。
  火灾也是他最先察觉的。腊月间的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村长家门口,手里拿一枝松树,在这里扑打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